Thursday, June 19, 2008

主的日子 (帖前 5)「保羅系列之二十五」

主的日子(帖撒羅尼迦前書5:1-11 )
作者:葉福成
整理:林曾靜

的確,對美國人來說,2007年迎接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到美國的訪問,會是個困難和充滿挑戰的工作。那些有幸被邀請參加晚宴的人會問:「會見女皇,應該穿裙子呢、長褲呢,還是得著正式的官方禮服?」那晚,晚宴禮服是白領結和燕尾服,在白宮是首次,也可能是當任布希總統政府唯一的一次正式“白領結”大宴。

為了要會見英國女皇,國家公共廣播電台樂意地提供有關會面英國女王的基本禮儀。有人問:「當英國女王進入大堂,我該怎麼做?」答案是:「您只要起身站立。如果您以目光接觸女皇,微笑就行了,但不要過去自我介紹,因為有人會為您介紹。」

有人問:「我需要低頭敬禮或行屈膝禮嗎?」
答案是:「不需要。英國人不會期望美國人行屈膝禮,但他們可以自由這樣做。如果美國人選擇表示禮節,男士可以低頸下垂,表示行低頭禮。女士可以把右腳放在左踵後面,稍彎其膝蓋,表示行屈膝禮。」

有人問:「我可以跟英女王握手嗎?」
答案是:「可以,但先要等英女皇親自伸手。」英國一份報紙這樣說:「千萬不要大力抽水般去握皇室貴族的手,要以輕微的接觸為佳。 」

有人問:「我如何稱呼英女皇?」
答案是:首次,要稱呼「女王陛下」,其後可以稱呼「夫人ma'am 」 。稱呼其次的貴族們,如她的丈夫愛丁堡公爵,首次,要稱呼他「您的殿下」其後,可以稱呼「先生」。要避免使用其他有趣的綽號。

有人問:「我應該與女皇談些什麼?」:
答案是:「你可以自由選擇一些新聞消息為話題,但請讓英女皇帶領交談。保持你的評論簡捷。」

有人問:「我應該如何在英女皇面前吃東西?」:
答案是:「優雅有禮貌的吃。不要吃太快。不要直接對著塑料瓶大口喝飲料。當英女皇停止進食,您應該也停止。但你可以好好享受您的膳食。」[1]

天堂與地獄是大多數宗教和聖經中的重要題目,但並不是保羅的主要話題。「天國」雖然在福音書被記載超過30次,特別是在馬太福音,並且「地獄」出現11次,但這兩個聖經中的觀念不是保羅在使徒書信教導的一部分。他的感動是論及舊約所宣佈的「主的日子」。

什麼是「主的日子」?我們如何準備自己來迎見「主的日子」?信徒和非信徒生死攸關的差別是什麼?

主的日子是災禍的日子
5:1 弟兄們,論到時候日期,不用寫信給你們。
5:2 因為你們自己明明曉得,主的日子來到,好像夜間的
賊一樣。
5:3 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
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
5:4 弟兄們,你們卻不在黑暗裡,叫那日子臨到你們像賊
一樣。(帖前5:1-4)

一位牧師興奮地講述基督再來的信息,他大聲呼喊,狂熱地捶擊講台,並在結束時叫喊著說:「主說: 『我必快來 (啟3:11);看哪,我必快來 (啟22:7);是了,我必快來 (啟22:20)。 』」

不幸地,那舊的講台無法承受牧師無情的擊捶,加上他把手靠放在講台上的習慣,居然戲劇化地在觀眾面前把講台打破了。牧師很尷尬地跌倒,擁抱著在前座的一個教會姐妹,打了她的眼睛一拳,並把她推出座位。他對該姊妹不斷道歉,但她回答說,:「這不是你的錯,牧師。您警告了我三次『我必快來』,但我沒有預先躲避。」

在未來,那一個比任何一天都重要的日子,是我們絕不能錯過的,這一天乃是這世界的統治者、救贖主,與和平之君的來臨。

這是保羅第一次使用「主的日子」這個片語,該片語是保羅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專用的詞句 (帖前5:1,帖後2:2)。這日子在他其他書信中也被稱為「主耶穌基督的日子」(林前1:8)、「主耶穌的日子」(林前5:5,林後1: 14)、「耶穌基督的日子」 (腓1:6),與「基督的日子」(腓1:10,2:16)。

「主的日子」首次出現於大先知書裡 (賽2:12)。當以色列面臨被擄、流放、逐出和滅絕,以賽亞說:「耶和華的日子臨到,必有殘忍、忿恨、烈怒,使這地荒涼,從其中除滅罪人」(賽13:9)。耶利米形容「那日是主萬軍之耶和華報仇的日子,要向敵人報仇」(耶46:10)。以西結宣告:「耶和華的日子臨近,就是……列國受罰之期」(結30:3)。小先知書也繼續這主題。約珥先知兩次說:「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珥2:11,31)。阿摩司書稱「那日黑暗沒有光明,景況好像人躲避獅子又遇見熊,或是進房屋以手靠牆就被蛇咬。耶和華的日子不是黑暗沒有光明麼?不是幽暗毫無光輝麼?」(摩5:18-20)。

因此,主的日子是主要再來克服祂的仇敵和實現祂的國度的日子。那一天,祂叫人從死裡復活,修正人的錯誤和彰顯祂的榮耀。世人都懼怕掩面,要求神的憐憫並承認主的名。「主的日子」準確地在舊約一起響應:「耶和華的日子要臨近了」(結30:3,珥1:15,2:1,俄15,番1:7,1:14)。

主的日子不像一般賊的來到,而是像“夜間的賊”來到一樣。白天的賊根本不會嚇到很多不在家的人,但是夜間的賊讓人相當驚恐害怕──尤其當燈光變暗,眼睛困倦,人的抵抗力薄弱時,真會把人嚇死。形容主的日子來臨最類似的例子乃是懷胎足月婦人的產難與痛楚 (3節)。生產是網上提到三個最極端的痛苦之一,其次是牙痛和二級或三級燒傷。

「災禍,殲滅」不是聖經中出現89次的普通的災禍,而是指極度的災禍,在聖經中只出現三次 (林前5:5,帖後1:9,提前6:9)。最慘的災禍就是「以永遠的『沉淪』為刑罰,離開主的面和他權能的榮光」(帖後1:9)。諷刺的是,此「災禍」將在人平安穩妥時發生。

主的日子是謹守的日子
5:5 你們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晝之子,我們不是屬黑夜
的,也不是屬幽暗的。
5:6 所以我們不要睡覺,像別人一樣,總要儆醒謹守。
5:7 因為睡了的人是在夜間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間醉。
5:8 但我們既然屬乎白晝,就應當謹守,把信和愛當作護
心鏡遮胸,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帖前5:5-8)

一天早上,兩個同村的農夫帶著一車在炙陽下快要熟的番茄,催促他們的馬趕路。

但可憐的馬無力走上陡坡,所以他們的貨只好停在山下,日蒸蒸的太陽無情地照耀。

第一個農民聳聳肩膀說:「沒辦法,就讓牠們休息吧,想想,我自己也該小睡一下。我們從日出就上路了。」

他的同伴大聲說:「不行!你醒來的時候,一車的貨就都懷掉了。」

「不用擔心,我的朋友。神會供應的。祂一向都供應,我打盹前祈禱一下就可以了。」

那個農民朋友箭步走到貨車後面,用肩膀盡他的能力推。他大聲向馬匹喊著往前推都沒用。他極聲詛咒,但貨車一寸都沒辦法動。

主和聖彼得看到那農夫為那一車的貨狂亂地掙扎與詛咒,主就笑出來。祂用慈愛的手推了一下那車輪,立刻,那車就上了山頂。

聖彼得忍不住問主:「我不明白你為什麼幫助那人?我們聽到他粗魯不堪的咒罵,你卻沒有幫助那位禱告的朋友。」

「我幫的那人確實的咒詛了,但這不是他的心意。這只是他對馬講話的方式。在他心中,他想到的是親愛的妻子、子女及年老的父母,他們靠他的勞力和苦役換取生活。他可能會在那裡推一整天,但是他的朋友只有極需要我時才呼喊我。他現在最想的是睡覺。所以,讓他睡吧。」[2]

第6節的「睡覺」與「儆醒」是對比。「睡覺」意味著冷漠、忽略和不動,而儆醒意味著興趣、參與和自省。前者毫無關注,但後者集中精神。前者不能等著要睡,也睡到不能醒,而後者小心留神的不敢去睡。

然而「儆醒」(gregoreuo) 是「全面看守」,不只是「看」。「儆醒」和「看見」是不同的。看見是使用眼睛
,但儆醒牽涉所有感官──眼睛、耳朵和心。看見是一種身體能力,儆醒是一種心志態度。前者是視線,後者是監管。看見著重景色,儆醒則著重警惕警戒。儆醒包含醒覺,集中注意力和期待著什麼。一位英文文法老師解釋說:「『我看見他』和『我看守他』之間的差異,是後著花更長時間和注意力看著他,並對他所做的事保持高度興趣。」[3]

「儆醒」、「謹慎自守」與希臘文的「清醒」具有細微的差別。「儆醒」是積極主動的,「清醒謹守」是有防備性的。前者是有決心,後者是有防禦。「儆醒」論及外在環境,但「謹慎自守」關乎內在制約,經常關聯到醉酒的例子。 「謹慎自守」是思考清晰,不是思想混亂;不是機能失控,而是控制機能;不是大意的,而是委身集中在任務上的;是前後一致的,而不是多變不協調的。這是在失去知覺的世人中的真知覺,是在狡猾世界中的敏銳智慧,是在污染了的世界中的存活。

第八節的「信」、「愛」和「盼望」是我們的武器和軍裝,因為信抵抗挫敗,愛裡沒有懼怕,盼望不是徒勞的。

主的日子是得救的日子

5:9 因為神不是預定我們受刑,乃是預定我們藉著我們主
耶穌基督得救。
5:10 他替我們死,叫我們無論醒著睡著,都與他同活。5:11 所以你們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正如你們素常所行
的。(帖前5:9-11 )

有個傳說說到一名男士在一間糧倉找到一堆撒旦所堆積來撒在人心裡的種子。他也發現「氣餒」的種子比其他的種子更多,且這類種子幾乎可以容易的長在任何地方。

當撒旦被質問時,牠只好勉強地承認,其實有一個地方永遠無法讓牠散播種子。那人問:「在哪裡?」撒但可憐地回答:「在一個懷著感恩之人的心。」[4]

「主的日子」是一個另類的D日──不是審判日 (doomsday)、危難 (distress) 或疑惑 (doubt) 日、恥辱 (disgrace) 或丟臉 (dishonor) 日、毀滅 (destruction) 或廢墟(desolation )、失敗 (defeat) 和絕望 (despair) 日,而是得救 (deliverance)、獎勵(decoration) 和信徒得榮譽 (distinction) 的日子。

「受刑」(or-ge) 的中文翻譯經常是「忿怒」,而它與「生氣」是不同的。 雖然「受刑/忿怒」在福音書共有5次,兩次記載施浸約翰的警告 (太3:7,路3:7) ,兩次出於耶穌的教導 (加21:23,約3:36),但是耶穌從來不顯出祂的忿怒。雖然祂心裡對法利人怒目/感覺忿怒,為他們的心剛硬 (可3:5) 憂愁,但是祂從來沒有顯出祂的忿怒。

「忿怒」與「將來」是最常連接的,在聖經中共有8次 (太3:7,路3:7,弗5:6,西3:6,帖前1:10,2:16 ,啟6:17,11:18)。這字的進展很獨特。施浸約翰提及「『將來』的忿怒」,但啟示錄聲明「忿怒的大日『到了』」(啟6:17,11:18),是用過去式,好像對約翰來說,已經是過去發生了的經歷。在聖經中最後兩次論及「忿怒」,約翰不但描寫神的「忿怒」,更嚴重的描繪了神的「烈怒」(啟16:19,19:15)已來到。

雖然主的再來會出現擾亂、試驗和災難,但祂的用意乃是預定我們藉著祂得救。祂帶來的好消息乃是,祂來不是要使我們在怒中受刑,而是從怒中得救。主的再來不是關乎神的忿怒,而是關乎祂的救恩──不是祂的震怒而是祂的救贖;不是祂的驚懼而是祂的拯救;不是祂的怒火而是祂的相交;不是祂的發怒而是祂的確據。

結語:問題不是「祂是否會來?」而是「祂是否為你而來?」當祂來時會對你說:「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作得好!」或「你這又邪惡又懶惰的僕人!」呢?你會有掌聲響起,或會被狀子控告?你是否謹慎自守、堅持真道和殷勤侍奉?
[1]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0049551
[2] Abridge, Willaim J. Bennett, The Moral Compass
[3] Churchill House English Language Forums
[4] Source: V. Norskov Olsen, President, Loma Linda University. Publication: James S. Hewett, Illustrations Unlimited, Wheaton: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Inc, 1988, p. 262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25.html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