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榜樣 (約 13)「使徒系列之十五」
完美的榜樣 (約翰福音13:1-17)
~ 使徒彼得 ~
作者:葉福成 整理:張鈺君
一人一天接到剛被升任為公共事務官的消息,興奮到幾乎無法控制自己。他告訴朋友說:「現在我將成為偉人。我必須立即製一件新袍,一件能夠與我現在地位相配的官袍。」
他的朋友回答:「我認識一位正合你需要的裁縫師。他是一位老年智者,知道如何給每一位客戶最完美的衣袍。我把他的地址給你。」
新官即刻去找這位裁縫師,老先生很細心地為他量身。之後,他放下捲尺說: 「我還有一件事要知道。請告訴我,先生,你當官多久了?」
他的顧客驚訝地問:「為什麼?那跟我的官袍有什麼關係? 」
「啊,沒有這個資料,我無法把長袍做好,先生。你知道嗎,一位新任的官對他的職位感到了不起,他的臉朝天,鼻子朝上,抬頭挺胸。所以我一定要將官袍的前面做得比後面更長。」
「幾年之後,當他正忙於自己的工作,他的頭腦因著傷痛的經驗就會清醒。他將面對前面所發生的事,做該做事。然後我會把袍的前面剪短,以便前面和後面的長度相同。
「後來,當他年紀老邁,因著年齡以及公務的操勞,以及一輩子的努力所汲取的謙卑教訓,那時,我必須修剪那件官袍,好讓背面比前面更長。」
「因此,先生,我必須知道你的官資,好為你制作一件適合的官袍。」[i]
「洗腳」是新約教會一個獨特的操練。保羅勸勉寡婦要行善,就如養育兒女、接待遠人、洗聖徒的腳、救濟遭難的人、竭力行各樣善事 (提前5:10)。根據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關於「腳」的注釋,巴勒斯坦的街路不潔,以及東方人脫鞋子才進房子的習慣,導致洗足成為一個必要的、健康的,和禮貌的社會習慣和行為規則。亞伯拉罕拿水來,提供給報撒拉生子和毀滅所多瑪訊息的三位天客洗腳 (創18:4)。耶穌被捕的前一天,祂洗門徒的腳,為他們做榜樣,使他們謙卑自己,以愛心服事對方。
為什麼謙卑是得著而不是失去,是力量而不是軟弱,是獲益而不是損失?
謙卑在愛中得以完全
13:1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
13:2 喫晚飯的時候,(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心裡)。
13:3 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裡去,
13:4 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
13:5 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約13:1-5)
在東方,尤其亞洲,一天洗澡好幾次並不稀奇。相比之下,許多美國人通常一天只沖一次涼。我生長在熱帶的馬來西亞,每天都要洗澡兩次以上。當你從外面的驕陽下躲進房間,你立刻打開風扇或空調,等身體涼快之後就趕快沖一個涼。但不久,汗水又開始從頭上、脖子上流出來,手上發黏,心裡也煩燥起來。2006年當我在香港的時候,不知為什麼我竟然可以一天只沖一次涼。
許多亞洲的房子是沒有冷氣的,因此風扇是最普通的設備,但它也很快令人睡意濃濃。購物中心是一個好去處,但走到那裡也絕非易事。記得年輕時我常用小的毛巾擦臉、手,和身體,但並不會用在腳上。擦過之後,就要把毛巾洗乾淨,否則它會發臭、變爛,與變色!
你能想像在酷熱的巴勒斯坦,進屋之後不沖涼,或吃飯前不洗手,不洗腳嗎?
洗腳是最卑微的工作。當時的人們沒有鞋子、短襪,或長襪,穿著多半是涼鞋或拖鞋。要求屋主洗客人的腳不但不適當、不合理,甚至會觸犯主人,因此這卑賤的任務就交給那些最低微的用人去做。如果用人不在,主人會擺一桶水盆給客人,方便他們洗腳後再進屋內。
用人們最討厭的工作就是幫客人洗腳,他們最怕的就是被稱作「洗腳的人」。至少,客人會對屋主客氣說聲「謝謝你」、「真不好意思」,或「你不應該這樣做的」。但是一個洗腳的用人就不會得到這樣的尊重和感激。這些卑微的用人不會聽到客人說「多麼有技巧的一雙手」、「哈利路亞,讚美主」,或「我怎麼報答你呢? 」沒有小費、沒有問候,也沒有擁抱。用人的心裡只希望客人不是來自遠方、不是常客,更沒有很長的腳指甲。
此時,耶穌不是主人或用人,門徒也不是。經文沒有提及樓上的屋主是誰,因此有人該當洗腳的任務。當其他人舒服地斜倚在地上,耶穌站起身來。他離席站起身來,為了使外袍不被弄髒、弄濕,或鬆垮不好做事,就脫了外衣 (4節),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從水缸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5節)。請留意洗腳的人必須跪下,不能站著,才可以洗別人的腳!
洗腳是骯髒、無需技能,且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是耶穌表達的卻是出於愛的行動。因著愛,洗腳是個選擇,而不是重擔;是喜樂,而不是勉強;是個特權,而不是職位。愛使苦變為甜,使無益變為有益,使可憎變成可為的工作。耶穌洗腳是出自愛,而不是一個社交實驗或傳承考驗。
謙卑在規限中可以實行
13:6 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主阿,你洗我的腳麼。
13:7 耶穌回答說,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 白。
13:8 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
13:9 西門彼得說,主阿,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
13:10 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 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
(約13:6-11)
朋友傳給我一個十分好笑的電子郵件,是一些忙碌的工作者也會認同的 :
「做工作」:
「我累了。這兩年來,我一直埋怨我有貧血、缺少維他命、節食,和其它幾十種疾病。但現在我發現並不是這樣。我疲倦是因為我工作過勞了。
這國家的人口是二億三千七百萬人。一億零四百萬已經退休,剩下一億三千三百萬人要做工。其中的八千五百萬人在上學,剩下四千八百萬人要做工。其中的二千九百萬受雇於聯邦政府,剩下一千九百萬人要做工。其中的四百萬人在軍隊裏,只剩下一千五百萬人做工。其中的一千四百八十萬人為州和市政府工作,剩下二十萬人做工。十八萬八千人在醫院裡,只剩下一萬兩千人做工。如今有一萬一千九百九十八人在監獄裡。
最後只剩下兩個人做工,就是你和我。你坐在那裡讀這封信,難怪我過勞了,我是唯一做工的人。」
約翰杭特 (John Hunter) 說:「神拯救你不是去成為一鳴驚人的人 (sensation),祂拯救你去作一個僕人 (servant)。」
彼得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他舒適坐著,同時又不忍讓耶穌做一切的工作。對許多人而言,被動地讓別人洗自己的腳遠不如去洗別人的腳還好。我在教會也試過一次洗腳的經驗,被服務的參與者很不自然地坐在椅子上,儘量避免眼光的接觸。而當他有機會洗別人的腳,他急迫地改換被動的角色,來積極洗他人的腳。
彼得看到耶穌洗每個門徒的腳,就窘迫而坐立不安,並希望耶穌洗過第二或第三個門徒就停下。畢竟,到此為止他們已可料到耶穌的用意。而輪到彼得時,他問了一個淺薄的問題,他提出輕微的反對,卻沒採取任何行動。彼得是否認同耶穌所作的?他或許同情,但絕非認同。他雖然不想接受耶穌為他洗腳,但他也沒有興趣去洗別人的腳。他柔弱的反對顯明出來,因為他不想表現得難為情、不安,和一話不說;他想表現得不自私、關心,且替他人設想。假設彼得可憐耶穌,或者為自己及當時的狀況感到難為情,他卻沒有任何行動。他沒有把那份任務接過來,分擔工作,或提供幫助。彼得或許以為他的反對會迫使其他門徒採取行動,可以少洗一個腳,且他拒絕耶穌洗他的腳,他就沒有義務去洗別人的腳。如果不服務他人或自助並不是個選擇,彼得將要求耶穌全套的服務。他真貪得無饜。
當然,耶穌並不設立洗腳成為教會一項傳統、聖禮,或習俗,如一些宗派的了解。耶穌改正彼得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彼得後來才明白耶穌此項行動背後更深的屬靈意義和象徵。它不是關於一隻或兩隻腳被洗乾淨,多少人受惠,或花多少時間來洗腳。它教導的乃是態度上,而非行動上的謙卑,免得有些人錯以為「謙卑」(humility) 是「羞辱」(humiliation),「服事」(service) 是「奴役」(servitude)。
謙卑是領袖必備條件
13:11 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
13:12 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作的,你們明白麼?
13:13 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
13:14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13:15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
13:16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
13:17 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13:11-17)
老電影「鳳宮劫美錄」(Camelot) 講述傳奇的英格蘭亞瑟王,在為國土帶來和平之後,懷著一個宏偉的異像,要召集歐洲各地最勇敢、最高貴的騎士協助他統治百姓、對抗邪惡、維護和平,與伸張正義。
當然,騎士本來就是一群喜歡競爭、拼搏,和對抗的勇士。因此,騎士們分門結黨、彼此爭鬥、討好亞瑟王,爭相成為亞瑟王的左右手是意料中的事。因此,王后問亞瑟王他有什麼計劃阻止騎士們彼此的戰鬥和爭強奪勢,以至造成國家分裂、混亂,而忘記了他們帶來和平與穩定的使命。
亞瑟王表示,他將稱呼這群騎士為「圓桌武士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因為這二十四位最優越的騎士,不會坐在典型的三角形、矩形、金字塔或方桌的排位,他們將圍繞圓桌而坐,這樣一來,沒有一個人看來比他人優越,也沒有一個位置高過其他的席位。
謙卑是為眾人設立的,特別是領導人。耶穌說:「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雖然耶穌一人洗門徒的腳,但他並非交託一個人,包括彼得,來擔任全部的工作。他沒有指名道姓,委派一位門徒,或任命一些人一輩子做這份工作。不,他們需要輪流負責洗腳的工作,選擇左、右或對面的一對腳。每個人都必須參加,沒有例外。沒有一位門徒比其他人更優越、美麗、高尚、清高,或聖潔,以致他們不能彎腰洗別人的腳。這也是為了針對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約翰之前的野心要求,以及門徒之間的爭論。彼得、雅各和約翰雖然屬於耶穌的小內圈,但他們不是耶穌偏愛的領導群。
耶穌在眾多言論中常用「有福了」(17節) 這詞,它在希臘原文出現了30次,但在此有不同的意思。耶穌通常說, 「什麼人有福了」,或「你們有福了」,或「你就有福了」,但這次他說:「『若』是去行就有福了」。耶穌其他的祝福,尤其是登山寶訓 (太5-11),通常說明「何人」是蒙福,但這次強調的是「如何」蒙福。一般蒙福的狀態是指人的狀況或心態,一個結果或存在,我們不清楚如何到達這蒙福的狀態,過程也不明確、不清楚,或指明給我們。
但在這裏,我們看見一個蒙福的辦法是有保證的。「若」說明一人若以愛心謙卑自己服事他人,並跟從耶穌的榜樣,那麼神的祝福就應許在他身上。
結語:耶穌有意洗門徒的腳,因為祂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耶穌知道猶大的背叛和祂即將離去。不過,洗腳不是耶穌最後的行動,而是耶穌留下永久的態度和榜樣。榜樣這個字 (約13:15) 在福音書中只出現一次,是耶穌唯一留下來要我們效法的。謙卑不是一件興奮的事,是逐漸養成的嗜好。你是否被吩咐或感覺愉快時才服事呢?你怕別人當你為一名侍者、服務員,或僱工,還是你看自己為忠於天父的僕人?
謙卑不是一種藝術、競爭,或潮流;亦不是一場演戲,絕技,或技能。耶穌不在乎你對職業復健治療有多少認識,對客人有多敏感,做事多快多乾淨,或者可以洗多少人的腳。謙卑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活動。謙卑不是一個法律,而是一生中最基礎、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課。謙卑有其限度,而不是權衡利益的工具。
如果耶穌 ── 我們的導師、主,從天父而來,萬物都在祂的腳下 ── 能謙卑地以僕人的身分來到世界,我們是否還可以感到自豪、傲慢,或自高?既然耶穌已經為我們設立了一個榜樣,你是否毫無埋怨地,忠誠地、充滿愛心地學習和跟從祂?
[i] Adapted from The Moral Compass by William Bennett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15-perfect-example.html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