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04, 2007

我不敢當 (太 8)「信心的神蹟系列之二」

我不敢當 (馬太福音 8: 5-13)
作者:葉福成
整理:范繼宗

一個古老傳說講到一名修道士發現了一塊寶石 -- 事實上這是一顆非常貴重的寶石,然後他冷靜地把寶石放在他的袋子裡。不久之後他遇見一位旅客,這位旅客說他很飢餓,問修道士是否能夠分給他一些糧食。當修道士打開他袋子的時候,旅客看見那塊寶石,就很衝動地問修道士是否可以將那塊寶石送給他。出人意外地,修道士不經思索就把那塊石頭給了旅客。

那旅客立刻帶著他的新玩意兒告辭,可是幾天後他又去找那位修道士。修道士當然是覺得很稀奇會再看到那位旅客,他不知道那塊寶石的結局如何,但是有一點兒生氣,不知道那位旅客又會提出的什麼樣的新要求。

令人驚訝地,那旅客將寶石歸還給修道士,轉而要求其他的東西。那修道士倒抽一口氣,搖搖頭,不相信有人會這麼做。他想:「難道他真的對我其他的東西有興趣?」那位旅客終於開口了:「請給我那個使你送我這塊寶石的力量!」(Adapted from James W. Moore, Some Things Are Too Good Not to Be True, Dimensions, 1994, p. 101)

福音書裡稱讚一位無私的百夫長,他對神的莫大信心帶來耶穌的稱許,導致他僕人得到醫治並且被拿來與猶太人作比較。這段經文在聖經學者之間有些爭議,也給讀者帶來一些困擾,並且被批判者諸般批評,因為馬太福音 (8:5-13) 記載百夫長親自見耶穌,而路加福音7:1-10節卻說兩個百夫長的朋友求見耶穌。有兩個合理的方法可以解釋這個矛盾:無論在語言學上、文化上或者技術上來說,我們可以接受這兩位代表所說的話具有和百夫長本人同等的效力;或另一個解釋,當群眾離開之後,耶穌仍然去了百夫長的家。

百夫長給他的僕人帶來甚麼樣的幫助呢?他的信心到底有多偉大呢?為甚麼信心不分富貧貴賤呢?一個外邦人要如何認識神呢?

信心超越社會地位,主人或僕人都適用
5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他說:6「主啊,我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裏,甚是疼苦。」(太8:5-6)

擊敗拿破崙的英國名將威靈頓公爵在他的教會裏跪領聖餐時,一位很窮苦的老翁也從走道另一端進入跪在他的旁邊。當時在場之人的聲音和不安立刻破壞了教堂嚴肅的氣氛。有一個人過來碰觸那窮人的肩膀並且輕聲地叫他離開將軍遠一點,或者先起立站在一旁等待將軍領完聖餐。

但是威靈頓耳聰目明,看出那個人的意思,於是他就拉著並且壓住那個窮人的手,阻止他起身,並且用虔誠而清晰的話語說道:「不要動,我們在主的面前都是平等的。」(Adapted from Pulpit Helps 3/91)

這篇經文的百夫長是一個體貼、有愛心而仁慈的人。他不像一般典型的主人、財主或督工。他與僕人之間最重要的關係是弟兄、朋友和保護者。當他的僕人有疾病、疼痛或需要的時候,這位主人不是漠不關心、袖手旁觀或者不管他的死活。儘管他和他的僕人來自不同的世界,過著不同的生活,但是他們的社會地位、身份階級或者財富並沒有影響他們的關係。他們之間沒有文化代溝、沒有社會的藩籬,也沒有階級身份的隔閡。

百夫長的心地善良、有同情心,是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好人。儘管不是醫生或心理學家,他卻懂得他僕人的病況、症狀和嚴重性,也瞭解僕人所經歷的寂寞、悲傷和害怕。百夫長說:「主啊,我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裡,甚是疼苦。」(太8:6) 他關心一個可以被輕易取代的奴隸,一個沒有用處、只會浪費和耗盡資源的奴隸。

耶穌所稱讚的百夫長不需要社工團體的請求、感人的話語,或者外來的壓力來使他尋求耶穌的幫助。他跟僕人對換角色,他照顧僕人的需要,他懇求耶穌的樣子好像是他自己命在旦夕。這位外幫人動用一切必要的方法請託猶太人的長老、私人的朋友和許多的代表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

在福音書記載耶穌的三十五個神蹟當中,只有九個個人或團體是親自去求耶穌的:其中四次是為著個人的福祉,包括兩個痲瘋病人 (太9:27-31,太20:29-34) 和兩個瞎眼的人(太8:2-4,路17:11-19)。剩下的五次當中,四次記錄父母為了他們孩子的緣故求耶穌,包括迦拿大臣患病的兒子 (約4:46-54)、管會堂睚魯的女兒 (太9:18-19)、迦南婦人的女兒 (太15:21-28) 和一個被鬼附的男孩 (太17:14-18)。剩下的一次形容百夫長無私地請求耶穌醫治一個卑微的奴隸,他不屬於百夫長的家庭,他的病情很可能藥石罔救。

你是否關懷那些有需要的人呢?你有詢問他們的情況並且為他們代祷嗎?俗語說:「別人不在乎你知道多少,除非他們知道你關心多少。」

信心超越視線,遠近都適用
7耶穌說:「我去醫治他。」8百夫長回答說:「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9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太8:5-6)

在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和當時許多年輕人在他們畢業之後就立即申請入伍從軍。當遲鈍無知的阿甘到達軍營的時候,他首次嚐到軍隊生活的滋味,但是他很順利地通過他第一階段的挑戰。

當阿甘和其他入伍新兵列隊站好以後,一名訓練士官準備開始操練課程。很倒楣地,那位黑人中士第一個選擇示範操作的對象就是阿甘。那位中士貼近阿甘的臉大聲問他:「你從軍的目的是甚麼?」阿甘意識到中士的厲害,給了一個標準答案。他立刻回答說:「絕對服從您的命令,長官!」訓練士官更大聲地說:「阿甘,你真是個天才!這是我所聽過的最好的答案!你的智商一定有160分!你很有天份,阿甘二兵!」

當那位中士繼續往前走到其他士兵面前咆嘯的時候,阿甘心裡想:「看來我已經適應軍營生活了,這其實一點兒也不難,每天你只要把內務整理好,不要忘記站得筆直,針對所有的問題都回答:『是的,長官!』」

無疑地,阿甘知道誰是負責人,也知道他自己扮演的角色以及該效忠的人是誰。軍人要遵循指揮系統、熟記交戰規則,並且照章行事。他的生活起居都有規範,維護其榮譽是軍人的最神聖的責任。他必需遵守紀律、服從組織、融入環境和和文化。如果有人不守規矩,就會受到軍訓、送交軍法審判,或者立即被解職。

這位百夫長有資歷、有經驗,也了解自己在指揮系統裡的職責。他不用擔心是否有人不服從命令,只需專注於是否發出指令。他更清楚地知道,是耶穌口裡發出的命令,而不是祂身體所在的地方,才是導致神蹟發生的因素。耶穌的醫治不在於距離的遠近、祂的人在不在、祂看得見或看不見對象、即時或是將來行動。祂的旨意和話語才是必要的條件,而不是祂在不在場或者關心支持。

對百夫長來說,耶穌話語的長短、內容精不精彩,或者說了幾次都不重要,他相信耶穌說的話一定算數。耶穌所講的話就是祂所發出的命令!短短的一個字就夠了 (8節),一句話反而有點有餘。一個簡單的「是」,「好」或是「去」就綽綽有餘。祂具體的旨意比祂溫柔的同在更重要!而且,耶穌的能力和同在是不受空間、時間和距離的限制的。祂可以無中生有,也可以在人的背後行神蹟。神的命令猶勝於祂的同在,並且擁有相同的效果!祂的應許,而不是祂的出席,才是最重要的。

百夫長瞭解如何決定生效、如何執行命令,也知道發號施令和遵守命令在他工作裡的重要性。軍人必需服從上級的命令,即使他不見得要見到或者認識他的上司。對一個沒沒無聞的低階士兵來說,親身的接觸或者個人的交情都是多餘的,但是具體、授權和命令卻不可少。

信心超越社會藩籬,猶太人和外邦人都適用
10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11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裏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12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裏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13耶穌對百夫長說:「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那時,他的僕人就好了。(太8:10-13)

前任美南浸信會會長貝利·史密斯 (Bailey Smith) 曾經引起很大爭議,他點燃了一場神學論戰。1980年史密斯在一場15,000人的大會面前宣佈:「朋友們!我必須很抱歉地說,全能的神不會聆聽猶太人的禱告!」(St. Petersburg Times, June 26, 1994)。

因此一名加州太陽谷恩友堂的信徒詢問著名的牧師約翰.麥克阿瑟 (John MacArthur Jr. ) 說:「神能否聽到一個猶太人的禱告呢?或者,任何不信者的禱告呢?」

麥克阿瑟很靈巧地回答說:「當然能!神什麼都聽得到,問題在於祂是不是要回應你。你的問題的答案是,神根本就沒有義務一定得回應不信者的禱告。祂當然能夠聽到他們的禱告,因為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隱瞞祂,不是嗎?但是祂卻沒有任何義務要回應。事實上,一個活在罪惡中的基督徒的禱告也不會得到祂回應。」
http://www.biblebb.com/files/macqa/1301-I-5.htm
(Transcribed by Anjela Paje of Spokane, WA, from the tape, GC 1301-I, titled “Bible Questions and Answers Part 11” )

對耶穌而言,種族和文化背景不是問題,在神前面謙卑才重要!路加福音7:4-5告訴我們,猶太人的族長懇切地求耶穌說:「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但是百夫長反對,他說:「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太8:8)。百夫長雖然不是城裡的頭號人物,也不是軍營裡最高階的軍官或者富有的財主,可是他有羅馬人作後盾,士兵擁護他,猶太人也支持他。猶太人的族長一點也沒有誇大、虛構或是渲染他的成就。況且他們通常不會稱讚外邦人、羅馬官員或是耶穌的門徒,但是他們狹隘的民族主義、教條主義和譏諷的言語都被這位充滿理想主義、人道精神並且感情豐富的百夫長給打破了。百夫長對猶太人的愛心,對他們的生活貢獻,以及和猶太人族長之間的友誼,得到猶太人的認同、珍惜與讚賞。

儘管如此,百夫長認為親自跟耶穌見面無論在社交上、政治上或文化上都不洽當,所以他決定派猶太族長去向耶穌求情。他也覺得自己不適合和他們一起去見耶穌,更重要的是,邀請耶穌到他家裡根本就不合規矩,也可能會妨害耶穌的名聲。在猶太人的眼中,迦百農的百夫長是羅馬官員、卑賤的狗、非我族類。但是他誠懇地接待耶穌,承認祂的地位,稱呼祂為「主」-- 在6和8節兩次從百夫長的口中說出來。請注意,在路加福音裡猶太人族長一次都沒有稱呼耶穌為主(路7:4)。

耶穌聽見百夫長對祂有這麼的大信心就覺得希奇。很諷刺的是,耶穌生平一共兩次稱讚有「大的信心」的人都是外邦人,包括這位百夫長和那個迦南婦人(太15:28)。百夫長從小既不曾讀過舊約聖經,也沒有拉比教導他;他沒有偉大的傳統,也沒有日常的訓練或者神學教育的指引,但是他衝破了一切種族、階級、信仰和教條的障礙。百夫長是第一位對耶穌表達信心的外邦人。他沒有猶太人那種輝煌的宗教歷史,但是他對耶穌有熱切的信心;他沒有典型猶太人的宗教背景,但是他清清楚楚的知道耶穌是彌賽亞;他沒有文化的優越性,但是他有信心的確據。

結論:愈大的困境需要愈大的信心。我們所信的神是無所不能的,祂能釋放人、醫治人、拯救人以及寬恕罪人。祂藉著耶穌已經大開信心的門給那些原本在神拯救計畫以外的外邦人。在基督裡,沒有東方人或西方人、猶太人或希臘人(加3:28)、配得或不配的分別。「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 神的」(羅3:10-11)。希伯來書11:6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 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你的信心是活潑、有效而實用的嗎?當你實踐信仰時,會擔心別人對你的想法嗎?會擔心別人怎樣說你嗎?會擔心別人如何對待你嗎?有信心的人不以自己的背景為恥,他不懼怕艱難,也不會拖延時間。

英文版本:
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6/11/miracle-of-faith-pt-2_27.html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