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31, 2007

聖人都有傷心史,罪人也有美將來 (路 5)「耶穌:罪人的朋友之一」

聖人都有傷心史,罪人也有美將來 (路加福音路5:27-32)
作者:葉福成
翻譯:吳呂君香

大學教授兼佈道家坎波羅 (Tony Campolo) 講述他如何一次在凌晨三點半抵達夏威夷州火奴魯魯市時的軼事。當晚他渾然無知地踏進火市一紅燈區,赫然發現身旁環繞著約八、九個剛「休班」的妓女。其中一位對身旁女伴說:「明天是我的生日。」女伴反譏道:「那你想怎麼樣?難道要我買生日蛋糕為你唱生日歌?」該妓女慍然道:「你為何如此冷酷無情地損我?我只不過想告訴你而已。妳為何針對我?何況我一輩子從未有人替我慶祝生日,我現在又怎會要求你為我做生日呢?」

當這群妓女離去後,坎波羅決定為該妓女舉行一個意外的生日會,並隆重其事地把酒吧點綴一番,酒保甚至願意幫忙並答應送出生日蛋糕。

翌日,當全酒吧的人一齊為壽星唱生日歌的時候,她驚喜得不知所措,甚至激動得無法切開生日蛋糕,只想把此情此景多作挽留;最後,她還是堅持要把蛋糕挽回家片刻且答應會即時帶回。

坎波羅對神情錯愕的群眾提出為該女士禱告,禱告後,酒保問他說:「喂,你從未提起過你是一名傳道人,你到底屬於那個教會?」他答說:「我屬於一個會在半夜三點為妓女舉行生日派對的教會。」酒保嘲諷地說:「我才不信呢,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教會,要是有,我馬上就參加。」1

利未亦是聖經中的馬太。他的故事,是關於一個替羅馬政府向同胞徵稅,並從中牟利;為同事、同鄉並鄰居所不齒且深惡痛絕的一個人。他的社交生活僅限於在同行裡的人。其人在任何其他場合絕不受歡迎,在人群中完全被孤立摒棄。

利未人生的改變在於某一天他遇上耶穌而成為他的門徒。之後,他繼而寫成新約第一卷書。

當利未興奮地召集同事、法利賽人及律法師一起與耶穌進餐時,他們反誚耶穌門徒說:「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

人的過去是不是已經注定他的將來?「改過自新」又是如何開始或發生的?信耶穌是一剎那的決定或是一生的經歷?

耶穌的來臨使靈魂得承救
5:27 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5:28 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 (路5:27-28)

經文第一個突出之處,就是耶穌主動尋找利未。耶穌呼召西門、雅各與約翰後 (路5:10),見到稅吏利未獨坐一處,就到他稅關跟前講了幾個字:「你跟從我來。」耶穌對利未的呼召竟然完整記載在路加、馬太 (太9:9)、和馬可 (馬可2:14) 福音書中。這三卷書都用了同樣的字眼及次序與一樣的長短來記載。福音書中只記載過一次關於彼得 (太4:19) 、腓力 (約1:43) 和一位無名士 (路9:59) 得到耶穌的呼召,但他們是普通人,有一份正常的工作,得平等的待遇。他們的蒙召並無突出之處亦不直得重提,可是,奇異的是,福音書把使徒行列裡最多污點的使徒,利未的蒙召清楚而鮮明地及多次的記載下來。這樣的強調是少有的,故意的,有意義的記載。任何其他使徒的得救和蒙召經歷都未如此矚目。耶穌的福音和呼召目標、任務及完滿的過程成為最受注重而且最矚目的課題。利未的得救經和改變是門徒們所留念的,所以利未的福音是新約的第一本書。

原文記載耶穌是用同樣的眼光來看利未(22)、約翰與安德烈 (約1:38),或者奇蹟餵飽的五千人(約6:5);或是受文士與法利賽人搧動要被群眾用亂石撕死的女人一樣 (約8:10),耶穌沒有用異樣的眼光輕看利未,乃是看他如同其他需要救恩、饒恕與希望的人一樣。利未是一個痛苦、絕望、被誤導、人人視之如惡魔,且不可愛,沒人愛又沒有愛的人。耶穌看見他、尋找他、且拯救了他。在此之前,利未獨坐一處,人生沒有知己,只知為己而活;現在,他為了耶穌的來訪及給予他的機會與挑戰而來做個新的開始。

利未讓我想到約翰紐頓未經耶穌改變之前迂迴的人生。今天,存留在世人心中的紐頓,是歷史上英國最偉大的五個聖詩作曲家之一。他的經典作「奇異恩典」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聖詩;他的故事以有感情地被廣泛流傳。

以前,紐頓用最卑劣的手段來賺錢。他年青時曾因棄航而一度淪為奴隸,自己卻也進入此勾當,強擄無辜良民,在非洲海岸販賣奴棣。在一七四八年,一次他的船在歸英國途中遇上暴風浪,差點喪命,紐頓危急時祈求上蒼垂憐寬恕,性命得以保存。之後,他履行對神的諾言,改過自新。最初他雖也爭扎,最終卻放棄本行,進修神學,三十九歲時成為一名牧師。他說:「雖然我未臻完美之境,亦未達到個人理想,但我能夠實在地說,現在的我已今非昔比,我不再是過去那個服在罪和撒旦之下的奴隸;今天,我能歡欣地與眾使徒在一起宣告說:『靠著神的恩典,我成了今天的我。』」

紐頓的墓碑上刻劃這些字:約翰紐頓,牧師,曾是犯罪不忠。在非洲做奴隸的僕人。靠著我們的救主耶穌豐厚的恩典,蒙保守,得饒恕,被接納並委派,傳揚他一度致力破壞的信仰。

耶穌願意並能夠拯救、贖回、並改變像你和我一般的罪人。你對於全世界的人來說可能是一個毒藥、混帳,甚或是一個壞蛋。但是,對於耶穌來說,你卻是一個寶貝,一隻失喪的羊,一個可以成為神的兒女的人。你可能遠離神,對己苛刻,並無力解決自身問題,但是,神千辛萬苦尋找你,呼召你跟隨。利未並沒呼叫耶穌,耶穌也並非停頓休息或偶然遇上利未;耶穌是為了專程尋找並呼召罪人而來。

耶穌的同在使生命可改變
5:28 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5:29 利未在自己家裏、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 (路5:28-29)

焦點現在集中在利未身上。他的所做所為皆很自然地顯示出他的摯誠、重新、與改變。

希臘文與中文聖經翻譯本都把重點放在利未還未起身前已放棄一切。他心意已決,要義無反顧地放棄富貴榮華跟隨耶穌。過去,利未從事一份富爭議性令人不滿的工作,卻有穩定的收入;他再不可能找到另一份薪水更優厚的工作。在今天的社會來說,就是放棄股票証券、大公司優厚的福利和舒適的生活及退休計畫,讓耶穌成為你的上司,管理人,全權統籌你的人生。利未就是如此,全無反悔地把他舊的生命譜上最後一章,成為絕響。他對他以前的生活毫無興趣,在無後悔,不直在受。

我猶記得一位間接帶領我歸主的好朋友。他是一個非常成功、開朗又受歡迎的足球員,被足球聯會挑選他加入了國家青少年足球隊。他球技佳、生活多之多彩、女友眾多。常在俱樂部內把成人雜誌傳來傳去。但是,他只是一個掛名的基督徒,他並沒與耶穌建立一個真正的、有意義的關係。以後他到國外參加職業足球賽時,我們仍有互相通信直至他回來。有一天,他來電請我去他家,去到發現他家人都不在。就在那天,他決定離棄往昔放浪不羈的生活。他拿了一個大垃圾桶出來,從床底下拿出一箱又一箱的成人雜誌,叫我幫忙把它們全數燒毀。那天是一個感覺上很奇怪的日子。他把門鎖上,旁邊放著一桶水以備萬一;然後就開始焚燒雜誌,燒不完的就乾脆撕破丟棄。他本可以把雜誌賣掉、丟掉或撕掉,但是,他希望有一個見証人在場見証他的改變與嶄新的開始。

利未把對舊工作的認投資移成為對朋友的關懷。他把私人儲蓄拿出來為朋友開了一個盛大的筵席。當中有許多舊同僚,現在不單耳聞利未及其他信徒的見証,更可親身目睹耶穌本人並聽見福音。利未不是宗教狂、信教入了迷。他沒把房子變賣,隱居起來躲避親朋好友、遠離社群;相反地,他把他們邀進他的新生活裡及新圈子,把房子開放成為福音中心,讓人能在溫馨、舒服而自在的氣氛下認識基督。對利未來說,沒甚麼比見到舊同僚歸主更寶貴、更有意義、更令他歡欣。
新的利未不再狂熱追求財富,而是篤定地追隨耶穌。在他的人生裡已發現了一個新的人生目標、開始與價值觀;離棄過往,在新的主管下歡然迎接未來。

你是否害怕跟隨耶穌?是否害怕遭親友離棄?是否不願丟棄或失去以前所有?有了耶穌,你就永遠不會孤單、窮困或頹喪乏力 (林後8:9)。

耶穌的嘉許使批評能忍受
5:30 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5:31 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5:32 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路5:30 -32)

耶穌之言指出了三大問題:第一,誰需要醫生? (路加福音五章31節: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第二,耶穌呼召誰 (路加福音五章32節: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 第三,條件是甚麼?(路加福音五章32節: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第一,誰需要醫生?你無須是一個宗教狂,但你必須認清自我景況,知道自己為何需要幫助,以及誰可提供幫助。

第二,耶穌今天在呼召誰?並非那些自以為有答案的人,而是那些真心追求答案的人。

第三,條件是甚麼?救恩只臨到所有願意轉離罪惡歸向神的人。

利未有個好態度。耶穌嘉許他的作為並為他申辯。正如耶穌一樣,利未並未介懷別人的觀感評價。他只知道罪人需要福音,機會再眼前,而耶穌的來臨給予罪人一個得拯救的良機。利未的朋友都渴望並願意聆聽他的得救過程,並渴慕親自聽到耶穌,看看耶穌能為他們帶領、帶領他們一起做些甚麼。耶穌不是接受罪人的生活,但他接受他們的友誼和出席。祂並沒阻止或批評罪人,反而把對利未的忍耐、愛心、寬恕同樣加諸他們身上。

有一次,花生漫畫的胖查理 (Charlie Brown) 知道他骯髒的朋友乒乓 (Pig-pen)與他一同出現在阿紫 (Violet) 的生日派對上,因而氣惱非常,怒氣沖沖地怨道:「我的天哪,真是令人不可置信!他連那身髒衣服都沒換就來了!」然後教訓乒乓說:「你不會就這樣穿著這身髒衣服去阿紫的生日派對吧!」乒乓望著他回答:「這有甚麼不妥嗎?」胖查理怨道:「有何不妥?你渾身上下都不妥!那麼邋遢!他們看到你這副模樣,就馬上把大門攔住,根本不會讓你進去!」

乒乓回答:「我想他們才不會這樣呢!」胖查理把嗓子提高繼續嚷著說:「會,當然會!你肯定不受歡迎,你這副模樣太不尊重人了……」話猶未完,門已打開。阿紫出來邀請他們進去說:「乒乓,進來進來。看到你真好,真高興你能來!」乒乓把送給阿紫的禮物雙手奉上,她高興地說:「噢,真謝謝你,你何須如此客氣!」她走後,乒乓回過身來,對著胖查理把雙眼一閉、鼻子一翹,然後勝利地說:「我的禮物是乾淨的!」

耶穌的作為常令人欣賞。他從未附和或刻意逢迎別人。即或在法利賽人和律法師面前,他還是大開懷抱接納稅吏利未並為他而他所做的申辯。他來是為了要讓罪人悔改。他自己也要為此忍受批評、誤解、排斥與死亡。法利賽人不明白為何耶穌要與稅吏和罪人為伍。耶穌對此卻沒有絲毫保留。他來,不是叫罪人吃、喝、玩樂;他來,是為了叫他們悔改、回轉、並與神和好。

結語
有人說:「每個聖人都有一段過去;每個罪人都有一個將來。」耶穌為了那些從不曾也絕不會完美的人來到世間。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裏面成為神的義 (林後5:21)。你也可以像利未一樣,明白過來,離棄過去,轉變一生。或者,像法利賽人和律法師一樣,擺出一副道貌岸然,難看的樣子,卻過著心胸狹窄、虛假的人生。
耶穌是病者的大醫生,悔罪者的奇妙救主,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保。你是否傳播福音的管道、神的器皿、和平的使者?耶穌來不是叫悔改得救的罪人變為一個被動無語的聖人,或是安靜默然不語的馴僕。祂喜愛他的兒女宣揚祂的聖名、分享他的大愛、尋找失喪的人。利未把房子整理好,把別人放在己之前,並把金錢用在所關心並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我們應該學效的榜樣。

附註:
1 Tony Campolo, The Kingdom of God is a Party 3-8, Dallas: Word, 1990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friend-of-sinners-pt-1-every-saint-has.html

哀慟的人有福了 (路 7)「耶穌:罪人的朋友之二」

哀慟的人有福了 (路加福音路7:36-50)
作者:葉福成
翻譯:吳呂君香

我認識一位有兩個兒子的老人家已有一段時間了,老大是學校的優異生,曾經在一家大公司作研究,並且在大學作客座教授,老二比之大哥卻遠遠的遜色,他學業成績平平並沒大學畢業,所持資歷讓他無法升職。

老二因而決心向上,重回校園,在大哥居所附近申請了學校,為了節省開支,連同妻子搬與大哥同住。同住開始的那份新鮮感很快便消失,相見好,同住難,弟弟家庭的新生成員帶來不少的困擾並引致兩家關係的惡化。

弟弟畢業後,大哥給小弟限期搬遷,弟弟便攜同妻小憤然遷往外地定居,數週後大哥收到小弟於游泳時不幸溺斃的噩耗,事發時,沒其他人在旁,所有親戚都怨懟哥哥把小弟逼上死路,弟媳更從此與夫家斷絕關係,大哥終生活在自責,遺憾與痛苦裡。

當我前往造訪身患帕金森症住在養老院的老伯時,我時而聽到他斷斷續續地喃喃問:「為甚麼?我前生造了甚麼孽?」我的心快速而痛苦地跳動著,但仍緊咬牙根勸慰老伯說:「你沒做錯任何事,你有兩個好兒子,且把一生最好的獻給家庭,是難得的好父親。」

人生最難忍受其中的重擔,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否已得到寬恕和不知可向誰傾述心中苦情。

路加福音七章三十七節裏敘述一個逕自往看耶穌的罪人。不少的釋經書中,毫無理由的把她醜化為一個妓女。無論如何這個被社會唾棄的人卻出現在法利賽人西門為耶穌所預備的筵席上,該婦女膽怯地站在耶穌背後,彎下來用眼淚洗耶穌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親吻耶穌的腳。主人西門見而大怒,他不滿耶穌並向婦人發怒,原因是該婦人在這場合上已是極不恰當,耶穌非但沒有阻止她的出席,甚至容許她抹上香膏在他的身體一部分,這簡直是不可思議且令人不安及憤慨的,該婦女卻沒聽見耶穌半點的責難,耶穌只有寬恕,安慰與叫她舒暢的話。

神原諒何種人?祂是否願意寬恕被人所拒絕與咒詛的人?真心的悔改又從何顯出?

感罪重:感受所背的重擔
7:36 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耶穌就到法利賽人家裏去坐席。7:37 那城裏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裏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7:38 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濕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 (路7:36-38)

第四世紀的古教父伊維利亞 (Evagrius) 相信眼淚是神用來幫助信徒禱告的禮物,他說:「一個人獨坐室中,背誦詩篇就像佇立在外求見君王的人一樣,但是流淚禱告的人已經身在殿內,緊抓君王的腳祈求垂憐。」

詩篇126:5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難怪Tear「眼淚」這名詞與「撕裂」這個動詞同為一字。兩個字雖意義完全不同,卻有同一字根是不無道理的,因為韋氏 (Webster’s) 大辭典把「撕裂」這個動詞形容為強力拉動或除去。

有個主日學學生問我路加福音記載的這名婦女是否與馬太福音二六章記載的婦女同為一人,其實兩人分別相當大,馬太福音裡的訪客未被指為罪人,主人家是患大麻瘋的西門,而彈劾者是門徒,而婦女把香膏倒在耶穌的頭上 (太26:7) 和身上 (太26:12)。路加福音裡這名婦女為自己的罪孽流淚並只把香膏倒在耶穌腳上,因她自覺不配把香膏抹在耶穌頭上,她是全本聖經裡唯一一個在耶穌面前為自己的罪痛哭流涕的人。

此外,一個通見認為該婦女是抹大拉的瑪利亞也是毫無根據的,因為聖經裡並無任何一處把抹大拉的瑪利亞看為一個罪人;卻有超過一處的經文把她形容為被鬼附的人 (可16:9,路8: 2),奇怪的是,法利賽人西門之客親吻耶穌的腳這舉動讓她更像拉撒路的姊妹瑪利亞(約11:2),超過於像抹大拉的瑪利亞。

耶穌為何饒恕這位不知名婦女的罪愆?因為她的悔改是真誠的,她為自己的罪深覺痛悔,並深信若救恩不臨到她身上,便一生絕望與盡毀,眼淚成為她唯一能表達自我的語言。

她的心已因痛苦而拉曲,變形,破碎,她深深感覺到罪的重壓,咒詛和代價,因而為自己可悲的光景苦澀地,後悔莫及地,輕輕地在公開的場合不斷地飲泣。她要把眼淚流乾,甚至把聲音都哭啞來表達摯深的苦痛,她簡直不能再多等一天,一分或一秒,她必須馬上見到耶穌。聖經裡記載有另一個人的眼淚同樣像該婦人的眼淚一樣,打動了耶穌的心,就是為了被鬼附的兒子而流淚的父親 (可9:24)。但該婦人不是為了別人而哭,她的眼淚表達她的內疚,是為了悔恨自己的罪和過去而流,並且流出來的淚水不僅弄濕了耶穌的腳,而是多到把它浸透。聖經裡其他地方提到「濕」這個字都是指出是天降大雨或是大火的意思 (太5:45,路17: 29,雅5:17,啟11:6),她的眼淚對旁人來說只是一大盤或的水,可是對耶穌來說卻像汪洋大海般的愛延綿無盡。

這位不速之客所要求的只不過是能靠近耶穌一點,那怕只是站在一角,她要求的只是能經歷神的同在,那怕只是短短的一剎那;她需要靠近耶穌,那怕饒恕與救恩皆未賜予,結果是,她的出現,眼淚與一生都非徒然,因為救主看見了好的眼淚 (44節),耶穌親自為她挪出一個位置來,接受她的服侍,淚水,親吻及香膏。

因為耶穌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5:4)

知罪大: 數點所欠巨債
7:39 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心裏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7:40 耶穌對他說、西門.我有句話要對你說.西門說、夫子、請說。7:41 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7:42 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那一個更愛他呢。7:43 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說、你斷的不錯。 (路7:39-43)

比德蘭修女早去印度二十多年辦故孤兒院的賈艾梅 (Amy Carmichael)),在宣佈她往印度宣教的志向時,遇到最大的,也是令人最不可想像的阻力來源,就是她的親戚與朋友,她把這些強烈的反對書寫下來,以確保自己的志向並非出於情感用事,這些反對的原因包括家庭的反對,自身體弱多病的考慮,以及別人可代替她出去的可能性。

賈艾梅決定致信母親向她諮詢意見,在信中她強調想到印度每天有五萬人離世步向屬靈死亡,極渴望向他們傳福音的心志,並提及她內心對去或留極大的掙扎,她希望知道母親是否同意她前往。

賈艾梅的母親回信說:「親愛的艾梅,這許多年來,神把你交託給我,只有祂才知道你帶給了我多少的力量,安慰與喜樂。在我憂傷的時候,祂使你成為我有力的扶杖與安慰;在我孤單的時候,成為我的良伴;在我歡欣的時候,成為我的明亮河西歡樂的知心友。因此,我摯愛的艾梅,當祂指示你離開我身旁的時候,我怎能說不呢﹖祂是你的,你也是祂的,神絕對有權利指示你去當去的地方,並大大使用你,我能把你完全信任交託給祂,所以我的心對你說「去吧。」1

神的饒恕是一項少有人領會昂貴的贈與,祂把寶貝的兒子 - 耶穌基督 - 差來,為了我們這些不配的罪人,包括妳共我,受死在十字架上,世人的罪債龐大得非要神獨生子的血不能償還;非得祂救贖的愛不能遮蓋,消除和還清。

在耶穌的比喻裡,罪人的債被比喻作那欠了五百兩的銀子的人,而法利賽人則是欠了五十兩銀子的人,比罪人所欠的少了百分之九十。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婦人很明白這一點,一兩銀子大約為普通員工一天的工資,她算出自己所欠的是要經月與年工作才能償還,而法利賽人卻只把自己所欠的算作經日與週的工資,婦人知道自己比任何人更惡劣十倍,她明白無法還清所欠的或是累積的利息,更無法償還耶穌饒恕的恩情。

主人家西門不單對婦人,甚至對耶穌也欠缺待客之道,他本應熱情款待,卻私下喃喃埋怨 (路7: 39),隨意稱呼耶穌一聲「夫子」(路7:40),並且隨便敷衍他兩句 (路7:43),他並不明白神救恩的豐盛,恩典的浩大和所做出的偉大犧牲,婦人卻與他完全相反,她站在饒恕她的耶穌面前感激得只能呆立無言,再也不能說出甚麼話來數算主恩,她把神的審判細心考量過,並且深切而客觀地明瞭祂的寬恕是無法領會、衡量和說盡。

神的寬恕雖無法測度,但人感激與否卻是顯然可量度的,世人所欠的債是不變的因素,因人而異的是他們對神所作的犧牲的偉大與價值的理解、感激與表達。

有人說就算不為所蒙饒恕的恩典而感恩,也要為所能逃過的審判而慶幸。2

信靠主: 彰顯你有的信心
7:44 於是轉過來向著那女人、便對西門說、你看見這女人麼.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濕了我的腳、用頭髮擦乾。7:45 你沒有與我親嘴、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的用嘴親我的腳。7:46 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7:47 所以我告訴你、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7:48 於是對那女人說、你的罪赦免了。7:49 同席的人心裏說、這是甚麼人、竟赦免人的罪呢。7:50 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 (路7:44-50)

有個貧家婦女渴望得到皇帝葡萄園的果子來醫治自己病重的孩子,拿了一個銅錢去向皇帝的園丁換取一串葡萄,卻慘遭逐回,第二次帶去更多金錢也遭斥逐。

公主無意中聞得園丁的斥罵聲,滲雜著婦人的哀哭聲,便前來探問究竟。聽過婦人道來因由後,便從園裡摘來葡萄,溫柔地放入婦人的圍裙中。

婦人心裡惶恐不安,深怕負不起買葡萄的價格,公主說:「親愛的婦人,你誤會了,我的父親並不是一個商人,而是一個皇帝,他不做買賣,只做施予的事。」3

路加福音裡的婦人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在耶穌面前站立,膏抹祂的頭,或與祂講說話,因此如同石像般佇立耶穌身後,好意地把香膏倒在耶穌腳上,她自覺不配站在耶穌面前看他或面對他,只敢看著他的背後或他的腳,雖然她確已得到耶穌的注意,卻從不敢抬頭或正視他,耶穌其後雖有提及她,婦人的焦點卻不在於得耶穌的注意或傳喚,她的行動已充份表明她的信心,比之任何言語,臉上表情和內心感情都表達得淋漓盡致。

婦人的眼淚並非代表著懼怕,而是信心的表現 (路7:47)。耶穌說她的愛多因為她明白蒙饒恕的恩典是何等浩大,與法利賽人對罪的本質,重壓與須負的代價瞭解之少,成了莫大的對比,婦人並非心有所求也不要耶穌隻字片語,或想惹人注目,她只想對耶穌表達內心的愛慕感激之情,與約翰福音裡 12:3-5節提及的用價格相等於一年工資倒出真那達香膏在耶穌腳上的瑪利亞一樣,原文記載該婦人也買了相同價值類似的香膏來擦耶穌的腳 (路7:37, 38, 46),瑪利亞的香膏或可能素質好一點,但婦人香膏的價格也相差不遠。

耶穌不是看著婦人的性別、處境或功勞分上。她有信心進入陌生人的家中、面對批評她的人和衝破她情緒、地位與背景的自俾和障礙。她的愛心是她的信心莫大的表彰,她無懼於耶穌的審判,詛咒或拒絕,只憑信心相信耶穌會張開雙臂接納寬恕她,若是耶穌沒有饒恕她,婦人自知不可能可以如此靠近他身、腳或旁背,容許她靠近就像耶穌已接納她一樣,因此她前來道謝,愛與服侍耶穌。

耶穌饒恕婦人並非因為她的性別,景況或表現,她蒙饒恕是因為信心 - 這信心把她拉進屋內,站在排斥者的面前,又致使她把感情與意志付諸行動,因這信心她來到耶穌面前尋求救恩,勇敢衝破被排斥批評的障礙,最後,她親聞耶穌的饒恕,她的信心救了她,使她得以平平安安地離開。

結語
你知道自己蒙了多少的饒恕嗎?超過你所感覺到的,想像到的或知道的,耶穌為罪人在十字架受死並非是你所能求得到的,並非你有主權能對抗或是有能力報答的,釋經家享利馬太 (Matthew Henry) 說「金銀不能償還我們的罪債,任何牲祭或千隻牛羊也不能,我們的所謂正義也不能;甚至我們將來的行為上的悔改或順服也不能;因為這罪債我們已無法逃避,是神在我們心理運行。」接受耶穌做為救主與主宰就等於從心裡深深舒出一口氣來,然後從此改過自新,為自己寫下新的一頁。我們是欠債的 (路7:41),耶穌是債主 (路7:41),而祂的死亡把罪一筆勾銷。

附註:
1 Elizabeth Elliot, A Chance to Die 54 – 55, Grand Rapids: Fleming H. Revell, 1987
2 14,000 Illustrations, #220
3 7, 700 Illustrations, #7599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friend-of-sinners-pt-2-blessed-are.html

得勝有餘 (約 9)「耶穌:罪人的朋友之三」

得勝有餘 (約翰福音約9:1-40)
作者:葉福成
翻譯:吳呂君香

花生漫畫中的查理布朗在棒球賽中一連失去九個全壘打後,沮喪地對接球手說:「怎麼辦,謝勒德 (Schroeder)?我們又慘遭屠宰啦,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為何要受此痛苦呢?」謝勒德轉身邊走邊對一臉迷惘的查理布朗說:「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

其言恰給在旁的奈勒斯(Linus)聽見,便向查理布朗解說:「查理布朗,他是在引申約伯記第五章第七節。」續說:「實際上,苦難的確是一個費煞思量的問題。」露茜聽言搶著說:「人若碰上霉運,一定是自招惡果,這是我一貫的看法。」謝勒德回說:「這也是約伯的朋友的論調,可是……」話沒講完,露茜已搶著反譏:「約伯之妻又如何,似乎談論她的篇幅太少!」

談論至此,查理布朗已被各搶著發言的人攪得暈頭轉向,謝勒德之見:「我認為一個沒受過苦難的人永遠不會成熟,苦難極其重要。」露茜大聲叫說:「荒謬!誰又喜歡受苦?」一個新來的玩伴對查理布朗說:「但苦難本就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啊。」奈勒斯對史諾比(Snoopy)說:「讀者若只知道約伯的『忍耐』,他根本對該書只有極其粗淺的瞭解。」最後一幕只剩下查理布朗自我衰嘆說:「唉!我沒有一個棒球隊,只有一個神學院。」

苦難是聖經裡一個特出的題目,耶穌時常要面對,也是人生中一個主要的經歷,有人說:「用苦難作為講道的題目永遠不會缺少聽眾。」在約翰福音第九章裏耶穌遇見一個生來瞎眼的人,瞎子經常聽見許許多多關於苦難的理論,其中更不乏許多不認識他的人對他的處境所作出的評論。在這個場合裏,門徒把話題專注於苦難的因由上,他們與法利賽人一樣 (約9:34),相信瞎子咎由自取,耶穌卻全然推翻一般人對苦難所做的評論和對安息日作工錯謬的見解,由此觸犯宗教領袖。

耶穌面對周遭受苦的人抱持何種態度,付與何種行動與使命?衪視受苦難的人為達成神榮耀的工具,藉此得勝,而非絕望。耶穌知道我們的心、身、靈的需要。

耶穌來把尊嚴賜給受苦的人
9:1 耶穌過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9:2 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9:3 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 神的作為來。9:4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9:5 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約9:1-5)

耶穌在給門徒的答案裏不單把做人的尊嚴重新歸還瞎子,更包括所有因身體殘疾而心靈飽受摧殘的人。

對於門徒來說,瞎子的境況是一種神學上,道德上,並哲學上的判決,瞎子是一個惹人厭的怪物,他的遭遇是上天對他的制裁,除了咎由自取,或對上一代的報應以外,別無其他答案,門徒挑剔的對象選得沒有再好了,瞎子生來便全盲,而不是半盲或由後天因素造成,這就是門徒最有利的罪証,但到底是他本身有罪.抑或他父母犯罪就不得而知了。

耶穌果斷性的、絕對性的及肯定性的回答他們的疑問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耶穌斬釘截鐵地駁斥門徒的論點,他所用的第一個字希臘文意指「也不是」,這是耶穌在回答問題,講道,或與人對話裡唯一的一次用「不是」作開始,他再重複一次「不是」(3)以確保門徒真正明白: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不是個人,也非集體,或是任何顯明或未知之過去或現時或遺傳的罪,並非他父母或他自己所招之惡果,亦非神的懲罰。

耶穌的宣告對於那些在苦難,痛苦裡,或遭遇橫禍的人來說,提供了何等樣的盼望,安慰與辯護啊!他的答案使殘障人,病痛者及弱者從不必要的重壓,咒詛與精神折磨裡全然解脫。
瞎子沒有責任為自己辯白,不須為自身殘疾抱愧,不用在神,人面前蒙羞。耶穌給了他一個他唯一能做的忠告:容許並接受神在他身上施行奇工,「顯出」一詞,在希臘原文中是一被動詞,指出人能領受或接受神的憐憫,並讓神奇妙的作為在他身上得以彰顯。耶穌沒指出人能找出受苦之原因,只強調人能選擇受苦的過程,我們的頭腦知識雖然往往無法解釋苦難的原因,但是我們的態度卻可決定苦難的結果。

一名佣人每天替主人打兩大缸水,用竿子吊在肩膀上往回,其中一個水缸有裂縫,因此來回路上往往最後只剩半桶水,破水缸因此常為其瑕疵而自怨自嘆。

有一天佣人在溪邊打水的時候,破水缸對他說:「我真慚愧,對你甚覺抱歉。」佣人問他:「所為何由,你有何慚愧之理?」答說:「過去兩年來,我因身上裂縫每次只能裝半缸水回來,因我的瑕疵連累你事倍功半。」

佣人聽後就動了憐憫心對水缸說:「你有否注意到往回小徑上只有一邊長滿了小花?那是因為我知道你身上的瑕疵,因此善加利用,把小種子撤滿路旁,每天來回路上,水從裂縫慢慢滲出把路旁小花澆得又滿又美麗,沒有你,我主人的家就不可能有漂亮的花朵來點綴裝飾。」

耶穌來帶安慰給傷心的人。
9:6 耶穌說了這話、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9:7 對他說、你往西羅亞池子裏去洗、(西羅亞翻出來、就是奉差遣)他去一洗、回頭就看見了。(約9:6-7)

第一節「看見」一詞顯示耶穌在門徒詢問瞎子的事情之先,早已知道他的存在,景況與需要,他回答門徒的問題後,就強調瞎子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需要的人,而不是一個話題。

在馬可福音第七章第三十三節和第八章第二十三節裡分別記載耶穌曾用唾沬抹在耳聾舌結的人和瞎子身上,把他們的殘疾治好,這次他更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在安息日治病 (約9:14),於此重解了律法,更觸怒死守教條的法利賽人,耶穌不單犯戒,更慢慢地、細心地、苦口婆心地照顧生來瞎眼的人,「抹」(6節)一句意指「塗抹」或「接觸」,在聖經其他地方再沒用過該語句。耶穌並沒有趕時而敷衍瞎子,而是溫柔地,充滿慈愛地輕輕揉瞎子的眼睛,門徒在此的確有不少功課有待揣摩學習。

耶穌並沒因可能撞見,冒犯,或觸怒宗教領袖們而放棄醫治病人的機會,在約翰福音第五章第十四節裡已提到猶太眾人已因耶穌在安息日治好癱瘓的人而起了殺機。在約翰福音裡記載的這個最後的一個安息日,耶穌會不會再次因憐憫,醫治另外一個受苦的人而得罪法利賽人呢?他難道就不能待安息日過後而行醫治嗎?耶穌的答案再清楚明顯不過:「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約9:4-5)。

稍後,耶穌被控觸犯安息日戒條 (約9:16,而瞎子也因同意接受治療而被逐出會堂 (約9:22,34)。對於法利賽人來說,安息日就是要一切活動全然停止,包括受餓 (太12:1-2,路14:1),受危險 (太12:11),或疾病 (約5:10),因此,一切的運作與活動,包括醫治都應停止 (路13:10-14,14:3)。

一名猶太人於週五晚歸家途中路經虔誠的祖父母家門,愕然發現他們仍未就寢,安息日蠟燭仍在燃燒,便進內問候為何午夜還未入寢,祖父母面帶愁容地回答:「我們唯恐入睡後留下火燭房子會著火,卻礙於安息日不能把它們吹滅。」

數年前,一專門替猶太人發明用以安息日運作的產品的機構發明了一枝價格十元的安息日筆,該機構負責人聲稱該筆所用墨水於寫後數日筆跡使自動「消失」,寫了等於沒寫,意謂沒作工,就合乎恪守安息日的標準,該機構其中一個最受歡迎的產品是一個電動計時器,或稱「安息日時鐘」,它可以自動開關電燈,因該動作對宗教虔誠人士謂作工。1

耶穌關心瞎子過於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觀感,評價或對待,他來是要減輕苦難,不是辯論苦難,他寧可自己受逼迫也不願看見世人無望,他是大醫生,不是政治家或哲學家。

耶穌來賜救恩給失喪的人
約翰福音第九章三十四至三十九節:他們回答說,你全然生在罪孽中,還要教訓我們麼,於是把他趕出去了,耶穌聽說他們把他趕出去,後來遇見他,就說,你信神的兒子麼,他回答說,主啊,誰是神的兒子,叫我信他呢,耶穌說,你已經看見他,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他說,主啊,我信,就拜耶穌,耶穌就,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

你知否「奇異恩典」一歌裡「我今失喪,但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一句,歌詞就是取材於本段經文嗎?我以前以為這是回頭浪子的告白,但是重新再思就發現比喻裡「失而又得」這句話在浪子的比喻不是浪子所言,乃是二度由浪子父親所發。 (路15:24,32)

第二十五節裡的瞎子說他以前眼盲如今卻得看見,但為何詩歌記載說失喪呢?按照希臘文說法,猶太人把他踢出會堂外,瞎子從此喪失作猶太人的權利,並失去親鄰朋友的支持,當耶穌聽聞這個瞎子悲慘的景況和所受到的不平與無助,他便回去把他尋回 (35節)。

更重要的是,耶穌為了瞎子的安危與救恩而再回頭找他,瞎子雖曾聽聞耶穌的事蹟,亦聽過他說話,卻從未與耶穌交談。瞎子三個簡短的字:「主,我信」是具了何等大的信心的宣告!聖經裡另外兩處經文同樣記載「我信」語句,一處經文記載被鬼附的孩子的父親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9:24)。另一處是拉撤路之姊妹馬大,希臘文裡她對耶穌說:「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 (約11:27),請注意孩子的父親並非稱耶穌為主,他的信心顯然不夠並不堅穩,需要幫助;而馬大的信心只表達一種信念;唯有瞎子的卻是信心決志的表達。

耶穌並未因瞎子的信心而感到詫異,卻為法利賽人的執迷不信覺得驚奇。心盲才是最大的殘障,屬靈盲目的人看不到神明顯的工作,法利賽人的執迷不信比瞎子被世人隔離更可憐,在罪中沉死比受歧視唾罵更可悲。瞎子發現他重見光明以後並未得到世人的接納;別人的訕笑,歧視沒有改變。即或如此,他的態度和生命與過去截然不同的(27節)。瞎子在面對宗教迫害與歧視時,信靠了基督,他的人生因而從此改變,再也不願意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從前他看人的臉色、討人的喜歡、渴望人的接受,如今站穩自己的立場、說明自己所信的、而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因信耶穌他活著一個敬拜的生活,不在討飯或給人氣負並排斥而看不起。可惜的卻是,沒有任何的神蹟可以打動法利賽人剛硬的心。


結語
耶穌是拿除掉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心盲比眼盲更可悲,喪失靈魂比喪失視力更可怕,屬靈的眼睛瞎了,與神隔絕了,心腸剛硬固執,比被社會唾棄更悽慘,你是否一個心盲的孤靈遊魂,或你是一個心眼皆清的信服者?耶穌是那除掉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 (約1:29)。祂來,使世上瞎眼的人得看見,自以為看見的人卻漠視真理,備受審判,瞎子的心路歷程從頭腦豁然清晰以至雙目得以看見,到最後心靈完全信靠。你願意為了這位關顧你身,心,靈的創造者和主宰,而獻上你的生命,完全順服信靠耶穌嗎?
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Kvrft0Gjg

附註:
1 San Gabriel Valley Tribune 5/24/1991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friend-of-sinners-pt-4-more-than.html

世事無常 (路 13)「耶穌:罪人的朋友之四」

世事無常 (路加福音13:1-9)
作者:葉福成
翻譯:吳呂君香

恐怖份子在911襲擊紐約市及美國首府兩日後,聞名的基督教電視佈道家霍威爾 (Jerry Falwell) 竟無情地指出:「我斥責你們這些不信者,擁護墮胎,婦權運動及同性戀者,美国公民自由联盟 (ACLU) ,美國公民組織 (People for the American Way),並一切使美國日趨世俗化的團體及個人,我指著你們說,你們使此次事發生。」1

數天後,霍威爾為其言詞致歉,並承認此次指責有違他本人一貫所持的神學信念,他相信人不可能知道任何一件事情代表神的審判。在接受紐約時報的訪問中,他作出下列的修正:「沒人能確知一樁事件或一個人是否受到神的審判,若此次恐怖襲擊事件確實反映神的審判,也是指著全美國的──包括我與所有罪人。」2

指責某人或團體或國家因罪而受神懲罰的例子屢見不鮮,聖經裡也曾出現過這樣的態度。一位牧師聽到霍威爾的評語說:「約伯的朋友不就是對他這樣說麼?」

在路加福音十三章中,耶穌被問及世人受苦的古老課題,他以由加利利人被彼拉多殺戮一事,及西羅亞樓倒塌壓死十八人兩樁事件中,向群眾講解自然死亡及死於非命之因,這死者包括無辜或應得的、無名或著名的、有意或無意的。

不要把品格與暴力混為一談
13:1 正當那時、有人將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告訴耶穌。 13:2 耶穌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麼? (路13:1-2)

耶穌在此提醒聽眾不要把品格與暴力混為一談,暴行或邪惡可發生在一個最有道德最善良的人的身上,一個商台節目主持人說,九一一並非一樁慘劇,而是一個有預謀的邪惡事件,恐怖份子的所作所為侵害全世界無辜的性命,是邪惡之終極,干犯人類的罪行,不是意外而是預謀,而且無人能避免或是例外。

九一一恐怖襲擊之後,部份基督教人士也頓然失控,思想全然混亂,說出不合宜的回應與推測,一聽眾在電台廣播節目中指出紐約正是啟示錄十八章中提及的巴比倫,一個備受神詛咒和灰滅的罪惡之城,另一聽眾說她於該天早晨讀經時受神的「啟示」,這些人的問題在於他們的「啟示」不是源自聖經,而是從別口而來,北加羅連那州一位名叫雷克喬納 (Rick Joyner) 的牧師於襲擊事件後,也寄出一封電子郵件,發出先知性的預言,並引申以賽亞書三十章25節:「在大行殺戮的日子,高臺倒塌的時候,各高山岡陵必有川流河湧。」

明智者自然看出他斷章取義,妄論聖經預言,自我扮演神的危險,某些信徒這種自以為義,妄自論斷人的態度,與一九八九年在有同性戀者天堂之稱的三藩市發生七點一級地震時所受的譴責同出一轍。

在耶穌時期,這批被論斷的人可能是因反叛彼拉多而被扔到火裡處死的加利利人,耶穌的看法與當時人們認為那批人死有餘辜的論點,剛好大相逕庭,無點相同,領人驚訝。祂不同意、接受或欣賞這樣的主流民意和看法。

耶穌尊重與保護這批死者的聲譽、尊榮,及留給後人的回憶,他瞭解、體恤病關心死者家屬之悲痛,他甚至用曾出現在路加福音裡一個不尋常的字眼──代罪 (paschal ) ──來形容他們的悲情,聖經其他六處用這字只形容耶穌在十字架上成為代罪羔羊 (路9:22,13:2,17:25,22:15,24:26,46)。

耶穌認真地和痛心地對待苦難,這沉重悲切而敏感的課題,當提及加利利人受害是否因犯罪更然而受害,耶穌的回答是:「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希臘原文把肯定而有力的「不是的」放在最前面,顯示耶穌的強烈的反應。

「我告訴你」這句話只出現在路加福音中,再沒於其他福音書裡找到同樣字句,耶穌用此句話強調他答案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路17:34,18:8,19:40),勸勉散布搖言的人不能因加利利人的背景,遭遇及不辛來冒然論斷他們。

耶穌的答案強烈反駁會眾,在聖經其他經文中他曾命令人們「悔改」(太4:17),用「他們」(太11:20,12:41,路16:30) 和「他」(路17:3),並用比較客觀的「一個悔改的罪人」來教導悔改,但在此處卻用「你」這個強烈直接的字眼來斥責那些誇口自己在道德上的優越和標準。
耶穌並繼續用「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而非用客觀間接的「他」(太10:39) 或「任何人 (太16:25,可8:35,路9:24,17:33) 來提及滅亡。

不要把災難與懲罰相題並論
13:3 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13:4 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麼。 13:5 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路13:3-5)

人對苦難的意見和揣測往往能令受害者一次又再次受創,這些自以為是的「專家」,妄自猜測受害者或其家屬是否因犯罪而遇難,令受傷的枉受不必要的痛苦與煎熬。

自然災害或非比尋常的意外發生時,我們知道那是人力不能控制且偶然發生的悲劇,倘若我們讓災禍控制、掌管或嚇到我們,這便是趕快自己做宿命論的犧牲品,把悲劇歸疚於自己,活在恐懼與自怨中,不能自拔的悔恨光景中,甚至禍延數代。

這便是亞洲人及回教世界的文化背景,也是歐洲的存在主義思想,並非聖經真理,中國人說這是「緣」或「命」意即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正如歌手許冠傑名曲「浪子心聲」的其中一句歌詞:「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死亡的威脅能控制人的心理和奪取人的勇氣,使人癱瘓,喪失意志的影響力,回教徒往往不分甚麼是神容許發生的 (permissive will) 和甚麼是神促成發生的 (active will),一切都說是神的旨,這是宗教性的「緣」。

有一次我觀賞一部法國電影,傑拉爾.德帕迪約 (Gerard Depardieu)主演,德帕迪約飾一志向務農的駝背人,給自己三年的時間耕耘,卻因旱災若無收成,駝背農夫卻仍沒輕易放棄,用小驢助其從遠處運水,卻差點傾家蕩產。

當雨水終於降臨在這片曬焦的土地上時,情況卻是一片灰暗,暴風兩中,但農夫與家人眼看洪水在對面山崗氾濫成災,怒而向天揮拳咆哮:「難道上蒼忘記我是一個殘障駝背人?老天根本就不存在!」

其後駝背人為了開挖一口井,用炸藥掘井時,卻命喪飛石中,結幕前劇情揭露,農夫失敗原因,在駝背農地把田地賤賣給鄰居後,其女無意中驚撇其鄰居及侄兒陰謀把水井填塞讓水不能流於田間,使莊稼,農田與駝背農一家均受禍者,幕終時,農夫之女淚眼瑩眶向天大叫。

一個外國人知悉我討論該電影時,問我知否此戲有下集,未及回答,他卻說:「下集內容也好不到那裡去。」

難怪好萊塢,總要先試映新片,測量觀眾反應,因為沒人喜歡看灰暗苦澀的電影的。

耶穌在第二條問題中,把路過西羅亞樓的行人提出來討論,「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有罪麼?」他提到南方的耶路撒冷有重要原因,從北部的加利利到位於南部加利利,而又處於以色列中心,並為猶太人生活中心的耶路撒冷,意指不尋常的意外可發生於東南西北,任何一個方位,任何一個城市,任何一個國家在北美、亞洲或歐洲,也可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或坐或站,或起或臥,孤獨一人或十八人一起,都有可能死於非命或意外。

有罪 (4節) 一詞與主禱文中的「債」字句相同 (太6:12),耶穌說不幸死亡的人,並不須為其死亡或存在負上任何責任,他們並非負債,或命中註定死亡。
  
不要把今生與永生同看為一樣
耶穌在最後提醒聽眾別自以為義,狂妄自大,儼如生命專家一等,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好、德高望重,假若沒有永生盼望,世人都岌岌可危,終日活在危險驚懼之中。在最末的回答中,耶穌大聲咆哮,全然駁斥,推翻任何無情,殘酷,壓迫受害者的神降罰論,以堅決重述希臘文的「你們」或「全部」(all)這字四次,連續在弟 2, 3 ,4 ,和5節,與大使命一般經文相同,是短文中出現最多的經文。

「九一一恐怖襲擊後內子與我猶豫不決,不知應否進行年終前往香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之行而用甚麼航空公司。住多倫多的友人恰也有假期去香港,所以我們保持聯絡。她的計劃也防不勝防,本來她已訂好一家美國航空公司而價錢不錯的機票,九一一事件後,她改乘價錢更昂貴的加拿大航空公司,以為美國及不安全,卻於購票後才得悉加航亦有驚心動魄的事件,一伊朗籍男子藏匿飛機廁所內抽煙引致警鈴大作,被機上人員發現發後卻暴跳如雷,更發出反美恐嚇之語,結果全機一百四十五人由戰鬥機「護航」折返洛杉磯國際機場。我們都體驗到這些事情亦是防不勝防,沒有那一家航空公司能作出任何安全保障的承諾。

耶穌說:「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悔改是生命改變之鑰,國際標準聖經百科書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說「悔改」是有一個新的思想形態,把對罪的看法作一新的評價,也把討論的重點,從「他們」改成「你們」,離開罪惡歸向真神,把生命作重新的調整。我們需要作的,不是論斷別人受苦遇難的原因,而是自身的悔改。

耶穌所提到「失喪」一詞與希臘文「遺失」相同,而衪來世的使命,就是「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結語
在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阿甘,被人看作是白痴或天真的樂觀者,比許多的哲學家,學者或宗教老師對苦難這課題看得更透徹,他說:「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從不知盒裡會有甚麼東西。」生命中的甜、酸、苦、辣,都不是我們可以預知或算知的。

我們有罪嗎?當然有。自然災害是否神借以懲罰世人犯罪的證號?不一定。我們的揣測論斷,並不能讓我們真正瞭解苦難,只是得到一個懂覺神的計畫和明白人生道理的感覺。可是國智語說:生,老,病,死,無一能免。
東方神秘宗教與存在主義哲學思想都不符合聖經,不要受騙,而生活在戰兢害怕陰影當中,以為神是一個時刻在向人討債,懲罰,詛咒人的神,要防備這些嚴酷的神學家,假先知,利用宗教進行害人勾當的騙子。

附註:
1 Los Angeles Times 9/20/2001 http://www.latimes.com/news/local/la-000075439sep20.story
2 New York Times 9/18/2001 http://www.nytimes.com/2001/09/18/national/18FALW.html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friend-of-sinners-pt-3-sufferers-on.html

世界奇樂 (路 15)「耶穌:罪人的朋友之五」

世界奇樂 (路加福音15:1-7)
作者:葉福成
翻譯:吳呂君香  

一位年邁的農夫因精神恍惚及疑曾中風而被送進醫院,醫生診斷時問:「你若有一百隻羊,七隻於草場上逃跑,還剩下幾隻?」農夫答:「一隻也不剩。」醫生說:「一隻都沒有?不對,答案是九十三隻。」農夫尖酸地回答:「小子,你根本不懂得放羊,羊的本性若看見一隻跑掉,其餘的全部都會跟著跑的!」

羊是愚蠢的動物,比豬都不如,毫無殺傷力,無力對抗或防備野獸,也無法逃避、遠離和感覺到危險。郊狼、野狼和狗都能使它們驚恐,連一隻豬也可令它們落荒逃遁而心驚膽跳,直如電影名片「豬」有辦法的描述一樣,在電腦網絡裡讀到關於三隻狗如何宰殺三十一隻羊,和兩隻家養的狗宰殺十六隻羊的事件,一個在農場長大的教會會友也提及他養的狗如何把羊的耳朵咬掉,而這隻不幸的羊卻連嗚叫求救的本領也沒有,且不會及不動逃跑了。

羊雖笨,卻頗有價值,零售商重視它們的毛,食客喜歡它們的肉,廟宇香客用它們來獻祭,羊肉是從在野地上牧養三年的羊隻來的,羊排是從牧場上牧養一年以內的小羊身上來的,農夫以每磅二元的售價販賣,科學家複製他們,也有人把它們當子女般養育的,也有利用它們唷叮吃田裡野草以控制亂草蕞生的。

路加福音十五章,耶穌為自己與罪人和收稅員為伍提出辯護,他把罪人比做迷羊,會不計代價尋找拯救他們,衪把人比做咩,而衪自己就是大牧者。
  
神如何闡明對罪人的大愛和所做之事的因由?

大牧者追踪每一隻羊
15:1 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15:2 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15:3 耶穌就用比喻、說、15:4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 (路15:1-4)

具登連把四世紀古教父亞伯拉罕對姪女瑪利摯深感人的關愛描述出來,亞伯拉罕以嚴肅、樸素及聖潔的生活而聞名,他的愛心也深為人知,當他的已婚兄弟過世時,亞伯拉罕把兄弟的遺孤,七歲的小姪女,瑪利接回家中安頓照顧。瑪利年歲漸長,容顏美麗,生活虔誠,如叔叔一樣。一天,卻給一過路瘟生抓住強暴,繼而棄之於沙漠,瑪利於絕望中自暴自棄並以為自己永不得赦免,因而跑到遠方淪為妓女作為對自我的懲罰。

亞伯拉罕四處尋訪姪女蹤跡,終於兩年後得知真相及其下落,抱以慈父愛子之心,亞伯拉罕決意將她尋回,他把修士生活赦下,換上一副軍裝,戴上一頂寬邊大帽,借了一匹馬出發,終於尋訪到瑪利棲身之酒窟,對店主說:「聽說此處有一漂亮少女,可否讓我一見?」他坐下點酒後不久,瑪利便到,卻不認得叔叔,亞伯拉罕便喊叫:「店家,請弄一桌豐富酒菜,因為我為愛瑪利從遠方而來。」亞伯拉罕為了失喪的姪女而放棄五十年來只吃水和麵包的習慣未與誠諾,把眼前的肉食吞下,飯後瑪利帶他進卧室後才有首次獨處的機會,當瑪利彎腰替亞伯拉罕寬鞋的時候,他再一次對她說:「我為愛瑪利從遠方而來。」這次她醒覺了,並且完全明白叔叔對她的愛和犧牲,因此淚流滿面跪在他腳前。

亞伯拉罕以苦修聞名,若非對姪女摯愛至深,絕不會出此下策,姪女終因他的愛而能想像得到神對她的深愛與寬恕。

因此她離開妓院,回到沙漠,從此過著聖潔的生活,並幫助與重建了許多人的人生,她也是今天人稱妓女聖瑪利的那位。1

神關顧每一隻羊,包括九十九隻圈內安全無事的和圈外浪蕩天涯的。無論是健康的、溫馴的、畜養的、野外的、失喪的、有病的、弱質的、及麻煩被人拒絕的「黑」羊,衪個個都看重,衪認得每一隻並逐一尋訪,用指頭細細地數過,腦海裡一一地想像過,每隻細心地保護,老的少的、公的母的、圈內的、不見的,每一隻的身形、體量、嗜好、不悅、行為、習慣,衪都瞭如指掌。

耶穌在路加福音十五章裡講了三個比喻,第一個是失羊的比喻,損失的比率與其他兩個故事比較起來算是小的,因為一百隻羊只丟失了一隻,不像女人失去了十分之一的銀幣或父親在兩個兒子中失去了一個。無論比率多少,牧羊人在乎的是失去的羊,而不是剩下沒丟失的比率;看重的是羊的生命而不是售價;目標是尋著而不願失去一隻,因為沒有牧羊人願意放棄或交出任何一隻羊!

牧羊人對圈內的羊的愛,好比大牧者對不配的、毫無價值的、迷途的、卑賤的、魯莽的、好奇惹禍的罪人的愛,每個罪人淪亡,都無人可代替其位置,僱工遇上麻煩便喊叫奔逃,甚或把責任推到羊的身上,但是大牧者卻耐心地、出於本能地、不怠慢地、細細地追尋迷羊,沒有任何僱工或牧羊狗能與善牧的大愛和出力相比。弗雷德史密斯 (Fred Smith) 形容得很有份量:「神非因我好而愛我,衪愛我因為我很寶貴,而我很寶貴因為基督為我受死。」

大牧者引領羊隻回家
15:5 找著了、就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裏。15:6 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 (路15:5-6)

「每日靈糧」講述一個社會學者著書關於生長於大家庭的種種困難,他訪問一個有十三個兒女的母親,提出一般普通問題,其中卻有一題他特意問說:「你認為所有子女都應得到母親毫無偏私而保留的愛與注意嗎?」該母親迅速回答說:「當然。」社會學家繼而提出以下這條難題:「好,十三位兒女當中,你最愛那一個?」答道:「卧病在床直到痊癒的和出門遠行直到歸家的那一個。」

以前我腦海中的善牧就是許多書裡、書簽和書室所描繒呈現的畫面:一個好牧人把一隻迷人的小綿羊像愛兒般背在肩膀上的圖畫。

事實上,這種祥和溫馨的畫像與聖經裡所描述的相去甚遠,耶穌所描述故意裡的羊並非一般想像中的的可愛125至130磅重的小羊,而是一隻普通150至200磅重的已成年的羊,牧羊人所背的羊與自己身量相等,摩根衛斯令 (Morgan Weistling) 所繒的「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一畫中牧羊人吃力地把一隻羊背在肩上的畫相似乎更貼切真實。2

衛斯令畫像中的牧人聰明地把一條圍巾置卞肩膀上以減少長途跋涉又要背一隻又臭又重的羊隻長途之苦,一個牧羊人形容羊隻說:「羊全身都是油膩的羊脂,又臭又髒。」雖是如此,牧羊人卻從未停下來歇息、躭擱旅程、離開羊隻的身邊或休息自己的疲累的腳、身和肌肉。

耶穌,我們靈魂的牧人監督,同樣為一個失喪靈魂的人去登最高最陡的山嶺,翻過最難的草原,越過最寬的海洋,衪對失喪的罪人懷有寬廣的肩膀,最深的感情、敏感的耳朵與偉大的犧牲,讓我們得以倚靠和求救。衪廣闊的肩膀可以盛載、容納及抬起世上任何一種身量和重量的人,衪從不倦怠,徬徨的罪人可以在其上安歇,與救主於長途跋涉後一起平安歸去。

大牧者把看顧迷羊的責任全背負己身,衪要確知這次迷失的羊受到最穩當的保護,不會再次失落。

大牧者喜愛場地的羊
15:6 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15:7 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路15:6-7)

耶穌在其教導裡提及三種喜樂,第一種是今生因信基督而得到從天而來的喜樂充滿了我們,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五章十一節中說:「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

第二種是將來身在天家與主同在的喜樂,路加福音六章二十三節說:「當那日你們要歡喜跳躍.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他們的祖宗待先知也是這樣。」路加福音十章廿節說:「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

最後一種是天使的喜樂,或說是天使歡慶的喜樂:「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路15:7) 和 「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 神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 (路15:10)。

舊約中使人喜樂最常見的原因有耶利米書記載的31:12「耶和華施恩惠」,以賽亞書9:3「豐收」,和申命記26:11「因神所賜福份而歡樂」,或詩篇104:31「耶和華所做的一切」,包括他所賜的生命、的大自然、救恩 (詩篇9:14),慈愛 (詩篇31:7) 和應許 (詩篇119:162)。

這一切都是喜樂的緣由。然而,耶穌卻揭露了惟一使神喜樂的理由—一個失喪罪人的悔改信主,甚至鄰居好友 (6節),天與地,神與天使 (路15:10) 都為了一個靈魂悔改,得救而慶賀,一個悔改的人是一個新造的人(林後5:17,加6:15) 照著神的形象造的 (弗4:24),這是聖經裡惟一記載有人與神一同歡樂的經文,人不是獨自歡欣,而是與神一同歡慶,中文一句說話說得好:「浪子回頭金不換」。

世界短暫的歡樂並不能存留在永恆,沒有任何場面比天使在神面前的慶典來得更為盛大,天上地下也沒有任何比看見罪人得救的事更值得高興,看盡世界奇觀,或金銀珠寶都不及。

結語
耶穌碰過一些挾窄的人,這些人認為罪人無可救,但罪人卻聽到耶穌大聲宣講神救人的福音,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悔改,因為天上地下再沒有比罪人回轉更可喜可賀的事了。你是否那隻蕩失流連在神羊圈以外的迷途羔羊嗎?你可知道耶穌愛你,並且關心你的靈魂?你可願意回歸這位不輕易發怒且樂於寬怒的神的懷抱裡?彼得前書2:25 說:「你們從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卻歸到你們靈魂的牧人監督了。」任何渴慕天家、無家可歸、無人倚靠、且身無半物的人,現在就可以回轉,我們那永恆的安息處,那裡的主人正在等待,他已召齊了所有的人,包括得救的朋友與鄰居,他們都在切切等候你。

附註:
1 Belden C. Lan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velatory Tale (Audio), 2/20/1998
2. http://www.ldsart.com/mw181.php
3. http://www.christianityonline.com/cr/7R6/7R6013.html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friend-of-sinners-pt-5-shepherd-and.html

罪人的禱告 (路 18)「耶穌:罪人的朋友之六」

罪人的禱告 (路加福音18:9-14)
作者:葉福成
翻譯:王靖珍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猶太人名作家埃利‧威塞爾 (Elie Wiesel) 提到一個故事,有位猶太教的拉比迫切地為一位聲名狼藉的客棧老闆代禱,求神赦免他諸般的罪孽。至高的神說:「好,我饒恕他。」這位拉比欣慰之餘開始尋覓罪人,以便為他們上訴天庭,罪得開釋。然而這回蒼天寂靜無聲,他的禱告未蒙垂聽,令他難過無奈。為了一己的抱負,他非但白費心力,未曾感受到與神的關係親密一些,更沒有蒙神的祝福。

這位拉比羞愧萬分,在六天之中禁食了六次,然後問神他為何受此奇恥大辱。星期末了,有聲音從天上對他說:「你刻意四處尋覓罪人此舉不當,既然神都網開一面,你就更應該不予追究。1
在路加福音18章9-14節裏耶穌說了一個比喻,有個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和一個深感內疚的稅吏同時到聖殿,然而他們禱告的心態、內容及結局卻大相逕庭。法利賽人乃猶太教中極端墨守成規的派別,在主元前兩百年左右為對抗希臘影響力而組成的一批反動分子。他們是當時宗教的保守派,自封為律法師,頗具政權的團體。而稅吏則有如今日的國稅局官員,雖然羅馬政府委以收稅的權利,卻不得人心,備受百姓的唾棄、遭社會排斥。

神是否會饒恕求告於祂的罪人呢?罪人該如何來到聖潔的神面前祈求呢?神為何賜給罪大惡極的人悔改的機會呢?

神垂聽無助之人的祈禱
18:9 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18:10 說、有兩個人上殿裏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18:11 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 神阿、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 18:12 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18:13 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 神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18:14 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18:9-13)

才華橫溢的農業化學家和實驗家喬治·華盛顿·卡佛 (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開發出許多有用的農產品,時代雜誌選出二十世紀最富創意精神的二十位人物,他亦名列其中。卡佛敘述自己年少時對認識神的掙扎,他對神說:「神阿,請告訴我宇宙的奧秘。」 神回答說:「這是唯有我方可知曉的。」卡佛接著問:「神阿,請告訴我花生的奧秘。」神回答說:「對了,這才是接近你的真相,合你的分寸。」

在神面前的無助是力量和謙卑,不是軟弱和羞恥;並非世界的末日,乃是知識、智慧及成長的開端。疲乏的,神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 (賽 40:29)。保羅說:「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 12:10)。

稅吏膽戰心驚地來到神面前,他的雙腳有如被綁著鉛石一般動彈不得,站在那裡好像木板雕像一樣,好像被綁著、被懲罰或被攔住,來到聖殿但是心情沉重、手心冒汗。深深的內疚感使得他不敢越雷池一步,念及自己諸般的罪孽更是不敢輕舉妄動,深恐稍一移動就會大禍臨頭。因此他遠遠地站著,遠離法利賽人和群眾,更不敢靠近祭壇。離得多遠呢?這希臘字「遠」(13節) 好比當耶穌被捕時門徒與祂所保持的距離 (路 23:49),或是在陰間的財主與在天上的拉撒路間的天淵相隔 (路 16:23),以及客商與巴比倫城最終被毀時的距離 (啟 18:10)。

稅吏的雙眼比雙腳差不多,他顯得誠惶誠恐,不敢朝上看、望著天上或天空,他是否朝前、朝下看或閉著眼睛我們不得而知,也不知道他若是抬眼看會有怎樣不堪設想的後果。神會正眼直視或輕視他嗎? 更有甚者,神會鑒察人的內心深處嗎?對稅吏而言,與神眼目接觸簡直難以想像,而與神交談和同行更是不情之請,更沒想過求得神諒解他行業的難處。或許他害怕天堂裏的納稅人、聖徒和天使會在神的面前指控他。

與雙足和眼睛相比之下,稅吏的胸膛受創最鉅,他採行古老搥胸的慣例來表達內心的悲痛,以手、手掌、拳用力擊打自己的胸膛。以下所述之捶打事件用的都是希臘文「捶」這個字眼:耶穌敘述有關惡僕動手捶打同伴的比喻 (太 24:49)、兵丁用葦子打耶穌的頭 (太 27:30)、合城暴民出手打保羅 (徒 21:32),以及大祭司令人打保羅的嘴 (徒 23:2)。

神垂聽誠實之人的祈禱
18:9 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18:10 說、有兩個人上殿裏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18:11 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 神阿、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 18:12 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18:13 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 神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18:14 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18:9-13)

十九世紀強大的哈伯斯堡 (Hapsburg) 王朝統轄奧匈帝國,此王室所沿襲的特殊安葬儀式頗耐人尋味。當皇家成員去世時,送葬的行列先要一個個城堡挨家挨戶地經過,最後才到達皇家教堂的地下室墓地。

神父聽見教堂外有叩門聲便問道:「是誰啊?」有人回答說:「是至尊的奧皇陛下。」然而神父就回答說:「我不認識他。」停了一會兒,再度響起叩門聲,神父又問道:「是誰啊?」門外之人作了同樣的答覆:「是至尊的奧皇陛下。」 神父再一次回答說:「我不認識他。」一陣尷尬的沉寂之後,響起了三度也是最後的叩門聲,這回當神父問門外是何人時,他得到了對的答案:「是可憐的罪人」這個正確的答覆,神父也隨即為皇室抬棺者開啟教堂大門。

布魯克斯 (Phillip Brooks) 說:「真正的謙卑並非彎腰曲背以至比實際的身量矮小,而是挺立在高超的自然力,卻幡然領悟自己的命不凡乃是何等的渺小。」2

求神憐憫乃是祈求神賜給我們原本不配得、不當受的恩惠。稅吏的呼求是按著神與人立約的時候為他們準備的供應。這約陳述耶和華是有憐憫的神,祂總不撇下或滅絕以色列,也不忘記祂起誓他們列祖所立的約 (申 4:31)。在十二起事件中希臘文將耶和華描述為「有憐憫」的神,其中十次與神的「恩典」緊緊相連 (出 34:6, 代下 30:9, 尼 9:17,33, 詩 86:15, 103:8, 114:4, 145:8, 珥 2:13, 拿 4:2) ;有五次在「有憐憫」 之後接著「不輕易發怒」一詞 (尼 9:17, 詩 103:8, 145:8, 珥 2:13, 拿 4:2) ;有七次與神的「豐盛」有關 (出 34:6,詩 86:15,尼 9:17,珥 2:13, 拿 4:2, 詩 103:8, 145:8)。神因著憐憫而施恩以色列從以下諸例可見一般:祂總不撇下或滅絕以色列,也不忘記祂起誓他們列祖所立的約 (申 4:31),祂必不轉臉不顧轉向祂的民 (代下 30:9),並不丟棄他們 (尼 9:17),不全然滅絕他們 (尼 9: 31)。

更特別的,稅吏要求的不是普通的憐憫而是與神和好。新約之中只有二處引用憐憫這個相同的字眼,其一是在路加福音18章13節描述罪人的祈求,其二是在希伯來書2章17節隱喻大祭司和慈悲忠信的基督來為百姓的罪而獻上挽回祭。這法利賽人要的憐憫就是神的挽回。

但是法利賽人溢於言表,且厚顏無恥地重複「我」的字四次:「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法利賽人只浪費自己的時間、氣和口水,他非但不曾達到神的標準,且也未必比稅吏清高多少。法利賽人不像稅吏,他從未承認或提到自己的罪性、自大或過錯,只挑剔別人的毛病,而沒有自我反省。只倚靠自己、不信靠神,注意力不在神或人那裡。他的身在聖殿但心不在,話多但不投機,似乎高不可攀,其實乃微不足道。

神垂聽謙卑之人的祈禱
18:14 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路18:14)

從前有兩兄弟生性邪惡,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藉著財富來掩飾他們黑暗的一面,他們幾乎每個主日都上教會,並且捐獻大筆的金錢用在與教會有關的各項事工。有一天這個教會聘請了新牧師,教會日益增長,需要較大的禮拜堂。

這對兄弟其中之一突然去世,另一人請求年輕的牧師在喪禮中證道。喪禮的前一天,他把牧師拉到旁邊,遞上一個信封,輕聲說道:「裏面有張支票足夠支付新堂所有的費用,我只求你幫個忙,明天在喪禮中告訴眾人我兄弟是個聖人。」牧師滿口答應,保證一定照說不誤。

第二天年輕的牧師在喪禮中出乎意料地說些驚訝死者家人的話:「死者是個邪惡的罪人,壞到了極點。他對妻子不忠、對兒女凶暴、行事冷酷無情、在教會中是個偽君子………但與他的兄弟相比,卻是個聖人。」

耶穌說:「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 18:14)

謙卑乃是因著神的至高無上而尊崇祂,因著神的憐憫而自謙,有鑑於人的自私與虛浮而有所警惕,不要只顧自己的事也當顧念他人。(腓 2:2-3)

「每日靈糧」的M.R. DeHaan如此說道:「我們應當不斷地求神賜給我們謙卑, 但絕不可感謝神我們具有此項美德。」

要真正謙卑,不能只是虛有其表。不要高抬自己,尊榮當歸與神,只有神能提升人。禱告時要向神舉目,不要注視他人或比較高低。稅吏雖不敢舉目望天,但他的心思意念卻離神不遠。法利賽人則眼朝著天,還四下觀望,自以為高人一等,然而卻不蒙神的喜悅。羅賓遜 (Haddon Robinson) 說:「驕傲的法利賽人看上自己、輕視他人 ,且目中無神。」

神憎惡心高氣傲的人(箴 16:5),祂從遠處看出驕傲的人 (詩 138:6),譏誚 (箴 3:34) 並阻擋他們 (雅 4:6)。神並不在意人的言語或善行,祂注重的是人的內心。有人說:「一篇演說有三個要素,是誰講、怎麼講、講些甚麼……最後一項份量最輕。」3 驕傲引人敗壞 ,除了日益下滑之外,別無他途。謙卑讓人得尊榮 (箴 8:12) 和恩惠 (彼前 5:5)。因此既是神的選民就要心存謙虛 (西 3:12-13),在教會中謙俾順服及事奉(彼前 5:5),向眾人大顯溫柔 (多 3:1-2)。

結語
你是否像法利賽人假冒偽善、趾高氣揚、只顧念自己呢?或者你願意像耶穌那樣捨棄天上的榮華,降世為人,卑微自己,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 2: 8) 你是否在生活上彰顯出耶穌溫柔謙遜的美德?但願你時時刻刻、繼續不斷地應用罪人的祈禱:「神阿,憐憫我這個罪人!」

附註:
1 Elie Wiesel, The Fifth Son, quoted in Christianity Today 8/11/97
2 http://www.sermonillustrations.com/humility, htm
3 Quotable Quotations 363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friend-of-sinners-pt-6-sinners-prayer.html

愛人與用物 (路 19)「耶穌:罪人的朋友之七」

愛人與用物 (路加福音19:1-10)
作者:葉福成
翻譯:王靖珍

孤星淚﹙Les Miserables﹚這本著名的小說,也是我最喜愛的百老匯音樂劇,乃是描述尚萬強﹙Jean Valjean﹚的生平,如何在人生下半場從一個冷漠無情的人改變成為仁慈、高貴、慷慨、 助人、無私的仁者。在十九世紀法國大飢荒時,他週濟及資助窮人與有需要的人,為他們提供工作與的機會,救助那些流浪街頭的孩童,然而感激涕零的受惠者卻不知他們的大恩人曾經是個冷酷的罪犯。他二十五歲時,為了餵飽姊姊的七個孩子而偷竊麵包,立刻被判五年徒刑,他認為刑罰過重,企圖越獄達六次之多,為此他的刑期加長為十九年。

熬到刑滿出獄時已變成憤世嫉俗、滿心仇恨,他埋怨上帝、痛恨社會及有關當局加之於身的不公平待遇。在他出獄之後一個寒風刺骨的夜晚,尚萬強來到了一所教堂避難,也為他日後生命的改變拉開了序幕。當時他非但沒有感激好心收留他的神父,反倒順手牽羊偷走了教堂的貴重銀器。這位行蹤可疑的歹徒始終逃不過警察的,從他身上搜出貴重的銀器,並將他帶回神父面前對質。

這位老神父反而出乎意外地說銀器是他贈送的,還頻頻責怪尚萬強忘了帶那值兩百法郎的銀燭臺,這在當時可是一大筆錢啊。待警察離去後,他打發尚萬強上路,臨別語重心長地說:「親愛的朋友,可別忘了帶貴重的銀燭臺,平安地去吧!下次來的時候記得不必再走院子,可隨時從大門進出,這兒不分日夜都只上一道門閂而已。但是答應我藉著這些銀器成為一個誠實的人,親愛的弟兄,今後你當一心向善,不可再與惡者為伍,我已從邪惡的意念和地獄裏贖回了你的靈魂,將它鄭重地交託給了神!」十九年來尚萬強首次痛哭失聲,當他消失在夜色之中時,也正是他進入光明行善生涯的開端。

從同胞身上勒財致富的撒該,他的改變亦同樣令人敬佩和欣賞。撒該不像馬太僅僅是一般的稅吏,他乃是個稅吏長。如果其他的稅吏惹人厭、受藐視,撒該則更令人憎惡;收稅若可從中受益或生利,那麼撒該則是聚斂了大筆的不義之財;要是撒該的職業還不足以令其惡名昭彰的話,他那矮小的身量在耶利哥城可是家傳戶曉的笑柄。

然而耶穌卻有與眾不同的看法,亦行出人意外之舉動,祂要拯救這個不受歡迎、眾所非議的罪人。耶穌豈會不知撒該訛詐斂財、領人討厭而他的身量、不幸及恥辱是別人的快樂嗎?為何還要拯救他呢?然而從耶穌對撒該說的話、撒該的答覆,以及最後耶穌當眾對撒該的一番話顯示出,即使是污穢不堪的罪人也能蒙神的拯救。

主知道罪人的意念
19:1 耶穌進了耶利哥、正經過的時候、19:2 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19:3 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 19:4 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裏經過。 19:5 耶穌到了那裏、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 (路 19:1-5)

有兩個天使夜宿富人之家,主人粗魯無禮,不讓他們住客房,只將他們安頓在冰冷的地下室。當他們預備就寢時,年長的天使看到牆上有個洞就順手將它補好,並且對不明其故的年輕天使說:「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

第二晚天使們住在一戶極貧窮卻很好客的農家,用過晚餐後,夫婦倆騰出自己的床給客人睡,讓他們好好休息。次日天亮時發現農家夫婦淚眼汪汪,原來他們唯一靠以維生的乳牛死了。
年輕的天使憤怒地質問說:「你怎能讓此事發生?這對夫婦所有無幾卻盡其所能與人分享,你竟然讓他們的牛死了!」另一天使回答說:「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當我們住富人的地下室時,我注意到牆上洞裏藏有黃金,既然那家主人如此貪財自私,乾脆把牆封了,他便永遠不會找到黃金;而昨晚當我們睡在農夫的床上時,死亡使者要來取女主人的命,於是我便以牛換取她的性命。」

詩篇94:11說:「耶和華知道人的意念是虛妄的。」耶穌知道撒該的心思意念,祂曉得該是誰,他正在那裡想甚麼,何時和為何來道,他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耶穌明白撒該內心的需求。撒該等候耶穌,但是耶穌尋找並呼換他,向他問安;撒該若能聽到耶穌的講道已經心滿意足,但是耶穌卻願意單獨與他談話;撒該以為耶穌是到了他的居所,然而耶穌進入了他的生命。

有誰可以逃避這位能透視人、事、物的神呢?耶穌的卻看見撒該有如樹梢之鳥、風中之葉、茍延之蠅,在富有產業、物質和現金的撒該過是一個毫無意義、無人喜愛、永不安寧的靈魂。他有錢卻無朋友;有勢力沒有尊敬;眾人看不起他身體、品格及做人的缺陷。

然而耶穌卻走向他而沒有避離開他;臉朝著他而沒有背對著他;對他說話而沒有議論他;眾人必定十分訝異耶穌竟然特意停下來與撒該見面、談話及交誼。神的兒子親自召喚撒該,深知他是一個雖然迷失卻能謙卑受教的靈魂。

人心難以測透,反應遲鈍且難以改變,但耶穌能卸除一切虛浮的障礙,拿取人的假面目,進而登堂入室。祂知道誰有開通的頭腦、改變的一天而一顆真誠受教的心。耶穌並沒有硬拉、強迫或威脅撒該下來,祂無須如此做,因為撒該早已毫不猶豫地爬下來而無條件及無抗拒的順服於耶穌面前。

主開啟罪人的心情
19:6 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路19:6)
從前有兩位年輕的兄弟,然而生性放蕩不羈,甚至以偷竊來維生。有一天當他們正偷著農家的羊卻立遭逮捕,村民決議可免他們死罪,但要在他們的額頭烙上ST (Sheep Thief偷羊賊) 這二個字母。此舉令其中一人引為奇恥大辱,一走了之,從此音信全無,然而另一人卻留下來,決心痛改前非。

一開始村民抱著懷疑的態度,不願與他打交道。然而他定意要彌補往日的過錯,不論是誰生了病,他一定自告奮勇去照顧,若有人需要幫助,不論貧富,他總是不辭辛勞、全力以赴。「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成了他生活的座右銘,他這種樂於助人、不求回報及為人著想的態度最後終於贏得眾人的愛戴,深受村民的敬重和友情。

許多年後有個過路客在街邊露天餐館吃午飯,注意到鄰桌受人尊敬的老人額上所烙的字眼,以及來來往往的村民不分男女老幼,幾乎都會停下來跟他打招呼、向他致敬表示關懷,孩子們更是熱情地跟他笑而擁抱他。此情此景激發了這個外鄉人的好奇心,便問餐館老闆烙在老人額上的字代表甚麼。與老人年齡相仿的老闆想了想回答說:「這事發生在好久以前,我也記不清了,我想應該是代表聖人 (Saint) 的意思吧!」

耶利哥人最痛恨的撒該其實並非那般冷酷無情及分錢計較的人,眾人一致認為像撒該這樣陰險卑鄙的人絕無可能脫胎換骨,付出時間去關心任何人。然而他們卻大錯特錯了。這個平日對人不理不睬的撒該開心樂意打開他的心門,像個猴子爬下樹來,像個小孩露齒而笑,又像個受過訓練的小狗。他心跳的很,全身顫抖,手腳不由己。撒該沒法想像會有人在眾人面前叫他一聲,當他著朋友。他開心到下巴都跌下來,見牙不見眼,展示赤子之心。

耶穌說:「撒該,快下來,」他就急忙下來。第五和第六節裏兩次用到急忙(haste) 這個希臘字眼,除此之外,在福音書中只有另一場合出現過這個字眼。路加福音二章十六節描述牧羊人聽了天使有關救主降生的大好消息後,急忙從野地往伯利恆去找聖嬰耶穌。這時耶穌當著驚疑參半的群眾面前嚴格的考驗撒該,是邀請他而不是勉強他下來而是高聲歡呼的態度順服下來。撒該毫不猶豫地跳下來,順利通過考驗。他立刻出發、動作爽快的完成任務。他這次可以行得正站得正,覺得自己十尺高,瞧得起自己、做個頂天立地的人。

耶穌曾經接觸過不少罪人,其中稅吏就佔了半數 (路 5:27-28; 7:34-35; 15:1-2; 18:9-10; 19:1-10)。祂與稅吏一同坐席 (路 5: 29),他們挨近耶穌 (路 15: 1),一般的效果是有建設性的。馬太 (路 5: 27) 變成了使徒,而撒該則是耶穌去耶路撒冷前最後所拯救的罪人。

撒該在眾人眼中是個走狗,賣國賊與不折不扣的小人,神的救恩絕不可能臨到他的身上。然而鑒察人心的耶穌有如良醫一般,以正確的診斷加上周全的醫療,使得撒該成為一個新造的人。

耶穌不僅造訪撒該的家,祂還留宿在那兒。聖經沒有記載耶穌待了多久,但是祂的用意卻是顯而易見的。我必不會只是一小時、大半天或一個晚上,至少是住了一夜,不論是在待人處世或廣結人緣等方面,耶穌都為撒該提供了正確的方針。

主改造罪人的方向
19:7 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他竟到罪人家裏去住宿。19:8 撒該站著、對主說、主阿、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19:9 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19:10 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路 19:7-10)

「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 這部電影令我深受感動,一開始銀幕上出現了一個老人匆忙經過美國和法國的國旗,比家人先行抵達墓園,哀痛至極、泣不成聲。接著鏡頭一轉將觀眾帶至昔日的光景,八名參與救援行動的人正試圖進入德軍佔領的諾曼第救出傑米雷恩,將他安然送回家中。雷恩的母親已經失去了三個兒子,實在無法再承受任何的打擊。

湯姆漢克扮演此次行動的指揮官,在即將大功告成前不幸喪生,只有三名士兵生還。指揮官垂危時輕聲說道:「天使在我們的肩旁。」年輕的雷恩焦急地問:「長官,您說甚麼?」

指揮官示意雷恩靠近些,微弱地說出臨終之言:「占士,你要賺回來,賺回來吧!」劇終前年老的雷恩下士在指揮官的墓旁泣訴說:「我誠實的說,我不知道自己回來這裡有甚麼感受,每天我都思想當日你在橋上對我說的話,我盡己所能活得有意義,但願這已足夠,我盼望至少在你眼中,我這一生沒有辜負你們為我所付出的代價。」他對身邊的妻子說:「告訴我,我是個好人,沒有虛度此生。」 妻子回答說:「你確實是個好人。」

撒該比誰都清楚自己的作惡多端、名譽掃地,所作的自作自受,令人討厭和痛恨,所以他決心彌補過去的錯誤,改善人際之間的關係。撒該得轉變前後判若兩人,從金錢至上、鐵石心腸變成痛改前非、在所不惜。他站起身來對耶穌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

耶穌並沒有要撒該還錢,群眾也沒有要求他退款。他這麼做只是求補償,而非期望別人對他改變觀感。他的動機純粹是提供幫助、服事耶穌並重新做人。他覺得幫人是有益處的,是個挑戰、機會,並不會使他丟臉、難堪;是與人和睦,而非敵對;徹底解決問題,以免萬劫不復;撒該經歷了心靈的割禮、全然的改變以及真正的悔改;從中學取寶貴的功課:愛人用物而非愛物用人的真諦;重視他人的權益勝於一己的私利;高舉耶穌的名,不要虧缺了神的榮耀。

撒該從一隻醜小鴨搖身變為美麗的天鵝,彷彿朽木滋生青翠之葉。耶利哥的大罪人為自己說話,驚訝了村人,為進入他的家和心的主爭光。舊約吩咐凡行詭詐、奪人財物者,要如數歸還,另外加上五分之一 (利 6:1-5)。然而撒該此刻卻口出驚人之語,他要將一半的家產捐給窮人;此外,他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沒有時間和數目的限制。

撒該以前令人厭恨,辜負神的期望,然而他卻懸崖勒馬、及時回頭。他是耶利哥城最大的神蹟,勝過城牆倒塌。他敞開心門、接受福音、接待耶穌到他家中,以及樂善好施等在在證明了他的改變。

結語
神對人乃一視同仁、不存成見,耶穌基督的福音是針對世上所有的人,無分年齡、外表、地位、背景或過去。為何耶穌要關心卑鄙狡猾、貪得無饜之人呢?因為祂來本是要扶持跌倒之人,從撒但手中奪回罪人,歸向於祂,彌補神人之間的裂痕,恢復和好的關係。誠如梅頓 (Thomas Merton) 所言:「祂愛我們並非因為我們良善,而是因著祂愛我們才變得良善。」你聽見神呼喚你的名字、敲著你的心門嗎?耶穌要進入你的內心,在你的生命中作王,以你的家為祂的居所。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loving-people-and-using-things-lk-19.html

良莠不齊 (太13)「比喻人生系列」

良莠不齊 (太13:24-30,36-43)
作者:葉福成
整理:李虹

2007年暑假,隸屬我們宗派的中國宣教士Michael牧師,從秘魯的工作中休假。他和他的妻子決定造訪洛杉磯地區的牧師們,希望能向當地的同工與朋友們分享,這些人是他們在每週年的會議中總能見面的同工與朋友。

當宣教士走了之後的一個月,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說這個宣教士「正前往非洲三個國家,維期2週的旅行」,而且「我共需要2,000美元,才能支付旅館費用。」然後,他列出旅館的名字、地址及客戶服務電話。我突然警覺到所有區域的牧師可能被騙了。這個騙子甚至大膽地回信給我,而且滿不在乎地說:「我在此確認這封信的可信度,因為我是憑信心寄出去的。」接著,我挑戰寄件人:「如果你真是本人,請打出來你的中文名字給我們。」後來,他沒有回信。我又注意到他在拼Michael的名字時拼錯了,他拼成「Micheal」。

有一位當地的牧師通知我們,真正的宣教士正在前往紐約的班機上,決不可能在奈吉利亞。這位 “Michael C” 甚至還在Google上與一位牧師現上談話,希望他能幫忙付清所有的旅館費用。他們的對話如下:
Michael C: 哈嘍!
牧師:早安,C牧師!
Michael C: 這裡現在晚上了,你沒有收我的電子郵件嗎?
牧師:晚上?你正在歐洲嗎?
Michael C: 我正在非洲,我已寄了一封信請求你的幫忙。
牧師:真的嗎?我還沒有看信箱。我早上才剛到辦公室,也才剛開我的手提電腦。
( 6 分鐘後)
Michael C: 你能幫忙嗎?你還在線上嗎?
牧師:我正在讀你的信。現在還不能答覆,謝謝!
( 8分鐘後)
Michael C: OK,我現在必須離線了,明天早上會再看我的信箱。

中國人有一句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神的教會今天有各種不同的騙子、神棍和破壞者。然而,就神的國而言,教會的冒充者、假冒為善者和入侵者都不能承受並進入神的國。「天國」是馬太福音擁有的獨特名詞。馬太福音有四次 (太13:24,18:23, 22:2, 25:1) 提到 「天國」,而13:24 是第一次出現,它特別有效地鼓勵灰心的信徒,說服猶疑不決的未信者,並警告難以分辨的模仿者。

為什麼天國不容納騙子擅自進入?神的國有什麼防火牆的機制?同時信徒應如何面對?

要堅強:不要膽怯 (Be Tenacious: Do Not Be Intimidated)
13:24耶穌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裏,25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裏就走了。26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太 13:24-26)
13:37他回答說:「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38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39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太 13:37-39)

一個星期天早上,住在明亮又美麗的小城鎮村民,一早起來便去了當地的教會。聚會開始之前,當出席的村民正坐下閒話家常。突然間,撒旦在教會的前方出現。每個人開始驚叫並四竄找出口,狂亂中彼此踐踏對方,為要避開邪惡化身的魔鬼。

很快地,除了一位冷靜地坐在長板凳的老人以外,每個人都跑走了,這老人一點也不動地坐在椅子上, 神情自若,毫不介意神的仇敵就在他眼前的事實。魔鬼覺得疑惑,就走近那人,並對他說:「你不認識我是誰嗎?」

那人回答:「當然,我認得啦。」

撒旦問:「你不怕我嗎?」

那人說:「不怕,一點也不怕。」

撒旦覺得奇怪,所以繼續問:「你為什麼不怕我呢?」

那人冷靜地回答:「我跟你的妹妹結婚48 年了。」

在收割之前,把田間的好種和稗子分開實在是個挺困難的任務。「好」的原文字乃是「kalos」(24節),意思就是道德和實質上的「好」。在今天的農業界裡,好種意味著:好的種子是食品藥物管理署獲准使用和麥子的標準;它為投資者帶來一筆相當可靠的利潤,也為農夫帶來歡樂。即使稗子不請自來、不受管制,又無防備地出現,而這些好種子也不會受影響、不會成為問題,也不會造成疑難雜症。

在一個完美的世界,麥子不會受害蟲、病害和稗子的侵害,因為他們在主人的田裡長苗、吐穗 (24節),但是在墮落世界中生長的植物,卻不是那麼簡單。大自然、生物以及人類會侵犯他們的自然棲息地,並危害他們的生存機會。在這個比喻中,有個敵人或競敵竟然偷偷把稗子撒在麥子裡 (25節),就逃走了。「仇敵」「echthros」(25節) 的原文是來自「憎恨」這個字。這位仇恨者名符其實就是敵對者、對抗者,而且鬼鬼祟祟。它見到別人、事情和生命順利又自然地成長時,就不能夠忍受;他不能讓他們成功成長,所以就將稗子撒在好種之間。「稗子」也就是「毒麥」,只出現在這段新約經文,別處不再出現。稗子不僅是雜草或野草,即使野草廣義作無用、多餘或有害的植物;其實聖經的稗子按尺寸、外形和種類上,較接近於原始的植物。稗子和好種的差別相當微小、也不明顯、又無足輕重。

英文版的國際聖經百科全書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說稗子「等於阿拉伯語的『zuwan』,是不同種類稗子的名稱,尤其『Lolium temulentum』或『鬍鬚稗子』,一種退化症的麥子,最像麥子的樣子。到收割接近的時候,女人和小孩會仔細地除掉它。『Zuwan』普遍會成為餵雞的飼料;它若未染上麥角病,那麼對人類是無害的。」

但是,這場戰爭也不是沒有希望。最終,好種子會「長苗吐穗」(26節),但是稗子只是「顯出來」──稗子的種類與身分仍然沒有變。希臘文形容麥子「葉片和果子發芽」(26節)。那好種成熟的時候,看起來很壯碩、漂亮,而且令人驚佩。那葉片和麥子竟然開花結果、彼此配搭、宏偉地、結實地向陽生長。他們又綠、又金的顏色,的確結出好果實,成為人類營養的食物,但是稗子只生長,卻結出不適合食用的種子,只能滿足家禽的胃口。好種在適時會結出優良和昂貴的產量,但是稗子「顯出來」的,是無氣色、不鮮明、晦暗,甚至沒有光澤,成為眼中釘,白佔土地,的確害人害物。

要機智:不要無知 (Be Tactful: Do Not Be Ignorant)
13:27田主的僕人來告訴他說:『主啊,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裏嗎?從哪裏來的稗子呢?』28主人說:『這是仇敵做的。』僕人說:『你要我們去薅出來嗎?』29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太 13:27-29)

國際佈道家葛理翰牧師 (Billy Graham) 的妻子,路得‧貝爾‧葛理翰 (Ruth Bell Graham),分享有一個來自印度的年輕大學生曾經告訴她:「我想要相信基督。我們印度人想要相信基督,但是我們從未看過一個像基督的基督徒。」

後來,葛理翰師母請問印度佈道家阿克巴哈克博士 (Akbar Haqq), 什麼才是最佳的答覆。哈克博士聰明、有力地回答:「這個問題相當容易回答,我會告訴他,『我不是推崇基督徒,我所推崇的是基督。 』」

事實上,十字架永遠有罪人的餘地,教堂也永遠有多餘的偽善者。有人說:「教會是完美的,直到你加入!」還有:「如果你發現一座完美的教堂,請不要加入它。它將因你的加入,而不再完美!」

「田主」(27節) 是耶穌喜歡稱呼自己的名稱之一 (太 10:25,13:27,20:1, 21:33;路13:25,14:21),也就是原文的「oikodespotes」 或「屋 (oikos) 霸 (despot)」,這在今天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名稱,卻是意味著他對該領域和範圍,有絕對、無爭議的能力與權柄。聖經的「屋霸」或君主擁有自己的田地 (太13),也有自己的葡萄園和產業 (太 20:1,21:33)。除了慷慨地給人工作的機會 (太 20:1),並花錢在陌生人的身上 (路 14:21),他亦有僕人服事 (太 13: 27) ,和田地出租 (太 21:33) 。

這位屋霸令人吃驚的地方,就是他是一個聰明、忍耐,也絕不是衝動、急躁的人。他深具經驗、直覺和知識,絕不無知、被動、天真。這位極具悟性的田主,沒有什麼事不知道,他也勇於行動,並弄清真相。

僕人鼓勵田主是否要「薅出」稗子或「積聚」稗子 (28節),可是屋霸聰明地禁止他們如此做。他們除了傷自己的腰骨,還可能會疏鬆土壤、踐踏植物,反而危害到麥子。拔根的工作必須等到收割的季節。那時候,一文不值的稗子將會別有用處:當燃料、乾草和柴火。僕人有好的提議,但是田主有更佳的計畫。他說:「容讓這兩樣一齊長」,只要「等著收割」(30節)。聖經希臘文「長」共出現23次,但「一齊長sun-auxano)」卻只有這一次。壞種子並不會成長到結實,他們只是露面 (26節「顯出來」) 並且依附好種子和吸取種子的養份;他們只會老化,卻不會成熟;他們只是出現,卻不卓越;他們增高,但不長大;他們從不會成為果子、糧食或食品;這種虛假的種子只會增多、增大、佔地方而已。

典型的希臘文說到收割的時間,不是用「chronos」這個字,而是用「kairos」(30節)、或「時機」或「季節」等字眼。人受制於時間 (chronos),但是神卻掌控時機。神不是在一段時間裡一舉不動;他命令僕人不要按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方法去辦事,恐怕他們越幫越忙。

要忠誠:不要急躁 (Be True: Do Not Be Impatient)
13:30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裏。(太 13:30)
13:40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41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裏挑出來,42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43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裏,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太 13:40-43)

我和妻子都不擅長園藝工作。就像許多屋主一樣,我每月付出50 美元去請一個園丁,每週來除草。我對園藝的理解,如同對汽車的了解一樣,幾乎是一竅不通! 我之前的園丁剛剛退休,他是一個很特別的園丁。

有一年,園丁提醒我前院及旁邊草地都枯乾了,變成褐色。那位拉丁美洲人不太能說清楚是什麼原因,有可能是地鼠或錢鼠惹的禍,不過他卻知道如何處理那問題。既然我不明白他說什麼,我就點頭!他說他可以從五金店買一瓶子10 美元的液體,另外我只要再多付10美元的工錢,他就能夠幫我解決問題。於是,我再次點頭同意!

兩年後,我注意前屋主所種的灌木已經爬上屋頂,而且覆蓋住一面牆。我盡力嘗試砍掉它們,也是枉然。既然沒辦法解決那問題,我要求園丁來幫忙;很快地,他就結束那棵樹所帶來的麻煩。

在這個比喻中的僕人 (doulos),其實只會做一般的工作,他們不是園丁;他們是廚房裡的專家,會用各樣器皿,卻不是精通田地和管理農業的能手。抹刀、杓子、叉子並不如簸叉、草耙、鋤頭、鏟子和大剪刀的作用和效力。肉刀雖然有勁,卻不能在園子或收割時發揮作用,餐具在田地裡的幫助不大。加上,廚房用具並不是用作園藝的工具。善用鍋、盤、爐的廚師,假如沒有烈火也就不能成事。

聖經裡唯一收割的人就是使者或「天使/使者」。這「收割人」(30,39 節) 的希臘文只出現在這段經文裡,雖然「收割」這個字,在聖經共出現 21 次。沒有受過訓練或外行的人沒有辦法面對稗子的挑戰,但是稗子亦不是天使的對手。他們 (複數) 會去每塊田地,將一行又一行、一排又一排、一根又一根的植物挑出來。沒有植物能逃過他們尖銳的眼力,尤其他們的徹底檢查,並運用的收割工具。他們使用的不是廚房或園藝工具,而是農場工具,例如斧頭、長柄大鐮刀、鐮刀、犁和簸箕。人的方法、努力和機智都是徒勞無功的;天使才是真正的收割人,是被揀選、有絕對的資格和把握來完成這項任務。

聖經記載世界末日時,火會焚燒兩樣東西:糠 (太 3:12,路3:17) 和稗子。糠是輕的、微不足道,而稗子沒有出息;前者很輕,後者則是空間的入侵者。稗子是邪惡之子 (38節) 或魔鬼 (39節),牠們叫人「跌倒」 (希臘文的「skandalon」) 和作「惡」 (希臘文的「無法」) (41節)。天使所做的三件事是: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 (30節)。聖經中的記載並不低估魔鬼的工作;「魔鬼」在希臘文就出現38 次。牠是第一位誹謗、衝突和醜事的主要來源;牠利用心術不正、無教養、心懷惡意的人使信徒跌到、使教會分裂,並玷污純正的教義與信仰。希臘文的「跌倒」或「skandalon」是圈套或陷阱的意思。惡者及其擁護者不僅製造「跌倒」或「醜聞」的陷阱,但牠們絕不是毫無止境、不受管束或無法匹敵的。壞人不只是跌倒或傷風敗俗,他們也從事不合法的事,主要都是不正當、不道德,而且無禮的活動。

惡者在世界的末了必定遭逢對手 (40節);世界的「末了」的希臘文是世界的「完全終止」(sun-teleia),這個字不同於聖經出現28 次的普通的「末了」。這個字有6次接連著「世界」這個字 (太 13:39,40,49,24:3,28:20,來9:26),都意味著世界的結局。

40節的「焚燒」(kata-kaio) 在原文不是普通的「照亮」或「點著」的意思 (太 5:15,路12:35),而是指極度狂怒的烈焰全面焚燒地上的萬物。

「薅出來」的原文重複了五次 (28,29,30,40,41節),顯出在此段經文中的重要性,也對比出僕人和天使在收割時有不同的成果。天使當然是更具能力的採摘者,如同老經驗的果實採摘者一樣,他們可以分出好果子或壞果子、好種子或壞種子、好人或壞人。「薅出來」(sul-lego) 的原文字是複合動詞,不只是「聚集」,還強調品質保證,以及有效、精細的工作。

42節的火爐,也就是啟示錄裡,有煙從無底坑裏往上冒,好像大火爐的煙;日頭和天空都因這煙昏暗了 (啟9:2)。雖然稗子很有辦法欺騙別人,可是它們一點也不像麥子或接近麥子的質素。它們徹頭徹尾不是好東西,而且從它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來。

結論: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說:「當兩個人見面時,其實就有六個人出現,分別是個人看自己,彼此看彼此,以及彼此真實的自己。」 神能夠分出綿羊和山羊、稗子和麥子,並等待時機收成,這樣你會感到高興或難過呢?

討論問題 :
1. 天國的信息是耶穌的教導其中的一個主題。「天國 」 是馬太褔音的一個專有名詞,在馬太褔音一共出現了四次。馬十三24 是第一次,其餘三次是在馬十八23, 廿二2和廿五1 。從這些經文,你對天國有什麼的學習?
2. 神為何容許善與惡共存,直到「世界的末了」?
3. 「天國之子」和 「惡者之子」有什麼的特點?怎樣在世界或教會中被分辦出來?
4. 在「世界的末了」,將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思考問題 :
1. 明白天國的信息和世界末了的審判,會怎樣塑造我們的世界觀?會令我們改變生活的模式嗎?(參看馬六33) 可否舉一些例子呢?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6/12/general-parables-pt-1_02.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寬恕是神聖的 (太 18)「比喻人生系列」

寬恕是神聖的 (馬太福音18:21-35)[1]

在韓戰期間,幾位美國士兵合租了一棟房子,並請了一名韓國男孩來幫他們打雜工。這個男孩的個性既開朗又樂觀,而年輕的士兵們卻喜歡想出許多稀奇古怪的花招來玩弄他。

士兵們會把他的鞋釘在地板上,或是放一桶水在門上,以致於當男孩打開門時,整桶水就會撒得他全身濕透。他們想出了各樣花招來作弄他,但那名受害的男孩卻始終保持和善的態度以及高度的幽默感,直到那些美國大兵對於自己種種的惡行感到羞愧與內疚。

有一天,其中一位士兵對這男孩說:「我們卑鄙地玩弄你多麼久,而你卻一直容忍我們。我們只想要跟你道歉,並告訴你從現在開始,我們不會再對你惡作劇了。」男孩說:「是真的嗎?不會將我的鞋釘在地板上?」士兵們說:「不會了。」男孩再問:「也不會再將水桶放在門上?」士兵們異口同聲說:「再也不會了。」最後男孩說:「好吧,那麼以後,我也不再吐口水在你們的湯裡了!」[2]

馬太福音對天國的比喻有相當獨特的一面;這些比喻的開頭都是:「天國好像 ...」(23節,太 13: 33-52, 20:1,22:2,25: 1-14)。在馬太福音18 章中,耶穌強調天國公民的特徵是「饒恕」。神在耶穌基督裡已經遮蓋了我們的罪 (約壹1:9),也赦免了我們的債、我們的過犯和不義 (羅 4:7)。

為什麼神已經赦免我們的罪?罪惡到底有多嚴重?我們要如何償還祂的赦罪之恩?

你是負債人 (You are a Debtor)
18:21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22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23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帳。24才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25因為他沒有甚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26那僕人就俯伏拜他,說:『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27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太 18:21-27)

我最喜歡的百老滙歌舞劇是《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這個故事很動人,非常有意義,同時也很深刻地將「律法」和「恩典」、「定罪」和「饒恕」,以及「公正」和「憐憫」做出對比。有一個人因為偷了一塊麵包而坐牢十九年,他被釋放後,卻變成一個心中充滿苦毒、剛硬、又消極的人。但是當他偷了教堂裡最珍貴的東西,而被警察發現時,教堂的主教卻慈悲地跟警察說:「那些東西是送給這位客人的禮物,不是被偷走的。」

自此之後,尚萬強 (Jean Valjean) 決定改過自新,於是他改了新的名字、新的身分,又一改以前的作風,逃脫假釋的刑罰,隱居在一個小鎮,成為當地的市長,同時也是最大的贊助人和慈善家。然而一個自以為義的探長賈維 (Javert),卻處心積慮想把他送到法庭,無論尚萬強做了多少善事或逃到天涯海角,都要處罰他違反假釋的條件!

尚萬強多次幸運地逃脫警員賈維的逮捕。儘管如此,當尚萬強聽到賈維在法國革命前夕,被革命學生逮捕時,他仍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釋放賈維。此後更驚人的是,尚萬強向被激怒的警員賈維自首。賈維不但沒有說任何感謝尚萬強的話,反而說:「你惹惱了我,我情願你殺了我。」因為他沒辦法接受一個犯人的善意,也不忍心逮捕救他的人。因此賈維想到唯一可以解決的方式,好使他脫離自我的監禁和嚴酷的立場:他選擇跳河自盡。這位立誓要維持法律和伸張正義的人,卻拒絕成為「愛」和「恩典」的人質。

你是一個債務人,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式」。神在基督耶穌裡對你的寬恕,超過你所知和所想的。

猶太教的拉比律法宣稱:一個人應該寬恕他的債務人最多四次,但是耶穌不接受這種規定,反而設下無可計數的上限。比喻裡的第一個債務人欠了一千萬銀子或原文是一萬個「他連得」(talent),這是一個龐大可觀的數字。「他連得」是最大的通用貨幣或重量標準。國際聖經百科全書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解釋「他連得」有銀或金的區別,估計一個「銀他連得」的價值是410 英鎊,或 2,050 美元 (在 1915 年幣值),而一個「金他連得」的價值是約6,150英鎊或 30,750 美元 (在 1915 年幣值)。聖經沒有記載那人所欠的是「金他連得」或「銀他連得」,但是一萬個「銀他連得」就等於二百零五億美元 ($20.5 billion);一萬個「金他連得」在 1915 年就等於三千零七十五億美元 ($307.5 billion) 。根據NIV譯本,啟示錄16:21,希臘文每個一他連得的「冰雹」大約100磅重。

那欠債的人已經走投無路,即將大禍臨頭。他沒有父母、沒有資助者,也沒有任何計畫能幫他償還債務。他即使有十份工作、十條性命或十個打工的孩子,亦沒辦法減輕他的債務!就算只付那筆錢的利息都不可能,更何況是貸款!他的債務超過比爾蓋茲 (Bill Gates) 所能付出的,甚至超過比爾蓋茲的身價 (據Forbes雜誌,比爾蓋茲在2008年的身價不超過530億美元)。那債務無論是銀或金都沒關係。他即使想宣布破產也不行。從人的角度來看,那數目是無可計算,也無可救藥。因為那人沒有能力償還,主人不僅命令把他賣了,也要把他的妻子賣掉;不只賣掉他的妻子,還要賣掉他的家人;不只賣掉一個孩子,也要把其他弟兄姐妹都賣了;不只賣掉他的家,也要賣掉所有的資產來還債。他的未來很淒涼,他的自由也受到威脅,他的家庭四分五五裂。這比沒有朋友、沒有金錢、無家可歸還更悽慘。這是四福音中,唯一的個人被賣的慘劇。然而,主人的命令並非針對個人,這個王不是只找這個僕人的碴兒,他要要和所有僕人算帳 (23節)。其實,那主人的意圖不是要佔有那人和他的家庭,他只是想要回他的錢。

那僕人知道有苦日子正等著他,他就快要離開他的家鄉。他的家人可能一塊被賣給不同的買主。然後他突然做了一件最戲劇化性的事情:他「俯伏拜」主人。這兩個重要的動作「俯伏拜」,除了博士「俯伏拜」嬰孩耶穌 (太 2:11),新約沒有其他人物有這樣的反應。

那債務人要求主人的寬容 (26節) ,而且發誓將來會還清一切,其實這是不切實際又無法實現的誓言,他所說的都是胡說八道。但是他悲痛且真誠的懇求竟打動主人的心。憐憫之情湧入主人的心,又流入他的血,打動著他。主人開始善意的回應,表現他的溫柔、仁慈和同情。他不想拆散那家庭,令他們夫妻、骨肉分離,於是主人就叫其他的僕人給他鬆綁、釋放他。

你得了釋放 (You Have Been Delivered)
18:28「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29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30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裏,等他還了所欠的債。(太 18:28-30)

一對來自山區的年輕夫婦開始參加一間滿是歡呼聲和鼓掌聲的教會。他們極力勸服奶奶也來參加。年輕的男孩對奶奶說:「你應該去看看。聖靈的確在那裡動工!那裡的音樂震撼著整座教堂。真棒!」但是奶奶繼續坐在她的搖椅上,保持沉默。

年輕的女孩接著說:「奶奶,你該去看看那裡的牧師。他講道很入神。他和會眾都不斷地高聲讚美神。真的難以置信!」但是奶奶仍然繼續搖著她的搖椅。

最後,那年輕男孩說:「奶奶,你不喜歡我們的教會嗎?你為什麼不說話?」奶奶終於從椅子站起來說話:「親愛的孫兒,讓我這樣解析吧!我不在乎他們喊得多麼吵鬧,也不在乎他們跳得多麼高。最重要是他們散會後所做的事才算數!」

一旦債務人離開出了門,卻變成另一個人。他忘記自己才剛脫離了悲慘、絕望和許多的不幸。這個感性的人出了門就失去理智,轉身去找人;他之前幾乎失去自由與自己的家庭,但當他找到一個僅僅欠他十兩銀子的同伴時,竟揪著他,掐住對方的喉嚨,並傷了他的身體。那先前受傷又可憐的僕人,如今卻成為一個毫無感情又沒有人性的禽獸。希臘原文寫著:僕人「一把抓住他的頸項」,不只是「抓住他」而已 (29節) 。他直接掐住他的咽喉與氣管,這是最無理性、毫不客氣、沒有人情、十分醜陋、令人不能接受的行為。這也是「喉嚨」的原文字唯一出現在聖經的地方。以債務人為例、不肯原諒他人的,就是仇敵、虐待者、畜生、野蠻人。這個得著自由的債務人還是一個奴隸,被自己過去的習慣所約束,被自己的盲目所囚禁與綑綁。他剛剛得到的自由對他起了反效果,引來的是驕傲而不是謙卑,是自以為義而不是自我醒悟,是瘋狂而不是溫柔,是腐敗而不是端正,是幼稚而不是成熟。

那僕人向他的同伴怒吼,叫他還錢。當時,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但是卻不像之前的債務人那樣,他並沒有「跪拜」(26節);畢竟,他只欠十兩銀子或原文的一百得拿利 (denarii),一個得拿利就等於一天的工資。而且,不像第一個人 (26節),他也沒有說要「還清『所有的』」(原文翻譯),因為他所欠的並不是太多。最後,他請求債主能寛容他,卻沒有得到他心所願的結局。

那位刻薄的僕人露出他的真面目。他不像自己的主人那樣,不是為了要討回債務才吩咐把僕人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這僕人只想要處罰那位同伴,把他送他監獄,去學功課。他不管同伴是否能夠變賣或抵押什麼東西,來付清他的債務,他也不在意是否他有朋友或親戚能來幫助,也不顧他被監禁以後將影響日後再找工作。這個僕人實在太殘忍、無情、邪惡,但他卻陶醉在其中,想落井下石。

你要有品德 (You Must Have Decency)
18:31眾同伴看見他所做的事就甚憂愁,去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32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33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34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35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太 18:21-35)

有位非洲國王跟他的好朋友一起長大。那朋友一直有個習慣,看著他生命裡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說:「這是好事!」

有一天國王和他的朋友去戶外打獵。他的朋友為國王準備槍。可是朋友明顯地出了錯誤,以致於當國王拿起槍的時候,竟然射中自己的拇指。他的朋友細查整件事情後,又像平常一樣說:「這是好事!」國王回答:「不對,這是壞事!」於是生氣地將他的朋友打入監獄。

大約一年後,國王去了一個禁區打獵,被食人族擄去,並帶回他們的村莊。他們綁住他的雙手,找一些木材、立了木樁,把它擺在本樁上。

當他們準備要點火燒他時,他們注意到那國王原來沒有拇指。他們因為迷信,不願意吃一個有殘疾的人。因為這樣,他們就釋放了國王,把他送走。當國王回到皇宮,想起他的拇指,就懊悔他如此對待自己的朋友。他立即到監獄裡告訴他的朋友說:「你是對的,我失去拇指是件好事。」然後訴說所發生的事。他對朋友道歉說:「我很抱歉將你關在監獄這麼長的時間。我不應該這樣做的。」

他的朋友回答:「沒關係,這是好事!」國王說:「為什麼是好事呢?我將你關在監獄一年了。」他朋友回答:「如果我不在監獄裡,我可能會跟你在一起。」

有人說:「不寬恕別人,就像是自己吃毒藥,卻期望他人亡!」

不幸的,那冷酷僕人震耳欲聾的喊聲及貶低人的行為,成了全城鎮的話題。那僕人是同伴們所認識的人當中,最鐵石心腸又忘恩負義的一個。他們沒有發怒或生氣,他們只是覺得傷心、驚訝而且不可置信。他們對那位感覺遲鈍的僕人之態度以及被囚禁同伴的安危,十分憂傷。悔改的彼得因耶穌所發的問題「就憂愁」(約翰 21:17) ,但是眾同伴對那僕人所做的「甚憂愁」(31節) ,這世界竟然有這樣的人存在,也竟然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他們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主人。

那主人可不像眾同伴那麼客氣,也不像他僕人對同伴那樣大呼小叫,反而直率地當面稱他的債務人為「惡奴才」,侮辱和辱罵他。

那王 (23節) 不是一個不切實際或不講理的人。他沒有期望那僕人會取消他同伴的債務,因為他可能無法負擔起那債款。他只要求僕人對同伴稍微憐恤 (33節)、寬容、仁慈、人道一點,不要對他懷著怨恨、敵意、惡謀、慘忍與無情。

耶穌只有在這個比喻的上下文中,偶然暗示祂再來時的憤怒 (太 22:8,路14:21)。「從心裡」(35節) 是指責鐵石心腸的僕人,並不理解、也不珍惜自己被饒恕。「饒恕」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個行動。可惜債務人最後才學到一個不幸的功課:王寬免了他的債,但不是除消他的債。「免」(32節) 的原文字出現143次,其中最常用的中文翻譯是「赦免」、「撇下」、「離開」和「饒恕」。聖經的免去,不是忘記,而是放棄。免的意思是「擺下」、「挪開」、「不計算」,而不是錯誤的理解:要忘記過犯、刪除記憶、清除過去,或者假裝事情沒有發生。

結論:饒恕他人是一個命令、一種義務,也是一次機會。不寬恕的人就為自己招來指責、定罪與拒絕。有人說:「不饒恕的人就是燒掉自己同樣必須經過的橋。」你知道你的罪永遠比別人所欠你的還要多嗎?既然神在基督裡赦免了你,你是否能夠寬恕其他人?你是否知道,如果我們越快寬恕,我們會更輕鬆地呼吸,更健康、更快樂地活著?我們要效法耶穌,他在十字架的最後一口氣和祈禱是:「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討論問題:
1. 神會與我們算什麼的賬?我們有辦法清還嗎?
2. 當耶穌說「七十個七」祂所指的是什麼呢?
3. 假如在我們的世界,教會,家庭,和社會中有更多的饒恕,這些地方將會是一個更好的地方。為什麼饒恕有時會是這樣困難?你能否分享一些個人經歷?
4. 我們能做到 「從心裡饒恕」 (節35) 嗎?你能否想到一,二件你 「從心裡饒恕」別人,或別人「從心裡饒恕」 了你的事情?饒恕或被饒恕的那種感受是怎樣的呢?

思考問題:
1. 在主禱文,我們祈求「免我們的債 ,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六12)。主怎樣教導我們去饒恕呢? 你能數算神饒恕你的次數和你怎樣去償還主的饒恕呢?

[1] 本篇由李虹整理。
[2] http://www.pbc.org/dp/stedman/romans2/3531.html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6/12/general-parables-pt-2.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無國界英雄 (路 10)「比喻人生系列」

無國界英雄 (路加福音10:25-37)[1]
作者:葉福成
整理:沈穎慧

幾年前,一輛開在我前面的卡車以兇猛的咆嘯聲即將轉入高速公路。開那輛大卡車的司機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使盡了引擎,開最大的音響聲。那年輕伙子戴著黑眼鏡,穿著黑T恤,讓人一看就會把他與激進的瑞德 (Raider)足球隊迷聯想在一起。我對他的外表不但沒好印象,反而只有討厭、輕視和嘲弄。

那人在轉入高速公路的入口時,不但沒有減慢速度,反而繼續以原速行駛。他的匆忙讓我想到他不但會危害自己的生命,還會害到別人。沒想到出我意料之外,他竟然調頭、回轉將他的車停在路旁,沒有駛上高速公路。那人不等自己的車完全停下就跳下車。太危險了!看到這位穿著短褲又紋身的大體格年輕人的動作,我懷著不滿的神色。

接著我看見那人跑向一輛冒著煙停在路邊的汽車。我錯怪好人啦!在那汽車旁邊有個需要幫助的女人,原來那年輕人不是一個危險人物,不是一個討厭的傢伙,而是一名好撒瑪利亞人,是一名援救無助人的英雄。

在路加福音10 章中,耶穌對一個自認聰明又挑戰祂的教導的人說了一個故事。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是一段極度危險的冒險路程。根據李斐德 (Walter Liefeld)所言,那 17 英里彎曲、寂寞的路上是強盜很容易隱藏、出沒的地方 (Expositor’s Commentary, Vol. 8 pg. 943)。喻言中的旅客是一個容易讓強盜盯上的對象。他獨自旅行,被強盜 (而不是竊賊) 暗算、偷襲和打劫。竊賊會在晚上行動,但是強盜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擊。這些強盜是一群有嚴密的組織,設備和默契合作的歹徒和犯人,制服毫無提防的旅客對他們來說是輕而易舉。

什麼樣的人是一名英雄?英雄是一個看見鄰居或陌生人的需要便付出力量的人。英雄雖是普通人,卻盡其所能的展現出非凡的熱情、憐憫心和仁慈心。

英雄對所發生的事不會閉著眼睛
(A Hero Does Not Close His Eyes to What is Happening)
30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路 10:30)

10:30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路 10:30)

「奔騰年代」(Seabiscuit) 這部電影演出一匹在二十世紀時最受人注目的賽馬及牠的職業騎師 (由電影「蜘蛛人」的男主角杜比‧麥奎爾飾演) 的故事。故事的背後描述一個更有意思的情節,就是馴馬師湯姆‧史密斯。當一位富翁決定投資賽馬業時,他必須為他的馬找一位適合的馴馬師。在偶然的機會裡他碰見了一位有點古怪、有些年紀但卻有技能、又親切的馴馬師。這位年長的馴馬師好像訓練賽馬的機會已盡喪失。

當馬主查爾斯‧霍華德 (Charles Howard) 第一次遇見他未來的馴馬師湯姆‧史密斯(Tom Smith) 時,他看到這位愛馬的人正在照顧一匹受了傷的馬,這匹馬已過了牠的輝煌時期,不再參加比賽了。他不像其他的馴馬師,沒有倉房、馬房甚至沒有自己的家。他跟那匹其他馬主想殺掉的老賽馬住在樹叢裡,露天過夜。

那精明又好奇的商人在一次午夜拜訪馴馬師,問他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來照顧那匹沒人要又半殘廢的馬。霍華德問他:「你的馬會好嗎?」馴馬師回答:「已經有好了 一點。」馬主又問了最想知道的事:「牠還會賽跑嗎?」馴馬師承認:「不會。這匹不會。」好奇的馬主又問:「那你為什麼還照顧牠呢?」史密斯坦白的回答:「因為我可以照顧牠。每匹馬都有牠的用處。牠可能是一匹拉馬車的馬或是一匹小孩子的寵馬。在加上牠還好看。你不會因為這個馬只受了一點傷就把他全部的生命給扔掉吧。」馴馬師坦率的答覆贏取了馬主決定選他的心。

這在路上受害昏迷的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動物的屍體,而是一個「活人」,對路過的撒瑪利亞人來說這個受害者雖是個陌生人,但是對某些人來說卻是「親人」、「家屬」。那難看到幾乎沒有生氣的身體已經不能明確地反映出這個人的尊嚴。強暴的毆打剝奪了他的人性。強盜剝去了他的衣服 (30節),可能也把他身上所有的一切,包括錢和驢子都搶走了。「剝去」這個動詞另外一次出現在四福音中是用在另一個人的身上 ── 耶穌基督 (太 27:28-31;可 15:20)。那個受害者不預期地同時經歷到彌賽亞和保羅所遭遇的痛苦 ── 他不但像耶穌被巡撫的兵「剝去」衣服那樣 (太 27:28,31,可 15:20) 也像保羅一樣地遭遇的「打」(原文是名詞) (徒16:23,33,林後 6:5)。

這個人所受的「打」在別處經文裡被翻譯成「責打」(路12:48),「棍」(徒16:23),「傷」(徒16:33),「鞭打」(林後 6:5),「災」 (啟 9:28) ,「災殃」 (啟 11:6) 和「災禍」 (啟 22:18)。這個字可以單數或複數用;在這情形下,這位旅客很不幸地遭受不僅一個而是多個強盜不斷的向他的頭部,身體到處的擊打、毆打,使他無法忍受也站不起來。強盜打到他不省人事,失去知覺,他的樣子慘到連自己的母親都認不出的地步。這是要讓那人無法求救,也是要警告他不要作愚蠢的事,不要懷著想報警察的想法。

第30節說這人已經是在半死的狀態,原文字的「hemi-thanes」是由「hemi半」(參hemisphere半球) 和「thanatos死」造成的字。這人幾乎連舉一指,眨一眼或動一下都不能。他躺在地上不能動彈,無助又沒有朋友。經文裡的描述不是說他還勉強活著,而是強調他已是半死了。因此任何路過的旅客只要是看到這個漸漸陷入昏迷,似乎快要半身不髓的人,更別說他無法防備氣候的轉變,遊蕩的動物或更多的暴力行為,就有責任幫助這人或是幫他求救。

英雄對所發生的事不會轉身不顧
(A Hero Does Not Turn His Back on What is Happening)
10: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路 10:31-32)

社會心理學家萊丹和達利 (Latané and Darley) 曾經做了一個實驗,要觀察當某人落入危急情況下時,在場圍觀的人數如何影響這些圍觀者對此人表現出的反應。他們發現,當愈多人在場圍觀的時候,這些人伸手援助的動機就愈薄弱,這兩位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旁觀者效應」。

在實際的實驗中,當只有一個人在場看到有人求助或聽到有人哽咽的聲音時,85%的人會馬上衝出去幫助。但是當他們知道除了他們之外還有另一個人在場時,這個相助機會比例則降到 65%。當旁觀者知道另外還有五個人在場時,願意馬上衝去援助的比例降到只有31%。
http://changingminds.org/explanations/theories/bystander_effect.htm

中國人有俗語說:「三個和尚沒水喝。」也有句話說:「兩個牧羊人看守的時候,羊就被偷了。」

祭司和利未人代表著法律權威 ── 他們雖然敬虔又重視道德修養,但他們也是現實主義者,是懂得世途險惡的老手與躲避專家。他們從遠處就可以嗅到即將會出現的道德困局,他們對於跟聖經內容有關的爭論或任何令人困擾的矛盾都很敏感。所以他們必須不斷動腦筋,研究各種局勢裡的漏洞,考慮他們所擔負的責任和提防他們所付出的代價。律法不是盲目不顧及人的需要,而是執行律法的體制裡有破綻。每個人都能對一篇經文提出第二種解釋,每個人都能在其專業崗位上留下彈性的空間。每個人也都以矛盾、灰色含糊的地帶為自己的立場作辯解。祭司和利未人知道如何繞過律法的字句。沒有任何細節或是非對錯能難倒他們來提出個人的正反立場。他們如同律法師 (25節) 非常有把握、有技巧的回應耶穌,提出問題來挑戰耶穌。這些強於辯論、精通修辭學,能夠分析文字和詞語的律法師以這個一體兩面的問題向耶穌提出挑戰:「誰是我的鄰舍?」鄰舍的定義是什麼!(29節)

當看見那陌生人昏倒在地上時,這律法家跟祭司和利未人的態度並沒有什麼差別。請留意祭司和利未人的動作在原文裡的描寫是相同的。他們「從那邊過去」,原文 antipareelthen是 (anti反 + parerchomai 去) 所組成的字。他們往相反的路走去 ── 他們退後,轉身或儘快退後往反方向走開;他們不是從左邊、右邊繞過或跨過那人。他們根本沒有靠近、過來看看,來瞭解那人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根本就不願意被涉及在內。他們的行為是讓人不可想像,不合情理和出人意料的 ──這裡「走開過去了」的原文動詞 (31,32節) 是唯一出現在聖經中的一次。

那可憐的人雖然不幸,但是另外那兩個人的冒險甚大。想到因碰到或接觸到屍體的就必須照禮節來潔淨自己,就足以讓他們打消任何調查的念頭。屍體在舊約時代被認為是不潔淨和玷污的。觸摸到死屍的人必須不潔淨七日,那人到第三天,要用這除污穢的水潔淨自己,第七天才潔淨了。他若在第三天不潔淨自己,第七天就不潔淨了 (民19:11-13)。 難怪他們覺得太麻煩了!誰會想要再回耶路撒冷去潔淨自己,更何況他們才在潔淨自己之後離開耶路撒冷的 (30節)!

英雄對所發生的事不會麻木不仁
(A Hero Does Not Harden His Heart to What is Happening)
10:33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35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36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37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路 10:33-37)

2004 年 8 月 8 日那天,南加州橙縣的越南社團為過去一位陌生人對他們所做的慈悲義行舉行一個慶祝會。大概在二十年前, 1985 年 11 月 13 日,一艘載著九十六位越南難民渡過南中國海的船的引擎在航行中拋錨了。船上的人絕望地在大海上漂流。他們預料到強烈熱帶風暴即將來臨,在等候船隻來救的四天當中,他們看見1,2,3, 10,20,30, 40, 50艘船經過,卻沒有任何一艘船願意停下來幫助他們。

當第 51 艘船經過時,船上的人照常不停的揮手,大聲求救,卻與以前一樣無效。那艘南韓的魚船往前航行了10 分鐘之後朝他們的方向轉來救他們。這艘「光明87號」船長楊先生(Jeon) 已有十六年當船長的經驗,他正領著25 個水手,載著超過 350 噸的鮪魚從印度洋返回。當船長看見一群害怕無助的難民在呼求時,便召集了水手。雖然在公司裡有反對接救難民的政策,但是他卻為了救人,願意承擔任何責任。水手們也表示願意支持他的做法。多年之後,那些被救的難民才得知這位船長的遭遇。他的公司知道這事就立刻將他解雇。之後他未能再找到一份船長的工作,只得依靠儲蓄和幫助朋友的生意來維持生活。

戲劇性的海上援救十九年後,在2004 年 8 月 8 日那天,數百位越南人在小西貢對他們的英雄表達他們報答、償還不盡的感恩。那位找到楊先生下落的阮難民說:「他有一顆最寬廣的心。若不是他的援救,我們不會有今天。我們早可能死在海上了。」這位已62歲的船長謝絕他的稱讚,說:「如果我不在那裡,其他的人也可能會做同樣的事。我當了二十五年的漁夫,抓了很多魚。然而在這25 年期間,是因神的恩典我們才能發現這些船人而且能夠援救他們。」(Los Angeles Times 8-9-04 “Fishing Captain Who Saved 96 Boat People in '85 Is Honored.”)

最後前去幫助那孤獨的受害者的乃是一 位撒瑪利亞人。這比喻被稱為「好撒瑪利亞人」是有傳統上的因素。稱一位撒瑪利亞人為「好撒瑪利亞人」對猶太人來說是個諷刺和笑話。撒瑪利亞人是北國以色列在公元前722 年淪國被擄後,剩下的猶太人與亞述和其他外邦的居民結婚生出的下一代子孫及後代。因為他們不是純種的,所以被其他猶太人輕蔑 (王下17:24)。那些有能幹、有才華,精英的猶太人在當時都已被擄到亞述國去了 (王下25:11)。

撒瑪利亞人同情那孤身的旅客。那人正在他要經過的路上,就在他的面前。他承受不住那不舒服和要生病的感覺;看見那滿身是血和臭味的人就想要嘔吐。「動了慈心」的原文是「splagchnizomai」,是形容腸子的臑動或催促。一看到那人的情景就開始讓這撒瑪利亞人想拉肚子。他不能夠控制或止住他對那無助的陌生人所產生的憐憫和同情,正如「人有三急」,是他必須處理的事。

這位撒瑪利亞人所做的不是暗中逃跑,是向前過去,不是退後掉頭走開,而是往那個方向直走,並且將他的傷處都包裹好了。這三組人的距離和方向有明顯的對比。強盜們「走了」( 30節) 乃運用原文的介系詞apo/去 (ap-erchomai or 走「去/ apo (from)」);祭司和利未人 (31, 32節) 就從「那邊過去了」(anti-par-erchomai) 的介系詞是「相反/ anti」 和「旁邊/ para」; 而撒瑪利亞人 (33節) 的「上前」(pros-erchomai) 使用「往/ pros (to)」的介系詞 ── 它們的根字是相同的,但是第一和第三個動詞是絕對相對的。另外,這裡的「包裹」(34節) 的原文字「katadeo」是唯一出現在聖經裡的一次。「包裹」的意思不僅僅是「包」而且是「包紮」。他很小心的包紮那些傷處,免得紮得太緊或太鬆,並且確定那人的血已經止住了。另外,他還用油和酒清洗那人的傷口。

撒瑪利亞人不只是憐憫、關心那人,他更加付出對那人的投入。雖然他無法一人應付一切,但是他盡量和盡力地幫忙那無助的人。他為那人的安危用盡了銀子並且答應旅店的店主在回程經過時會將剩下的費用付清。這撒瑪利亞人竟然為一個輕蔑他的人付上時間、金錢,和心力。

結論:當一個英雄考慮遭害者經歷的實際懼怕時,他克服他理智上感受到的懼怕。信心失去良知、同情或勇氣便是軟弱和一無價值。有人說:「一個人不能解釋「何為鄰居?」;他只能演扮鄰居的角色。」羅賓遜 (Haddon Robinson) 說:「你的鄰居乃是任何你看到有需要的人,他的需要是你能供應的。」卜勒遜 (Bob Larson) 說:「鄰居乃是一個說──我所有的都是屬於神的,而神所有的是屬於我的鄰居,因為我的鄰居是屬於祂的──的人。」你是根據一個人的功勞,還是根據他的需要來幫助人?你在乎自己的福祉,還是受害者的福祉?你貢獻你所有的,還是抱怨你缺乏的?你首先採取行動,還是等待他人先行動?

討論問題:
1. 耶穌用祭司,利未人和撒瑪利亞人作為比喻中的主角,你認為這有什麼的意義和教導呢?
2. 「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36節) 今日你是誰人的鄰舍?
3. 「耶穌說:你去照樣行罷。」(37節) 耶穌叫當時的律法師和今日的我們去怎樣行呢?
4. 我們能怎樣「愛鄰舍如同自己」?

思考問題:
1.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是什麼意思?你想你最近一次如此行是何時?當時你是如何行?

[1] 本篇由沈穎慧整理。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6/12/general-parables-pt-3.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Friday, May 11, 2007

是活還是死?(路 13)「比喻人生系列」

是活還是死?(路加福音13:6-9)[1]

無花果不僅是猶太人的珍品,也受鄰國的珍愛 (詩 105:33)。神應許以色列人在應許之地要植滿無花果樹 (申 8:8)。無花果在巴勒斯坦和其他氣候溫暖的地帶,一年可有兩季的收成,分別是在六月和八月。無花果可以直接吃,或製成為乾果。無花果餅甚至可以用來當作送給君王的禮物 (代上 12:40)。[2]

在猶太百科全書(Jewish Virtual Library)裡描寫著:「無花果樹,連同小麥、大麥、葡萄、石榴、橄欖油和蜂蜜,在歷史上是七種猶太人的主要糧食。這七種食物是聖經時代以色列地的猶太人的主要食物。雖然現在只有小麥是主食,其它六項仍然代表著當地的風光。這七種富含香味的草本植物遍佈著鄉村地帶,繼續突顯聖經時代的以色列地至現在的以色列。在聖經時代,無花果除了普遍用來生吃或作調味料之外,還用來做蜜糖和釀酒。今天無花果已被列入昂貴食物的等級了。無花果最好的吃法是在經過中午炙熱的陽光烘烤之後,從樹上採下來吃。上面淋著糖的無花果乾也是很受歡迎的食品。」[3]

以傳統背景來看,這個比喻裡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是指著以色列說的。擁有這塊地,栽樹的人是神,而管理這塊園地的是基督。莫理斯 (Leon Morris) 如此解釋:「那主人已經在樹上尋找果子三年了,很明顯這是一棵栽種已久的樹。三年都不結果子的樹不會有什麼前途,那棵樹非常可能不會再結果子了。」[4]

神對祂的子民以色列人或基督徒有什麼期望呢?我們的生活應該一直停留在過去,或陶醉在過去的成就嗎?為什麼結果子那麼重要?

使地主感覺驕傲和光榮 (Make the Landowner Proud)
13:6於是用比喻說:「一個人有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葡萄園裏。他來到樹前找果子,卻找不著。(路13:6)

有人說南加州的泥土可以使任何種子發芽,但我的經歷卻是例外。幾年前我和妻子興奮地在家後院種果樹,園丁幫我們買了兩棵樹 ─ 橘子和油桃。那園丁還收我們每棵樹50 美元的費用,另外再加上20至30美元來栽種它們。第一年我們只看到橘子小得像酸橙那樣,至於那油桃簡直無藥可救。

再過一年之後,我跟妻子說要砍掉那棵油桃樹,因為那棵樹種在後院正中央,簡直是眼中釘。那棵在花園角落的小橘子樹,被種在玫瑰叢旁邊,倒是保留下來了。我妻子為油桃樹求情說:「再等一年才砍吧!」又過了一年,但成績更糟。兩棵樹都沒有果子,只有葉芽。所以我們請園丁把油桃樹連根拔出,而那棵在角落的橘子樹既然不超過玫瑰樹的高度,所以就饒了它!

在研究一些種植技術之後,我發現這個比喻裡的園主所需付出的透支和努力實在不容易,也不簡單。雖然植樹並非一件困難或複雜的工作,但卻需要力量和功夫。園丁必須先找個有陽光直接照射的位置,然後挖一個比根球 (root ball) 大兩倍的洞,深度如根球的長度一般,挖出的土要足以覆蓋根球。之後還需要在那個洞的四周圍做一個四寸高的「泥牆」,在牆內填入碎樹皮、堆肥做成的護蓋物,不但能減慢雜草的生長,還能使澆水更達效率。

假如樹幹不夠穩固,園丁必須使用兩枝棍子支撐那棵樹,一邊各插一枝,尤其是在第一年要給樹幹足夠的支撐。把樹種進土裡之後,就必須用水填滿那「泥牆」。第一個星期每天要澆一品脫的水,第二星期澆兩品脫,第三個星期澆四品脫,第四個星期之後回到一品脫的水,漸漸降低外加的灌溉,直到那棵樹可以依靠自然雨水的澆灌成長。

神的樹是為了要達到更崇高的目的而種的。這棵樹不但在園主的心目中佔著優先和榮譽的地位,它所得到的專一照顧,是別株無花果樹在夢裡才可能享受到的。這棵無花果樹被種在葡萄園裡,在一塊種葡萄藤的肥土上,在專業園丁的手藝下得著細微的照顧。園主付出相當的時間、精神、人力及物力在這棵樹上。園主所雇的園丁要定期為這棵樹施肥、澆水和殺蟲。

這園主為了這棵樹不惜所有、不計成本、用盡力量、想盡辦法去栽種它。園主不是把這株無花果樹栽在自己的後院中,而是栽在葡萄園裡;這樹不僅受到專家的照顧,而且被擺在最上等的苗圃中。這株無花果樹受到其它樹的注意和羨慕。它不但在園主的作息活動中佔了優先的次序,在葡萄園中保有特殊的價值,還得著園丁特別優厚的待遇,享受著上好的土質和肥料。園主非常珍愛這棵樹,甚至於不定期的去檢查這樹的狀況和健康,要確定它是否得到充足的陽光、肥沃的土壤和園丁的栽培。

善用優裕的地點和沃土 (Make the Location Count)
13:7就對管園的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著。把它砍了吧,何必白佔地土呢!』(路13:7)

某一些特殊的菜種或自家後院種的菜看起來可以使園主淨賺不少錢。這類含有高價值的特殊菜種、花種包括玫瑰、竹子、聖誕樹、大蒜、人參及各類可食用的沙拉蔬菜和芽菜。

種玫瑰可以引進一些免麻煩的現金收入,每棵玫瑰價值各12 美元。一畝地每年可以生產十噸竹筍,一棵竹筍加上園藝用的容器可賣得150 美元。聖誕樹園主在豐收期平均每畝地可以賣出1,100 棵聖誕樹,賺得30,000到 50,000 美元。

作小生意的種植者十分喜歡種一磅價格約6 美元的大蒜,而一畝地的大蒜可以收割達15,000 磅。亞洲人願意花一磅超過250 美元的價格,購買美國的野生人參。另外,有人將種在溫室裡的沙拉蔬菜帶到市場,一磅可賣8 美元。[5]

利用後院種植蔬菜,尤其是能夠達到每畝淨賺15,000 美元的藍莓、葡萄、木莓和草莓;鱗莖植物中的鬱金香、黃水仙、鳶尾花、百合花,花類中的康乃馨、菊花、玫瑰花和紫羅蘭都只須不到半畝地。一畝地的辛香蔬菜、芬香草和藥用草可以使地主收到12,000 至15,000 美元的營利。[6]

在農業社會的時代,園主將無花果樹種在葡萄園裡,並非是為提供樹蔭或為環保的因素,而是為了收入和營利的需要。根據國際聖經百科全書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的記錄,在聖地裡到處都種植著無花果樹,特別是在山區。荒蕪的山地大多生長灌木類植物,罕有樹類植物,不結果的植物無法帶動生產。在巴勒斯坦山地的村莊,農夫們依賴他們大規模的無花果園來供給生活費。為了使新種植的無花果樹能結果,園丁們必需在初期幾年就耐心的栽種。因此,種植者對於豐收、賺取營利,帶著極高的期望。

由於無花果樹不是灌木植物,也不是野生植物,意味著這棵無花果樹的確有個園主。其種子並非靠昆蟲、鳥類或動物傳播到那個地點。它的發芽、它所佔的土地和庇護都是被預先計畫好的,不是意外或偶然發生的。園主所要求的不是一個定額,乃是這棵樹結的果子,尤其無花果樹是比較大的、多果子的和沒有花的。

雖然這位園主是個富裕的人,但是他仍得管理葡萄園,也有生意需要經營,並要發薪水給他的員工。他也需要照顧他的家庭、事業及其它瑣碎的事。他無法為了一棵只提供樹蔭的樹,或一個令人賞心悅目的庭院景致,或一個寬廣的遠景,或一個五花八門的花園,或一個沒有出產的季節,長期在財物上消耗。另外,一棵不結果實的樹不僅白佔空間,而且還浪費了土地裡的肥料。[7]

使勞工的付出得回代價 (Make the Labor Worthwhile)
13:8管園的說:『主啊,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9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它砍了。』(路13:8-9)

我承認:無花果對我來說,沒多大的吸引力,所以我不懂為什麼我太太喜歡把它切一半,然後從果皮吸出它的果汁。尤其是無花果的汁液不多,果皮又黯然失色,而且味道枯燥乏味。事實上,我更討厭那裡面的籽!我的出生地沒有出產無花果。會讓我流口水的是榴蓮、芒果和紅毛丹。不過,我最近卻發現無花果適合煮湯。我一位來自聖地牙哥的嫂子有次來拜訪我們時,帶了無花果調製的湯。那湯的味道還真好,湯裡有瘦肉、西洋菜和杏仁。

所以,當我問她如何做這無花果湯時,她說:「很容易啊!你甚至不需要加瘦肉就可以做無花果蘋果湯。」之後,我上網查尋如何煮六人份的無花果湯,食譜如下 :[8]
1/4 杯南杏
4 至 5 粒北杏
3 個未去皮的紅蘋果
8 盎司里肌肉
10個無花果乾、洗淨

提供這份食譜的人說:「這個湯適合任何的季節,這湯被公認為有潤肺的功效,因此能去咳。無論是曬乾或新鮮的無花果都能使用,但是南杏或北杏是不能取代的,南杏味甘,北杏略苦,卻能帶出南杏的甜美。當你在中國城買這些杏仁時,你必須清楚交待要南杏或北杏。」我曾試過澳洲青蘋果,但還是比較喜歡用紅蘋果來煮。這種湯也治好了我幾個月以來都治不好的咳嗽,之前我試了市面上各種的咳嗽糖漿、喉嚨錠都沒有用。

這園主終於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他給那棵樹夠長的時間去結果子。這園主並不是貪心;他要的只是看到那棵樹至少結出一粒果子 (單數) 來,以顯示它的潛力,無論多或少。這園主年復一年地觀察,那棵樹仍然不結果子,他迷惑不解,還不斷地核對他的植樹手冊,檢查技術上是否出錯,並且諮詢專家的意見,為何他那寶貴的樹只長葉子,不長果子。

出人意料之外的,那棵樹居然受到園丁的支援,園丁知道園主多麼喜歡那棵樹,所以他親自花時間要照顧它,並且願意為無花果樹承擔完全責任。有一些解經家將這情形詮釋為耶穌為猶太人和罪人的代禱。園丁心裡有個最後的方法,是個難以起齒的方法,連他自己都還未曾試過。這種傳統可靠的方法,自有人類以來就有了。於是他提起勇氣向主人提出意見。他題意並自願要為那棵樹「加上糞」(8節) ,這是個讓人極度討厭,又會使人嘔吐,也是低微又卑賤的工作。在希臘文聖經裡,耶穌是唯一使用這個字的人,而且他共用了兩次。另外一次出現在路加福音14:34-35, 「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叫他再鹹呢?或用在田裡,或堆在糞裡,都不合式,只好丟在外面。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路加福音14章的這個比喻也使用了「糞」這個字。專家認為在多種肥料當中,以馬糞、牛糞和雞糞為最有效,最適合農作物的使用。

適當的使用糞堆施肥,能提供植物充足的養分,又能降低成本。甚至,還有人發現把加上家禽的糞料用在山區斜坡地,能夠增加種植穀粒的產量,幫助農夫有效地在山坡種植農作物。然而,也有人會提出一些實際應用的問題,例如:運送糞料的勞工和經費是否值得?因為雖然施糞料的工作不難,但是在施糞料前,必須先將糞料從飼養場和庫房搬到田地去。[9]

這個管園的園丁雖然不會歸咎自己或圖謀加薪,但實際上,他為了這棵無花果樹不但願意弄髒衣服、身體及名聲,而且他也不在意生活更加忙碌,工作更加辛苦、麻煩。

結論:「開花結果」是自然和應該的反應。施洗約翰責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說:「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裏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 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 (太 3:8-10)。救恩是免費的,但不是廉價的。神並非拯救你來做個被動的旁觀者,而是做個積極的參與者,做一位自願的管家和一個會感恩的僕人。教會不是一個交際中心或服務站,而是基督徒的團契和造就的群體。教會的牧師、主日學老師、帶領查經的領袖和眾多弟兄姐妹已對你的成長付出許多貢獻。無數的小時用在查經班和講章的準備,是否使你結出果子?你是否踴躍地開花、成熟並事奉?你是否浪費寶貴的水源、昂貴的地產和高價的人力?

討論問題 (由洪同希弟兄提供的):
1 無花果樹不結果子在這個比喻是指什麼 (參讀馬太褔音三8-10和路加褔音十三1-5)?為何無花果樹不結果子呢?
2. 不結果子的後果是被 「砍下」(vv 7,9) ,這是什麼意思?當樹被砍下後,會有什麼的收場?(參看路三9) 對我們有什麼的教導和提醒?
3. 為何管園的人有這樣的請求和願意付出額外的勞力去挽救這棵不結果的無花果樹 (v 9)?這個比喻沒有結局,你覺得這棵無花果樹最終是否會結果子呢?

思考問題:
1. 神的恩惠和憐憫,審判和懲罰是否有矛盾?
2. 聖經中很多地方提到結果子 (例 : 詩一3; 耶利米書十七7-8, 約十五1-6, 加拉太書五22),怎樣才能結出好果子?你結出什麼果子?

[1] 本篇由沈穎慧整理。
[2] “Fig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aedia, Electronic Database Copyright (c)1996 by Biblesoft
[3] 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 jsource/Judaism/species.html
[4] Morris, Luke 222
[5] http://www.profitableplants.com/specialtycrops.htm
[6] http://abundo.classifiedmaster.com/pages/backyard_cash_crops_yield_high_p.phpp
[7] J. Norval Geldenhuys
[8] http://www.globalgourmet.com/food/special/1999/wisdom/soup.html
[9] http://www.ext.nodak.edu/extpubs/plantsci/crops/a1059w.htm#manure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6/12/general-parables-pt-4.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失不償得 (路 16)「比喻人生系列」

失不償得 (路加福音16:1-12)
作者:葉福成
整理:黃聲傅

我曾上網去查有關什麼是「好的聘請」,什麽是「不好的聘請」,得到以下的資料:
「聘請好的員工是很難的。」
「聘請好員工是重要,留住好員工是更重要。」
「聘請好員工的代價昂高;聘請不好員工的代價更高。」
「聘請不好的員工是經理最大的錯誤。」
「聘請不好員工比不聘請員工更糟。」(網上最普遍的說法)

一個管理公司 (Right Management) 調查了444個人力資源專家,如果要取代一個不適任的員工,那麼從招募、訓練、退職金到損失生產力方面,共要付多高的代價。15%說一個被開除的員工等於員工的一年年薪,高達42%的人認為一個員工的離開等於那員工的兩年年薪,26%回答是三倍年薪的損失,竟有6%說是四年的付出,更嚇人的是還有11%主張那代價高達5倍。

耶穌的比喻裡以不義的管家的比喻最富爭議性,也最難瞭解,甚至聖經的評論家也指出比喻中明顯的矛盾,並質問其適當性。雖然這是耶穌對門徒的教訓,但所針對的對象乃是法利賽人。他利用一個不誠實的管家來教導門徒如何從一個騙子身上汲取教訓,而不是從他的身上學習不誠實的榜樣。

一個良好員工有何特徵?一個失業或被解雇的人是否還有希望?為何擁有優良習慣在職場上和生活上是重要的?

改變你的工作態度 (The Industry Quotient: Don’t Be Inept on the Job)
16:1耶穌又對門徒說:「有一個財主的管家,別人向他主人告他浪費主人的財物。2主人叫他來,對他說:『我聽見你這事怎麼樣呢?把你所經管的交代明白,因你不能再作我的管家。』(路16:1-2)

一個工地的領班有十個非常懶惰的手下,有一天,領班決定哄騙他們去幹些活,求些改變。所以他宣佈:「今天我有非常簡單的工作給你們當中最懶的人去做,所以最懶的人請舉手。」

接著有九個人都舉起手來。於是,領班問第十個人為什麼不舉手?

他回答說:「太麻煩了!」

杜威 (Orville Dewey) 曾說:「勞動是人最偉大的功用,人不工作,他就一無所是,而且什麼都不會做;他一無所成,而且任何目標也都不可能實現。」

中文除了經常將該比喻的主要人物翻譯成「管家」以外,這希臘文也僅止一次被翻譯為「管銀庫的」(羅 16:24)。比喻裡的管家不是屬於主人的一位普通僕人,也不是廉價、低支或免費的勞工;主人是以重價和高薪聘請他的。這位員工經常錯誤地與舊約的約瑟作比較,其實約瑟是一個奴隸,而不是一個雇員 (創37:36),因為約瑟的服務是理所當然的,況且他的主人並沒有對他付出任何額外的薪金。

請注意比喻的管家並非因為腐敗、盜用、詐騙、或偷竊行為,而被解雇。他沒有作假帳或吃黑錢。他被控告不是因了做什麼壞事,而是因為浪費他主人的財務和資源 ─ 他犯了粗心大意、揮金如土、管理無方的錯。「浪費」的原文字 (1節) 與浪子的比喻裏,「往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的「浪費」為同一個字(路15:13)。更糟的是,那管家並沒有意思要對主人做任何的交代或解釋。也許他認為主人不會在乎那筆錢,可是那主人雖然是一個富翁,但他卻不是一家銀行,即或他可以負擔這損失,他也不願繼續營業。他必須改善或終止生意,裁減經理來減輕支出。此刻,他不再考慮賺錢,而是防止繼續虧本。

管家花錢就像華府或沙加缅度郡 (加州首府) 等大型政府那樣,他們很會花錢,也很會收稅;他們善於花用其他人或納稅人的錢。按今天的說法,管家管理不善,而且做壞的決定,但並沒有盜用公款或犯什麼白領罪行。他並沒有犯罪,否則他早已被逮捕、起訴,甚至被監禁。儘管如此,那人還是很愚蠢、天真,又不以為意問題出在哪裡。「告」的原文字 (1節) 並沒有用在聖經其他人的身上,或用在其他地方。他沒有向雇主提起自己的疏忽和對雇主的虧欠;反而主人必須「叫他來」(2節)。管家無話可說,也無人可怪。財主必須開除他;管家不單浪費主人的財物,而且也不能彌補損失、償還款項,或有什麼補救之道。僱用他就是一場災難。花錢聘請管家原來就是為了賺錢,而不是要找麻煩或虧本的。

扭轉你的生活方式 (The Intervention Quotient: Don’t Be Inflexible in Your Thinking)
16:3那管家心裏說:『主人辭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將來做甚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4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裏去。』5於是把欠他主人債的,一個一個地叫了來,問頭一個說:『你欠我主人多少?』6他說:『一百簍〔每簍約五十斤〕油。』管家說:『拿你的帳,快坐下,寫五十。』7又問一個說:『你欠多少?』他說:『一百石麥子。』管家說:『拿你的帳,寫八十。』8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因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路16:3-8)


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和利安納度 (Leonardo DiCaprio) 曾經演過一部精采電影《神鬼交鋒》(Catch Me If You Can) ,它的內容焦點是講到一個騙子起起落落的詳細情形。利安納度演出年輕的騙子法蘭克‧阿巴內 (Frank Abagnale, Jr.) 的真人故事。他年輕時喬裝各種身分又偽造支票,成功騙取銀行數百萬美金,來支付他的社交生活。雖然利安納度沒有去過大學,也沒唸過法律學院或飛行學校,但他卻能在理想的醫院,假扮醫生的監督人,又到很有名氣的律師事務所作律師,之後又當飛行的機師。

湯姆‧漢克斯飾演一名警察,要追查利安納度的行蹤,他發誓要逮捕利安納度,他很驚奇這個騙子竟然能夠一次又一次逃過警察,而騙子的下一個工作會在哪裡,也令人很好奇。

由於漢克斯的決心和利安納度的疏忽,總算終結了追捕的行動。雖然漢克斯拘捕利安納度歸案,但是他也沒有就此放棄這個人。當利安納度坐了好一陣子的牢以後,漢克斯的態度便就軟化,甚至他另有打算:他把利安納度介紹給上司,因為上司正需要人手來防治金融詐騙行動。最後,有關當局釋放了利安納度,而且還給他一份工作,藉由他的技術來緝捕其他像他這種智慧型罪犯,同時他也教導警方如何防治詐騙案件。

比喻中的管家發現他之前是花別人的錢來過舒適的生活,如今他要找自己的財路或是找一份工作,實在比自己想像的更困難。他其至考慮要換工作,或放棄不幹,但他知道自己無力鋤地,也怕羞去討飯。第3節「鋤」字的希臘文常用在吃力及腰酸背痛的工作上,就像蓋房子的工作,必須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 (路6:48),還有一個管園的在周圍掘開土,加上糞的工作。(路13:8)

原文「討飯」(ep-aiteo) (3節) 是一個複合字,他不是一般的「乞討」(pros-aiteo),後者是描述專業人士,如巴底買 (可10:46,路18:35) ,以及約翰9章生來瞎眼的人 (約翰 9:8),他們以乞討為生。前者「討飯」(ep-aiteo) 的 「ep」是「在…之上」,所以「ep-aiteo」也就是「請求」、「要求」或「難為」的意思。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伸手向人要錢」。管家不像瞎眼的人,他根本沒有殘障,所以要飯或白吃白喝是不可能的,而且人家也不會把錢給一個健康的人。「怕羞」的原文意思是「外形的損壞」,可能意味著「沒面子」。

他們被騙「接那人到他們家裡去」(4節),可能提供他免費住宿和膳食,直到他找到一份工作可以獨立自主。他們的損失不大,因為他們只給免費服務,而不是工作和薪水。第二個推測可能是那財主只能接受事實,因為那人是他的代表和管家。對這個人而言,兩種解釋都說得通,但是請注意,故事並沒有說那人會有好下場或理想的結局。

事實上,管家考慮到自己的生活和未來,即使他的手法並不道德,卻是值得表揚的;事實上,他不是流浪漢或失敗者,即使他還不算是贏家或英雄,卻仍值得讚揚的。耶穌沒有說這個管家是成功者,只說他是一個生還者;耶穌沒有稱讚他掠奪的本能,而是讚許他求生的本能;祂沒有說那人值得效法,但那人卻值得研究的;祂沒有說那人有分辨對錯的能力,而是說那人有分別危與機的智慧,這正是許多基督徒所缺乏的智慧。馬太亨利評論說:「耶穌稱讚他不是因為他對不起主人,而是因為他能聰明地為自己著想。」

主人不只是「肯定」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甚至還大大「誇獎」他 (8節)。「誇獎」的原文字在聖經中出現六次;其他四次的中文譯作「稱讚」(林前11:2,17,22,22) ,另一次翻作「頌讚」(羅 15:11)。

通過你的管家考驗 (The Investment Quotient: Don’t Be Imitators of the World)
16:9我又告訴你們,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裏去。10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11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12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路16:9-12)

請注意,故事沒有提到結局,而是提到其教導的特點;關鍵不在於管家的後果,而是讀者的將來。

以下是如何從別人的錯誤,學到功課的幾個忠告:
「無論你認爲自己是多麼了不起,你總是可以學到新東西。」
「你總會學到新東西,即使是惡意的批評。」
「聰明的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明智的人從別人的錯誤中汲取教訓。」
「從別人錯誤學習教訓,你就不會常常去闖禍。」
「傻瓜不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正常人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但天才是從別人的錯誤中汲取教訓。」
「有時我們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有時是從他們的身上學習,然而我們總會有機會看到我們自己的『 小鏡子』。」
「要從別人的錯誤中學功課,因為不幸的是,有人總要付出代價。」

第9節的希臘文並不是指剝削他人,而是說「我告訴你們:你們自己要做不義的瑪門的朋友,那麼當你們跌倒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恆的帳棚裏。」我們要做金錢的「朋友」,而不是金錢的愛人或仇人。「世上的財富」在希臘文就是「瑪門」,它並不理想,事實上它是不義的,然而我們不必把瑪門看作像仇敵或撒但那樣。人對它的價值觀和評價才是問題,耶穌並沒有說金錢就是一切,正如同中國人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它是萬萬不能的。」耶穌又加上10-12節來結束這個比喻,確使聽眾能明白祂並非在擁護欺騙和詭詐的行為。

故事裡的管家的問題是:他是一個不在乎老闆是否虧本的員工。一個失去所有東西的僕人,必然留心他主人的錢財;但對一個不會有什麼損失的管家,最多也只是因虧損了雇主所有的錢,而失去一份工作而已。

耶穌將這故事轉到投資方面的問題,這個管家對他的第一位雇主並不忠,而對之後的雇主也不老實。是的,雖然他僥倖成功,但他所得到的按希臘原文,也只是「最小的事」或「小便宜」,不是「金銀珠寶」。管理「世上的財富」(11節)並不關乎救恩,卻是管家的考驗。耶穌對管家所說的話,對我們而言也很適用。你口袋、錢包或銀行裡的錢並不是你的,而是屬於主的。神給我們錢,不是為了享受或作我們的靠山,而是為給我們管理上的考驗。

許多事情並不能真正考驗一個人,但金錢卻是一個基本又有效的試驗。大部分人花錢在自己身上,有些人花錢在他人身上,但少數人花錢在神的事工上。因為神並不需要錢,所以問題不在於你是否節檢或浪費,而是你是否值得信賴,也就是希臘文所謂的「忠心」。祂可以安心地把錢交給你嗎?你是否不假思索就大大方方地花光神所給的?好像這個管家,明明不是神,卻像是正當的擁有人一般。

康培‧摩根 (G. Campbell Morgan) 評論這個比喻說:「金錢不是不道德的。金錢與道德無關。這是很重要的分別。有些人說金錢是萬惡之根,聖經卻沒有這樣說。錢財不是萬惡之根,錢財裡沒有邪惡,也沒有良善。錢完全與道德無關。它的使用決定是好或壞;它可能用在好的方面,也可能用在壞的方面。我們可以拿我們的錢去傷害自己的靈魂,或傷害我們周圍的人;或者我們可以用它去祝福自己,或祝福身邊的人。」

神看我們的品德,而不是我們的物業或錢財。祂的本意不是要你作一個顧客,而是成為一個好管家。祂希望你能夠善用資源,而不是予以浪費。正如同耶穌所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 20:35)

結論:世上所有的錢,也無法買回優秀的反映、敏銳的直覺,也買不回及時的干預。許多人今天過著被保護的生活,他們擁有許多物品,卻缺乏品格;他們接受教育,手中擁有資訊及情報,卻沒有智慧、不懂策略,也看不出成熟。你是否相信品格比金錢更好?你是否迷失了自己的身分,而認同這個世界,甚至被這個世界所同化?要守住你的理想,但是也不要太理想主義。你是否學習把信仰融入你的生活?你是否活在這個世界,但卻不屬於這個世界?我們不該投資、留戀或模仿這世界和其生活方式,但我們不能變成不在乎、不理智,又不實際的人。我們的挑戰是要讓信仰轉化成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把金錢當作我們的子嗣。

討論問題 (由洪同希弟兄提供的):
1. 為何主人會誇獎這位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8節)
2. 這個比喻怎樣教導我們去認識和使用財富或「不義的錢財」(9節) ?
3. 什麼是忠心?我們怎樣能在世事上和在神的事上忠心?

思考問題:
1. 你在神交託給你的事上是否忠心?你是否能承擔更大的使命嗎?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6/12/general-parables-pt-5.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