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9, 2008

我活著就是…… (腓 1) (保羅系列之十七)

我活著就是…… (腓立比書 1:20-26)
作者:葉福成
整理:張信芬

有個男士去外地旅行,並請他的兄弟在他不在的那段時間,照顧他的貓。那隻漂亮的暹羅貓是這位男士的寶貝,但他的兄弟卻完全不在乎。因此當男士打電話到他兄弟家,探聽他那隻貓的消息時,他的兄弟卻只簡短回答說:「你的貓已經死了,」 然後就掛上電話。

該男士連著幾天都十分傷心,最後,他再次打電話給他的兄弟,對他說:「你不該那麼冷酷無情地直接告訴我,那隻可憐的貓死了的消息。」 他的兄弟問他:「那好,你期望我如何做呢?」他說: 「嗯,你可以用漸進的方式來告訴我這個壞消息。首先,你可以說,那貓上了屋頂去玩。然後,你可以打電話說,牠從屋頂跌下來了。第二天早上,你可以告訴我說,牠摔斷了腿。然後,當我來接牠的時候,你可以告訴我,牠已經在夜裡去世了。但是,你根本不懂什麼叫做人性之道。現在,請告訴我媽媽的近況如何?」

他的兄弟想了一下,然後對他說:「 她正在屋頂上玩耍。 」

死不是一個很好的討論話題,年長的人躲避這題目,患病者拒絕這話題。中國人將「死」視為一個禁忌,擔心談論死亡和埋葬等話題會帶來厄運。五次飽受鞭打三十九次、被棍打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遇著船壞三次 (林後11:24-25) 的保羅自稱「終日被殺」(羅8:36) 和「天天冒死」(林前15:31) 。因此,正被監禁的保羅於腓立比書中,並不擔心或感覺難以直接面對死亡的議題。

為什麼思考與面對人的死亡是一個現實,而不具任何風險?人死後是否還有來世?我們該如何從永生的角度來渡過今生的年日?

死是得榮,不是羞愧
1:20 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
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
大。(腓1:20)

我記得有一次參加一位老婦人的葬禮後,覺得很不安,那婦人在我以前事奉的教會是我多年的二人探訪小組的好夥伴,她的哥哥和嫂嫂也是教會執事。在我離開那教會多年後聽到她有癌症,我就去療養院探望她,跟她一同回憶往事,並暢談她最喜歡的話題──她的孫兒女們。雖然她的身體狀況不如往昔,但她當時的精神還算不錯。

她的家人很驚訝看到我前去參加葬禮,因此要求我做散會禱告,使得我熱淚盈眶。葬禮和問安過了之後,死者的媳婦來找我,對我說,她的婆婆曾經在一家餐館看到我,但是因為她當時的病情不斷惡化,所以不想讓我看到她的病容,才迴避與我會面,沒有跟我打招呼。令我難過的是,這位婦人可以不介意進入一家餐館去面對許多陌生人,卻反而不好意思跟老朋友見面。那就是羞恥所具有的控制力。羞恥能緊縮、約束並摧毀一個人的自我形象、人際關係,或是對神的觀點。

保羅在20節以很有把握及確定的口吻提及他的命運和未來。「切慕」的原文是名詞 (apo-kara-dokia),它的意思是「引領期盼」,字面上則是指伸展一個人的頭部。這個字另一次在聖經中乃是出現於「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羅8:19)。聖經中的「盼望」(20節) 並不是妄想的意思,而是指信靠神的智慧、祂的話語和作為。其實,20節只有兩個關鍵動詞,它們非是NIV版本中的「切慕」或「盼望」二字 ,此二字在希臘文中只是名詞。

第一個動詞是「羞愧」,信徒最懼怕的事之一,乃是面對激烈的迫害或痛苦時,尤其是生死存亡之際,會去懷疑、羞辱、侮辱神,或甚至否認神。這個字和其所帶來的屈辱、自卑、漠然、無助、無能為力的感覺,可透過耶穌比喻中的不義管家所說的話來作最好的詮釋:「主人辭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將來作甚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 (路16:3)。 但是保羅的經驗告訴我們不必害怕,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有四次提醒信徒他在「捆鎖」之中 (腓1:7,13,14,17),他透過親身體驗知道,死亡的恐懼比死亡的事實更可怕。使徒保羅積極肯定並深信他不僅無須感到「羞愧」,更無須因「沒有一事」而感到羞愧。保羅書信中有四次用到這個動詞 (aischunomai),每次都加上「不」或「沒事」在這個原文字之上 (林後10:8,腓1:20,彼前4:16,約壹2:28)。保羅的昂首抬頭、剛強的心志和堅定的盼望,也在彼得和約翰的書信中得到支持。彼得說:「若為作基督徒受苦在,卻不要『羞恥』。倒要因這名歸榮耀給神」(彼前4:16)。約翰的書信也記載:「小子們哪,你們要住在主裡面。這樣,他若顯現,我們就可以坦然無懼。當他來的時候,在他面前也不至於『慚愧』」(約壹2:28) 。

「放膽」(parrhesia) 可能是表達面臨死亡威脅的最有趣的字。雖然這個字在福音書外有5次被翻譯為「放膽」(徒28:31,林後7:4,弗3:12,6:19,腓1:20), 5次譯為「坦然無懼」 (希4:16,約一2:28,3:21,4:17,5:14),4次「膽量」 (徒4:13,4:30,提前3:13,來3:6),但在福音書中最普遍的用法,則是有8次形容耶穌「明明的」 (可8:32,約7:13,7:26,10:24,11:14,16:25,18:20,徒2:29) 事奉。因此,這個字不是指一個人的心思意念的勇氣,乃是指在生活、行為及言語上坦然面對死亡,不再偷偷摸摸,覺得羞愧或擡不起頭來。它是直率地、坦然地,及直言地面對迫害、痛苦和壓力。
第二個動詞是「顯大」(megaluno),有關的翻譯包括「做長」(太23:5)、「大」 (路1:46) 、「大施」(路1:58) 、「尊重」(徒5:13) 、「為大」 (徒10:46) 、「尊大」(使徒19:17),甚至「開展」 (林後10:15)。與其他任何人相較,年輕的懷孕媽媽馬利亞最能彰顯這「顯大」的精神,並兩次在經文中成為使用這字的主角 (路1:46,1:58),藉此提高她的地位,除去她對未來命運的恐懼。以否定的用法,保羅說:「沒有一事叫我羞愧」;以正面的用法,他說「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這是一種樂觀的說法,把主「放大」,就如同使用放大鏡一樣,又如擴大器或投影機一樣,讓基督顯為大。

死是得救,沒有虧損
1:21 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
1:22 但我在肉身活著,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
該挑選甚麼。
1:23 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
得無比的。(腓1:21-23)

一位匿名作者說:
這一生只有兩件需要操心的事:
也就是你要富有、還是要貧窮。
如果你富有,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問題。
但是如果你貧窮,就只有兩件可操心的事:
你不是健康就是生病。
如果你健康,就沒有什麼要擔心的問題。
但是如果你生病,就有兩件須操心的事:
你不是活著就是死去。
如果你活著,就沒有什麼要擔心的問題。
如果你死了,只有兩件可操心的事:
你或許會去天堂或下地獄。
如果你去天堂,就沒有什麼要擔心的問題。
如果你下地獄,你會很忙於跟你所有的朋友握手,
你根本沒有時間去擔心!
那麼,為什麼要擔心呢?

其實地獄是最孤單、最沒有朋友的地方!

基督徒從未如此清楚地發現,他們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其中的壞消息是,他們也會面對癌症、中風、倦怠、沮喪,和殘疾。好消息則是,基督不只是戰勝死亡,祂也勝過死亡的禁忌──其毒鉤和爪牙 (林前15:55-56)。保羅知道死亡無法抓緊或控制他,因此他只要求聖靈的引導而非干預。保羅將其鎖鍊綑綁的單調日子和不安的未來視為「工夫的果子」(22節) 和肥沃的土壤,而非受逼迫、徒勞或命定的監禁生活。

大部分年長或患病的信徒都很樂意接受「死了就有益處」,但很難接受「活著就是基督」。他們問: 「在生活上哪裡有「工夫的果子」之應許呢?」答案是在保羅的「挑選」(22節)。第一章中有四次 (7,13,14,16節) 保羅提及自己「在捆鎖」(desmon),而不是在監獄或監禁(desmoterion) (太11:2, 徒5:21,5:23,16:26),此乃保羅在他的書信中所未用過的希臘字。「捆鎖」是關乎身體的,監獄是精神上的。「捆鎖」是外在的限制,但監獄是永久的拘留。「捆鎖」是困難,但監獄是障礙。「捆鎖」是令人沮喪的,但監獄使人失去能力。「捆鎖」所綑綁的只是雙手而不是心靈;它用鐐銬夾住人的腳而不是他的焦點;它所限制的是人的動作而不是他的心志。「捆鎖」是暫時的桎梏和羈絆、鎖鏈和束縛,卻不影響一個人的真正價值和光景。「捆鎖」可侷限人的手和腳,而不影響他的心靈和感情。令人吃驚的則是保羅的斷言,他認為捆鎖沒有奪去他的挑選。

保羅沒有假裝他具有挑選權;但他實在作了選擇!他「正處在兩難之間」──為基督生或死。殘疾或重病而心智正常的人,沒有不想要「離世與基督同在」,因這是好得無比的。保羅的「離世」志向有多麼強?他不僅使用大怒 (thumos) 這個字,也使用「情願」(epi-thumia) 一字來形容他的願望 (23節)。「好得無比」不是一個現成的字,乃是由希臘文的「許多 」(polus) 加上「更加」(mallon) 和「 更美」(kreisson) 組合而成,這三字在聖經上的結合是前所未聞的。

死是挑戰,沒有怨恨
1:24 然而我在肉身活著,為你們更是要緊的。
1:25 我既然這樣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且與你們眾
人同住,使你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
1:26 叫你們在基督耶穌裡的歡樂,因我再到你們那裡去,
就越發加增。(腓1:24-26)

有人說時間好比「一家銀行」,每天早上在你的帳戶中存入八萬六千四百元。當天的餘額不能挪至次日,每晚它便把你當天沒有用完的餘額刪除。你會怎麼做呢?當然是領出每一分錢囉!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家這樣的銀行,它的名字叫「時間」。每天早上它都在你的帳裡存入八萬六千四百秒。每天晚上,它就把你沒有好好投資而損失的時間註銷掉。它不會保留餘額,也不允許透支。每天它都幫你開立新帳戶,晚上即幫你結清。要是你沒有用完當天的餘額,則是你自己的損失。你不可能回到過去,也不可能從「明天」預支。你必須活在當下,倚靠今天的存款度日,好好投資時間,以便能從中獲得最大的健康、快樂和成功!時鐘不停地向前走,好好善用今日的時光。

要了解一年的價值,去問一個留級的學生。
要了解一個月的價值,去問一位早產的母親。
要了解一週的價值,去問一位週報的編輯。
要了解一小時的價值,去問一個等待約會的戀人。
要了解一分鐘價值,去問一個錯過火車的人。
要了解一秒的價值,去問一個差點兒發生意外的人。
要了解千分之ㄧ秒的價值,去問一個在奧運中得到銀牌的人。
要記住,歲月不待人。昨日是歷史,明日不可知,今日則是一份禮物。[i]

對死亡的渴望和期待,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容易令人失去盼望、意志和健康。在一切事上,神都有祂的時間和目的。雖然事情並不完美,但也不至於令人絕望或永遠保持現狀 (林前15:42)。保羅在24-25節中以三個相似字 (英文是 “remain”之意) 的結合來提出挑戰。第一次是「活著」 (epi-meno) 一字出現在24節《除了一次翻譯為「活著」以外,5次中文翻譯為「住了」》,在聖經裡僅用過18次,與另一個在聖經中出現120次的常見的「住」 (meno) 字成為對比,這個「住」字也包括在耶穌所說「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的教導 (約15:4) 中。但24節的「活著」(epi-meno) 則包含「了」(epi) 的介詞,顯示出更多的激烈、緊迫和決心。

第二個是25節的「住」(meno) 字,除了常翻譯為「住」〈中文翻譯39次〉,亦翻譯成「存」〈中文翻譯13次〉或「住」〈中文翻譯12次〉,具有時間和空間的意義,但在時間上則加上介詞“epi”或“onto”而翻譯為「不住」(約8:7,徒12:16)、「住了 」(徒10:48, 21:4,21:10,28:14,加1:18)、「恆心」(歌1:23 ,提前4:16)、「仍在」 (羅6:1),與「長久」(羅11:22,11:23) 等意 。

此外,還有第三個字是「同住」(para-meno),這最後一個「同住」(para-meno) 只在聖經中出現過三次,其他的兩次分別翻譯為「同住幾時」 (林前16:6) 與「長久」(來7:23)。這最後出現在此的「同住」是論及交情和關係。那常見的「住」(meno) 字,則純粹是論個人與地方,24節的「住了」(epi-meno) 乃激烈與堅持之意,而最後的「同住」(para-meno) 表示出席和參與。

25節的 「長進」與12節的「興旺」是同一字,但這次不是為福音的興旺,而是為信徒的長進 (腓1:12)。保羅決心留下,因為他知道對於信徒群體,他總是或多或少還有所貢獻。他公開分享自己的情況和掙扎、或起或落、迫害和痛苦,可能會幫助信徒明白,死亡或垂死的威脅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並且與痛苦相處也非徒勞或命定。但請記住,神應許祂會提供出路,但這絕非是捷徑。

結論:活著是個選擇、挑戰與爭戰,也是一個有高低起伏的學習過程。你是否忍受過於所能受的責怪、負擔和悲痛?你是否未能達到神的期待而產生不必要的羞愧感或害怕?你是否無論生死都願意委身為主做見證?你有否抓住機會去見證主與服事他人?最後,保羅生或死的決心可從兩段經文看出。羅馬書14:7-8說:「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 (TO ) 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第二段是哥林多後書5:15:「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 (FOR) 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因此,信徒的基本格言應該是:「我們為主而活,我們信靠主,我們也歸屬於主。」

[i] http://tw.myblog.yahoo.com/dnei168/article?mid=-2&next=491&l=a&fid=16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17.html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