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5, 2007

我心的呼籲 (路 18)「比喻人生系列」

我心的呼籲 (路家福音18:1-8)[1]
作者:葉福成
整理:黃聲傅

對許多人而言, 禱告不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乃是與生活息息相關。

幾年前,《新聞周刊》(Newsweek) 的民意調查發現:[2] 54%的受訪者基本上每天都會禱告 ─ 其中的25%的人說他們每天至少祈禱一次,而 29%的人一天祈禱超過一次。其中87%的人認為神至少會聽他們部分的要求。即使祈禱未得應允,也不會使他們停止禱告;85% 的人說他們能接受神不應允他們的祈禱。僅僅 13%的人,因為禱告未蒙神的應允,所以他們已經失去信心。82% 回答說,即使他們的禱告沒有蒙神應允,他們也沒有離開神。54% 認爲,當神沒有回答他們的祈禱時,就表示他們所求的並不是神的旨意。

人們所祈禱的事項包括健康、安全、工作,甚至於他們的成就,不管有效或無效。82% 的人說他們為他們的家人和小孩的健康或成就來祈禱。82% 的人相信神回應人的禱告時,不會偏心。79% 的人說神聽禱告,而醫治某些人的不治之症。75% 的人求神賜力量以戰勝個人的軟弱。73%的人說神應允他們的禱告,讓他們找到工作。51% 的人同意,神不會應允贏一場體育賽事的祈禱。而36% 的人從來不為財務或職業生涯的成功禱告。

耶穌用很獨特的一句話「常常禱告」(1節),來鼓勵信徒要認真祈禱。「常常禱告」這句話在聖經中只出現一次。耶穌在世時,過著禱告的生活。一早,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 (可 1:35-36)。祂也常常獨自上山禱告 (可 6:46,太 14:23)。

在寡婦的比喻中,耶穌教導門徒:人生的諸般困難不應該使神的兒女灰心,反而更應該使他們親近神。信徒有耶穌作最好的朋友,他們可以將煩惱帶到耶穌那裏,向神傾訴他們的一些苦惱,並且將一切憂慮交託祂。

為什麼禱告不是浪費時間與精力?禱告如何使我們更親近神?哪一種禱告能夠榮耀神?
曉得何時出發 (Know When to Act)
18:1耶穌設一個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2說:「某城裏有一個官,不懼怕 神,也不尊重世人。3那城裏有個寡婦,常到他那裏,說:『我有一個對頭,求你給我伸。』(路 18:1-3)

自從1950年《花生漫畫》誕生以後,它每天在75 個國家, 以2,600 份報紙及 21 種語言接觸廣大的讀者。讀者都很欣賞《花生漫畫》,除了對漫畫主角的遭遇以外,對創辦人都覺得滿意。當舒茲 (Charles Schultz) 開始畫查利‧布朗 (Charlie Brown) 時,他很驚訝有許多人寫信問他說:「為什麼你不給我們寫一些較快樂的故事呢?為什麼查利‧布朗一定要失敗呢?為什麼你不讓他踢到足球呢?」最可憐的是,每當他快踢到球時,那常折磨他的露西,卻又從他的腳邊把球奪取,以致於讓他翻跟斗,而趴在地上。

舒茲回答:「對於成功踢到球的人,不會製造任何笑料。人生的戲劇和幽默都是來自困難和悲哀,以及人忍受生活苦惱的能力。」他繼續說:「查利‧布朗的日常生活是何等掙扎,我們可以與他認同。因為看起來所有壞事都會發生在他身上。他很可愛,並且有可能成爲好朋友。他是正派又親切的人。即使在他最倒楣之後,他也不放棄去放風箏,努力去贏一場棒球賽,或去踢足球…,就某種程度上,他能戰勝困難。就像我們一樣,他了解到事情很快就會從好變成壞,令人驚奇地有所轉變。」[3]

那位寡婦可以就此放棄、硬起心來,或詛咒自己的不幸。但她把不幸看成是一個機會,也挑戰自己去做她從沒有想過的:她去跟法官約談。困難令她奮鬥,不是灰心。不像一般人那樣,她不會有什麼損失,也沒有什麼好害怕的;她不覺得羞愧,也不覺得需要道歉。困難使她激起勇敢,而不是失去膽量;令她更直言,而不脆弱;令她思想更積極,而不向事實低頭。她沒有逃避現實、自憐自艾或埋怨自己寡婦的地位。

如果那位寡婦向別人吐露自己的心聲和想法,他們一定會像中國人所說的對她說:「別作夢!」,「算了吧!」或「認命吧!」她是下層社會的人,但那法官卻是上流社會的人。若非她的不幸,二人見面的機會根本就是希望渺茫或微乎其微。別人與鄰居不太可能為她說話,來觸犯那位有名的法官。因為一提到他的名字 (2節),就足夠令人顫抖、懼怕或出冷汗。大多數的人都不敢來向他挑戰,或和他玩弄什麼把戲,或冒險來得罪他、惹他的怒。如果他們不幸地被起訴,根本就不希望他來做他們的審判官,他們也不羨慕那些在他的法庭結案的人,那些在他面前行爲不檢的律師,那些準備不足,的檢察官或辯護人,這些人意圖高價賄賂收買訟訴案。

然而,那寡婦卻將那法官嚴厲又怪癖的行為,看作是自己的優勢和機會。她認爲把她的案件交託給一個嚴厲、仔細又理想的官,會比交給一個寬大、懶散或疲憊的官更爲可靠。至少那官的名聲都是以一視同仁的態度而得罪眾人,弄到每個人不安、害怕而失眠,不是只有針對她一個人而已。不過,她總是希望:他不寬容的態度只針對那些含糊不清的案件、不道德的律師、和不公平的事件。

無可否認,許多人在陷入困境或面臨絕望時才祈禱,或有所求的時候才禱告。不幸的是,許多人聽不到神的呼喚,並且忽略了神的同在;甚至怨恨他們的處境,並拒絕神的介入。

曉得何人去找 (Know Who to See)
18:4他多日不准。後來心裏說:『我雖不懼怕 神,也不尊重世人,5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吧,免得她常來纏磨我!』」(路 18:4-5)

范執事是南加州許多華人牧師的中醫師。我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是因為胡牧師的介紹,胡師母就是由他診治的。胡牧師還說,范執事曾是我之前任教的神學院裡的學生,而且他也在我所認識的一個牧師的教會裡服事。他也說范弟兄的病人實在太多了,已不肯再接收任何病人。那時我的膝蓋實在不舒服,甚至另一個醫生看了我的情況,也覺得不應該會那麼痛,可是我也不願厚著臉皮,勉強去問一個我不認識的人。

有一次我跟一位牧師吃午餐的時候,他說飯後必須離開,因為他已約了下午2點要去找范弟兄看病。一旦又聽到他的名字,我的耳朵馬上豎了起來,然後我勇敢地說:「我跟你一起去,看他是否願意順便為我診斷。」

後來,我先向范執事自我介紹,就在他為我的朋友治療的時候,我和他聊了起來。我先提到他牧師的名字,他立刻打電話給他的牧師,然後說我就在他的辦公室,接著把電話傳給我。在我通過這幾個關係人測試之後,他也為我的朋友治療完畢,我才問他是否願意看看我的膝蓋。此後,我終於成爲他的病人。

有一天,我開玩笑說我是從後門進來,才能看到他的,因為見他實在太困難了,他卻回答說:「哎呀,雖然我說我不再收新的病人,但是我卻沒有拒絕任何來我這裡敲門的人!」

這比喻發生在希臘的一個「城」,希臘文是「polis」(2節),它如都市那樣大,但也不是像小鎮或鄉村那樣小。

雖然那寡婦去接見法官的任務並不容易,但她確實知道在繁忙的城市中,誰是可靠公正的,儘管要得到那法官的關注,也實在並不容易。城市雖大,但這問題卻不致於攔阻寡婦的意志,或阻止他們會有見面或碰頭的機會。寡婦並非以一潛行而近者的身份硬闖法庭,或是一有機會就偷偷靠近院子,但是她也不會放棄或就此離開。即使法官有個不讓步的名聲,她還是有自己堅持的一面。沒有什麼事能阻擋她,只要她沒有侵犯任何城鎮的法令,沒有擅自闖入私人物業,或冒犯任何人的隱私。她也不會擋住法官的出入,或影響法官的裡裡外外。她小心行事,並沒有捉住法官的手、公事包或官袍,她只是在一定的距離以外喊叫,循規蹈矩地實踐自己發言的權利 (3節)。法官相當清楚自己和別人在法律上的權利,既然她沒有做錯什麼,也就不能夠將她逮捕。沒有人聽到任何威脅、詛咒和污穢的話。她不是一位危險、有暴力傾向的嫌疑犯。這事件發生時,沒有暴亂或破壞的行動。寡婦也沒有對著法官的耳朵大聲吼叫,也沒有向他吐口水,或有什麼行賄的動作。她雖然麻煩,但卻不是來搗亂,她沒有越界或失去控制。

更有意思的是,儘管寡婦只是一個人,卻有多人的本能,並能做多人的工作。第七節的「呼籲」原文字亦是形容被腓利趕出去的污鬼 (複數,不是單數) 「大聲呼叫」(徒 8:7);在會堂攪亂的匪類 (複數) 找不到保羅和西拉時,所發出的「喊叫」 (徒 17:6);當猶太人控告保羅把外邦人帶進聖殿時,不只一個人,而是全城眾人「喊叫」 (徒 21:34)。寡婦一人大聲呼籲、喊叫的激烈程度,也類似單獨一人的喊叫,例子包括:約翰在曠野「喊著」:『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太 3:3,可 1:3,路3:4,約1:23) ;耶穌在十字架大聲「喊著」說:『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可 15:34),以及向著耶穌大叫,但卻被指責安靜的那位瞎眼男人的「喊叫」 (路18:39)。

經文的焦點是:即使她的心有懷疑、她的嗓音啞了、她的胳膊痠痛、她的腳感覺疲憊,她還是不停向前邁進,也不懈怠,而且沒有一絲的自憐、自責或壓抑。寡婦不懼怕孤獨的黑夜,不怕漫長的白日或烈焰的午後。這種時候,用來禱告是最適合不過的了。

曉得何話要說 (Know What to Say)
18:6主說:「你們聽這不義之官所說的話。7 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嗎?8我告訴你們,要快快的給他們伸了。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路 18:6-8)

以下是一些不合理的禱告:[4]
「神啊,幫助我考慮別人的感受,雖然別人都過於敏感。」
「神啊,幫助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雖然經常不是我的錯。」
「神阿,讓我不要想『操控』一切。但是若你需要什麼幫忙,請不要客氣,就來『問』我。」
「主阿,幫助我更能拿得起、放得下,然後幫助我把事情做得『完全』正確。」
「神啊,賜我耐心,我是指『現在』就給我耐心!」
「神阿,幫助我做我所能的,將剩下的交在祢手中。介不介意用白紙黑字寫上?」
「主啊,使我能接受別人的意見,雖然他們是『大錯特錯』。」
「主啊,幫助我要依靠祢,但讓我用自己的方法來做。」

那寡婦要求的不是報仇,而是正義。俗話說:「報復生報復。」馬丁路德金說:「以眼還眼及以牙還牙會使全世界成了瞎眼的及無牙的。」中國人說:「冤冤相報何時了?」「伸冤 」(ek-dikos) 的原文字 (3節) 是帶出公義的意思,因為「ek」 就是「出」(ex-odus 的意思是「出路」) ,而「dike」是指「公義」。她要的是裁決,不是處罰;她注重的是判斷,不是報仇;她要的是水落石出,而不是官方罰款;她要的是管理,而不是補償 ;她要的是決定,不是損害。

報仇是出於忿怒、苦毒與憎恨,但公義則是出於信 (8節)。她不是一個卑鄙、惡劣、苦毒、小氣或可憎的人。中文「伸冤」和「報應」的翻譯,都是出於同樣的希臘文字(參見羅12:19),但主要的差異是將事情抓在自己的手中,還是交託在別人的手中,尤其是指交給神,神必處理整件事,並親自動工 (徒7:24,羅12:19,帖後1:8,來10:30,彼前2:14)。把「伸冤」和「報應」的希臘字應用出來,最不可思議或最好的方式,就是過一個敬虔、有價值、莊重的生活。(林後7:11-12)

另一方面,法官並沒有說:「我必成全妳的要求。」他沒有擺脫她的案件,或把她的對頭關在監裡,或答應她會把一切事擺平、或辦妥。法官只答應說,他會調查她的案件,詳看她的資料,然後給她一個答案。不過法官沒有答應會立刻處理她的案件,或立刻處罰她的敵人,或將一切事情都先放下來。她的案件並不是優先辦理,而她的仇家也不是立刻就被列入黑名單的。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她做了她的部分,也爭取了她的權力,並將自己的事都陳明出來。

那女人有難以置信的信心 (8節)。她並沒有因為自己是一個貧窮的單身女性,就認爲訴訟會失敗。她沒有律師,沒有高地位的朋友,也沒有社會事務處監督她的案件,因為她不需要那種人的幫助。寡婦不需要詳盡的計畫,也不需要誇張的動作或團體的資源和協助。她所需要的只是勇敢的狀態、堅定的心,並且大膽陳述自己的立場。

最後,公義雖然不是像魔術一般立刻出現,但也很快就來臨了。第8節,「快快」 的原文字在聖經共出現8次。中文翻譯有兩次的「快快」(8節,徒12:7)、「快要」(徒25:4,羅 16:20) 和「快成」(啟 1:1,22:6),以及一次的「快到」(提前3:14) 與「不可遲延」(徒 22:18)。這意味著,他重新回來的時間雖不明確,但卻是必然的;可能會延遲,但卻不會誤事,也不會太晚。另外一個原文字形容主的再來,乃是那日子「臨近」(來10:25) ,還有主來的日子「近了」 (雅5:8)。

結論:神不是試探或刻薄待人的神。祂在意我們是來到祂面前,把事情交託給祂。禱告是無助者的力量,是靜默者的聲音,也是絕望者的盼望。禱告沒有什麼魔幻之事,唯有信心能使真理獲勝、公義彰顯,同時神必垂聽。當我們低潮時,會有許多種反應,你是否把問題留到隔天?或是否陷入憂愁?或是否痛哭一場?或是藉用藥物?你是否把關係的破裂、未滿足的期望,和經濟的問題、事業或個人的挫折當作是神要我們甦醒的呼召?許多的掙扎與失敗是否使你開始想要親近神,並且回轉向神,而不要再依靠個人的本能、資源和聰明與智慧?

討論問題 (由洪同希弟兄提供的):
1. 耶穌設這個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1節)。我們該怎樣常常禱告?重覆的禱告是否會被視為軟弱或缺乏信心?
2. 「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麼?」(7節) 這節金句告訴我們神是會垂聽什麼的禱告和誰的禱告?我們也該用怎樣的態度去禱告呢?
3. 我們怎樣可以從禱告,持守(1節)和信德 (8節) 去等候和期待主給我們的應?

思考問題:
1. 你曾為一些未蒙應允的祈求灰心過嗎?能否為這些事情再次常常禱告呢?

[1] 本篇由黃聲傅整理。
[2] “Is God Listening?” Newsweek 3/31/97
[3] Shultz, Charles M. “Charlie Brown, Snoopy and Me,” Doubelday, 1980, pp. 36-37, 55
[4] www.pastornet.net.au/jmm/articles/6766.htm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6/12/general-parables-pt-6.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先酸後甜 (太 21)「比喻人生系列」

先酸後甜 (馬太福音21:28-32)[1]

十幾年前,羅伯特.哈夫特 (Robert Haft) 做了一個很有名的廣告,讓他的公司賺了很多錢。那廣告的內容是:「如果你付全額,你就不是在王冠書店 (Crown Books) 買的!」羅伯特就是飛鏢集團 (Dart Group) 創辦人赫伯特.哈夫特 (Herbert Haft) 的兒子和該集團的繼承人,赫伯特是靠從事房地產和折扣藥房致富的。

王冠書店提供 40% 的折扣,便成功地打入市場,接著就發展成為全國龐大的商業和書店集團。但是當年事已高的哈夫特決定延遲從母公司退休,不肯讓位給他的兒子羅伯特,甚至還把他開除的時候,這一連串的舉動導致了家變和衝突。兒子羅伯特想要以更開放的態度來對待投資者,他也希望能早一點成為集團主席。然而父親不單開除了羅伯特,而且解除和他所簽訂10 年的雇用合約,也就是終止每年500,000 美元的年薪及250,000 美元的獎金。這場恩怨很快就被傳出去,父親和兒子成為死敵。母親也因為反對而被解雇,後來更是以離婚收場。

當哈夫特家族還在爭吵,而無力顧及生意的時候,「博德」(Borders) 、邦諾 (Barnes & Noble) 及亞瑪遜(Amazon) 便在1990年代,卯足全力攻佔書店市場。王冠書店就從1994 年擁有240 間書店的頂峰,很快走到2001 年面臨清盤和破產的谷底。[2]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根本是難以預料的,絕不簡單,甚至有可能失控,特別是當兒女們擁有自己的思想或言論自由的時候。耶穌以稅吏和娼妓聽到福音後,意想不到地悔改又接受,而法利賽人對福音反對又抵抗的態度作比較,稅吏和娼妓就如同祂比喻中那個說不去,後來卻去的兒子,而法利賽人就如那說要去,卻不願去的兒子。

為什麼神不單向聖徒施恩,祂也憐恤罪人?神對於相信以及不信的人,分別要給他們什麼待遇呢?

你可以糊塗與敏感,但不要固執 (You May Be Silly and Sensitive, But Don’t Be Stubborn)
21:28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來對大兒子說:『我兒,你今天到葡萄園裏去做工。』29他回答說:『我不去』,以後自己懊悔,就去了。(太 21:28-29)

當我太太跟我研究這個比喻的時候,她看了經文之後的第一句話是:「哇,你是第一個兒子!」我承認那就是我,所以我對他溫柔一點!

當我太太預計我會再唸一個學位時,我譏諷地回答:「我已經拿到神學碩士學位,為什麼我還要再唸一個學位呢?這又不會對我的事奉更有幫助!」一年後,在 1997 年,我就去了芝加哥的三一福音神學院深造,攻讀教牧博士學位。當時我堅持我不會回去西岸,我寧可在東岸、中部或任何地方事奉。六個月後我回到西岸,來到距離洛杉磯一個小時路程的河濱縣事奉。當她說我可以開一個電子郵件帳號,從芝加哥來寫信給她,我轉過身,再次不認同她,但我不想觸犯或傷害她。那時,我心裡抗議說:「為什麼世界上的人明明能打電話給對方的時候,還要發電子郵件呢?這樣子好像很沒有人情味,又缺乏誠意。」

幾個月後,她告訴我她的姐夫使用電腦軟體去研究聖經時,我反駁:「為什麼世上的人需要用電腦去研究神的話語,而不是翻開聖經?」現在我成了PC Study Bible最大的愛用者與推銷員,我自己還在神學院修我講道學的學生當中,介紹了50位以上的人去購買。最後,當她鼓勵我去健身中心,藉著游泳增強我脆弱的膝蓋時,我漠視她的意見。然而,現在她說我太沈迷去健身房游泳了!

首先我們要注意:原文沒有說第一個兒子是大兒子。「第一個兒子」不喜歡別人告訴他該做什麼、何時該完成,尤其是他父母的吩咐。兒子在家的懶散行為,整天無所事事,是父親難以忍受的;叫兒子做家務,就好像拔牙一樣。父親儘量避免衝突,所以就給他兒子很多空間。他說:「我兒,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工作」(1節)。父親沒有命令他必須「立刻完成」、「一小時內完成」或「儘快去做」,而是「今天去做工」。

那兒子並沒有生氣,只是很固執。當他聽到「今天」時,他的回答在希臘文是:「不」、「我會」。這兩個字在福音書裡,表達了堅決的反對,而且沒有商量的餘地。在聖經中這種簡短又尖銳的答覆只出現在這裡。他這樣不爭論、不解釋或不考慮的反應,清楚的表達:「我不管」、「別煩我」、「去叫別人吧!」。明智的父親沒有強迫或賄賂兒子去做工。

可是第一個兒子坐了一會,沒精打采地閒蕩了一會,又發發牢騷、嘆嘆氣,但是他心裡卻從沒有苦毒或勉強。他開始時不願意,後來卻願意了,但從沒有懷恨。沒有爭吵或是不愉快事件發生,他知道父親不是指責他、或是利用免費勞工、或是找他的麻煩;父親對每個兒子都有同樣的要求和期望。父母親辦他們該辦的事;他們有自己的責任、角色和理由去叫孩子起床、關電視、關電腦或關電子遊戲機。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後,孩子就穿上較舒適的衣服,往葡萄園裡去,認真地做事,他已經不理會剛才發生的事情,把它們忘得乾乾淨淨。

第一個兒子開始時微弱地說「不」,但最後卻是以無言的「是」來回應。他的口雖然說「不」,但他的行為卻說「是」。晚來總比沒有來好!他克服了自己的負面態度,離開房子去工作了。「以後」這個字是指「次序」而不是「時間」,不是當天的最後一小時、最後一分鐘或一秒鐘。這個字的原文在聖經中出現11次,最常翻作「後來」,有7次之多 (太4:2,21:32,37;可16:4;路20:32;約13:36;來12:11)。

「懊悔」(meta-meloomai) 這個字也曾被馬太用來形容猶大的「後悔」 (太27:3),這個字是描寫感覺,而不是指理智或心思,並不像我們一般使用的「悔改」(metanoia) 這個字那麼強烈。「懊悔」意味著「之後」(meta) 與「關心」(melo),而「悔改」的傳統意思是改變主意,但是第一個兒子改變了自己所關心的,也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和心意。他覺得他自己是不對的,而父親卻是對的。雖然他看來很固執的樣子,但事實上,他只是個敏感的孩子。

你可以可愛而世故,但不要自私 (You May Be Sweet and Sophisticated, But Don’t Be Selfish)
21:30又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他回答說:『父啊,我去』,他卻不去。(太 21:30)

有一天,一個富翁收到在外地唸書的兒子所寫來的一封信。由於他實在是沒空,所以請秘書把信讀給他聽。當時這個秘書心情不好,就用一種不愉快又不耐煩的聲音唸著:「爸爸,趕快寄錢給我,我需要一副新的鞋子和一件外套。」當父親聽到兒子所寫的,就大叫說:「這個沒大沒小的傢伙,他竟然敢用這種無禮的方式寫信給他老爹!他不要妄想從我這裡得到一分錢!」

過了不久,她的秘書就走了,進來了他的太太。這位忿忿不平的父親當面把這封信交給太太,然後評論說:「來看我們寶貝兒子寫的什麼信!」當妻子看到兒子親手寫的字,她作母親的心就融化了,然後就用既溫柔又懇求的聲音,像在祈禱著說:「爸爸,趕快寄錢給我,我需要一副新的鞋子和一件外套。」這個父親大聲說:「好,這樣就不一樣了,他現在就像一個紳士般來求我,我立刻就把錢給他寄過去。」

約翰‧韋爾莫 (John Wilmont) 曾說:「結婚以前,我有六個養兒育女的理論;如今我有六個兒女了,卻已沒有任何理論。」

第二個兒子倒比第一個兒子更滑頭,也更懂得人情世故。他的嘴甜如蜜,就像廣東人說的:他的嘴浸過油!當他聽到父親的吩咐,就裝作一個模範兒子,好像老爸的寶貝,又像成熟的大丈夫。他一點都不像他的兄弟;他會講好聽的話來迎合父母,使他們開心,讓他們心情愉快,所有的回答都恰到好處。他的回應在希臘文是:「Ego Kurie」,也就是:「我,主 (啊)!」他表現得像很樂意聽從父親的話,似乎是他自己提出來的樣子,自動請纓一般,但這只是兒子要擺脫父親,避免他會更囉唆的托辭。這孩子沒有說「等一下」、「馬上」或「快了」,他確實的意思是「再見」。他採取拖延戰術,直到下工的時間。他已經很會說甜言蜜語,又很有技巧地減輕別人被拒絕時的痛苦。他笑得很甜,足以熔化人的鐵石心腸,並且說別人喜歡聽的話。這類的人可以把樹上的鳥兒哄下來,可以說服猶疑不決的顧客,甚至可以將一場死局扭轉,又懂得利用家長的破綻和弱點。人豈會不喜歡這樣的孩子呢?

這個兒子不暴躁、不消極,更不鬧事。當他發出個人的魅力和人情味的時候,他可愛的樣子就叫人難以抗拒地喜歡。這個兒子比外交官、推銷員或公關人員更厲害,但事實上,他只是一個遊手好閒的人,也是社會的問題,又是一個花言巧語的騙子。

那兒子不僅僅讓父親失望,他還辜負了他的兄弟,讓他一個人在葡萄園耕種。第一個兒子開始時說「不」,最後卻有智慧地以行動表達「是」。但他的兄弟生氣勃勃地說「是」,暗地裡的回應卻是說「不」。回心轉意的兄弟在葡萄園裡尋找他,卻是找不著。直到太陽西下,其他工人都離開了,他的兄弟都沒有出現。第二個兒子不像他的兄弟,他只關心他自己。事實上,第二個兒子從來沒有想要過去,沒有說過一句真心話,也絕不在乎別人的感覺,無論是父母、手足或是工人,他都不關心。他的「是」所代表的是「不」,「主」(31節) 也只是空話,因為他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他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高興,而不是使父母或兄弟姐妹滿意!他答應很多事情,所作的卻非常少;他給予保證,甚至發誓他會來,但最後就連專家也無法解釋問題出在那裡。

你可能虔誠又優秀,但不要自義 (You May Be Saintly and Superior, But Do Not Be Self-righteous)
21:31你們想,這兩兒子是哪一個遵行父命呢?」他們說:「大兒子。」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 神的國。32因為約翰遵著義路到你們這裏來,你們卻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倒信他。你們看見了,後來還是不懊悔去信他。」(太 21:31-32)

歐麥利神父有一次受邀演講,說神是站在民主黨這一邊,那時他發現旁邊坐著一個未信者。

這名異教徒首先開啟話匣子說;「神父,我希望你原諒我如此說,我從不上教會的。」

歐麥利接著問;「你為什麼不上教會呢?」

「坦白說,我不去的原因是因為教會有太多的偽君子了。」

這個很好的神父和藹地笑說:「那不應該使你遠離教會,教會總會有空間再容納一個偽君子。」

耶穌責備的是什麼人?又為什麼要責備他們呢?這些假冒為善的長老、祭司長和文士 (23節) 可能不曉得:他們的內心已經枯乾、腐爛又發臭,他們的行為越來越糟。這些宗教領袖們拒絕了施洗約翰之後,就轉用暴力方式來對付耶穌。他們宣稱自己愛神,卻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 (太12:14).)。耶穌預測自己將會與祭司長和文士有所衝突 (太 20:18),他們聽到又看到小孩子們在殿裡讚美耶穌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就甚惱怒 (太 21:15)。耶穌也預料自己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和文士許多的苦 (太 16:21),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 (太 20:18)。

最嚴重的是,他們這些不信的人不知道為什麼神竟然接受不潔又腐爛的壞蛋,反而拒絕他們這些虔誠的宗教人士。原來稅吏和娼妓是福音書裡的長老、祭司長和文士 (23節) 眼中的過街老鼠 ─人人喊打。稅吏是當時的稅務總署,而娼妓則是當時最可憎的罪人;他們是社會中最不受歡迎的人,是社會的人渣和敗類 ─ 無論是男或是女。這是在聖經中第一次把稅吏和娼妓相提並論。

稅吏和娼妓是被社會所遺棄的,但是耶穌和施洗約翰並沒有拒絕他們,施洗約翰耐心地教導虛心受教的稅吏: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 (路3:13)。另一方面,宗教領袖們卻自以為是、假冒為善,而且自鳴得意。他們認為稅吏和娼妓是無可救藥、沒有希望、被神定罪。可是,神卻特別是罪人的朋友 (太 11:19),是迷羊的牧者,而且能改變人的生命。馬太的歸信就是個很好例子,他曾經是個稅吏,卻成為使徒 (太 10:3),因為耶穌曾尋覓他、呼召他,沒有把他排除在所選召的行列之外。

曾有一位牧師對我說:「這兩個兒子我都不喜歡。甚至第一個兒子的懊悔,也不像真悔改。」是的,耶穌的意見也是這樣。祂沒有辦法讓這些自以為是的宗教領袖懊悔 (29,32節),更不用說悔改了!

結論: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提前 1:15) ,包括你和我。聖經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 3:10-12)。你知道嗎?神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做了什麼好事,而是因為祂自己的計畫與恩典(提後1:9);祂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 (多3:5)。你是否知道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 (弗 2:9)?你是否寧願在神面前軟弱又敏感,而不要在祂的眼中是自滿或不順服?

討論問題:
1. 「懊悔」(29, 32節) 是什麼意思?
2. 你們 (31,32節) 是指那些人呢?今日又是指那些人呢?
3. 在神的眼中,那些人是有資格去領受祂的救恩和為祂作工?

思考問題:
1. 「遵行父命」(31節) 並不單是說話的認同而是要有相應的行動。並不單是看見,而是要信。你是否在某些天父的事情上只有說話而沒有行動?你有什麼的困難或攔阻呢?

[1] 本篇由陳訓權整理。
[2] http://articles.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3092/is_n14_v37/ai_20986838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6/12/general-parables-pt-7.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天生我才必有用 (太 25)「比喻人生系列」

天生我才必有用 (馬太福音25:13-30)[1]

在千禧年真正來臨的前兩年,《新聞周刊》(Newsweek) 公佈了一項民意調查結果。該調查所訪問的問題是:「如果錢不是問題的話,你將如何迎接千禧年?」26%的受訪者說他們想在美療 (Spa) 縱容自己一天。有兩件事願得到16%的受訪者之贊同,一個是雇六個月的私人健身教練,另一個則稍微貴一點,就是向著名的珠寶商訂做一件珠寶。14%的受訪者想擁有一件由服裝設計師特別製作的服裝。一小部分受訪者有矛盾的願望。7%的人想上約翰屈伏塔 (John Travolta) 或寶拉‧阿巴杜 (Paula Abdul) 的舞蹈課,另有至少3%的人想整容。[2]

才幹的比喻論到一個主人難以置信地將家業委託給三位僕人去管理。主人要出遠門很久的時間,他就把自己的家產慷慨地分派給僕人去管理。其中兩個僕人從所得的財產再去生財致富,然而另一個卻把所得的弄得一團糟。

我們應該以什麽樣的態度來看待神給我們的才幹呢?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對呢?為什麼我們應該使我們所有的能夠增加甚至倍增,而不是停滯不前、不結果子呢?

事奉乃為動用資源,而非看重錢財 (Stewardship is About Employing Resources, Not Emphasizing Riches)
25:13「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14「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15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16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17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18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太25:13-18)

前任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康多莉慈‧賴斯 (Condoleezza Rice) 博士作爲范德堡 (Vanderbilt) 大學2004年畢業典禮的講員時,坦白地講到她的家庭成長歷程:她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翰 (Birmingham) 長大,在民權運動之前,人們形容那裡是全美種族隔離最嚴重的地方。她把她的成功完全歸功於她的祖父。她談到她的祖父時,說:「他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但他在我們的生活中仍具有極高的形象。他是阿拉巴馬州一個小佃農的兒子。有一天他決定去上學,他問別人「黑人」如何上大學。他們告訴他大約50英里的地方,有個規模很小的長老會學院,叫斯提爾曼 (Stillman),如果他有辦法去,他就可以到那裏上學。於是他開始積攢棉花,然後啓程去塔城 (Tuscaloosa),用那些錢完成了他大學的第一年學習。

校方問他:「你現在打算如何付你第二年的學費呢?」他回答:「噢,我的棉花都用光了。」他們便說:「你運氣真糟!這樣你得離開我們學校了。」他又說:「那其他人怎麼上學的呢?」他們回答:「你看,其他人有獎學金,如果你願意成爲長老會牧師,你也可以拿獎學金。」我的祖父說:「嘿, 那正是我所想的呀。」從那以後, 我家就成爲長老會會友,並且接受大學教育。[3]

當耶穌的肉身不在世的時候,神要我們努力與上進地工作,不要過那種不廢吹灰之力,或只有最小產值的生活。第14節主人「往外國去」這個原文字也用在葡萄園比喻裡的主人「往外國去」 (太21:33,可12:1,路20:9),以及浪子「往遠方去」(路15:13)。

我們都有責任要好好善用神所賜給我們的東西,而神所賜我們的東西就叫作「家業」(14節)。家業並不是指地產,這裡是指財物,或是所有物,同樣的原文字也形容跟隨耶穌的婦女們,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 (路8:3)、無知財主的財產 (路12:15),還有撒該所分出去的家財 (路19:8)。另外,這個詞在希臘文中不是單數,而是複數。神給我們的,足以供應我們去完成我們的使命所需用的。實際上,他慷慨、充足、大方地給與我們。即使一個人僅僅只有一樣才能,他也仍然擁有很多。卡森 (D.A. Carson) 認爲:18節和27節的「銀子」是銀他連得,是基於希臘文「argurion」的這個字,估計1個銀錢,也就是58到80磅重,而一個銀錢的價值大約相當於普通人6,000個工作日的工資。[4] 這一筆20年的工資,其總額足夠使一個人成爲百萬富翁,也能開創新企業,或買一幢房子。而且神給與每個人的,不是按照個人的所求或需,而是按照個人的才幹和才能。

第一個僕人的反應 (16節) 值得表揚。他聽到主人的決定,不禁打了個寒顫,要不是他從主人的口中親耳聽到,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他既熱情、積極又苦幹。他一下子跳起來,馬上開工,把握住太陽還沒下山前的時間。在16節,希臘文形容他的態度為entheos(隨即), 是英文字enthused (興奮) 的字源。他靈機一動,眼睛一亮,眼球大得像個高爾夫球,他的心跳加速就像賽車選手一樣。這僕人被這份大禮深受激勵,他準備利用剛剛得到的財富好好投資,興致勃勃地規劃他的創業生意。這位財產受託人急不可耐地想做企業家,試圖把他的技能、知識、經驗付之實施,創造一個企業。

16節「拿去做買賣」在希臘文是「經營了錢財」 (“worked with (the money)”),他使錢財工作,不是錢財使他工作;錢財沒有綁住、奴役、或控制他。他亦沒有交錢給經理人或專家去投資。「工作」這個詞也出現在葡萄園主叫兩個兒子去作的「工作」(太21:28),還有一個婦女用頭髮為耶穌擦雙腳的「工作」(太26:10,可14:6)。這個僕人不是金錢的奴隸,而是金錢的好管家兼監督人;錢給他力量,但他也不作錢的奴才。

事奉乃為承受責任,而非滿足規定 (Stewardship is About Embracing Responsibilities, Not Enduring Requirements)
25:19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帳。20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21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22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23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19-23)

我並不是一個爭強好勝、愛冒險又野心勃勃的人,但我也學習怎樣從自己的小圈子裡走出來。當我第一次看到一段很長的嘉言錄時,是在一個秘書的辦公室,那時我很不好意思請求一位我不太認識的人幫我複印下這段話。那是我才剛到洛杉磯不久的時候。當時,我在心裡對自己說:「拒絕就算吧!」於是我鼓起勇氣麻煩她,而這位女士也很親切地用影印機為我印了一張。這段話提醒我不行動、被動及懼怕所面臨的風險,而且不要向這種退縮的行為讓步,務必抵擋他們。這段話如下:

「風險」:
笑,可能有被人看作傻子的風險。
哭,可能有被人看為脆弱的風險。
伸出手會可能有被人連累的風險。
舒發感情可能有表露真我的風險。
在眾人面前陳述自己的觀點及夢想,可能有失去他們的風險。
付出愛不一定有回報。
生也有死的風險。
盼望可能有失望的風險。
創新可能有失敗的風險。
風險必須去承擔,因為人生中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
沒有風險的人一事無成、一無所有,也一無是處。
他們也許避免了痛苦與憂傷,但他們什麼也沒有學會、沒有什麼感覺、沒有什麼改變、沒有成長、沒有愛,也沒有活過。
他們被自己的態度所束縛,成為他們態度的奴隸,喪失了他們的自由。
唯有肯冒險的人才有真正的自由。

馬太曾是稅吏,他喜歡談論「算帳」(19節) 的事。他是唯一強調「算帳」這件事的福音書作者 (19節,太18:23)。唯有前兩個僕人完全明白他們僅是受託管理主人所「交給」(14,20,22節) 他們的財產。「交給」(paradidomi)是 「越過」(para) 加上 「給與」(didomi) 的意思。這些錢是交託給他們管理,而不是讓他們擁有的。「交給」(paradidomi) 是指主人不阻止他們作決定,他們可以隨意支配這些財物。英文NIV的譯本把「交給」翻成 「entrust」,是「好的」(en) 加上「信任」(trust)的意思,也就是好的信任或是好意的託付。他們聽到 、理解、領悟了主人的意圖(14節),他們對指令沒有誤解,也沒有模糊不清的認知。給他們的不是免費的錢,而是自由的管理。

「賺」 (17, 20, 22節) 這個詞有很明顯的神學意味,新約希臘文共出現16次,警告讀者在這一生中、或死後所能獲得或贏得的。僅僅做買賣得利 (雅 4:13) ,或是賺得全世界的物質,卻賠上自己的生命 (太16:26,可8:36,路9:25) 是沒有益處的;然而,得了 (贏) (太18:15) 一個得罪我們的兄弟是可欽佩的,但是再大的益處也比不上屬天的得著,例如:「賺」到不信者的靈魂 (林前9:19,彼前3:1),或是將萬事當作有損的,以認識 (賺) 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 (腓 3:8)。所以,物質的獲利形同沒有獲利,恢復人際關係可賺得一些益處,但屬靈的獲利才是最佳收益,也有最高的報酬,同時是最長久的。

前兩個僕人站得直直的,自豪地宣佈他們分別獲得了五千及兩千銀子的收益。他們並不是自豪他們物質上的收穫,而是自豪他們實現了他們的潛能,學會新的技能,有新的突破,充份發揮了他們的恩賜,獲得最大的收入,即使五千銀子對主人來説是「不多的事」 (21節)。「不多的事」希臘文用「oligos」,與英文字「oligarchy」有關,就是小團體管理,路加福音中把它縮小為「最小的事」(路19:17) ,希臘文是「elachistos」。

事奉乃為珍惜關係,而非期待獎賞 (Stewardship is About Enjoying Relationships, Not Expecting Rewards)
25:24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25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裏。』26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27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28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29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30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 (太25:24-30)

有人將「成功者和失敗者」雙方的心態作了個比較:
失敗者經常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而成功者經常覺得自己滿有活力。
失敗者被障礙所控制,而成功者樂於接受挑戰。
失敗者被難題所困擾,而成功者以潛在價值為前進。
失敗者害怕失敗,而成功者對得勝有把握。
失敗者受地位所迷惑,而成功者因愛加增力量。
失敗者放棄,而成功者成長、高瞻遠矚,且加快腳步。
失敗者誇大他的不幸,而成功者創造新的機會。
失敗者唯命是從,而成功者善於創新。
失敗者只想當平凡不起眼的人,而成功者努力成爲榜樣。
失敗者因小心翼翼而束縛,而成功者因冒險而更有活力。
失敗者用言語指責人,而成功者用言語讚美人。[5]

所有的僕人都沒有猶豫地領受 (16, 18, 20, 22, 24節)了分給他們的錢財,但並不是說他們所得到的,是無條件的或不勞而獲的免費午餐。早晚有一天,主人會從他久別的長途旅行回來,收回 (27節) 他的投資及其利潤。

那個領了一千銀子的僕人在拿到錢後,有一個奇怪的反應。他沒有即時拒絕,他收了錢,但也不願意工作,也不想負責,他的下一個決定更讓人困惑。這僕人不是僅僅用泥把錢蓋住,他挖了個又深又寬的洞。他挖的洞不是高爾夫球或是網球般的大小,也不是籃球般的大小,他竟挖了一個坑 ,像一個池子那麽大的洞,才能掩蓋那58到80磅重的他連得。 18節的動詞「掘開」也用來描寫葡萄園主「挖」了一個夠大的壓酒池 (太21:33,可12:1)。

這個領了一千銀子的僕人悄悄地挖洞,「埋藏」 (18節)的希臘文是「krupto」, 衍生了英文「隱藏」(cryptic) 的這個字。他在午夜,於黑暗的掩護下,趁著鄰居都睡著的時候挖洞,以免別人的懷疑和詢問。他的態度是「找什麽麻煩呢?我還是回家,打發時間,不必幹的晃晃腿,當個量地官吧!」

主人覺得這最後一個僕人所說的,簡直是荒謬至極,而他的所作所為也是個大笑話。前面兩個僕人分別說:「請看 (原文),我又賺了五千」(20節) 以及「請看 (原文),我又賺了二千。」(22節),但最後一個也說:「請看 (原文)」(25節) 雖然他沒什麽值得看的。如果這還不夠的話,他緊接著說了作爲僕人不恰當的話,蔑視了主人原本用心良苦的好意。

僕人的言語讓主人揚起了眉毛,非常吃驚。前兩個僕人說:「主啊,你」(20,22節) ,但最後一個驕傲自大的唱反調說:「主啊,我…」(24節)。他也沒意識到自己的不敬,和消極抗議的表現。主人長時間不在 (19節),所給的不尋常的自由,使僕人忘卻了自己的身份及地位。他髒嘴說出的狂言使他邁出錯誤的一步。他的態度、語氣及觀點都是大錯特錯的。

24節「忍心的」希臘文在聖經中共出現六次,它並不是心硬的意思,而是兇惡、苛刻、嚴厲的意思。這詞「skleros」和它的字根「skelos」組成了英文「骨骼」 (skeleton) 這個字,用來說主人的心硬像骨頭一般硬,是個沒有血、肉,又無情的人。這個字也用來描寫保羅盲目地仇恨基督與教會時,他用腳踢刺是「難的」(徒26:14)。這個僕人不只輕視了主人給他的禮物,他甚至譴責了主人,他還誹謗主人的名聲,質疑主人的品格。主人本來是要和僕人算帳 (21,23,26節),但僕人的表現倒像自己是主人,反過來挑剔他的主人。

所以,主人說他「懶惰」(26節),這人是唯一一位在希臘文聖經受到如此批評的人。他不僅沒有用錢去創造一點的效益,甚至沒有放進銀行收取利息。現在的銀行利息 (2%) 看起來不算什麽 ,但是粤語俗話說:「樹大砍起來有柴。」他也被稱爲「無用」的僕人 (30節)、不應得的奴僕。主人給他機會讓他當老闆,但他在主人不在的時候,連作僕人都不合格。主人不在場告訴他該做什麽,並且看著他作事的時候,這僕人就不知道該做什麼。他曾做個稱職的僕人,但他現在是無用的僕人。一個需要主人監督的僕人是無用的,是懶惰的,既浪費時間又錯失機會,當然也是白吃米飯。

27節「收回」 這個字和「領」(16節) 這個字在希臘文是不同的 (雖然英文翻譯是用相同「 receive」這個字),「領」是奴隸所收到的,但「收回」是主人所要回的連本帶利。主人並不要從我們身上「領」什麼,而是要「收回」 什麼,他不是白白「領」的主,而是正正當當「收回 」的主。「領」是與原材料有關,「收回」 是與最終產品有關。我們從主人那裏「領」到一些,主人要從我們這裡「收回」一些。這個僕人如數交還主人所給的,實際上是欠虧了主人的錢,因爲他沒有計算通貨膨脹,因爲通貨膨脹的緣故他還給主人的錢就貶值了。一般的屋主都知道,現今20萬美元能購得郊區三房的房子,但十年後連買個兩房都買不起。

另外也要留意:僕人的快樂不是來自地上的投資或是天國的財富,而是因為「主的快樂」(21,23節),這個用詞在希臘文中只出現在這段經文,聖經別處不再出現。聖經把物質的快樂、感情的快樂以及從主而來的喜樂作比較,唯有從主而來的喜樂是永恆的,也是不能被奪去的。

結論:如果問你,一個基督徒有多少才能 (talent),你的答案是什麼?唯一正確的答案是:「至少有一份。」人不是爲了工作,而是要工作。我們並不是為工作而生活,但是我們也不可以不工作而生活。你是否使用了你的才幹來榮耀神、在教會服侍神或是幫助他人認識神,使人得益處呢?當主再來時,祂是否會稱讚你是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討論問題(由洪同希弟兄提供的):
1. 你有什麼才幹?假設你是其中的一個僕人,神會交託多少銀子給你呢?
2. 那領一千銀子的僕人對神作出了一個錯誤的假設和結論。我們是否也有犯同樣的錯誤?怎樣才能真正認識神和明白祂的旨意?
3. 我們怎樣能做到「又良善,又忠心」 (21,23節)?我們事奉神麼該有一種怎樣的心態?是要「得到稱讚」或是「但求無過」呢?

思考問題:
1. 回想你的事奉歷程,有什麼是值得你感恩,有什麼是值得遺憾?你如何在事奉上做得更好呢?

[1] 每篇由馬驍整理。
[2] Newsweek 12/8/97.
[3] Los Angeles Times 6/13/04 “This world was built by optimists, not pessimists'”
[4] Expositor’s Commentary “Matthew” p. 516.
[5] Speaker's Digest.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6/12/general-parables-pt-8.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磐石或是沙土?(太 7)「比喻人生系列」

磐石或是沙土?(馬太福音7:21-27)
2009年,上海最大的旅遊景點之一,是一座13層樓高,有629單位的公寓大樓竟然在建造中轟然倒塌,因此扼殺了一名工人。有一位被驚嚇的目擊者說:「這好像一場大地震!」該公寓大廈位於上海一個極昂貴的地點,離市中心僅五個地鐵站,每平方米 (3.28英尺) 的出售價格是1.8萬元 ($2,700美元)。
[1]

該建築物座落在11棟樓房所組成的樓盤中,整棟大樓幾乎完全無損地傾倒,因為它埋藏在深處的樁連根被拔起。報紙的評論家提到這項工程的位置就在河邊,水位會上升,潛在性不穩定的泥樁險乎倒塌。
[2]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指出:蓮花河畔景苑所進行的打樁是由預製混凝土樁製成的,這在香港是不符合規定的,因為這種樁強度不夠,不足以支撐香港常見的超高建築。但在中國大陸樓房施工卻經常使用這種樁,因為大陸的樓房一般都比較低。
[3]

兩種建造者的比喻是一個既簡單、又直接,而且很有策略性的比喻。馬太福音、甚至路加福音 (路6:46-49) 把這個比喻,作為馬太福音5到7章耶穌登山寶訓系列信息的結論。登山寶訓不是為了修改律法、推翻律法或拒絕律法,而是為了使律法得以復興、得以恢復,並作為提醒,這才是神的用意。

基督呼召我們成為什麼樣的跟隨者呢?我們應如何回應社會的價值觀?為什麼門徒不應懼怕今日的挑戰?

回歸基礎 (Return to the Basics)
7:21 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7:22 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7:23 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太 7:21-23)

有位宣教士向一群印度教婦女傳福音,他很驚訝地發現其中一位婦女站起來就走開。不久,她又回來,比之前更專心聽道。宣教士問她:「為什麼我才講到一半,妳就離開了?」那婦女說:「你說得那麼精彩,我感到很有興趣,因此我出去問問你的工人,看你的生活是否就像你所教的。他說是的,所以我回來,想聽更多有關於耶穌的事。」
[4]

有個鄉下牧師曾經說:「福音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相信它 (believing it),第二部分是實行它 (behaving it)。」
[5]

第24節有豐富的含義。我們必須理解登山寶訓的背景和上下文,從「聽見」的動詞開始。耶穌在一系列的信息之前,用了五次「聽見」的這個動詞 (太5:21,27,33,38,43)。之後,祂以建造者的比喻來結束祂的教訓。其中二次「聽見」是提到「古人的話」( 21,33),而三次是引用「有話說」(27,38,43節)。

「我這話」( 24節) 是指祂的話擁有終極與至高的權威,而且比神學上的、道德的和倫理的事物還要優先。例如,耶穌說動怒等於殺人 (太5:21),動淫念等於姦淫 (太5:28),另外,祂也著重守信 (太5:36),而不是起誓。

在登山寶訓這段經文中,最後兩次的「聽」是論及避免與惡人作對,也就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太5:38) ,還有避免恨你的仇敵,也就是「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太 5:43)。耶穌呼籲聽眾消除報復,並要尋求和好;與人和睦相處,而不是與人斤斤計較;不只是愛自己的鄰舍,甚至要愛自己的敵人。

那些「聽見...行的」( 24節) 是對比那些「『稱呼』...主啊、主啊的人」(21節) 或那些「『行』許多異能」的人 (22節),由連接詞「因此」( 24節) 為證,將前一段的段落 (21-23節) 連接上,同時與路加福音6:46平行──「你們為甚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

「凡『稱呼』(lego) 我主啊、主啊的人)」(21節) 也對比「我的『話』(lego)」(路6:46)。這教導我們:要行出神的道,而不是說出神的道;要做端正的事,而不是說好聽的話,並且成為義人,而不是宗教人士。

「行」異能 (22節) 也對比「行」我天父旨意 (節 21) ,還有聽見耶穌的話就去「行」的 (24節)。異能是誇張和血肉的事奉,而不是忠實又主要的事奉。請注意:「行」這個字在這段經文出現了 4次 (21,22,24,26節)。

單靠實力 (Refuse to Cut Corners)
7:24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7:25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 (太 7:24-25)

美國的第三任總統兼獨立宣言的起草人湯瑪斯‧傑弗遜 (Thomas Jefferson, 1801-1809),他用獨特的方法來處理他所不同意或不理解的聖經經文。他把新約內的神蹟以及他認為是四福音作者所加入的教導,從聖經切割,逐節把它們刪掉,只留下46頁。他不願意刊登這所謂的「傑弗遜聖經」,但是他的孫子卻將它出版。

傑弗遜聖經首先記載了耶穌的誕生,但是不提及天使、家譜、預言、神蹟、三位一體的神、耶穌的神性,和耶穌的復活。

今天,許多信徒不自覺地延用這種混搭、剪貼,挑三揀四的方法。

世界上出版的第一批書之一就是聖經。新約聖經已翻成 1,168不同的語言,並且聖經也無可爭議地成為最暢銷的書,可是雖然很多人喜歡購買聖經並收藏聖經,但很少人閱讀聖經並研究聖經。相信聖經的人很多,但讀聖經的人卻不多,而遵行聖經的人就更少了。

聖經裡,聰明人的智慧不是來自出身的血統,而是來自生活的實踐;不是靠著說理,而是因為應用;不是始於學歷,而是始於經歷。「聽見…行」( 24節) 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神的話帶出三種的反應:那些拒絕聽神的話,不肯信主的非基督徒;那些願意聽,卻不遵行的不明智的基督徒;還有那些願意聽,而且應用神的話的義人。

「行」神的話就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磐石為大自然最可靠、最牢固又最紮實的基礎。「立」這個字 ( 25節) 也翻譯為「有基」(弗3:17)、「根基穩固」 (西1:23),以及「賜力量」(彼前5:10)。有趣的是,路加福音6:48的根基是單數,但它的實力深厚,支撐得住。路加福音裡的平行經文記載那人「深深」的挖地 (路6:48),「深深」是唯一一次出現在聖經中。這是一個大規模、昂貴又耗費精力的工程,要開挖得夠深,但不靠現代拖拉機、工具和技術去營造。我們無法想像它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所需的時間。

磐石的對比是沙土。根據維基百科,沙粒的直徑從0.002到0.078英吋 (0.0625至2公釐)。沙從何而來?透過風和水,運送了這些重量輕微的材料。沙實在無足輕重、滲水又柔軟。沙很容易就下沈、下滑和移動。它有空間,不能黏貼,因此決不牢固。相反地,盤石卻難以動搖或碎裂。

為什麼人們還是要在無法承受風浪的沙土上建造?因為人很膚淺、很短視又固執。許多人以為他們能衝浪,能在暴風雪中滑雪或能抵抗森林大火。

迎接挑戰 (Rise to the Challenge)
7:26 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7:27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太 7:26-27)

有個人跳上一部計程車,前往機場。他們在右線駕駛,突然有一輛黑色渝車從一個停車位衝出來,正好停在計程車前。計程車司機緊急剎車,結果輪胎打滑,並發出長而尖的聲音,才在最後一刻停在黑車前,遠離汽車保險桿只有一吋的距離。黑車的司機還轉過頭來,痛罵一場。

但是計程車司機只是微笑,並且友善地向那人揮揮手。於是,車上的乘客便問:「為什麼你這樣做呢!?這傢伙差點害死我們!」計程車司機跟我說的,我現在稱之為「垃圾車定律」。他解釋說:「很多人好像垃圾車。他們裝滿垃圾,充滿沮喪,充滿憤怒,又充滿失望,跑來跑去。由於他們的垃圾堆滿了,他們就得找一個地方倒垃圾。如果你容許他們,他們就倒在你身上。因此,當有人想要倒在你身上,不要以為是人生攻擊。你只要微笑、揮手、祝福他們,然後繼續前進。」(David J. Pollay)

請注意:聰明人並不缺少麻煩、誘惑或試練,但他寧可通過考驗、克服試練,而不是逃避試練。雨仍然從上往「下」降水,河水仍不斷從下往「上」氾濫;風還是在吹,撞著那房子。根據約翰福音 3:8,我們「不曉得風從那裡來、往那裡去」,但房子總不毀壞,不會倒塌。困難從左和右,上和下,一波一波接踵而來,但聰明人不致受困,不致落難,也不懼怕。

「水沖」表示那場雨必定是豪雨。「水」字 (25節) 應該譯為「洪水」(flood),因為這詞是複數,並不尋常。這字在新約中出現17次,其中僅6次是複數,而在這段經文用了兩次 (25,27節)。「吹」( 25節) 在聖經其他地方出現五次 (路12:55,約 3:8,6:18,徒27:40,啟7:1),但是沒有一次比這裡更有力、更迅速或更險惡,因為唯有這裡所出現兩次的風 (25,27節),是以複數型態出現。

巴勒斯坦的夏季幾乎無雨。雨季是從十月至五月,亦可分為三時段,秋雨 (former rains)、冬雨/甘雨 (winter rains)、春雨 (latter rains)。秋雨是十月和十一月降的雨。一年有三個月經常下大雨,就是十二月至二月的冬雨/甘雨。豪雨之後的四月是春雨,最令人讚賞,因為春雨能使水果成熟,並且得以忍受夏季的乾旱。

聰明人的房子不僅不會倒塌 (25節),它甚至不會動搖 (路6:48)。我們建立的根基不會免去人生的風雨,但它能確保我們在風暴中,得以倖存並且安全無虞。

結論:有人說,「任何建築的安全,無論是房子、車庫、或工場,都在於它立足的基礎!」在基督裡,沒有中立、消極和天真的餘地,只有新生命的誕生。基督不是要我們狂迷祂,而是跟隨祂;不要誇大其辭,而是活出意義;不要只憑口說,還要憑身教。你是否在群體和個人的生活中彰顯主?你是否穩固地立定在磐石上?你的眼睛是否專注仰望耶穌?你是否讓神的話來塑造你、培育你?
[1]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09-06/27/content_8330067.htm[2]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8123559.stm[3] http://blogs.wsj.com/chinarealtime/2009/06/29/shanghai-building-collapses-nearly-intact/[4] Illustrations of Bible Truths # 895[5] Illustrations of Bible Truths # 225

討論問題:

1. 「聽見和行」(24節) 是一件事而非二件事。請試舉一些例子加以討論。
2. 要行出神的話來,會有什麼難處呢?怎樣才能克服這些困難呢?
3. 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什麼「雨,水和風「(27節)?有什麼神的話語是你可以實行出來,保護你不致於倒塌?

思考問題:
1. 寫下現在你為自己所做的屬靈操練 (例如靈修,禱告,閱讀屬靈書籍等…) ,為什麼你做這些事情?同樣地,寫下你為教會所做的一些事情 (例如在團契事奉) ,為什麼你做這些事情?你是否實行神的話語?


英文版本:http://epreaching.blogspot.com/2010/01/solid-rock-or-sinking-sand-matt-721-27.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Monday, April 23, 2007

種在那裡,生在那裡 (路 8) 「比喻人生系列」

種在那裡,生在那裡(路加福音8:4-15)
作家丹尼斯‧崁伯 (Dennis Kimbro) 說:「有些人像車輪—不推不向前走;有些人像拖車—需要拉著;有些人象風箏—永遠在空中,如果沒有線拴緊,他們就會飛走;有些人像獨木舟—需要別人划槳才能行;有些人像水泡—工作結束時才出現;有些人像氣球—永遠漲得滿滿的,充滿了自我;有些人像漏氣的輪胎—需要托起被更換;有些人像電燈—總是有時關,有時開。」

耶穌說:人更像土地。有人建議:撒種的比喻應當改稱土地的比喻,因為這比喻的焦點在於土地或聆聽者,而非播種的人。相同的兩個因素是播種者和種子,而不同的是土地,或是聽者的反應。四種不同的土地卻產出三種結果:像堅硬的土地 (frozen ground),叫賣不實承諾的聽眾;半途而廢 (futile ground),無法發揮潛能的聽眾;能開花結果 (fertile ground),有美好願景的聽眾。

「信徒」(believer)、「慕道者」(seeker) 和「不信的」(unbeliever) 有什麼分別?我們如何曉得一個人的靈命是否真誠和成長?為什麼有些人的信仰會停滯,被扼殺或發育不良?
熱切追求,渴慕真道 (Be Sincere in Seeking)8:4 當許多人聚集,又有人從各城裡出來見耶穌的時候,耶穌就用比喻說:5「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喫盡了。」(路8:4-5) 8:11這比喻乃是這樣:種子就是神的道。12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隨後魔鬼來,從他們心裡,把道奪去,恐怕他們信了得救。(路8:11-12)

有一天,三位牧師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他們發現他們的教會都有相同的問題,就是有蝙蝠大批出沒,而且趕不走。第一個牧師說:「我特別生氣。我拿著獵槍追著牠們射殺,可惜卻使天花板上留下許多彈孔,但一點也沒有傷到半隻蝙蝠。」

第二個牧師說:「我用另一種方法,就是把牠們網住,然後開車往50英里遠的地方,再把牠們放了,但牠們卻比我還先回到教堂。」

第三個牧師說:「我倒是解決了蝙蝠的麻煩。」「你是怎麼做的?你有什麼辦法?」另外兩個牧師驚訝地問。「很簡單,我只是給牠們施了洗,從那天開始,我就再也沒見過牠們了。」

掉在路旁的種子像堅硬的土地一樣,是叫賣不實承諾的人。耶穌在傳道的時候,許多人聚集聽道,環繞擁擠著耶穌,覺得祂是個好人,也覺得自己挺不錯的,甚至眾人就從各城裏步行跟隨耶穌 (4節),他們很感動耶穌的出現,但對於他們的出現、注目與奉承,耶穌都毫無所動,因為他們來的原因與動機都是錯誤的。

這個比喻在馬太福音13章和馬可福音4章裡也有記載,但是路加福音裡特別強調種子在飛鳥喫食前,被人踐踏過。川流不息的行人、耐用的鞋子和繁忙的交通都注定了它們的下場與命運。它們生存的機會不是渺茫而是沒有可能、毫無機會的,這是根本不容置疑的,種子很快就會被壓碎和弄平。肥料、溪水和精心的護理,對於落在地面和路旁的種子毫無助益。種子很快會成為野獸的美餐;如果鳥兒沒有飛來吃掉它們,蛇蟲鼠蟻也都會競爭徹底的清理。

很多人來教會是為了收集資料,不是為了吸收信息;他們來教會卻不是來敬拜;他們持續尋求,卻找不著;他們有興趣,但卻不受感動;他們不領會神的話語,沒有紮心的感覺或蒙恩的生命。在他們還沒信主、認罪和蒙拯救之前,魔鬼就來,從他們心裡把道奪去。雖然魔鬼對非信徒的誘惑並不比對信徒的誘惑多,但是魔鬼太容易制伏這些水平低、興趣小、藉口又多的人。

水泥地面上的種子沒有生命跡象,沒有存活的機會,也沒有發芽的希望。即便地面上的小裂縫也不能幫助種子成長,蔬菜、藓苔和野花會很樂意地填滿那些空間。

魔鬼不願意非信徒屬於耶穌、決志信主或效法耶穌。魔鬼喜歡他們一腳在教會內,另一腳在教會外;一個耳朵入,一個耳朵出;人在,心卻不在。
勝過考驗,竭力堅忍 (Be Steadfast in Spirit)8:6 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來就枯乾了,因為得不著滋潤。(路8:6) 8:13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聽道,歡喜領受,但心中沒有根。不過暫時相信,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路8:13)

有一次我太太在超市買了一個很大的鲍魚,才2.99美元,很便宜,她非常高興。鲍魚用紅塑料紙包著,紅塑料紙前面是透明的椭圓形狀,從那裡看得見鲍魚,樣子很迷人。回家的路上,我太太大聲地琢磨著要用鮑魚作湯。

當時,她唸大學的侄子也和我們同在車裡。她侄子問:「你確定鮑魚是用來作湯的嗎?」那年輕人回想春節的時候曾喝過奶奶作的一道湯,裡面混著鮑魚、海鮮和雞湯,本來這湯很味美,但奶奶決定加上麵粉製的花膠。最後,他評論說:「那湯就像漿糊一樣。」

我太太立刻去看塑料包裝上的說明:「切成細片,冷食」,廠家最後的建言─「請不要煮食。」原來,她所買的是人造鮑魚,只不過是用麵粉做成的,放在熱湯裏就會融解。

掉在磐石上和荊棘裡的種子,代表那些聽眾雖有前途和希望,但是不能實現自己的潛能。這些人膚淺不認真,容易跌倒,沒有骨氣-他們受不了高溫、高壓與反抗。

根據馬太福音13:5和馬可福音4:5的說明,掉在磐石是落在淺石頭地上,根本沒有根或水。這些種子不僅沒有澆水,甚至連霧水也沒有 (6節)。這是聖經希臘原文裏,唯一一次用到「滋潤」這個單詞。沒有水,植物即使是仙人掌,也只有死路一條。

落在磐石上的種子,代表遇見試煉就退後的人。他們有膚淺的反映,但沒有內心的消化。這些無根的聽眾,徒有弟兄姊妹的熱切情感及支持,卻絲毫沒有個人的信仰和決定。這些人,用中國人的說法,就是「只有三分鐘熱度」,但在試煉來臨的時候,他們的情緒淡漠、情感動搖、熱心逐漸消失了。他們高潮的時候,氣沖雲霄;低落的時候,下到最深之處一厥不振。不幸的是,他們的低落比他們的高潮更嚴重而明顯。「試煉」(13節) 這詞翻譯得不標準,缺了威脅或利害性。希臘文裡用的「誘惑」比較有危險的程度。馬太福音13:21和馬可福音4:17裡用了更清楚的詞代替此「誘惑」一詞-馬太福音裡用的是「患難」,馬可福音裡用的是「逼迫」。「苦難」是外界的壓力,而「逼迫」是內心的爭扎。

這些種子在受誘惑的時候,不是「退後」這麼簡單 (13節);希臘文用「走開」、「離開」或是「離去」,都比「退後」(13節) 來得更好些。同樣的詞,也用來描述亞拿沒有離開聖殿的情況 (路2:37),和魔鬼無法誘惑耶穌之後,就離開祂 (可4:13)。有些人天真地以為:信主是玫瑰溫床的生活,在他們發現花兒帶刺的那一刻,便立即轉身而去。

另外一類不合格的種子或還沒發揮自己潛能的種子,是那些落在荊棘或雜草裡的種子。荊棘就是雜草,新約裡沒有關於「雜草」的文字:
「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一同生長,把它擠住了。」(路8:7)
「那落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走開了後,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擠住了,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路8:14)

有人說,「基督徒生活十分之九是堅持信仰」(90% of the Christian life is survival.),而使未改變的慕道者之生命被擠住的三樣東西是:思慮 (anxiety)、錢財 (affluence) 與宴樂 (amusement)。

落在荊棘裡的種子被今生的憂慮 (14節)、生活的煩惱和人生的焦慮給擠住了。這種人總是過分擔心個人的缺乏或是自己不足的收入如何付帳單。有一句古諺說:「焦慮是一個老人沈重地彎著頭,以為自己擔著的羽毛是一堆沈重的鉛。」在他們的生活中,懼怕比現實更恐怖。

另一種人被錢財擠住了 (14節),按著馬太福音13:22和馬可福音4:19的話說-就是富有或是錢財的迷惑。「迷惑」在希臘文是幻覺的意思。投靠錢財就像追逐海市蜃樓,就如同在薄冰上滑行,也如同單腿站立。

下一種擠住信徒的是宴樂 (14節),或是希臘文「hedone」:這詞與享樂主義 (hedonism) 乃相同的根源-或者說這些人以追逐享樂,作為人生最高的樂趣。馬可福音4:19用了另外一種說法:「別樣的私慾進來」。這種人沉淪在花花公子的生活方式、好萊塢式的夜生活和拉斯維加斯式燈紅酒綠的人生裡。

思慮、錢財和宴樂並不能讓一個人成熟 (14節) 。希臘文裡「成熟」只在路加福音裡出現過,它源自希臘文的兩個詞:「擔當」和「終點」。成熟意味著對事務要一直擔當到終點,不能半途而廢。可悲的是,思慮、錢財和宴樂並非減緩一個人的成長;乃是使成長受到停頓、阻滯、壓抑與窒息。

雜草長在不該出現的地方,並擠住農作物。擠住比壓住更甚,它意味著溺斃和殺戮。聖經裡用了同樣的詞形容闖下山崖,投在湖裏淹死的群豬 (路8:33) 。雜草對於房主而言非常可惡,是眼中釘,也是刺鼻之物。雜草奪去了植物的陽光、水、養份、生存空間和產量。對待它們只有用鎌刀、鋤頭、剪草機、化學藥物或放火,去拔掉、鏟走、噴死或燒毀它們。放任它們會降低地價,使周圍玩耍的人受到威脅,並成為火災的隱患。房主拖延的時間越長,它們的根就越深,也就越難拔除。
紮根沃土,開花結果 (Be Solid in Substance)8:8「又有落在好土裏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大聲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路8:8) 8:15「那落在好土裏的,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裏,並且忍耐著結實。」(路8:15)

有個婦人買了一只鸚鵡作伴,第二天就要把牠退了。她對老闆說:「這隻鳥不說話。」老闆問:「牠籠子裡有鏡子嗎?鸚鵡特別喜歡鏡子。牠們看見自己的影像,就會說話。」那婦人就買了一面鏡子回去了。

第二天她又回來;因為鸚鵡還是不說話。「買個梯子吧!鸚鵡特別喜歡梯子,鸚鵡一高興就特別愛說話。」那婦人又買了一個梯子回去了。

隔日,她又回來了。「你的鸚鵡有鞦韆嗎?」「沒有!」「啊,那就是問題了。鸚鵡一旦開始搖蕩,就會口若懸河。」那婦人很不情願地買了一個鞦韆回去了。

又隔一日,婦人進店門的時候,臉色完全變了。她說:「鸚鵡死了。」老闆非常驚訝地說:「我很難過!告訴我,鸚鵡說過什麼話沒有?」那婦人回答說:「說過,就在臨死的時候說的。它極其虛弱地問我:『那家寵物店裡有賣吃的嗎?』」
[i]

最後這種土地,是肥沃的土地,代表有豐盛收穫的人。他們是不同凡響的土地,能奇蹟般的成長,是園丁的驕傲。其實,教會不缺乏出席聚會的人,而缺少留「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同時也並不缺乏講員,畢竟,每主日有400,000個講員在講壇上證道。

「聽」在這個比喻裡出現了九次 (8,8,10,12,13,14,15,18,21節)。真誠的傾聽才能守成 (持守),同時會帶來豐富和傑出的收穫。「持守」意味執著不移地保持、不偏不倚地堅守 (來10:23)。一個人知道多少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道在心裏且滲透入生活中的影響有多深。

一個有成長的基督徒聆聽神話語的時候,應有合宜的態度、應答的頭腦,和傾聽的耳朵。不幸的是,很多人聽道聽到嫌煩的地步。他們認為自己只不過在聽演講,認為自己以前都聽過了,甚至知道牧師接下來要講甚麼。最驚訝的是,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成長的責任在聆聽的人,不是播種的人。正如溝通專家所說的:「聽者對於信息本身,負擔51% 的責任。」聽者負責結果子,不只是長出枝幹、葉片與花朵而已,「結果子」意味著行為的改變和生命的更新。

結果子雖難,卻值得等待。樹木要經過幾年才會開始結果 (桃樹需時二年,蘋果樹需時三年,梨樹需時四年),但美好的收成會持續二十到五十年之久。

結語:魔鬼喜歡信徒成為毫無頭緒、要求甚多並屬靈的植物人。你是否是「真心真意的好土」?你吸收多少神的話語?你是否紮根於神的話語中?你是否以美好的信心領受神的話、能相當程度地持守真道,並在合適的時候結果子?在你的生活中,甚麼會破壞適當的吸收、阻斷正常的成長、腐化美好的行為?古話說:「最好的種樹時機是在二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你何不就從現在開始植根、結果呢?

討論問題 (由洪同希弟兄提供的):
1. 為何有「許多人聚集」和 「又有人從各城裡出來見耶穌」(4節) ? 今日來教會的人,是否都有類似的原因?
2. 為何在解釋比喻之前,耶穌要引用以賽亞書六9的經文?怎可能會發生以下的情況 ─­­「叫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明」?
3. 在比喻中,四種不同的土壤代表人聽了神的話語後,四種不同的情況。如果你是一位好農夫,你會怎樣去處理頭三種的土壤,以致它們也能「忍耐著結實」 (15節)?
4.「聽」這個字在比喻中出現了多少次? 我們應該怎樣去「聽」才能結出果子?

思考問題 :
1. 你是屬於那一種土壤?你是否有被神話語改變的經歷?可以形容是怎樣發生的嗎?


[i] Leadership,Fall 1996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5/bloom-where-you-are-planted-luke-8.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物以罕為貴 (太 13)「比喻人生系列」

物以罕為貴(馬太福音13:44-46)
幾年前,《今日美國報》報導了羅普‧史塔契全球市場調查公司 (Roper Starch Worldwide) 針對美國最富有的1%的家庭 (一百萬個年收入在二十五萬美金以上或是淨資產在二百五十萬美金以上的家庭),所做的一項調查。調查的問題是:從成為總統,到天堂裡有個歸宿,他們願意花多多少代價,好換取各種不同的幸福?

受訪者認為兩種幸福低於十萬美元:價值最低的是「成為總統」,只值五萬五千美元;「非常美貌」估價略高,八萬三千美元。

接下來的三項昇高到超過二十多萬美元。這些有錢人願意:為「找回一份失去的愛」付二十萬六千美元,為「永遠年輕」付二十五萬九千美元,為「才華」付二十八萬五千美元。

接著又跳昇一大級距,達四十萬美元以上:「智慧」價值四十萬七千美元,「真愛」價值四十八萬七千美元。

標價最高的是「天堂裡的一個歸宿」,對他們而言價值六十四萬美元,超過「永遠年輕」和「才華」的兩倍,「非常美麗」的八倍,「成為總統」的十一倍。[i]

其實這些受訪者沒有弄清天堂的價值。救贖的價值即使加上通貨膨脹,也遠遠高於六十四萬美元。人和錢都不能買到救恩。救恩雖不能用錢買,但卻需全心尋求。耶穌把救贖比喻為找尋失去的、深埋的、掩藏起來的稀世珍寶。

為什麼天堂裡的救贖比人世間的金銀珠寶更珍貴?為什麼它是所有寶石中最昂貴、無可取代的冠冕?

只有屬天的財寶是無價的 (The Heavenly Treasures Alone are Priceless)13:44「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裏,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45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46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太13:44-46)

1938年3月3日,是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 (Abd-al-Aziz ibn Saud)前途的轉捩點。在這之前,國王與國家的財源完全依賴每年來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聖的信眾。經濟衰退和時局動盪會減少外來旅客和國王的收入。

那時,國王僱用了一個美國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在沙漠裏為士兵們的馬匹和駱駝,尋找珍貴的水源。而被僱用的這家公司—加州標準石油公司 (今天的雪弗龍Chevron公司) 卻另有所圖。幾年中他們徒勞鑽探六個以上的空孔,計畫尋找別的東西。有一次,他們竟然決定鑽一個他們未曾鑽過的最深的孔。就在深及4,727英呎的地下,他們挖到金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產地。

然而,國王卻未欣喜若狂,他與之保持距離並延遲個人的參訪。一年後,國王和他的隨扈才帶著400輛汽車的車隊,來到海灣塔駑拉港 (Ras Tanura) 的抽水站,目睹了第一艘油輪載著沙烏地阿拉伯的原油出航。 [ii]

沙烏地阿拉伯因著石油,從原來的部落經濟,躍升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救贖的豐盛遠超過一個箱子、一個狹小的胸襟或是一個寬敞的房間;它是唯一未被動用的豐富儲量。希臘文裡「寶貝」是「thesauros」(44節), 等同於英文裏的「類語辭典」(thesaurus)。類語辭典就英語讀者而言,是一種既著名又不可獲缺的同義詞搜尋工具,可提供用字的替代選擇,提昇字彙與語言的技巧,幫助他們的口語表達或交流。

很多人會將「富裕」與「豐富」混為一談。錢財確實可以使人富裕,但不是豐富。富裕是經濟上和物質上的,豐富是在關係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的;一個富裕的人買入又賣出,但一個豐富的人給予並得著;富裕的人擁有金錢可以買到的東西,豐富的人擁有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富裕的人認為沒錢就完蛋了,但豐富的人認為沒有錢只是窮光蛋罷了,不是完蛋;有錢人是以他所擁有的來定義或衡量自己;但豐富人以他的為人來定義或衡量的;富裕是在銀行有的,豐富是在心裡有的;富裕人是不滿足的,豐富人是知足的。

聖經裡對「豐富」一詞的運用是很奇特的。世上的錢財是迷惑人的 (太13:22,可4:19),但在基督裡的豐盛是榮耀的 (羅9:23,弗 3:16,腓4:19),且無法測度 (弗3:8)。神豐盛的恩典才使我們的罪,藉祂愛子的寶血得蒙赦免 (弗1:7),這豐盛的恩典也顯明在祂藉基督耶穌,向我們所施的恩慈裡 (弗2:7),也彰顯在祂所賜聖徒的基業裡 (弗1:18)。祂甚至對頑梗悖逆的罪人,賜下祂恩慈、寬容和忍耐,這便是祂豐盛的理由 (羅2:4)。

世上的權勢是下級的、不穩的、注定失敗與崩潰,因為他們的富裕是短暫的;而神的國度是超越的、不會動搖的、終將成就和顯現,因為我們的王是永恆的。世間沒有一個王值得我們效法、跟從或犧牲,金錢、財產和物質無法存到永恆。然而,沒有甚麼比救贖更加牢靠或穩固。沒有甚麼物質的東西,在經過土、風、火和水的浩劫後,仍能存留。有房子的人都知道白蟻、苔蘚、石棉和其它各種污染物和有毒物質,會多麼嚴重地損壞房屋。只有救恩才是無價且永存。就像這故事中的商人,信徒也非常清楚:救贖是我們最寶貴的產業,是我們在這世界上唯一必須有的、不可缺乏和丟棄的東西。生命中其他的事物都是身外之物,是額外的裝飾品。

只有屬天的身體才是永恆的 (The Heavenly Body Alone is Permanent)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像行駛在鉄軌上的列車。二十歲的時候 ,每站都想停下來;三十歲的時候,只能停在一站;四十歲的時候,想停下但卻不被允許;五十歲的時候,想停卻停不下;六十歲的時候,不要說停,甚至連開始也不行。

人老化時,事事皆非。

曾經有科學家們研究衰老對聽力的影響。受試者在不同的距離聽一段事先錄好的對話。結果顯示:隨著人逐漸衰老,聽清楚對話的距離急遽下降。二、三十歲的時候,聽40英呎以外的人說話,完全沒有問題;四十多歲時,聽力下降得很有限—只有2英呎;到五十多歲時,在32英呎範圍內,依然能容易地聽清對話;但在六、七十歲的時候,聽力大幅下降;六十多歲時,講話需要在23英呎以內,到七十多歲時,就必須在14英呎以內了。[iii]

哥林多前書15:53-54說:「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

身體是會老化、死去的。隨著時光的消逝,我們衰老的身體,其中的引擎、剎車系統、輪胎及其他零件也會磨損或損耗,卻沒有額外的零件可供替換。年齡越大,疲倦的身體越需更多的時間來休息、康復和療養。人類的壽命雖然延長,但是遺傳學家、生化學家、營養學家及美容師只能隱瞞人們歲月的痕跡,卻無法停止或扭轉衰老的趨勢;不論你覺得自己有多年輕,你身體卻反應出衰老的事實。零食、汽水和壓力也對人沒有助益。

漸漸地,我們體重增加、皺紋增多、人也走下坡了;失掉頭髮、牙齒、精力、記憶、理智;我們健康會退步,肌肉會鬆弛,身高也會縮水 (據專家調查,老化會使人的身高減少1.5英寸);隨著年齡增加,身體的柔軟度也大不如前。

雅各說:人只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 (雅4:14)。身體不僅會退化或受傷,它終將朽壞和死去。聖經上說:只有基督的寶血才能使人脫去虛妄的行為和朽壞的生命 (彼前1:18-19),只有神活潑常存的道才使不壞的種子勃發 (彼前1:23)。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等待死裡復活的時間,等待我們的肉身轉變為屬天的身體,那才是永遠不朽壞、榮耀、強壯、屬靈和不死的 (林前15:42-43,53)。

只有屬天的性質是完美的 (The Heavenly Nature Alone is Perfect)
有一天,我看了電視上播的約翰‧屈伏塔 (John Travolta) 和西恩‧潘 (Sean Penn) 演的一 部老電影,令我難以忍受,真使我感到煩亂又生氣,因為它讓我回想到:父母離異所帶給我的驚嚇。西恩扮演一個精神異常、情緒化的酒鬼丈夫,因開槍殺人,被判在精神醫院裡監禁十年。

被釋放出來的時候,西恩發現妻子已帶著他們九歲的女兒離開,與他離婚了,前妻再婚後,又有了兩個孩子 (新丈夫由屈伏塔飾演)。雖然現任丈夫幫助她從抑鬱、毒品和酒精中恢復過來,但她十年後依然無法忘記西恩。在她決定回到西恩身邊之前,她居然毫無臉恥地對三個可愛的女兒說:「來,我有話要對你們說。儘管我人不在這兒,我依然和你們在一起,好嗎?我愛你們,千萬別忘了,我愛你們勝過愛這世上的一切;你們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

當今人類的價值觀是多麼的怪異、無理、令人作嘔。

美國職籃超級球星布莱恩 (Kobe Bryant),擁有廣告商夢寐以求的健康形象,因為性侵犯被起訴,美國線上 (AOL) 網上用戶調查:「布莱恩被起訴,是否讓你很震驚?」數小時後,652個回應者中,27%的人 (115人) 選擇:「是的,他是我最想不到會犯罪的名人」;30%的人回答:「有一點,但我們並不知道名人到底是甚麼樣的人」;最多的人 (43%) 相信:「沒有,任何人都有可能做出任何事情。」

神學家把人類犯罪之後的徹底敗壞,稱為「人的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 of man),包括人身體的毀壞 (林前3:17)、善行的敗壞 (林前15:33),以及私慾的迷惑 (弗4:22)。

人是按照神的樣式和祂的形像受造,但罪卻滲透人的各層面–靈命、肉體、情感、文化、心理與社會。罪也是無孔不入,以致沒有甚麼不受其影響。罪不僅敗壞了人的道德,還破壞了家庭、鄰里和社會關係。這種墮落使人變得像是無理性又無感情的動物一樣,互相撕咬和毀滅。(猶10)

人犯罪之後,就失去純真了。罪人都是頑梗、邪惡又狡詐。人類、社會與世界的病態包括組織貪婪、政治野心、自滿、販毒、販賣人口、淫穢、家庭暴力、計畫性犯罪、智慧型犯罪、仇恨性犯罪、未成年犯罪、邊境衝突、國際恐怖主義及核子戰爭。人類裡的渣滓有殘害兒童、性侵害、神職人員性醜聞、賣淫集團、重覆性犯罪。到底人還會墮落到多深?要有多壞,就有多壞,甚至也不會回頭。任何監牢和懲罰都不足以扼止人犯罪。人會快速地過上腐敗、淺薄又沈淪的生活。

結語:地上的財寶是金錢,也無法比擬天上的豐盛。神的國既是尚未發掘,也是尚未領取的珍寶。神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也是在他兒子裏面。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 (約壹5:11-12)。你是否向神的兒子呼求,並支取這無價珍寶?這世界並不完美,時時有傷痛、受苦、悲哀、難過與失落。即使最美好的事物,也會有結束的一天;世上也沒有不散的筵席,但會有一個新天地即將來臨,那裏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神要親自與人同住,並作他們的神;祂將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 (啟21:3-4)。你是否願意與我一同去那裏?你是否得著這最珍貴的寶貝,這珍寶並非遠在天邊,乃在拯救靈魂的救主裏。

討論問題 (由洪同希弟兄提供的):
1. 這二個比喻有什麼相似和差異的地方?
2. 天國好比「寶貝」和 「珠子」(44,45節)。你會以什麼來和天國相比? (參看啟21:18-21) 。你會以什麼的代價來購買它呢?
3. 你能否想到一些聖經人物或是歷史人物,是曾經為天國付出很大的代價?
4. 一個人是否真的能夠靠運氣或個人的努力去找到天國?

思考問題:
1. 甚督為我們付上什麼代價,去換取我們的救贖和讓我們得以進入天國?我們能作出怎樣的回報呢?

[i] “If I were a Rich Man” USA Today 10/24/97
[ii] “Finding the King’s, Fortune” Time 3/31/03)
[iii] Esquire,5/03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5/pearl-of-greatest-price-matt-13.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易得也易失 (路 12)「比喻人生系列」

易得也易失(路加福音12:13-21)
按紐約時報,由2007年10月9日至2008年9約12日,以下公司經歷最大比率上的經濟損失:
摩根大通 (JP Morgan) - $188億 ($18.8 billion), 11.7%
美國銀行 (Bank of America) – $863億 ($86.3 billion), 36.5%
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 $320億 ($32 billion), 43.8%
花旗 (Citigroup) - $389億 ($138.9 billion), 58.7%
美林 (Merrill Lynch) – $397億 ($39.7 billion), 62.1%
美聯 (Wachovia) - $675億 ($67.5 billion), 68.6%
AIG - $1,475億 ($147.5 billion), or 82%
華盛頓互惠銀行 (Washington Mutual) - $282億 ($28.2 billion), 90.7%
雷曼兄弟 (Lehman Bros.) - $319億 ($31.9 billion), 92.6%
美國政府接管的抵押貸款公司 (Fannie Mae) - $641億 ($64.1 billion), 98.9%

以下三大公司經歷最大的資本損失:
美國銀行 (Bank of America) – $863億 ($86.3 billion), or 36.5%
花旗 (Citigroup) - $389億 ($138.9 billion), or 58.7%
AIG - $1,475億 ($147.5 bil.), or 82%
(“A Year of Heavy Losses,”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5, 2008) 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08/09/15/business/20080916-treemap-graphic.html

在2008年,全世界主要股市下跌比率包括道瓊斯下跌了百分之三十三,倫敦下跌31.3%、雪梨 41.3%、香港 48.3%、新加坡49.2%、上海 65.2%。(“Record stock market falls in 2008,” 31 December 2008, BBC News) http://news.bbc.co.uk/2/hi/business/7805644.stm

在這段經文,耶穌正對幾萬人教導 (路12:1)。有一個人提出了自私的請求,而打斷了祂公開的講道。很自然地,耶穌拒絕擔任兩個兄弟家產爭議的仲裁者;祂不願當任何人的財務顧問、家庭律師、中間人、協調專家或調停者。祂警告所有的聽眾要謹慎自守,免除任何形式的貪慾。事實上,祂稱那位貪心的財主為無知或傻瓜。

為甚麼富甲天下的財主,在耶穌有趣的故事裏,是一個傻瓜?難道是因他喜歡睡覺嗎?或他是個揮金如土的人?或因他失去了存款?還是因為花了其他人的錢?其實,都不是。一個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生命的人,就是神眼中無知的人,且是最大的失敗者。

為甚麼神認為一個貪婪的人是無知或傻瓜?為何神看愚蠢無目的地追求錢財,是一無是處的投資甚至招至靈魂的喪失?抑或生命除了吃喝快樂,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意義?
無知人的自誇是徒然的 ─ 你的財物是屬世界的 (A Fool’s Boasting is Bankrupt in God’s Eyes – Your Treasures are Earthly)
12:13眾人中有一個人對耶穌說:「夫子!請你吩咐我的兄長和我分開家業。」14耶穌說:「你這個人!誰立我作你們斷事的官,給你們分家業呢?」15於是對眾人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16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17自己心裏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18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裏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路12:13-18)

傻瓜的渺小世界裡有兩個字:「多」和「我」。

約翰‧洛克菲勒 (John D. Rockfeller) 是19世紀的石油大王,猶如當時的比爾蓋茲 (Bill Gates),曾有人問他:「人需要多少個百萬才能滿足呢?」洛克菲勒回答:「下一個一百萬。」

九○年代,最大的財經新聞是內線交易 (insider trading),其有關人物被逮捕了。事件的關鍵人物名叫丹尼斯•萊文 (Dennis Levine),他公開說明如何與伯斯基 (Ivan Boesky) 非法地透過內線交易購買股票,當公司併購而股票上漲時,便脫手獲利;同時又指控邁可.米爾肯 (Michael Milken) 和德萊瑟公司 (Drexel Burnham) 也涉入其中。

事後,萊文在《財富雜誌》(5/21/90) 受訪時說:「人總是問我,『為甚麼一個年收入超過一百萬美元的人,會涉入內線交易呢?』我每次達成新的目標時,便會設立更高的目標,使自己綁在一個無法逃脫的循環中。當我成為副總經理時,我想做總經理;當我成為總經理的時候,我想做董事長。如果我一年賺10萬美元,我就想自己能夠賺 20萬美元;如果我賺100萬美元,那麼我還能賺300萬美元。」

貪婪 (15節) 就是渴望、著迷要更多的東西、貨物和財產,甚至超過我們所需要的。有人說:「金錢是好僕人,但也是最壞的主人。」貪心的人永遠得不到肉體的滿足;他們想賺更多錢,想創造無盡的財富,享受榮華富貴;他們在睡夢中也想著錢,話題也圍繞著錢;他們相信:有錢就可以講話大聲一點,錢能滾錢,而且有錢能使鬼推磨。其實,他們心中的空虛會越來越大,成為一個黑洞;如果不予以控制,就變成無底坑。請注意:財主已經是個有錢、有地、又有好幾個穀倉的富裕地主 (16節),但他對財富的渴求卻到了貪得無厭的地步。以今天的商業用語來表達:倉房必準備做倉庫及工廠使用,商店也將必改為百貨公司、連鎖店和聯營店;空地必開放給貨車和推土機來使用。

貪心的人所思想的,都是有關「我」或「自己」的事。這個財主開始與自己對話。17節裏的「思想」一字,源於希臘文的「dialogizomai」,或是英文的「dialogue」(對話)。然而,這個財主的對話只是掩人耳目,他自問自答,根本不需任何人指點,他只聽自己的想法,也只有自己的觀點才最重要。他就是自己的個人財務顧問。

因此,原文描述他使用「我」及「我的」來表達自己的果斷和絕對的思想。在他的自我對話中,「我」字出現了七次:兩次在17節「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我) 怎麼辦呢?」─ 中文漏譯了一個「我」字;四次在18節「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我) 另蓋更大的。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 中文又少了一個「我」字;最後一次在19節「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沒有什麼事是與他無關或不屬於他的 (17節):「我的出產」─ 原文是「糧食」或「果子」的意思 (17節)、「我的倉房」、「我一切的糧食和 (我的) 財物」(18節) 和「我的貨物和我的靈魂」(19節)。這還沒完;而且還有一個「自己」的字 (17節)。其實,他唯一一次使用的「你」(19節) 也都是對自己說的:「你有許多財物積存」。這個無知財主的人生格言就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無知人的快樂是盲目的─ 你的興奮是難以抓捉的 (A Fool’s Bliss is Blind in God’s Eyes – Your Thrill is Elusive)12:19 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吧!(路12: 19)

2001 年底,我和太太前往亞洲的旅程裏,我學會如何控制自己、選擇食物和以免吃太多的道理。開始的五天,我們來到岳父老家,大大享受香港點心、雲吞麵和奶茶;之後,便去新加坡拜訪我的媽媽。母親問我:「你想吃什麼?」我說:「當然是我想念已久的榴槤、紅毛丹和芒果!」三天內,我就吃了五個榴蓮。最後一天晚餐,我吃了最後一個榴槤、一打紅毛丹和一粒芒果,隨即搭乘幾個小時的火車到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夜裏,大約清晨3 或 4點時,我的肚子不舒服,必須衝向最近的洗手間。那時有人在男洗手間,我看看前後左右沒有人,所有乘客都在睡覺,便速速衝入女洗手間!

回到香港後,我太太娘家的家庭,有三家住在香港,有三家從美國回來探親,六家一起去餐館吃飯。當晚去了中環地鐵旁的北京樓,吃了昂貴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餐。那4,000 港幣包括魚翅、兩隻北京烤鴨、一條四磅的魚,以及我第一次享用的「乞丐雞」和麵條。但那晚,正當每個人都睡著了,我的胃又開始做怪、發作,以致我無法入睡,直到我處理肚痛的不便!

原來,我們的肚子一次只能享受一餐罷了。它不管誰是烹飪師,還是廚神;不管酒樓是五星級或晚餐是山珍海味。

電影《阿甘正傳》的阿甘說:「一個人的需要如此有限,其餘的只是為著自吹吧了。」

財主不曉得快樂的困惑:我們只能追求快樂而不能抓住快樂 (Happiness can be pursued but not caught)!他已經得到,且存放很多財物,甚至他很快就想打如意算盤。他以為他一生就不必再努力,不必憂慮,斷了一隻腳也吃不完,可以享受豪華奢侈的生活,或吃到好像一隻豬一樣。在19節裏,希臘文多次重複「多」這個字。財主慶賀自己:「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其實,他所有的只是果子、莊稼,和一粒一粒的東西—全都是季節性和易壞的東西。

財主的問題是:他將「錢財」等同於希臘文「安息」,譯作「安安逸逸」(19節)。「安息」一字在四福音中共出現5次,每次都是耶穌引用的。耶穌從來沒有把安息和財富相提並論,祂只把安息跟勞苦(太11:28)、睡覺或打盹 (太26:45,可6:31,14:41) 做對比。當我們有平安、沉靜或寧靜,我們才可以得到安息;而當我們疲卷、想睡覺或秏盡時,我們應該休息。安息決非等同於金錢。其實,一個財主最難做到的就是休息或放輕鬆。唯有耶穌才能給我們安息的機會或秘訣。在馬太福音11:28中,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在聖經中,有錢人和有智慧的人因相對的理由盡情歡樂。「歡樂」一字在福音書中,每次亦是耶穌引用的,尤其在路加福音裏使用三次「歡樂」這動詞 (路12:19,15:23-32,16:19);二次是描寫財主的歡慶-這比喻裏的財主以及拉撒路比喻裏的財主 (路16:19)。兩個財主是為著他們的奢華、所擁有的財富與食物而宴樂 (路16:19);一次則是描寫浪子的父親聰明地為著兒子的悔改或回家而歡喜作樂。耶穌使用更強大的效果,將浪子的父親與兩個無知財主慶祝的理由,做了明顯的對比。聰明又慈愛的父親為著靈魂、永恒和無價的因素而快樂:就是他迷失的兒子,已找尋回來了 (路15:23,24,29,32)。在聖經裏真正的慶祝原因,不是因著肉體的滿足,而是失喪靈魂的得救。
無知人的機會是短暫的 ─ 你的時間是有限的 (A Fool’s Break is Brief in God’s Eyes – Your Time Will Expire)
12:20 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21凡為自己積財,在 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12:20-21)

九十年代初期時,我對自己的養老儲蓄金覺得很滿意。我的堂哥早已勸我每年放2,000美元在IRA退休帳戶,可享減稅的好處,他又推薦了頗受好評,且是低收費的「先鋒美國增長共同基金」(Vanguard US Growth基金),投資一個美國大公司的共同基金。我觀察此共同基金猶如巨人般的成長,才幾年的時間,平均每年可賺15-20%。

2000 年時,我所存原本穩定的20,000美元,於第三季末期,在短短的三個月內降到15,000美元,到年底減了5,000美元或四分之一。這還不夠悽慘!2001 年底時,此巨大的基金竟然筆直跌落至10,700美元,又跌了31%;2002年時,更不幸地跌到6,900美元,又少了22%。正當2002年底,我才知道那基金是安龍公司的第三大投資者,這能源公司在2001年宣布破產。之後911事件又粉碎了短期攀升的希望。我發現股票市場就像一場惡夢一樣,就像廣東人說的:「渣都沒了!」

更糟,我的兩個Vanguard退休投資在2008年也跌了44% 和53%。

許多股市的投資人都遭受悽慘的命運。曾經迷人的股票,例如Yahoo股票,才短短的兩年之內,由原本的每股240美元,於2001年時,大跌剩17.74美元。

財主是一個傻瓜,因為他還沒為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作好準備。愚蠢的人將生命投資在肉體和物質的需要,而非靈命和永恆的價值。希臘文的記載相當豐富又細膩,財主有兩次誤解他的身體就是他的靈魂。在路加福音12:19節時,他自誇:「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喫喝快樂罷。」然而,靈魂不需要吃喝玩樂或社交,只有身體才有這些需要。財主滿足了身體的需要,但忽略靈魂或內心的需要 (19節)。當天還未結束,神就親自臨到,告訴他有關靈魂的真理:「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靈魂有身體生命的時限,有在世期滿的限制,之後與神相約。

況且,富翁的靈魂基本上不是屬於他的,神可以要回的 (20節),就不屬於自己。在20節裏,「要回」這個字的希臘原文,在原文聖經裏出現另一次 (路6:30)。財主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 (19節),卻無法回答神的難題 (20節);事實上,他甚至連回答的機會也沒有!人生是個有利息的貸款,是不能拖欠的信用帳,未來要經過嚴格獨立審查的帳目。死亡將我們所「有」的化為「烏有」─無價值、無存留、無補救。超過財主所料,他連存活一日的機會也沒有。「今夜」 (20節) ── 比一天更短 ── 是比較「多年」(19節)。“Night,” which is less than a day, is contrasted with many years. 財主之所以富裕,應該歸因於「田產豐盛」(16節),而並非他的功勞。

好萊塢大導演馬丁‧斯科西斯 (Martin Scorsese) 回應人生的空虛:「從八○年代早期到現在,我們文化所強調,最壞的莫過於物質主義。你賺很多錢,花掉它,然後會怎樣呢?你睡覺時覺得奇怪,但仍會醒過來;當你面臨死亡或人生的空虛時,都會感到寒冷,不是嗎?」
[i]

耶穌警告我們:「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太6:19-20)

有些人很富裕,有些人很豐富。富裕的是有錢存在錢包、帶子或銀行裏;但豐富的是神在他們的身、心、靈與生活裏,他們投資的保障是在神的國度、屬靈生命、拯救失喪的靈魂。

耶穌是豐富的最佳榜樣,祂本來富足,卻為我們成了貧窮,叫我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 (林後8:9)。提摩太前書6:17-19,保羅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保羅在第18節繼續說,要在好事上「富足」,這與耶穌所論無知財主比喻裏的「富足」,是同一個字 (路12:21)。

結語:錢是一種錯誤的安全感。人生就像是雲霄飛車,有起有落。你是否是最大的傻瓜,沒有為自己的生命,準備給神一個美滿的交代?人通常不會去想生命的問題,直到它到達底部,為時已晚。你是否無知地認為錢是最重要的事,而永生是最不重要的事?你是否愚拙地只求身體的滿足,卻忽略靈魂的需要?你的生命是否只圖謀獲得,而沒有歸榮耀於神?你是否是一個傻瓜,並不認識創造主、靈魂的拯救者和生命的主宰?

小組討論問題
1. 什麼是「貪心」的意思 (15節)?積財的好處和壞處是什麼?
2. 財主是否一個勤勞的人?他從何處和用何方法得到他的錢(16節 )?
3. 那「暴發戶」是否感到驚訝或冷靜 (17節)? 他的反應表示什麼?
4. 如果你突然賺到或繼承一筆錢,你會如何運用它?
5. 你如何描述財主的心態,有什麼不妥之處(18節)?
6. 在這段經文裡有什麼字或詞是與時間有關的(19至20節)?他們是否相同或相反,這代表什麼?
7. 為什麼財主在神的眼中是一個無知的人 (20節) ?
8. 神說,「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20節)這問題如何應用在你身上?
9. 財富可否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若可以,那是什麼的改變?
10. 人如何在神面前是富足的?你所有的或所做的,什麼是在創造主面前具永恆價值的?

討論問題 (由洪同希弟兄提供的):
1.「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 (15節) 。什麼是貪心?我們能怎樣謹慎自守呢?
2. 這位財主要建造更大的倉房去儲存他得來的田產 (18節),有什麼不對呢?
3.「你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罷!」(19節) 今日很多人都有這種觀念。這有什麼不對呢?他們失去了什麼呢?
4. 為何耶穌對財主說 :「無知的人哪」(20節)?他在什麼事上是無知呢?
5. 我們能怎樣在主面前富足?(21節)

思考問題:
1. 假若今日你便離世的話,別人會怎樣寫你的悼文?他們會怎樣記念你呢?


[i] Times Calendar 11/10/91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5/easy-come-easy-go-luke-12.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今天我請客 (路 14)「比喻人生系列」

今天我請客(路加福音14:15-24)[i]
結婚,無論中式或西式婚禮,都是一筆昂貴的支出。

美式婚禮對新娘的父親可謂是一筆巨大的開銷!根據新娘網站 (thewedding.com) 的資料,2007年平均婚禮要花費27,690美元。2006年,全國消費者花1,841美元盛裝打扮,花2,337美元於結婚典禮,花1,104美元於小禮品,花1,136美元於鮮花,花1,736美元於珠寶首飾,花922美元於會場音樂,花2,659美元於拍照攝影,花13,692於喜宴,花809美元於邀請,花563美元於交通。另根據2005年「婚禮公平消費組織」(Fairchild Bridal Group) 的研究顯示:只有25%的新娘父母願意為整個婚禮籌措資金;該研究也發現:27%的新人計畫支付自己婚禮的帳單,16%的新人打算尋求雙方家人的財務支援。
[ii]

中式婚禮可能更加昂貴!最高額的支出就是給眾賓客連上十道菜。我認識一對年輕人在2007年結婚時,在中式餐廳宴客,共三十一桌筵席,每桌330美元。新娘的親友便獨佔了八桌。其中一個父親,經歷婚禮的壓力與沈重的準備工作之後,歎息地說:「我會要求下一個要結婚的孩子,到外地結婚。」對於中國的新婚夫婦而言,還有一點補償,就是通常新娘與新郎雙方家人會分擔婚禮的相關費用;另外,中國人親友,通常是送禮金代替禮物,以減輕新人的財務負擔。

耶穌把神所賜的救恩,比作一群人受邀參加一場豐盛的筵席、昂貴的喜宴或是慷慨招待的宴會。當一些人拒絕出席的時候,其他人則高興地替代他們出席這場筵席。這個比喻所隱含的屬靈意義包括:驕傲的猶太人排出於神國之外,失喪的外邦人得進入神的國,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要被定罪。

為什麼人要拒絕神的救恩?這救恩是一種殊榮、又寶貴、又完美,也是神的禮物。當人拒絕時,神的反應如何?祂感覺如何?祂會說什麼?祂會採取什麼行動?祂原本計畫、替代計畫與隱藏計畫是什麼?
神的救恩賜予那不配領受的人 (God’s Gift of Salvation is Offered to Those Who Did Not Earn It)14:15同席的有一人聽見這話,就對耶穌說:「在 神國裏吃飯的有福了!」16耶穌對他說:「有一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17到了坐席的時候,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路14:15-17)

有一個人死後要到天堂,在珍珠門遇見使徒彼得。彼得對他說:「這裡的規矩是這樣的—你需要達到一百分才能進天堂。你先告訴我你所做過的每一件善事,然後我為你所做的每一件善事予以評分。當你得到一百分的時候,你就能夠進去。」

那個人說:「好!我與同一個女人結婚了五十年,從未欺騙過她,即使在心裏也沒有。」彼得說:「非常好,這值三分。」

「三分?」那人說:「那好,我還終生參加教會的崇拜,並用什一奉獻和實際的服事來支持教會事工。」彼得說:「太好了!那當然值一分。」

「只有一分?」那人驚歎到:「那好,我還在城市裏開了一家專門供應窮人食物的餐廳,並在一家收容所工作,專門收容無家可歸的退伍軍人。」彼得說:「棒極了,這差不多值兩分。」

那人叫了起來:「只有兩分!照這樣的算法,我進天堂的唯一辦法就是靠神的恩典了!」彼得笑著說:「那就是你的100分,請進來吧。」

神救恩的禮物不能與任何的晚餐相比,它是一頓大餐,或是希臘文中的「mega」或「大」(16節)。這不只是普通的一頓飯,而是一場盛宴;不是小吃或是下午茶,而是一個宴會,居所有宴會之首;這是一場完美、豐盛又盛大的筵席;最傑出的廚師、糕點師、花匠、音樂家、歌唱家,都會在此宴會中發揮所長;工作人員、招待、迎賓的服務也是一流的;所供應的美食更是超過麗晶酒店 (Ritz Carlton)、白宮和皇家食物的品質;你會嚐到豐盛的開胃菜、甜點和小吃;那食物並非吃到飽的自助餐、指定的套餐、特價午餐、早到者優惠餐、當日特價餐或晚上十時後特價餐。那時,出席者會獲得五星級的豪華服務,享受世界級的設備與獨一無二的宴會。當晚,一般的家常菜、外燴、冷凍食品、罐頭食品和速食都不會出現在此筵席中,而這世界上所有最美味的佳餚如阿拉斯加蟹王腿、龍蝦尾、鮑魚、燕窩、魚翅和魚子醬等都會被呈上。在這場盛宴中,餐巾紙、塑膠餐具及免洗杯都登不了大雅之堂,取而代之的是布料餐巾、不鏽鋼餐具及最高級的瓷器。

事實上,聖經沒有記載比這更大的筵席,甚至連主日聖餐也比不上那場筵席的盛大。從一個角度來看,主餐是預嘗那大筵席的試菜,也可能是大筵席前的開胃菜,或是正式大筵席開始前的預演或排練晚餐 (rehearsal dinner)。這大筵席適合皇親國戚、特使、名人名流等人士出席,並在最宏偉的大廳裡舉行,甚至比查爾斯和戴安娜的婚禮更盛大。世上沒有一個慶典能與之相比,只有神能夠籌備舉辦這樣的盛會。

神自己就是婚禮的顧問、主席、策劃者、主持人和財務管理者。這個主人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項預備工作;他預備了賓客的名單、菜單和娛樂節目。神已親自為自己籌備了這場大筵席。沒有任何一項支出是多餘的,沒有任何細節是無關緊要的,沒有任何安排是鋪張浪費的,為的就是記念此盛會。

這筵席就像救恩一樣,並不便宜,但卻是免費的。救恩不能出售或折價,金錢也無法預留這筵席的餐位或申請表。沒有人能夠賺取出席的機會;人所能做的只是接受邀請;參加者不需要付營業稅,也不需在宴會中有什麼舉手之勞或帶什麼禮物給主持人,主人會準備並付出代價。不需要任何禮物、小費,只要客人出席就好了。但無論如何,如果他們要出席宴會,他們還是需要回覆邀請,親自填好表格及遞回邀請卡,並在當天準時赴宴。
神的救恩被不願思索的人棄絕 (God’s Gift of Salvation is Rejected to Those Who Did Not Examine It)14:18眾人一口同音地推辭。頭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19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20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路14:18-20)

一個農夫問鄰居是否能夠借用繩子,鄰居說:「對不起,我正在用繩子捆緊牛奶。」農夫問:「牛奶?繩子怎麼可能捆住牛奶呢?」鄰居回答:「我知道,但只要一個人不想做一件事的時候,無論什麼藉口都很好。」
[iii]

以下是有些人對藉口的負面評價:
「藉口就像腋窩,每個人都有二個,而且都會發出臭味。」
「藉口就像香煙一樣-他們既昂貴,又易上癮,並且還會在你的口腔中留下怪味。」
「藉口就像細菌:給他們抗生素,他們就會產生突變。」
「藉口就像稻草一樣,抽出其中最高的一支,上面會寫著:我很忙。」
「藉口就像衛生紙一樣…你只能使用一次而已。」
「藉口就像快要被凍結的支票一樣,只能使你暫時擺脫危境。」
「藉口就像一排骨牌遊戲…你推倒第一個,所有的骨牌會一個接著一個倒下。」

人用藉口使自己看起來不錯,也不太壞。有句話說:「所有藉口中,最常聽到的是:我沒有時間。」而在這段聖經比喻裡,那些人所說的三個藉口真是了無新意,也不聰明。希臘文學家尼可 (Robertson Nicoll) 說:「這比喻裏提藉口的人,所說的藉口『很真實,但是他們的道歉很沒說服力。』」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道歉;只是為自己找藉口。他們沒有說:「我很抱歉」或「讓我解釋」或「下次再給我機會」。

第一個和第二個人的藉口很可笑。為甚麼人都會迫切地想去看看 (18節) 或試一試 (19節) 他們已購買的東西?他們言詞閃爍,為無法挽回之事後悔,藉口說要檢查所做的投資,而不去參加筵席。這個藉口是毫無價值與意思的。況且他們有意識的去關注一些較無價值的東西,卻無意識去關注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其實那才富有無限、永恆和榮耀的價值。他們浪費時間投入於已購買的東西,卻不把時間放在那些他們從未想到或絕無能力購買的東西。

康培‧摩根 (G. Campbell Morgan) 建議那比喻中的第三個人,應帶著妻子同赴筵席。請注意:第三個人並沒有尋問妻子是否能出席筵席,他比前兩個人更無禮,甚至連「請你准我辭了」也都沒有說。

他們三個人都沒有問為何受邀出席這場盛宴,也沒有問他們會錯過什麼,更重要的就是,他們不在乎是否還有再次的機會赴宴。他們沒有問是否可以晚一點到,中途進來,或早點離開。這幾位農夫和新婚的人不瞭解、也不在乎這場筵席只舉行一次,那並非是個持續不斷舉辦的活動;這些賓客不瞭解、也不在乎他們所失去的,並非只是主人的食物,而是與主人同坐席,同享愛筵,與彼此迎接;這些人不知道這經歷是多麼獨特,唯有受邀者才能入席,能有這個資格是多麼珍貴。

其實,這是他們享有的第二次機會,而非第一次。在宴會開始之前,他們到底還是有很長的時間,考慮是否赴席,但是即時在宴會前的最後一天及最後一刻,他們都沒有慎重回覆主人的邀請。即使這樣,主人仍顯示祂邀請的誠意,以確保客人的回應卡不會在途中寄丟,同時看看客人是否回心轉意。主人差派僕人禮節性地拜訪、提醒客人,好給他們第二次的機會。直到最後一分鐘,主人都不介意,也不因為客人的懶散、失禮和訂席無效而發怒。

神並非不講理,只要一個簡單的回答「不去」,祂便滿意。但是被邀者拖拖拉拉,浪費僕人的時間,諸般藉口猶如魔法般地出現。雖然「也許去」和「不去」的答案聽起來不是很有誠意,但沈默不語卻是更糟、更不加以辯解的回應方式。如果他們早一點就説「不去」,可能還比較好一點,至少他們沒有浪費僕人的時間,這樣他就可以趕快去拜訪另一家,僕人也因此可以邀請其他的人。主人已盡所有可能,務要讓所有受邀者都能赴宴,但一些受邀者卻竭盡所能要想辦法拒絕赴宴。當有些人想要赴宴時,卻有另一些人想要退出。那些斷然拒絕神的邀請的人,至少可以重新考慮,向僕人提出問題並表示興趣。主人不會因為缺乏參與、詢問與熱忱而覺得尷尬,倒會因為浪費席座、時間與心力而不滿。還有很多人會被熱烈歡迎去赴宴。

沒有說服力的藉口包括「我很忙」、「我沒時間」、「我有事要做」、「我有事未解決」和「我還在擔心某事」。猶疑不決、拖延時間和拖泥帶水都能被忍受,但是不關心、不出席和不出現卻是無法忍受的。
神的救恩臨到那些本沒機會的人 (God’s Gift of Salvation is Extended to Those Who Did Not Expect It)14:21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22僕人說:『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還有空座。』23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24我告訴你們,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路14:21-24)

來自蘇格蘭的佐治史葛 (George Scott) 是位身體有殘障的老師,他是早期內地會的中心人物,當他來到內地會創始人戴德生面前,毛遂自薦到中國當宣教士,戴德生問他:「你只有一條腿,為什麼還要去當宣教士?」他回答說,「因為我看不到雙腿健全的人,願意走宣教的路。」
[iv]

有句話說:「一人的損失乃是另一人的得益。」

筵席主人的怒氣是可以理解,也是令人關注的。儘管如此,他不是大發雷霆,猛烈抨擊缺席的人,或將怒氣爆發出來。他的情緒、感覺和反應絕對不是負面的。這位主人使用正面的方式處理他的憤怒。他沒對這些不領情的人加諸任何身體、心理或負面的處罰。給他們恐懼、痛苦或是羞辱,都是不必要的;他也不浪費時間在他們身上。他們的拒絕,本身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處罰,而且可能也是最不利的處罰。

那位主人決不會因他們的緣故而取消筵席。他不打算被這壞消息波冷水,因此而心灰意冷,並且破壞這美好的時刻。食物已經準備好了,客人正在途中,而且錢也已付了;他是為自己慶祝,而不是為了別人;這是他自己的筵席,而非那些拒絕者的筵席 (24節)。他也不會獨自一人享用筵席,哀悼他的損失,或是埋怨沒有人出席筵席。客人越少越好,不是主人的想法,他想:人越多越熱鬧。

原來主人還有另外的計劃。他命令僕人盡可能去不同地方,盡量邀請其他人,好使那些原本沒有受邀的人,可以參加筵席。當主人命令他的僕人「快出去到城裡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的時候,這不是意味著天國單是為這些客旅、流浪漢、鄉下佬、窮人或下層階級而準備的;而是指著那些不住在附近的居民、那些以前不認識主人的人和那些以前沒有機會赴筵席的人,也有機會被邀請來赴席。用這個比喻,耶穌提出神的救恩已延伸到外邦人、罪人和所有本來不可能被選上的人身上。

結語:很遺憾的是,很多人被萬王之王邀請,卻不肯投入祂的國。你是否還在等待被邀請進天國?耶穌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3:20) 神的國是無法抗拒,與眾不同的,無與倫比的。還有:「他們不再飢,不再渴;日頭和炎熱也必不傷害他們。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 神也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啟7:16,17) 你是否期待神的國降臨?天國的盛事是否已預留了你的位置?

討論問題 (由洪同希弟兄提供的):
1.「在神國裡吃飯的有福了!」(15節) 。我們怎樣才能「在神國裡吃飯」呢 ?
2. 在比喻中,為什麼有人拒絕神的邀請?為何今日同樣有人拒絕神這份寶貴,完美救贖的禮物?
3. 在比喻中,神怎樣看那些拒絕祂的人?祂的感受如何?有什麼說話和行動?

思考問題:
1. 你來教會參加崇拜,主日學或者團契己有多長的時日?每次來到教會你是否滿有喜樂和帶著一份與奮的心情?或者你是有點勉強,和處理了其它比較優先的事務之後?


[i]本篇由余甜甜整理。[ii] http://www.in-forum.com/Business/articles/168843[iii] Justin Hatfield[iv] Pillar of Fire, January First, 1983. http://www.sermonillustrations.com/a-z/m/missions_evangelism_witnessing.htm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5/be-my-guest-luke-14.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回頭是岸 (路 15)「比喻人生系列」

回頭是岸(路加福音15:11-32)[i]
2003年4月1日,在禽流感席捲香港的時候,一則關於超級明星張國榮自殺的消息被報導出來。最初人們認為這是一則殘酷的愚人節玩笑。服務員還記得,當日張國榮叫一杯冰檸檬汁、一杯冰水、一個蘋果和一包香煙。然後他吩咐服務員在陽臺上為他擺了一張桌子,並為他預備一枝筆和一張紙。就在這張紙上,他寫下了自己的遺言。大約下午4 點左右,他從酒店24樓跳下去。他的自殺遺書的第一句是「Depression (抑鬱)」。遺書是這樣寫的:「Depression。多謝各位朋友…這一年來很辛苦,不能再忍受……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
[ii]

更難過的是,在張國榮死後那天的深夜,在香港短短的九個小時內,有六人因失業、債務和健康的理由,也選擇跳樓自殺。
[iii]

人生往往以朋友的身分去款待我們,但不久之後,這位夥伴就迷惑我們,然後放棄我們,似乎凡事都與我們作對。但是,難過、悲傷、不幸不是必然的結局。浪子的比喻是所有聖經比喻中的桂冠,是聖經中最長的比喻,也是許多讀者最喜歡的故事,並且也是耶穌向法利賽和文士、稅務員和罪人,所講的三個比喻中的頂峰。故事是關於一位任性的浪子、一位久候的父親和一位發怨言的大哥。浪子揮霍金錢,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很快便一無所有,但當他走頭無路,回心轉意投靠父親的時候,沒想到,卻受到父親貴賓級的招待,這種招待甚至還使他的哥哥大為不滿。

何處是破碎心靈的歸宿呢?隧道後的陽光在那裡?人生的烏雲是否有個銀邊的結束?人生是否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誰關心你生活的跌宕起伏?我們最後可以往哪裡去?從這個超越時空的故事裏,我們可以學到什麼永恆的真理?
可以有所不同,但切勿折磨自己 (You Can Be Different But You Don’t Have to Be Difficult)15:11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12 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13 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裏任意放蕩,浪費資財。14 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15 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裏去放豬。16 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路15:11-16)

每個人都想要做特別的人,人最不喜歡過無聊的生活。網路上曾經有些人列出令人感到厭煩的事,其中包括:「人生令人厭煩」,「上學令人厭煩」,「教堂令人厭煩」,「棒球令人厭煩」,「我的婚姻令人厭煩」,「平凡令人厭煩」,「數學令人厭煩」,「完美令人厭煩」,「夏天令人厭煩」和「每個人都令人厭煩」。這樣下去,生活中沒甚麼事是有趣的。一個小孩甚至對他的父母說:「早餐是令人厭煩的。」。當然,你還可以在令人厭煩的事情上,再加上吃飯、洗澡和睡覺。

雷克‧吉里多 (Rick Giolito) 是一個設計電視遊戲的人,他抱怨說:「每一年,玩家的期望不斷增加。如果你現在推出的遊戲和三年前推出的遊戲很類似,他們就會說這個遊戲很無聊。」一位心理學家 (Rex Julian Beaber) 說:「人類的大腦就是會被新奇事物所吸引。當我們被一些東西所吸引,不久之後,這個東西就失去它的吸引力。有一件事情,人們必須瞭解,那就是,無聊是生活的一部分。無聊可以被控制,但沒辦法消除。」
[iv]

就像老話說的:「有去就有回」和「有上就有下」。

我們太強調「與眾不同」。人們很努力地要受人歡迎、爭取自由、被人接納或被人所愛;他們找錯了東西,交錯了朋友與走錯了地方,很快地,他們便迷失了方向,彷彿從地球邊上掉了下去,從此無蹤無影地在地上滅亡。最終,他們不明白「做不同」(doing different) 與「是不同」(being different) 的道理;他們只是前者!

浪子相當叛逆,他的叛逆沒有什麼原因或線索,就是無聊和煩躁。他想要大幹一場、解放自己,並瘋狂行事;他努力圖謀不同的事,嘗試不同的可能性,做不同的人,但是,到了人生的盡頭,卻是令人驚恐地停頓下來,而且是晦暗的結局。

「追求與眾不同」是過於誇張、過於簡化且過份迷惑人;不幸的是,這種思想會促使人標新立異,要求每次都要有新的花招,但是每次這種追求都會產生一個新的受害者,這個受害者往往是年輕、天真、盲目的跟隨者。世界上的浪子是傾向於流浪,執著於破壞,並在永無止盡地標新立異中感到絕望。他們認為鼻環、染髮、誇張的服飾、營養補充劑、走捷徑、快速操控和冒險的快感,會帶給他們優勢,儘管他們其實不知道他們超越了什麼,做這些有什麼用,並且這些要持續多久。有人就說:「你是獨特的,像別人一樣!」

浪子花錢如水,就像玩「大富翁遊戲」裏的錢,他的鈔票像是長在樹上或是用影印機印出來的一樣。但很快地,樹變得光禿禿的,墨水會乾掉,他的遊戲就要結束。浪子到處「耗盡」他的財富 (13節),就像散財童子。「耗盡」這個字,在希臘文當中用來描寫羊的「分散」(太26:31),種子的「撒播」 (太25:24),或教會的「四散」(約11:52,徒5:37)。浪子的生活放蕩、遊手好閒、自甘墮落、玩世不恭。他是一個花花公子、一個揮霍者和一個無知的人。

當浪子到了「銀也空,金也空」、「山窮水盡」的地步,他的豬朋狗友就散去了。一個非洲的諺語說:「當你富有時,你被人討厭;當你貧窮時,你被人蔑視。」中國有句俗語:「富在山中有遠親,貧在鬧街無人問。」如今的浪子是個「窮光蛋」,沒有朋友,也無家可歸。他找不到要尋求的美滿人生,相反的,他很孤獨,在恐懼中四處奔跑,卻無處可去。

浪子「恨不得拿」(16節) 的心態,在希臘文中也用來描寫拉撒路「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 (路16:20) 時的心態。他的處境悲慘,尤其當一個非猶太人的農夫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的時候,他就過上了豬狗不如的生活。對於猶太人來說,餵豬比洗狗更卑賤。豆莢 (16節) 在聖經只出現在這一處-這種果子在巴勒斯坦是用來作動物的飼料,只有窮人才會吃豆莢。
[v]浪子和豬搶著吃那只給豬或其他動物吃的豆莢,而他的生活過得卻比豬還卑賤,因為連豬都可以吃吵雜碎,不夠還可再吃,有同伴而且還消化得好!
可以心灰意冷,但切勿欺哄自己 (You May Be Disappointed But You Must Not Be Deceived)15:17 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18 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19 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20 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21 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22 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23 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24 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路15:17-24)

我所讀過希爾弗斯坦 (Shel Silverstein) 的作品,其中最感人的故事,名字叫做《愛心樹》(The Giving Tree),描述一棵樹對一個小男孩的友情與愛心:

當男孩還小時,和樹一起玩讓他很滿足-他搖晃樹幹、盪鞦韆,享用樹所結的蘋果,並在樹蔭下休息。有一天,那男孩忽然消失,過了很久以後,當他回來時,已是一個青年人。他回來要求那棵疼愛他的蘋果樹,給他錢去買他想要的東西。那棵樹給了它所有的蘋果,讓他變賣蘋果,從中得利,好去買他想要的東西。但是年輕人拿到錢後,又再度離開了樹。

下次回來的時候,年輕人已經成為一個成年人。那棵樹開心的不得了,但是那成年人回來不是來吃蘋果,和那棵樹盪鞦韆,或在樹下打發時間。他反而向樹要求一棟房子,以便能夠成家。樹說可以砍斷它堅固粗壯的樹枝,好去建造房子。於是那人就拉走了樹枝,再無蹤影。

又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後,那成年人變成一個傷心的老人,他立刻要求樹給他一條船離開那裡。樹把他最後的東西—他的樹幹獻給那個人,讓他做成一條船。可預見地是,那老人開船就這麼離開,無影無蹤了。

那人下次歸來的時候,他已經變成一個老態龍鐘的老翁。傷心的老樹跟他說,它再也沒有甚麼東西可以給他。那個人就告訴樹,他很疲倦,他唯一需要的就是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坐著休息。於是樹就興奮地回答:「過來坐在我的樹墩上,你就可以休息了。」

父親的家是最好的地方,甚至連雇工都有足夠的食物可吃。17節的「雇工」和22節的「僕人」在希臘文中是不同的字。雇工賺得的錢比僕人更少,雇工是按小時計費來算工資,他不像僕人一樣,有免費食物、住處或其他的待遇。即使如此,雇工所擁有的還是比浪子更好;他們不僅僅有食物吃,他們還天天有餘,希臘文中用「豐富」(17節) 來描寫他們的有餘。在真理中坦白承認「我得罪了天」(18節),總是很有能力。只有猶大在新約聖經的原文中,說了同樣的一句話,但可惜地是,他不是向神說的,而是對祭司長和長老說的 (太27:3-5)。

父親的行動一個接著一個,在原文裡描寫他所採取的行動卓實驚人 (20節):他的父親看見他,『和』有同情,『和』跑,抱住浪子的脖子,『和』親吻他-那個又臭又髒的兒子。浪子聞起來味道像豬、像臭鼬或像臭鞋子。這是聖經唯一一次記載神親吻人的形象,這個形象是由浪子的父親為代表。神的整體形象該是冷靜、鎮定,不慌不忙的。而在此故事中,這形象徹底地被父親的身體語言推翻了。沒有人的眼睛 (「看見」) 比那位父親的眼睛更明,沒有人的心 (「慈心」) 比那位父親的心跳得更快,沒有人腳的步伐 (「跑」) 比那位父親的跑步更快,沒有人的擁抱 (「頸項」) 比那位父親的擁抱更「實」,也沒有人的親吻 (「親嘴」) 比父親的親吻更真。他不介意自己的面子、外表、名聲,他並不隱藏自己的愛。當那兒子還沒表達他的不配並要求當雇工 (19節) 之前,他的話就被父親打斷了。

如今在家中最大的爭議就是那隻肥牛犢 (23,27,30節)。每個人都議論那隻肥牛犢。父親命令僕人宰了它 (23節),僕人向哥哥提到它 (27節),而哥哥也向父親提到它 (30節)。那宰殺肥牛犢的慶祝,是在天上、地下、在所有記錄中,最快樂的時刻。「慶祝」或是「快樂」這字,在此比喻中共出現四次 (23,24,29,32節)。這個原文字,是路加福音所特有的,隨後它在路加福音中還出現兩次(路12:19,16:19)。浪子的父親非常興奮,以致於他不停的發出命令:「快!把那上好的袍子拿出來『和』給他穿,『和』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和』鞋穿在他腳上,『和』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和』我們可以喫喝快樂。」他可憐的僕人也幾乎無法記得或跟上或抄下他所吩咐的一切。他繼續說:「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失」這個字是比消失、混亂或迷失的意思更為嚴重。在希臘原文中,它的意思是「毀滅」、「摧毀」或「死了」。

不要再受蒙蔽,神家的門絕不會關閉,神家的燈也不會熄滅,神更不會休息去睡覺。祂總是在看顧、等待,並且為失喪靈魂憂傷哭泣。
可以行為正直,但切勿自以為義 (You Should Be Decent But You are Never Deserving)
15:25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裏。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26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甚麼事。27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肥牛犢宰了。』28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29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30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31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32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路15:25-32)

當我小的時候,很沒有安全感,總覺得自己毫不重要,感覺自卑,永遠不及別人。我父母有三個小孩-倆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對我來說,作為老么,充滿失望又沒什麼好處。我沒有得到通常老么會享有的特別優待。我的姊姊總是在吃飯的時候,獨享雞腿,我的哥哥則是家裡話語的權威,而我總是用他們用過的東西。我不覺得自己在家的地位是第一位,第二位,甚至是第三位;我感覺自己在家裡沒有地位,很倒楣。我父母的離婚,更增加了我的痛苦與自卑。

我最後一次看到父親是他來美國參加我的婚禮時。我哥哥和父親在美國住了將近一個多月。我哥哥簡直是樂不思蜀,因為這是他第一次到美國。他想在這裡多住一至兩個星期,但是我父親的身體欠安,並且因來美的行程而暈機。

在我的婚禮結束後,我堂哥送我哥哥一張從洛杉磯到華府的來回機票。這使整個事件變得更複雜:哥哥試著在緊湊的行程中擠出到華府的時間,而我們試著說服他按時帶爸爸回國。但因如此,他爆發出對我和住在美國的姐姐的控訴和埋怨,這使我們大為驚訝:「我為甚麼不能多留下幾天?你們倆個離開了多久,這麼長的時間是我陪著父親;當他生病的時候,我照顧他;當他與後母爭吵的時候,我受他的遷怒與責罵;無論有甚麼問題,我就是去照顧爸爸;我跟他一個星期吃好幾次飯;當他孤獨的時候,打電話給我,其實想著的卻是你們;他一直抱怨我,但卻一直思念你們。」

哎,我還一直覺得我是家裏的醜小鴨!

好行為不是得救的關鍵。神不是因著你的端正行為而救你。摩根 (G. Campbell Morgan) 在談到浪子回頭故事中的老大時說:「他守住他父親的規矩,他忠心地服事父親;但是他完全沒有體諒父親憐憫的心。」
[vi]

布魯斯‧拉森 (Bruce Larson) 提到那個大兒子的時候說:「他是一個悲劇人物。他不知道自己已經迷失。他從未偏離左右或犯過錯誤,儘管如此,他仍忽略父親那偉大的愛的禮物。」
[vii]

當然,老大發怒了。他認為他是忠於家庭,應該受獎賞。那慶祝的「音樂」就是特別激怒又困擾著他。路加福音15:25 是《新約聖經》希臘原文中惟一一次記載作樂或跳舞的事件。那天誇大的歡鬧聲充滿了整個天空,到處充滿了濃烈的愛。音樂不是救恩,但救贖卻是佳音!難怪老大的眼睛突然睜大又充滿血絲,也懷疑自己的耳朵是否聽錯,他的心裏充滿了苦毒與嫉妒。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眼睛和感覺。和他的父親相反,他沒有跑去迎接弟弟;反之,他質問僕人家裡發生了什麼事。他對於「你兄弟來了」或「他無災無病的回來」的話根本不進去,只聽到「肥牛犢宰了」(27節),他就失去控制。那「肥牛犢」可能是很特別的東西-可能是一頭得獎的牛或廣告中的「快樂牛」!哥哥極其憤怒,火冒三丈到幾乎瘋癲的地步。經文沒有說他生氣多久,但是他後來的表現導致一個轟動又相當混亂的場面。沒人膽敢安撫他。他不願進屋打招呼,以致於父親必須出來叫他,因為沒有哥哥的參與,慶祝就不完美。

對耶穌而言,用「勸」(28節) 這個字,極不簡單。在祂的一生中,未「求」過任何人的幫助;相反地,只有別人求助於祂。這個字的希臘文也同樣描寫百夫長求耶穌醫治他的僕人 (太8:5)、病人求摸著耶穌的衣裳繸子 (太14:36)、長大痲瘋的向耶穌求得到潔淨 (可1:40),和睚魯為著女兒而求耶穌 (可5:23)。

但是哥哥反駁爸爸,並強調自己過去良好的紀錄 ─ 多年的服務,沒錯什麼事,又公平地對待別人。老大力爭公道,他埋怨自己被虧待,不斷地叫「我很可憐」。他兩次使用「沒有」這個詞 (29節),來表達他強烈的不滿-「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和「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這兩次的「沒有」,在希臘文中不是通常所用的「不」這個字,這字在希臘文聖經中只出現了14次,光在這段就出現了兩次。「沒有」(英文的 “never”) 這字出現在馬太7:23-「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還有彼得兩次固執地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太26:33)、「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喫過」(徒10:14)。這個字也同樣用於「愛是永不止息」(林前13:8)。老大第二次用到「沒有」這字,揭露他自大的問題-原文不是「『你』並沒有給我」而是「『我』並沒有你給。」哥哥實際是揚聲尖叫,大鬧一場,爭奪他的權利。

哥哥為了表達他的不滿,故意將一隻「山羊」(29節) 與「肥牛」(30節) 做比較。哥哥埋怨他甚至連一隻山羊也沒有得到過,何況是「綿羊」、「小牛」或「肥牛」!他繼續指控:「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30節)。他用了「娼妓」這個非常尖銳的字眼,而這個原文字很明顯地也描寫喇合的身分和地位 (來11:31)。

弟弟的回來,對一心想要保護自己利益又害怕失去自己的權力的哥哥,形成了偏執狂的心態,導致他胡思亂想。他根本不關心弟弟的悔改、從罪中被釋放和蒙拯救。他也沒有看到,父親的做法根本不是在獎勵小兒子;他只是接納浪子重新回家而已。父親沒有稱讚、補償或鼓勵弟弟。而且,現在不是責罵或管教的時候。況且,也沒有錢再移交到小兒子的手裏;父親也沒有答應小兒子再得到家產,也沒有要把大兒子的的產業再分給小兒子,哥哥的身價更沒有被貶低。一切都只是大兒子單方面的想像和恐懼。雖然他的父親公平地稱呼大兒子「我兒」(32節),並且他的僕人客氣地告訴大兒子:「你兄弟回來了。」但是,大兒子近乎苛刻和尖銳的挑戰父親,他竟然說:「但你這個兒子」(30節)。

法利賽人和文士雖有好的行為,但是沒有愛心的好行為就是假冒為善,是奴僕的心態,也很悲哀。難怪大哥聲明他服事了父親這多年-「服事」(29節) 這個字和26節的「僕人」是相同的根字。雖然他是兒子,但他與僕人的「服事」沒有分別。

結語:當天父為你展開雙臂、伸出雙手、跥著雙腳 (20節) 時,你是否回到祂的懷抱?是否我們友善、溫柔猶如父親般的神,正在等著你呢?不要認為你的行為正直,其實,世人都犯了罪,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你知道嗎?無論你是多麼不對、犯了什麼錯、失敗多少次、離開神多遠和多久,神總是願意寬恕、醫治、接納、想念、歡迎且要擁抱你。

討論問題 (由洪同希弟兄提供的):
1. 為何小兒子要離開父親和這個舒適的家,到一個遠方和陌生的地方闖天下?
2.「他醒悟過來」(17節) 是什麼意思?一個人怎能醒悟過來呢?
3.「相離還遠 ,他父親看見 ,就動了慈心 ,跑去抱著他的頸項 ,連連與他親嘴 。」(20節)?父親看見小兒子回來,是巧合嗎?這情景讓我們知道這父親是怎樣愛他的兒子呢?天父又是怎樣愛我們呢?
4. 為什麼大兒子對父親怎樣對待弟弟有這麼強烈的反應?他與父親多年的相處,到頭來有什麼的欠缺呢?

思想問題:
1. 你曾否有這二位兒子的經歷?今日你是否享受著與神同在的喜樂和寶貴?


[i]本篇由余甜甜整理。[ii]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5%9B%BD%E8%8D%A3[iii]世界日報 4/3/03「1日深夜9 小時內6人跳樓」[iv] Los Angeles Times, 2003年2月22日,“Is Boredom Bad?”[v] I. Howard Marshall, Commentary on Luke 608, Eerdmans[vi] G. Campbell Morgan,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184[vii] Bruce Larson, Luke 230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5/where-broken-hearts-go-luke-15.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你只活一次 (路 16)「比喻人生系列」

你只活一次(路加福音16:19-31)[i]
一個主日學校老師在課堂上講了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他說財主穿著精緻漂亮的衣服,住得極為奢華又豐衣足食;但是他對乞丐拉撒路沒有同情心,這乞丐渴望財主桌上掉下來的零碎。無情的財主死後面臨地獄的火焰,然而生病又赤貧的信徒拉撒路,卻在天堂得著主的安慰。

故事說完後,老師問學生們:「現在,你想做哪一位—財主或拉撒路?」一個年輕人回答:「活著的時候,我想做財主;而死後,我想做拉撒路。」
[ii]

耶穌比喻的對象是自以為義和假冒偽善的法利賽人 (路 16:14)。可是,這次耶穌卻提到他們一個較忽略的缺點:法利賽人是垂涎的,也就是希臘文裏的「貪愛錢財」。

錢財是否成為你得救的障礙?如果你的生活全都是物質享受,而沒有屬靈生活,你將面臨肉體的震驚與情感的崩潰。你是否為自己的永生做好準備?你已為自己的靈魂預備了什麼?
一旦生命結束,你就無法存留任何東西,所以現在就分享吧!(You Cannot Salvage Things Once Life is Over; Share Things Now)16:19有一個財主穿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20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21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並且狗來舔他的瘡。(路 16:19-21)

著名的德州傳道人喬治‧特魯伊特 (George W. Truett),曾受邀到一位非常富裕的石油商的家裏吃晚餐。晚飯後,主人帶領他看看鄰近地區的景觀。

石油商指著油田和風景自誇地說:「二十五年前,我一無所有。現在,你也能看到這些全都是我的。」他轉向相反的方向,又面對廣大的田地說:「那都是我的。」他轉身向東邊的大牛群,吹牛地說:「牠們也是我的。」然後他往西邊一片美麗的森林,邊看邊呼喊:「那也是屬我的。」

那人停頓一下,等著特魯伊特博士稱讚他的偉大成就。然而,特魯伊特把一隻手搭在那人的肩上,又用另一隻手指著天,簡單地問:「你在那個方向有多少呢?」
[iii]

貪愛錢財的人,他們的底線還是金錢,別無其他。他們和比喻裡生活奢華的財主相似。在聖經中他與別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他「天天奢華宴樂」,在希臘文的意思是:「他每天華麗地作樂。」19節的希臘文,最後一字強調他的「奢華」,那意味著奢侈地、或「閃亮地」─他的生活真是刺眼,讓人看得很不順眼,就像是把閃光燈放眼前一般。沒有人像這財主那麼浮誇、極端且怪異。

耶穌在聖經中使用「宴樂」這個原文字僅僅六次,分別使用在三個不同的比喻中:一次在這個比喻 (19節),另一次在另一個財主 (路12:19) 身上,四次在浪子的比喻 (路15:23,24,29,32)。耶穌稱讚浪子的父親,因為他正正當當地為失而復得的靈魂「作樂」,尤其是為了他兒子的靈魂 (路15:23),但是主卻諷刺一個財主為著豐收而慶祝 (路12:19),並且嘲弄這比喻中的財主「作樂」的原因極為膚淺。路加福音12章裏慶祝豐收的無知財主以及這個比喻裏的財主都有相似之處:他們都私下地慶祝,他們沒有邀請任何親朋好友,也不需要任何人與他們在歡慶中同樂。然而,浪子的父親卻邀請其他人同來慶祝救恩。財主每天都住在他的獨立房子和在他的私人街上舉辦他的個人派對。他的生活模式真令人反胃、討厭又荒唐。浪子的父親「作樂」的唯一原因是靈魂得救,而愚笨的財主是在收割的時間「作樂」,可是這裏的財主甚至每天無故地「作樂」。

然而,財主被譴責並不是因為做錯事或因他有錢,而是因他沒有做對什麼事而且又沒有同情心,甚至他長久犯罪卻視而不見。在他家門外有一位他熟悉、一看就認得出名字的人 (24節)。希臘原文指出為什麼那可憐的拉撒路會在那裡。20節說他「被人放在財主門口」,這些人可能是一些好意的鄰居、旁觀者或朋友,他們以為財主會有道德正義感。拉撒路不像財主身上穿著華麗衣服,他身上長滿瘡又佈滿傷痕。拉撒路所「要」(21節) 或渴望的希臘字,是與浪子「恨不得」拿豬所喫的豆莢充飢的希臘字 (路15:16) 是同一個字。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但拉撒路全身又黑又髒。拉撒路渴望財主桌上任何掉下的食物—麵包皮、雞骨頭或薯片。他一看再看,一直覺得饑餓難耐,但總是空空而來,空空而去;財主甚至沒有什麼表示,沒有扔給他一塊骨頭,留下一滴水、一粒雞蛋或一片乾糧。每天,他的肚子叫,他的嘴滴下口水,他的身體顫抖,但是他必須舔自己的嘴唇,吞下自己的唾液,抱著自己的肚子,因為財主每天關緊著門,放下窗簾,又使用另一個門口出入。財主知道那窮人的名字 (27節),但是無論在街上或在門前,卻都沒有叫過他半句。甚至連野狗對待拉撒路都來得更友善、更仁慈、更有情 (21節)。

每天作樂中,財主會偷看那窮人走了沒,但是拉撒路仍在外面站著、睡覺或躺著。他希望拉撒路會離去,但是他又不願意給他食物打發他走,恐怕他永不離去。然而,拉撒路的痛苦不像一般人。即使是在最嚴重的末日時刻-在啟示錄16:2和16:11-世人遭受「毒的瘡」也不是拉撒路的「『渾身』長瘡」(在聖經裏,這希臘字只在此處出現一次)。這是一個最方便行善的機會了,但是財主拒絕這位在門口的人。事實上,拉撒路日常的出現是財主的祝福而非重擔,因為這是給他那剛硬的心,有回頭的機會。

你知道嗎?罪不只是犯了什麼罪行或做錯什麼事,還包括忽略或虧欠。有人說:「有錢和錢所能買到的東西雖好,但是偶爾也需要確定你沒有失去錢所無法買到的東西。」
[iv]
一旦生命結束,你就無法抓住任何機會,所以現在就尋求神吧!(You Cannot Seize Opportunities Once Life is Over; Seek God Now)16:22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亞伯拉罕的懷裏。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23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裏,24就喊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裏,極其痛苦。』25亞伯拉罕說:『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裏得安慰,你倒受痛苦。26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路16:22-26)

從前從前,有位波斯王子即將登上王位,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更多的知識,所以他召來許多幕僚寫下人類歷史,這樣他就可以從過往教訓得到啟發,儘量避免君王可能犯下的錯誤。

二十年後他已成為國王,有一天那些幕僚帶領著商隊出現在國王面前,商隊是由二隻駱駝組成,每隻駱駝背著500卷的書。國王要求幕僚們濃縮成較簡短的報告,於是他們在二十年後,又帶著三隻駱駝來,但又被國王所拒絕,於是又再十年以後,他們帶著一匹大象前來。

又再五年後,只有一位學者帶著一本書,書是由一隻猴子背著。國王卻身患重病即將離世,便歎息地說:「我快要死了,無法知道人類歷史,請說重點吧!」學者回答:「我為你總結出三句話:『他們出生;他們受苦;他們死了。』」
[v]

人總是忙著為著今生的生活作準備,卻忘記為離世的生命作打算。財主和拉撒路未來生活與過去生活之間的差別,實在大到不能再大了 (22節)。他們死後的故事和生前完全相反。死後的故事是先從拉撒路講起,不像故事一開始是先從財主講起 (19節)。拉撒路卑微地死去,也根本沒有提到埋葬,財主卻有體面的葬禮 (22節),但是拉撒路在死後有個順利難忘的路程,便進入天堂,希臘文寫著:他被天使帶去,交在亞伯拉罕的懷裡 (22節)。

我們不清楚為甚麼財主會在陰間。一個強烈的原因就是財主干犯了失職的罪或虧欠之過 (the sin of omission),但是我們也看到為什麼拉撒路在天堂。拉撒路是希臘名或是希伯來名的「以利亞撒」(Eleazar),其意思是「神是我的幫助」。這「討飯」一詞或是一些英文翻譯的「乞丐」一詞,對拉撒路的原意,真不公平。這希臘字在聖經中出現34次,而除了這比喻中有兩次 (20,22節) 翻譯成「討飯」之外,其它的30次是翻成「窮」,一次翻成「虛心」(太5:3),還有一次翻成「懦弱」(加4:9)。拉撒路是個窮人,但絕不是乞丐。他雖比其他人更窮,但是他沒有因為食物、衣服、金錢而糾纏任何人。就像他的希伯來名「以利亞撒Eleazar」的意思,他的幫助從神而來,不是從人來。有時,他可能覺得神遺棄他、忘記他或玩弄他,但是他絕對沒有否認神、詛咒神或離棄神。他的遭遇不如意 (25節),但是壞事不會腐化他的品格、行為或內心。拉撒路從未責怪或怨恨神和其他人,包括富有的人。他的衛生可能不佳,但是他的神學和品格卻很好。他相信有更好的明天、一個光榮的未來,也相信永恆的生命正在天堂,等著要賜給像他這樣的信徒—就是從死亡、地獄與定罪中得拯救。

地獄不是什麼好地方,那是個極度受苦且悲傷永無止境的地方。24和25節的「痛苦」在希臘文裏都是同一個字,指痛苦、沮喪、疼痛、不安或憂傷。24節的「火焰」只是輕描淡寫的說法,普通的「火」是「pyros」,但這裏的「火焰」是「phlox」,表示火焰或火災。輕篾救恩免不了地獄的怒火;24節記載有喊叫的聲音 (原文是「就喊著」),意味著悲嘆的靈魂以及活躍、旋轉和激烈的火焰。

26節的「深淵」只在聖經中出現這一次,描寫信與不信的人之間的分隔,是一個深坑,或「深」(mega) 和「淵」(chasma),不僅僅是一個缺口,而是鴻溝;不只是一個裂口,而是一個峽谷;不只是一個裂縫,而是一個海灣。這「深淵」無法量測,是關係的斷裂;這「深淵」不是路程的距離,因為這可憐的財主還能看見拉撒路,但卻是永恒的隔絕。在那裡沒有衛兵或保全人員,但也沒人能夠退出或逃走。到那時,所有的人不只無法「從一邊到另一邊」,而且他們哪裏都不能去,也不可離開。馬可吐溫 (Mark Twain) 開玩笑說:「我會喜歡天堂的天氣和地獄的氣氛」,但是地獄不是和壞朋友有關,而是沒有來往的社群。一位著名學者 (Ray Summers) 說:「那是二個完全不同的命運,甚至他們沒有辦法彼此的溝通。」
[vi]地獄的可怕不是因為死亡的威脅,或死亡本身,而是想到永無止境的折磨。人死不是一切了結或沒有感覺,因為地獄不是「死去」的地方而是「死不去」的地方!
一旦生命結束,你就無法拯救別人,所以現在就傳福音吧!(You Cannot Save Others Once Life is Over; Speak Up Now)16:27財主說:『我祖啊!既是這樣,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28 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29 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30 他說:『我祖亞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裏復活的,到他們那裏去的,他們必要悔改。』31 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裏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路 16:27-31)

台北有一則新聞是一個算命師起訴自己的兒子。一位68歲姓何的算命師曾預料自己的兒子和三個其他的小孩會離棄他;因此十年前他就勉強自己的兒子簽下誓言,答應當他漸漸變老的時候,孩子每月要支付老爸7,000塊台幣 (約200美元)。可是,現在父親老了,幾乎瞎了,又患上糖尿病,兒子卻違背了自己的承諾。

在法庭聽證期間,兒子揭發父親經常毆打母親,強迫母親離婚,兒子辯白說:「所以我父親才獨居,我的母親與我的家庭同住。我母親不允許我接納父親。我不能把錢給父親,因為我同時打了幾份小工,連維持自己家庭和母親的生計都有困難。」

何老先生過去一天經常為100多人算命,但是他說:「十年前我就預測當我老了的時候,我的小孩會離棄我;因此我逼兒子簽下誓約,說他每月要給我 7,000 塊台幣,直到我死。但是,儘管我很會算命,我還是不能預測到兒子會違背自己的承諾。」
[vii]

未來式的悔改是完全沒有用的。這是聖經希臘文裏,惟一的「悔改」以未來式的用法 (future sense) 出現,中文譯作「他們必要悔改」(they will repent) (30節)。可是,「悔改」在其他經文中,總是用現在式或過去式,而沒有未來式的。傳福音時呼籲「悔改」時,是用現在式,共出現了十次,尤其在福音書、使徒行傳和啟示錄 (太3:2, 4:17,可1:15,徒2:38,3:19,8:22,啟2:5,2:16,3:3,3:19)。在哥林多後書 12:21,保羅憂愁犯罪者行污穢、姦淫、邪蕩的事,但「不肯悔改」,仍是用現在式。

「悔改」的過去式也很令人大開眼界。當耶穌責備哥拉汛和伯賽大的城市時(太11:20-21,路10:13),祂因他們的不信而譴責他們,是因為他們以前沒有做的事情,就是「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這「終」的原文是用過去式表達的- (they did not repent)。耶穌又說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they repented) -過去式 (太12:41,路11:32)。在啟示錄中,有五次說到神的審判會臨到那些過去不「悔改」的人,也是過去式 (啟2:21,9:20,9:21,16:9,16:11)。

未來式的後悔是虛空的、毫無聖經證據、浪漫和猜想而已。一旦生命結束了,奇蹟、禱告和機會也都將失去,永不回頭。人的生命因此是不可逆轉、不可挽救、不可替代,無法贖回也無法彌補的。

這段經文裡持續有時態的變化。財主所使用的未來式是被拒絕的;但是請注意未來式應該如何正確地使用 (31節):「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If they do not listen to Moses and the Prophets, they WILL NOT BE convinced even if someone rises from the dead)。亞伯拉罕肯定財主的五個弟兄或其他的親戚是不會聽從的,正如財主肯定他們會聽勸的一樣。有一點差別的是:財主的堅信是沒有根據的,只是願望而已。而另一方面,亞伯拉罕卻有站得住腳的論點:假若他們不聽從神所差的僕人摩西和先知的話,為甚麼他們會願意相信窮人拉撒路呢?如果在哥拉汛和伯賽大城市中上萬的人看到耶穌的神蹟,但不「悔改」(太11:20-21,路10:13,與30節中財主所用的字,為同樣的字),為什麼他們現在需要在乎而突然相信,並且有好的表現呢?邸立基 (Helmut Thielicke) 說得好:「死者的痛苦就是他們無法警告活人。」真遺憾,戲劇性的請求不一定就是高峰點。

馬歇爾教授 (I Howard Marshall) 說:「單靠奇蹟是無法融化人的鐵石心腸。」奇蹟會使人看見,卻不足以使人得救。它們通常只是提示,卻不是解藥,也不會令人相信或悔改。

結語:當人的生命結束時,就不能再討價還價,也無法請求原諒或責怪別人了。有人說:「一個無神論者好像穿戴整齊,卻無地方可去。」最後,「我不知道」、「沒人告訴我」或是「我沒被說服」,都不足為藉口。地獄不是一個傳說、一個理論或教條,卻是一個事實。你在乎的不應該是富人或窮人是否去那裡,而是應在乎你自己在哪裡。不要再懷疑、耽延或猶豫,人生的好景很快就消逝,但豐盛的生命卻可長存。你是否太注重今生而忽略永生?你是否太在乎短暫的利益,而疏忽了長遠的益處?你是在尋找地上的成功或天上的祝福,是在追求物質還是真理?其實,不作決定或選擇,就是已經作了決定和選擇。當你去逝的時候,你信主的配偶、父母、小孩或朋友將不能再幫助你或看見你。有句話說:「當你能不後悔地想著昨天,又無懼怕地想著未來,那麼你正邁向成功之路。」你的生命是看重形式,還是本質?看重儲蓄存款,還是搶救靈魂?你要現在悔改,還是以後後悔?你要得永生確據,還是傷心遺憾?

討論問題 (由洪同希弟兄提供的):
1. 為何財主是在陰間,而拉撒路是在天堂?他們做了什麼事呢?
2. 人落到陰間是否因為沒有人警告過他們,或是沒有人對他們作「見証」(28節)?人不信或不認罪的根源是什麼?財富是絆腳石嗎?
3.「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31節) 這句說話有什麼意思?

思考問題:
1. 財主說「我在這火燄裡,極其痛苦。」(24節) 又指地獄是個「痛苦的地方 。」(28節) 你相信有地獄嗎?你猜想地獄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i]本篇由陳智榮整理。[ii] 靈命日糧[iii] Farewell Ave. Christian Church[iv] George H. Lorimer, Quotable Quotations 251[v] http://www.kroraina.com/huns/mh/preface.html[vi] Ray Summers, Commentary on Luke 196[vii] Star Online, 1/16/03 “Fortune-teller Sues Son Over Promise”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5/meet-me-on-other-side-luke-16.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最後但並非最小的 (太 20)「比喻人生系列」

最後但並非最小的 (馬太福音 20:1-16)[i]

在邁向21世紀的時候,很多商業受到經濟危機的衝擊,其中影響甚巨的,就是航空業。聯合航空 (United Airlines) 和大陸航空公司 (Continental Airlines) 紛紛申請破產,但是當美國航空 (American Airline) 的員工們,決定歸還公司給他們的十六億二千萬美元的薪酬和救濟金時,美國航空 (American Airline) 才避免了破產的危機。在911之前,航空機師飛行於國際航線的薪酬,每年高達15萬至 30萬美元。如今很多行業的待遇已不如從前所謂「金飯碗」的工作了,而工作的保障也已成為歷史。工會的無能、工作的流失、薪資的降低,在加上恐怖分子、惡性競爭、保險、稅務和高科技,都在威脅他們的工作。[ii]

工程師講了一個對他們不利的笑話,說未來的高技術駕駛艙,會配備一台電腦、一個機師和一條狗;電腦會駕駛飛機,但假如機師嘗試碰觸控制器時,狗就會咬他!
[iii]

耶穌把神的國,比作一個良善又聰明的雇主,保證答應祂的員工能充分就業,有固定的工資,和所有的紅利。有關解除合約、公司衰退、人事凍結,都不會出現在祂所經營的公司裡。這個比喻的背後理論,就像大部分的比喻,神公開的邀請所有的人,並且很高興地接納所有願意聽從福音,又有回應與悔改行動的人,儘管他們是罪人、外邦人或是不配的人。

在這比喻中,我們要研究神雇用人的方法、經營風格、財務管理和衝突處理的模式為何?為什麼我們的天父比地上的老闆更為慷慨、願意付出又真誠待人呢?為什麼耶穌看靈魂得救比儲蓄存款來得重要呢?
神舊屬的作為是信實的-忍耐等候 (God Says What He Means - Stand in Line)20:1 「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2 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太 20:1-2)

對於一個失業的人來說,最大的危機與挑戰就是失去收入、自我認同和進取心。然而,失業並不代表什麼事都不能做。《今日心理學》對於正在找工作的失業者提出一些建議:「找工作是個全時間的委身。有很多具有工作條件的人,失業了一年甚至一年以上,還是找不到一份工作,難道真的是景氣不好嗎?或是出於其他的問題?經常是其他的問題—或許他們花太少的時間,努力去找工作。種種的調查顯示,大部分的超長時間失業者,他們一星期花了少於五小時的時間積極找尋工作,他們每月僅得到一兩次的面試機會。假如你是失業者,你應該在一個星期裡,積極付出至少 40 小時,去找工作。身為一個專職工作尋求者,你的目標是,每天至少有一次跟有權力聘請你的人面試;而階層較低的工作,一天則需要有更多次的面試機會。你應該聽說過:『找一份工作,就是一份全職的工作。』」
[iv]

根據人力資源統計調查:2006年,55歲以下的勞工平均花16週的時間找尋工作,而55歲或55歲以上較年長的勞工,平均需要22週的時間。
[v]

神是自由世界裏就業市場中最仁慈、最有同情心且令人羨慕的雇主。祂說什麼就是什麼,祂不會撒謊,也不改變主意,或神秘兮兮。在葡萄園的比喻中,祂同意付錢給那準時上班、進入工場和遵守時間的工人。工人們不會被詢問問題,同時不會被監控,也不會被解雇。祂不追問他們工作狀況、工作範圍或工作時間。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位仁慈的園主,甚至不問工人是否浪費時間,是否和別人說話,是否跑去休息或吃午飯。園主遵守自己的諾言:不必等到明天,或好幾天或下個星期才付款,而是在一天結束時,就付工資,而且所付的也是現金,不是貨物或生禽。

地主雇用工人的條件並不尋常,但卻很清楚。他花了一錢銀子,把第一批員工送進葡萄園打工。在希臘文中,第1節的「作工」沒有出現在原文裏;因此要念成:「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不只第1節如此,連第4, 7, 13節的希臘原文中,也沒有「工作」的翻譯。第4節和第7節相同,應該是:「你們也進葡萄園去。」第13節應是:「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工作是要承擔的,但未明確說明,也不是強制性的。工作內容是有彈性且可勝任的,並非苛刻或嚴酷的。但必須要出席,這是強制性的義務,薪水保證一定支付,但工作是否努力與工作的品質則會被考核。可以說家主聘請工人,不是因為家主需要幫助,而是因為工人需要工作。只是他們必須按時到班、記錄和結帳,也要登記工時的數目,並且待在葡萄園裏。

以今天的說法,神不檢查他的員工是否查閱與工作無關的電子郵件,是否在玩電視遊樂器,也不介意他們是否在上班時上網,或在工作時間內做私人的事情。祂沒有要求他們要做完公司的事務,才能做自己的事情,或是限制他們的時間或活動,一直到他們完成他們的義務和職責。對他來說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現不是問題,但缺席與耽延就是問題。就業是為著員工的緣故和利益,而不是為著家主的好處和利益。

神舊屬的作為是慷慨的-堅持到底 (God Spends What He Has - Stay the Course)20:3約在巳初出去,看見市上還有閒站的人,4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也進去了。5約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這樣行。6約在酉初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裏,就問他們說:『你們為甚麼整天在這裏閒站呢?』7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太20:3-7)

在歷史上,全世界最慷慨的雇主之一,就是瀝青鋪設公司的老闆鮑勃‧湯姆森(Bob Thompson)。有一天湯姆森為了四億美元賣了他的公司,但卻將一億二千八百萬美元,分給曾經幫助他的工人。77個雇員,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還有好幾百位的其他雇員得到數萬美元的利潤。

湯姆森夫婦是公司的創辦者,當初他們僅僅用 3,500 美元的小額存款開創了Thompson-McCully公司。這對夫妻不想把賣掉公司的所有錢都給三個孩子。鮑勃覺得將一大筆錢給年輕人並非好事,而且他也想鼓勵孩子保有強烈的工作精神。

經過許多的討論之後,湯姆森夫婦決定如何劃分這筆錢:550個已經退休的人,按他們的年資,每季會從公司領到2,000 美元。77個沒有退休金的人會立刻變成百萬富翁,他們每人會得到一到二百萬美元。可是湯姆森夫婦規定,那些錢必須到了退休當年,才能領到。另外年輕職員也在退休之前,每年會獲得年金,而且稅也付了。
[vi]

葡萄園的園主雖有錢,但他沒有把他所有的一切贈送給窮人;他花錢雇用新的工人,給他們盼望,為他們加薪,給他們福利及好的生活。他所請的工人都很有潛力而且很可靠;工人因為沒有一份全職工作,所以他們積極地尋找、搜查、探索市場、五金行及家居裝飾店,而且一大早就出現在最忙的街角和就業輔導處,都是為了找一份工作。另一方面,園主約在巳初出去 (1節),之後在早晨9點 (3節/第3個鐘頭)、中午12點 (5節/第6個鐘頭)、下午3點 (第9個鐘頭)、下午 5點 (6節/第11個鐘頭) 請來更多的工人。什麼是「巳初」(1節) 的時間呢?同樣的希臘字,也是用來描寫耶穌的禱告時間 (可1:35)、雞叫的時辰 (可13:35) 和耶穌復活的早晨 (可16:9)。

最早被聘請的工人和較晚被聘的工人之間的差異是,後者被描寫為「沒做什麼事」,多數譯本譯作「閒站」。「閒站」與「懶惰」不同,「閒站」的因素是無工作可做,而不是無所事事。「閒站」這個字出現三次,有一次在第3節,有二次在第6節。第6節的第一個「閒站」是用「站」字。最後一批工人們解釋自己無所事事,不是因為懶惰或無能,而是因為沒人注意到他們,而且沒有工作可做。

善良的家主寧可花錢,也不願看到別人閒蕩、沒事做、打發時間。可是,聰明的他並沒有答應付給上午9點、中午和下午3點的工人一整天的工資。因此他提了一個有趣的建議:「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他不向他們保證明定的數目,但只給「當給」的。

最後一組的契約條文也與之前各組的不同。家主顯然沒有對下午5時的工人們說要給「當給」的,家主只問他們是否願意受雇 (6節)。他們的反應證明他們的誠意,他們立刻上班,不浪時間,也不問工資,就是努力做滿的剩下的一小時。

葡萄園的家主沒有讓工人們覺得自己沒用、難為情或不好意思。他沒有利用他們,與他們討價還價,或叫他們打發時間。那些工人也不是傻瓜,他們已經獲得最好的待遇,他們只覺得感激,無論工資是半價、四分之一或廉價。就此而言,任何工作或工資都比以前更好。他們沒有資格再討價還價,其實這是他們所聽過相當好,又相當公平的條件。
神舊屬的作為是自主的-彼此接納 (God Saves Whom He Can - Support One Another)20:8到了晚上,園主對管事的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9約在酉初雇的人來了,各人得了一錢銀子。10及至那先雇的來了,他們以為必要多得;誰知也是各得一錢。11他們得了,就埋怨家主說:12『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13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14拿你的走吧!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15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16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有古卷加: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 20:8-16)

從前在義大利Monte Casale附近有三個很恐怖的強盜。有一天,他們來到一個修道院,並且向安奇洛修士要東西吃。安奇洛弟兄帶著正義感憤怒地對他們說:「難道你們偷別人勞力賺到的東西不覺得可恥嗎?難道今天你們向我們要東西,也不覺得羞愧嗎?我們這些貧窮又平凡的修道士,所得到的東西,不都是神透過其他慷慨的人,所賜給我們的嗎?你最好快離開這裡,並且不要再回來。」於是,強盜就快速地離開修道院 。

不久之後,法蘭西絲 (St. Francis) 來到這間修道院。他去附近的村莊要了一些糧食和酒了。安奇洛修士驕傲地說他如何斥責備了那些強盜。法蘭西絲回答:「只有恩慈才能把罪人帶到神的面前,而不是用斥責的方式。主耶穌不是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不是嗎?而且我們的主不是與罪人和被遺棄者一起吃飯嗎?」

安奇洛修士問:「那麼我現在該怎麼辦?」法蘭西絲告訴他:「拿我給你的這個麵包和酒,到森林的洞穴去找這幾個強盜,給他們這酒和麵包,然後跪下請求他們的饒恕。你先要把自己看為修道士,最後才把他們當作強盜。接著也要叫他們為著自己所做的竊案來悔改。然後再告訴他們:我們的修道院必定會供應你們的吃喝。」故事的結束,強盜們都悔改並且成為修道士。
[vii]

耶穌不只是為聖人和配得的人而來的,祂也為了罪人和不配得的人而來。祂的福音傳給了普通的人和卑微的人。耶穌在這個故事裏強調了一個既微妙又顯著的改變。在希臘文中第1節的「家主」,於第8節時變成「園主」(kurios)。祂不是一般產業的地主,而是靈魂莊稼的主。而且救恩的條件與市場上的語言並不相同。耶穌一開始就已經明確地強調葡萄園是「祂的葡萄園」(1節),祂也針對東西與財物說是「我的東西」(15節)。祂的心意就是聘請所有的人,付錢給他們,讓所有人都得救。這對於那些自認為付出勞力最多、己竭盡所能又完成最多人,是最刺耳的話。當靈魂的主吩咐管事的叫工人來,分發工資給他們,從最後進來的先付,到首先進來的付完為止。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最早的一批工人滿腹牢騷,也只有最後的一批工人被選上。

最早到的員工沒有埋怨上午9時、中午12點或下午3點到的工人,但只有反對那些最晚到,但最早離開,只作一小時的員工。在他們心裡,他們覺得他們應該獲得豐厚的補償、一筆為數可觀的獎金和一套令人羨慕的福利。這些工人避過了失業的危機,得以用勞力賺取金錢,便引以為傲,自以為是。畢竟,他們不也曾經為了工錢而辛勞,並且勇敢面對炙熱的太陽嗎?現在他們反倒自以為傲,成了硬著心的完美主義者、專業人士及愛表現的人。

然而,這誤會不在於主人的問題;主人沒有對最早到的工人們欠什麼或惡待他們,也沒有欺騙他們。合約就是合約。園主使用比較式的方法向最早的工人 (12節)說話(『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但「園主」(13節) 是使用法律的規定談話 (『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拿你的走吧!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園主用希臘文回答的話和NIV譯本有一點不同,就是「我不虧負 (INJUSTICE) 你」(13節) 和「難道我沒有權 (LAWFUL) 使用自己的錢嗎?」 (15節)。神並非「不公平」而少付他們工資,或讓他們的工時較長或用貨物、牲畜來代替工資。他們不是埋怨領得薪水不夠,而是要得更多。這不滿的一群人把自己與別人相比,而將自己的個人價值與相對價值予以混淆。也要注意:很遺憾的是,他們對「公平」的看法在某程度上都是以「比較」為出發點的。

其實,這段經文裏最不公平的,就是最早到的工人不公平地看待最後來的工人。最晚的人,根本不知道家主先前在何時、請了什麼人,並且答應了他們什麼條件。最後被聘請的工人很勇敢地冒著風險,不提出契約和保障。事實上,他們才是唯一一群站了「一整天」的人,雖然他們並未抗拒工作,但沒有人雇用他們 (6-7節)。即使園主問他們問題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他們閒站一整天的原因。第11個小時的工人也可以閒在家裏,不必露面,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晚一點上工總比沒有工作好。這些失業的人,放下他們的自尊,隱藏自己的失望,仍然出現,就這樣日復一日,總不放棄也不回頭。他們不願意趾高氣揚、白走一趟或空手而回。一天都快過了,別人也都離開了,但是他們仍然繼續站著、停留和等候。在他們的心裡,希望至少可以賺回交通費或一頓晚餐。況且,他們也必須做一些事情,好讓自己覺得有用,並且和人保持聯繫;他們也還要養家糊口、還要付房租,買些生活必需品。

扶持最後一群工人,並不代表稱讚、喜歡或獎勵他們,這不是家主的原意。與最早到的工人相比,園主沒對最晚到的工人多一點的稱讚。最晚來的人也沒有以自己的功勞,要求相等的工資,這都是園主白白的豐盛賞賜。

在神的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論紅、黃、黑、棕、白種,他們都是寶貴的;在主的眼中,他們都是迷失、無助的罪人。神不是削減成本、只顧賺錢和奴役勞工的雇主;祂期待、邀請又歡迎人們進入祂的圈內,但祂也絕不勉強、征服或壓迫他們。對救恩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我們能賺來或是我們配得神所賜的一切。正如同有個朋友所說:「被邀請或受聘就是一種恩惠,而工資只是利潤。」

結語:神揀選你,不是因為你很堅強、聰明或成功。弗雷德‧史密斯 (Fred Smith) 說:「神愛我不是因為我好,祂愛我是因我很寶貴;而我寶貴,是因為耶穌基督為我而死。」
[viii]你是否選對世上這位既理想又完美的最棒老闆,作為你靈魂和生命的主?你是否知道祂要賜給你一種比工作或金錢還長久的東西?你是否已接受祂永恆又寶貴的救恩?

討論問題 (由洪同希弟兄提供的):
1.「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1節) 是什麼意思? 為何家主要不停地雇用工人 (1,3,4,6節) ?
2. 為何有些工人對拿到的薪酬作出埋怨?家主的答覆怎樣教導我們關於 (1) 神的公平 (13節) 和 (2) 神的主權和恩惠 (15節) ?
3.「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16節) 是什麼意思?

思考問題:
1. 你曾否在某些事情上抱怨神對你「不公平」?為什麼? 你對別人是否大公無私呢?


[i]本篇由賴正原整理。[ii] St. Petersburg Times 9/6/02 “Dream Job Becoming Demoralizing”[iii] St. Petersburg Times 9/6/02 “Dream Job Becoming Demoralizing”[iv] “How to Land a Job?” Psychology Today 9-10/94[v] “Out of Retirement and Into Uncertainty” New York Times 5/27/07[vi] ABCNEWS.com 12/10/99 “Owner Sells Company and Shares Profits With Employees”[vii] Jerry Alan Smith, http://www.geocities.com/Heartland/Hills/3577/960922.html[viii] Haddon Robinson, Christian Salt & Light Company 48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5/you-are-hired-matt-20.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


 

物歸原主 (太 21)「比喻人生系列」

物歸原主(太21:32-44)[i]
《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3/31/97),幾年前,曾訪問一千人,調查他們覺得誰有機會或有可能進入天堂;按統計,德瑞莎女士 (Mother Teresa) 得到最高的票數,79%的受訪者認為她最有資格上天堂。接下來四位的排名則難以理解-66%選擇歐普拉.溫弗瑞 (Oprah Winfrey),65%挑選籃球巨星邁可.喬登 (Michael Jordan),61%贊成科林.鮑威爾 (Colin Powell),而60%支持黛安娜王妃 (Princess Diana)。

再來的三位剛好超過50%得票率 ─ 55%的人認為戈爾 (Al Gore) 和希拉蕊 (Hillary Clinton) 配得進入天堂,但只有52%覺得希拉蕊的先生,美國前任總統克林頓 (Bill Clinton) 有機會;而有倆位差一點就通過50% ─ 派特.羅伯森牧師 (Pat Robertson) 只得到 47%的票數,和眾議院議長金瑞契 (Newt Gingrich) 40%。但有兩個人是被選為最不可能上天堂的 ─ 籃球員羅德曼 (Dennis Rodman) 28%和美式足球員辛普森 (O.J. Simpson) 19%。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被訪問的人,認為自己可以進天堂的機會是高達87%,這比德雷莎女士 (Mother Teresa) 的75%機會還要高。
[ii]

大多數的人自以為有一張可進天堂的空白支票,這麼籌算的人,必需自我審查這想法是否與現實脫節。

根據大部分人的想法,悔改的稅吏和妓女是最不配進天堂,不過在耶穌的心裡,這兩種人卻有特殊的地位。當他們越瞭解自己的墮落與污穢,就越感謝神賜他們的奇異恩典。有許多稅吏和罪人與耶穌及其門徒同坐、吃飯與交通 (路5:29,太9:10,可2:15);耶穌門徒之中的馬太,就是眾所周知的稅吏 (太10:3),而耶穌對稅吏的愛還被嘲諷,並被貼上「稅吏及罪人的朋友」的標籤 (太11:19)。馬太福音有別於其他的福音書,其獨特之處在於:稅吏馬太是該書的唯一作者,他證實了凡相信神的妓女們,都進入神的國,而妓女大概是人們心目中至為可惡的罪人。

為何神藐視驕傲的人而憐憫謙卑的人?祂給自義的人和犯罪的人有什麼相同的選擇?神期待人對祂白白所賜的救恩有什麼反應?
神會叫人對自己的協議有個交代:你不是應得的
(God Will Hold People to Their Agreement: You are Not Entitled)21:31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 神的國。32因為約翰遵義路到你們這裏來,你們卻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倒信他。你們看見了,後來還是不懊悔去信他。」33「你們再聽一個比喻: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裏面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太21:31-33)

一個良好的租賃關係,有賴於一個適當的房東和一個適當的房客。

我首次到達洛杉磯的時候,曾有相當多次的搬家經歷。我在南加州碰到的第一個房東,向我和其他兩房客要求月租共1,000美金,外加保證金1,000美元和120美元的清潔費。合約同時規定:若遲交租金10天,就罰30美元,這是合理的。地主也要求我們寄支票到她住的地方,但七個月後,我便搬走了,因為其中有一個房客吸煙。

之後,我決定租一間兩房公寓中的一個房間。但這次租得並不好,因為屋主有鑰匙,可以自由進出公寓。我猜想他沒有自己的房子,然後晚上私自進入客廳睡覺。他不但經常進入我的公寓,有時也會早上進來,便進廚房做他的早餐吃。後來,他甚至把女友及女友的小孩一塊帶來。有一天早上,我還看見這位女士穿著比基尼泳裝,正在煎火腿呢!所以,合約滿了,我就搬走了。

經過這次的混亂以後,我和一位朋友同租了一間現代化公寓裡的一個單位,這公寓裡有20個單位,裡面有一個經理人和一個雜務工負責管理和清潔。月租是620美元,遲交租金要罰10美元,但屋主沒有指明遲交日期,保證金是200美元,清潔費是190美元,和鑰匙是10美元。這是我最理想的租屋經驗,我住了3年半。那屋主在我退屋時,也沒扣我任何一分錢。

在比喻當中的園戶,他們從來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因為那家主是個能幹 (33節)、精明、聰明、靈活和體貼的商人,地主更不是貧民區陋舊公寓索取高租金的惡劣房東,而那產業不但是高級和最好的,也絕非座落於衰敗地區、需要更多翻修的一塊地。產業上的設施包括籬笆、一個壓酒池並蓋了一座樓。從希臘文,可以看出「圍欄」把葡萄園圍起來 (33節)。圍籬笆、蓋圍牆或是放柵欄都是一件困難的工程,但卻能提升地產的價值,防備他人侵犯,並且給農夫有隱私感。

在園內設置壓酒池的用處是使葡萄酒可以快速地生產,並且幫助葡萄種植者省錢,因為不必交給中間人製酒費。興建壓酒池需要大量空間,在第19世紀的義大利,一般是在山洞設置壓酒的地方;因此,在場內設壓酒池是相當罕見的事。比喻中的園戶更有福氣,因為他們不必用腳跺壓葡萄,也不必用大石壓榨葡萄的老套方式去壓酒,而是用堅硬的石頭往地面壓榨,借用引力和離心力將固體和液體分開;而蓋一座樓簡直是前所未聞之事,而且是非常昂貴的工程。

當農夫一看到,就知道這實在是千載難逢的好交易。他們好不容易控制住自己的興奮,因為那葡萄園的租金實在是太划算了。他們看了合約,理解條款,便簽署合同;簽這份合約,對農夫來說實在是太簡單了,因為他們只需要按時收割、製酒、銷售產品、營收利潤,並遵守協議就可以了。
神會叫人對自己的債款有個交代:你沒有藉口的
(God Will Hold People to Their Arrears: You Have No Excuse)21:34收果子的時候近了,就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裏去收果子。35園戶拿住僕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36主人又打發別的僕人去,比先前更多;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太 21:34-36)

在十幾年前,曾經是八十年代主演蝙蝠俠 (Batman) 的邁可基頓 (Michael Keaton),他在電影「地獄來的訪客」(Pacific Heights,香港譯為:「午夜驚兆」)圓滿地扮演一個瘋狂、邪惡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房客角色,並意圖將他的房東趕出去。電影中的一對年輕夫婦,為維持他們在舊金山太平洋崗(Pacific Heights) 750,000美元的3間公寓的財務,於是決定租出2間。不幸地,其中的一個房客成為房東最可怕的夢魘。

這新房客 (基頓) 很有辦法地避開信用調查,並假裝答應將租金電滙給房東,然後偷偷辦進公寓,將自己鎖在裏面;無論如何,他都不願意開門,並且在房子裡不停地敲打又鑽孔,甚至更換房門的鎖。當屋主關了他的瓦斯和電,結果房東被法庭處份,因為房東不能私自趕走房客,即使他還沒有簽合同,或沒有付租金!不久,蟑螂在房裏大舉出沒,於是把另一個好房客給嚇走了。這導致房東夫婦的關係緊張,而他們也難以支付房屋貸款。

當房東忍無可忍時,他用拳猛擊了基頓,於是他吃了官司;那惡房客成功地申請了保護令,限制房東不能在500 英尺以內接近他,這等於強迫房東離開他們自己的房子。房東的律師預期人身傷害的法律訴訟,用錢補償受傷的房客,會剝奪房東的房子。當那夫妻終於合法得以進入房客的房子時,他們發現屋內所有的設備都不見了,牆壁和地板也都被損壞,當然房客也走了。

這「租」(33節) 的原文字在聖經出現4 次,但全都出自這比喻 (太 21:33,41, 可 12:1,路20:9)。那些園丁只是租了葡萄園,而希臘文用了動詞「給出」(出租) 的意思;因此,我們也不知道地主收他們多少錢,但是經文的原文接著說地主就遠行「長期往外國」去,此希臘字就是形容浪子離開了他的父親往「遠方」去的字 (路15:13)。不像一般的地主,這個地主不會到處窺視、未經通知就突然拜訪或檢查房子的狀況。

當地主的僕人去收租的時候,他很仁慈地和寬鬆地以果子的收成代替租金 (34節),而不收現金,但農夫卻有所反應;地主不是每天、每週或每月派僕人去收租金,而是當果子收成的時候近了 (希臘文是用「果子的時節」) 才收租金;這收租的時間可能是預定的時間,也可能是當他們有收穫的時候,或有葡萄酒的時候,不過租戶卻突然變得不講理、很失禮並虐待狂。租戶的爭議不是為了爭取更好的條件,或是降低租金,還是要求修繕的事;另外,地主也並未調漲租金、侵犯他們的權益、要求更多的利潤、拒絕為他們效勞或主張自己的權利。但租戶不僅不願付任何租金,甚至變得很凶暴,於是僕人被他們毒打一頓,被丟石頭,最後還被殺死了。這說明了他們殺死了送信的人!這些農夫成了兇猛、野蠻又殘忍的人;第一個僕人被打,第二個被殺,第三個被石頭打死。於是主人又打發更多的僕人去,但僕人們得到的下場都是一樣 (36節)。

耶穌用這個比喻,是針對那些反對他的猶太人說的,並且罵他們是常殺害先知、又是用石頭打死那些奉差遣,到他們中間的人 (太23:37,路13:34)。他們的行為越來越壞:從不良到硬心的態度,從不理性到瘋狂的行徑,從熱烈到激進的對抗。

園丁打僕人是不正常的、野蠻的,更是不仁道的。希臘文中也用路加福音20:12描寫他們所做的是,他們「traumatizo」了僕人,希臘字「traumatize」的意思,是他們不僅是打傷,更是痛擊僕人;不僅「打」更是「打倒」他們;不僅「擊打」,更是「擊碎」;不僅「攪擾」他們,而是「恐嚇」他們。「traumatize」這個字也在別處譯作「帶傷流血」(徒19:16)。僕人一個接著一個都被他們打到不省人事,而且難以辨認,被打得稀爛。儘管如此,地主仍然容忍園戶,沒有逐出他們,要求賠償,要求醫藥費,或上法庭控告他們。地主還是差僕人前仆後繼地去,一再給他們機會。起初,棍棒如雨落在僕人們的身上,他們從沒手下留情,也未改變他們嗜血、無情和殘酷的本性。雖然神不保留帳款,但祂也沒有忘記他們所積欠的債款;祂實在不想斤斤計較,給他們機會,然而他們的債務卻是一直的累積,債比天高。正如同有人說:「好的房客只有一個定義-按時交租金。」
神會叫人對自己的行為有個交代:你無法逃避的
(God Will Hold People to Their Actions: You Can Not Escape)21:37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裏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38不料,園戶看見他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佔他的產業!』39他們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40園主來的時候要怎樣處治這些園戶呢?」41他們說:「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時候交果子的園戶。」42耶穌說:「經上寫: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43所以我告訴你們, 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44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太 21:37-44)

以下是網路上對「惡房客」的說法:
「一個惡房客所帶來的麻煩,往往超過他們所交的租金。」
「一個惡房客比沒有房客來得悽慘。」
「惡房客就是惡房客,他們的工作就是要作惡房客。」
「惡房客就像盜賊一樣,他們陷害最無防備的人。」
「30% 的租戶是惡房客。此外,這些惡房客中,有一半是極度惡劣!」

你聽過墨非 (Murphy) 的房地產定律嗎?它的內容如下:

「當你租給一個年輕可愛,又帶著小孩的女孩時,她會跟一個從地獄來的摩托車怪人約會,並且……下個星期會和他的許多朋友約會。」
「房客每個月至少會有一個親戚生病或過逝,所以他們就延遲租金。」
「如果房客想換一個水龍頭,那你很可能就要換掉整個水龍頭和建築物的所有配管系統。」
「和你約時間要看你房子的人,他們常被綁架失蹤……所以沒辦法打電話給你。」
「房客通常在午夜告訴你,鑰匙不見了,請你來開門……或是在聖誕節,房客被鎖在外面。」
「在大冬天暖氣爐壞掉,就是要換新的暖氣爐了。」
「每月至少有一個房客說他的支票寄丟了。」
「每個迷失的寵物會都會走到你的公寓去。」
「五金店在你到達前的五分鐘都打烊了。」
「房客發現屋子髒亂與破損的能力,在他們搬進的時候比他們搬出的時候更強。」
「你最好的房客,總在房市最難租的期間,被派到另一個城市。」
「你出租的屋子比起你自己住的地方,毀損的速度快100倍。」
「保險檢察員總是在你扔房客的東西到街角時,才出現並且拍照。」
「房客總是發誓說:玻璃窗在他們搬進來前就已經破了。」
「當房客打電話問候你的時候,這表示事情大條了。」
「你的房客總會想把他們所有的東西,都沖到馬桶裡。」
「如果下大雨,你至少有一個房客的窗戶是開的。」
「你的地毯就是你房客口香糖的垃圾桶。」
[iii]

壞的房客多到不稀罕。

突然間,這故事變得很嚴重,又很個人化。希臘文中揭露了家主 (33節) 的身分就是「園主」(40節),在耶穌的其他比喻中,這專有名詞常會出現在祂故事的中場 (路20:13,15,可12:9,太20:8);特別是,當故事到達一個轉捩點或是接近結局的時候。「我的兒子」(37節) 一句是馬可福音1:11記載神所發出的一句話,就是神對耶穌的稱呼。

另外一個「兒子」的字,在38節,的意思是「繼承人」,而且這字在其他福音書裡不再出現 (太21:38,可12:7,路20:14),這表明了耶穌死在耶路撒冷前的地位和與父神的關係。我無法理解那些園丁為什麼那麼大膽地認為,他們能夠繼承這份指定的遺產。他們不但遲交租金,而且是完全拖欠的房客;他們是債務人和侵入的佔用者,他們簡直是想做地的主人;他們的問題不光是不情願付債或是離開果園,他們更想要擁有整個地產,包括裡面的籬笆、壓酒池、塔樓以及整個葡萄園,但是他們不願意用正常的途徑付全額買下,或是他們也不管地主願不願意出售。為此,他們決定不付錢、不協商、也不等待;但他們想要合法化的居住,並擁有別人所有的權利或地位。

當所有的辦法,都不成的時候,於是家主只好打發自己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心想租戶至少應該會給個面子,請求他兒子為他們說情,或是給他們寬限,但這辦法也失敗了。其實地主想要的是他們承認他的主權或是所有權,不一定是要拿回葡萄園。園主也沒有找其他願意租那園子或願意付更多錢的人去租那塊地,但是他預備了一位繼承人,這繼承人肯聽又肯幫助他們;這當中所有的財務、合約的時間和一切的事務等等,其實都可以協商的;他不是來控訴他們、驅逐他們或是使他們破產。但承租人的問題不是沒錢,而是貪心且自私自利,他們沒有任何的歉意或意願來付醫藥費,他們也不曾考慮殺人的後果。為此,地主不讓他們逃避責任,他們所犯的謀殺罪,其結果是死亡與毀滅。

匠人所棄的石頭 (42節),已作了房角石。以前,是一塊普通的小石塊,而不是石頭,但是如今變了粉碎人、折磨人和威脅人的大石頭。「砸得稀爛」的希臘文意思,是折磨變成碎片或粉末。44節的「跌碎」和「砸得稀爛」這兩個原文字,只出現在這個比喻,而無別處。「跌碎」意味著變成碎片,「砸得稀爛」意味著變成粉末。沒有任何人、事、物能忍受大石迎面而來。大石不但會滾向他們,而且會撞死他們。講到粉碎與消散,就是令人震驚與可怕的事。

結語:朋友,租金已經該付了,租約將要期滿了,收果子的時候到了。神正在尋找一些好人來取代祂葡萄園裡的惡人。神行了奇妙的事,就是接待悔改的稅吏和娼妓進入祂的國,並拒絕了不願悔改的法利賽人和祭司長 (42節)。有一天,神會依據祂的要求,按著我們的言語、行為與生活確實地審判我們。你是否就是這比喻裏不知感恩、不懂回應又不用心的園戶?你是否奪取神在這個世界以及你生命的主權?你是否已讓神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你是否拖欠租金、頑梗無知又怠於悔改呢?

討論問題 (由洪同希弟兄提供的):
1. 為何主耶穌要對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講述這個比喻?今日給我們的信息是什麼?
2.「耶穌說 :經上寫著: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24節) 這句說話是什麼意思?
3. 家主期望向園戶收取「果子」(34,41節),今日神對我們是否 有同樣的要求呢?我們有什麼果子可以給神呢?

思想問題:
1. 你認為你是屬於那一類人 ── 法利賽人和祭司長或是稅吏和娼妓?神是否有令神對你失去了耐性?


[i]本篇由賴正原整理。[ii] Douglas Stanglin,“Oprah: A Heavenly Body?” U.S. News & World Report 3/31/97[iii] www.fourjokers.co.uk/murphy/m6.shtm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5/pay-up-or-pack-up-matt-21.html
比喻人生: http://books.tiendao.org.hk/view.php?cat=product&id=d3b744b8-2173-102e-a7b1-00133e2db7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