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9, 2008

罪大惡極(羅 7)「保羅系列之一」

罪大惡極 (羅馬書 7:12-25)
作者:葉福成
整理:盛 文

有個人夢到去了天堂。有位天使會見他,並給他看一本巨大的黃金書。他問:「那是什麼?」天使回答說:「這是你的生命冊。」那人近看一下,看到冊上的第一頁寫有一些字,就問說:「這是什麼?」

天使說:「這些是你的惡行,你看還不少吧。」天使翻到下一頁,那人看到下一頁的字寫得更密麻。天使說: 「這些都是你的惡語,你看到它們比你的惡行更多。」那詩人開始發抖。

下一頁更寫得更加密密麻麻。那人問:「這些是什麼呢?」「這些都是你的惡念,你看有這麼多!因為人的思想比他說的話或行為更多。」

那人以顫抖的聲音問第四頁寫了什麼。天使翻到下一頁,看哪!那一頁黑如午夜。天使說:「這代表你的惡心,因為所有的思想、言語與行為都是從黑暗的心發出來的。」

中國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又說:「劃虎劃皮難劃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

羅馬書第七章是一個形容人性的起源以及人性將來結局的經典經文;它由四個字撐架著:律法 (23次)、罪 (16次)、願意 (7次) ,與死 (5次) 。

為什麼人性有如此的行為?人注定走掙扎的命運,還是走向成功呢 (parallel)?人的掙扎有結束的一天嗎?人的掙扎是從何起首又從何結束呢?

罪是為害者
7:12 這樣看來,律法是聖潔的,誡命也是聖潔、公義、良
善的。
7:13 既然如此,那良善的是叫我死麼?斷乎不是,叫我死
的乃是罪。但罪藉著那良善的叫我死,就顯出真是
罪,叫罪因著誡命更顯出是惡極了。
7:14 我們原曉得律法是屬乎靈的,但我是屬乎肉體的,是
已經賣給罪了。(羅 7:12-14)

保羅以肯定「給罪作奴僕的後果乃是死」作開始。

什麼是罪?以下有一些描述:

「罪如腎結石。沒人喜歡腎結石,也沒人應該喜歡罪。 」
「罪如臭雞蛋,我們一味用作料去掩飾它的臭氣。」
「罪如沒有存活率的癌症。」
「罪如花園的雜草,如果不剷除,它們會漫及整個花園。」
「罪如患白內障。它慢慢遮掩我們的視線,直到我們遲早看不清楚。 」
「罪有如蜘蛛網,你被它網羅住。 」
「罪有如蜜蜂,口裏滿是蜜糖,尾巴卻滿了毒刺。」
「罪如地心吸引力,是常在的力量,你看不見它──只看見它的影響力。 」
「罪如充滿致命毒素的蛇,它如能燃燒大森林的小火種。 」
「罪如麻醉劑,有麻木的作用。 」
「罪如體內的一粒子彈,除非你把子彈除去,要不然你就沒有力氣和痊癒。 」
「罪如管子的漏洞,它很可能每次令你掉下去。 」

罪並非「兒戯」,我們必須揭露和承認它的存在,因為它是「惡極」的 (13節)。「極」(13節,林後4:17) 一字在整本聖經中用了七次,其他出處的翻譯為「最妙的」(林前12:31),「重」 (林後1:8) ,「莫大」 (林後4:7),「無比」(林後4:17),「甚大」(林後12:7), 和「極力」(加1:13),並且導致「死」(13節) 。

每個人都想為自己的罪找藉口或代罪羔羊。在此處的藉口就是律法。是良善的律法叫我死嗎 (13節)?律法是致我於死地的殺手嗎?我是無辜的,還是受害的?律法確實有罪嗎?希臘文的判決「斷乎不是」 (13節) 也可以翻譯為「 斷乎不能」 (羅3:4) 、「斷乎不可」 (羅6:2,6:15,林前6:15)、「斷乎沒有」(羅9:14,11:1) 和「斷不」(加6:14)。沒有人喜歡法規、條例與規範,但保羅堅持說是罪叫人死,而不是律法叫人死。請記住,上帝的律法是犯罪之後才賜下的,而不是先有律法。「律法」指的是摩西所頒的律法,且「誡命」(12節) 指的是有權威的道德與信仰的律例。

保羅熱烈地辯稱說律法和誡命卻不絆倒人、毀壞人的生命,或帶來死亡。律法並沒引人犯罪,罪才是壞蛋和惡棍,並叫人死 (13節) 。

律法不是上帝在人墮落之前,而是在人犯罪之後賜下的 (羅5:13),用以對付人的罪。因此律法根本上是聖潔、公義、良善的 (agathos) (12節) ,它不受罪的影響。律法是好得不能再好的,它並非為定人的罪,而是為減輕人的愧疚和彰顯上帝的聖潔而賜下的。它是為著處理人的罪,而不是為著懲罰人的罪而設立的。

在第七章之前,保羅說律法如法官一樣 (羅2:12) ── 它審理並決定案件。律法是人的良知 (羅2:15,3:20) 和我們訓蒙的師傅 (paidagogos - 加3: 24);是知識和真理的體現 (羅2:20)。

律法如鏡子和信使一樣,我們不該用槍亂打來報信的人。當我早晨照鏡子時,若是不喜歡我的頭髮竪起來,我需要弄溼頭髮,再用梳子把頭髮梳好。有時候,我甚至不得不把梳子夾在頭髮裏,讓竪起來的頭髮慢慢伸直。最令我尷尬的是,見朋友時還忘了頭髮插了一隻小梳子。

人是受害者
7:15 因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
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
7:16 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願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
的。
7:17 既是這樣,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
的。
7:18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
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7:19 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
我倒去作。
7:20 若我去作所不願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
裡頭的罪作的。
7:21 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
同在。
7:22 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原文作人〕我是喜歡神的
律。
7:23 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
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羅 7:15-23)

一個人因偷了店家的東西被帶到法庭。他對法官說:「法官大人,我是個基督徒,我已成了新人,但我還是有舊的本性,並不是我的新人犯了錯,而是舊人犯了錯。」

法官回答說:「既然是舊人犯的錯,我判他坐監60天,既然新人是偷竊的共犯,我也判他30 天,所以我判你們兩人總共坐監90天。」

今天,否定人的敗壞是如此橫行,我們甚至常聽到如此維護壞人的言論:「他不是一個壞人,而是一個好人做了壞事」,或者:「他不是一個壞人,他只是作出一些壞的選擇。」 這類言論的受益者包括罪犯和詐欺犯。

保羅準確地描繪出人的困境。人性的深奧難測和人性無止境的絕望是令人難以理解的;人性的狡詐與惡毒也同樣難以理解。沒有任何禁令、界限或保釋金足以阻止他。有句話說:「規則就是要被打破的」(Rules are meant to be broken.)。 「不要/不准」的告示牌只是邀請人公開的反叛。

我常去的健身中心曾經在溫度調節計的箱子外面掛上「請勿觸摸」的標誌,以防止顧客不斷地去調整從1至10的指標的室溫控制計。當然這計畫沒能行得通,甚至標誌到後來都消失了。 我提議不如放一個「濕油漆」的標誌會更有效。以現代人的說法,「我忍不住」或「我無法控制自己」已成了口頭禪。

人的心比一罐蟲更惡劣,它比細菌、病毒和疾病更具破壞性。在這心的舞台上不斷排練的是「變身怪醫」(Jekyll and Hyde) 、拔河比賽,和是與非的戲劇。

第15節的希臘原文十分精緻又細微地揭發及闡述人在罪中的兩難,和他與罪的掙扎。在這節經文中基本上有三個不同的「作」(do) 字,全都出現在句子的結尾。希臘文記載: 「我所作的 ,我不明白。我所願 (要作的) 的,我不作。但我所恨的,我作。 」

保羅說他不「明白」或“ginosko” (知道) 他「作的」。第一次的「作」(kat-ergazomai) 是指「充分地作,直至地作,完全地作」。它有“kata”的介詞,其意思是「反對」、「徹底」或「出界的」。 保羅不明白他為什麼故意地選擇做錯誤的事並做出壞的選擇──直到達及飽和與最高界限。此外,他還不顧一切地試探、衝破界限。這裏的「作」包括範圍、程度或邊緣。理解這字有助於讀者對這段經文的認識,因為它在第七章出現5次 (13,15,1 7 - 「我所作的」,1 8,20節 – 「是我作的」)。

第二個 (作) 形容經常性的習慣,以十五節最後一字「不(作) (prasso)」為標記。“Prasso” (15, 19節) 是實踐的意思,指繼續或習慣性重複進行的行為。保羅哀嘆他不能一致地實踐良好的行為。在他來說,良好行為只是點滴發生、偶爾發生,或像電源開關一樣隨便可開可關的。

第三個「作」是決定性地「作」出來後的結局 ,第七章中出現了5次 (羅7:15,16, 19,20,21)。

我們的行為與我們的願望和定意完全相反──而且是極端的反叛,並成爲連續性的、常態化的定局了。我們不停地犯罪、時常地犯罪,且無可救藥地犯罪。

最後,他回到他「所不願的」或「恨惡的」(miseo) 行為中 (15節)。英文單詞 “miso-gynist” (厭惡女人的人) 前面的 “miso”就是「厭惡、憎厭」的意思。它意味著「我討厭這樣作」或「我恨惡自己這麼作」。罪讓人陷在多麼複雜、衝突,又自相矛盾的光景中!做好事如同辛苦爬坡,需要無比的努力奮鬥;做壞事卻容易輕鬆如同下坡一般。中國人說:「學好必須十年功,學壞只須一分鐘」。上一代的中國人說:「要孩子學壞,只須三日, 學好卻要三年。」有人甚至更正說孩子學壞 只須三分或三秒鐘。

其實,實踐你所傳講的是說易行難。你打算作好事,但結局不只是壞、出錯或不足,而是惡 (19,21節) ──是墨非定律 (Murphy's Law) 的罪的版本:「任何你覺得它可能會出錯的事,它就真的會出錯!」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不但出錯,更是邪惡又消磨人!

保羅從「惡極」(13節)繼續前進到罪為「沒有良善」(18節) ──前者是正面的陳述法,後者是負面的陳述法。我們越早承認自己「毫無良善」是越好 (18節)。保羅使用意為「入住」、「居住」的建築字眼「住」(oikeo) (17,18,20節,希臘文為「房屋」- 動詞),來表明善良可以造訪我們,但不能留下。善良僅是一個房客,而罪卻是屋主。良善並沒有要留下的意願或能力,反而罪在我裡面留下來居住 (17,20節)。罪不是陌生人或房客,而是同房人與屋主。「同在」 (21節) 是“parakeimai”或躺在附近,換句話說就是隨時都在。

罪被比喻成一個「征戰」(anti-strateuomai) 的士兵 ( 23節),與我的心思(nous)「作戰」,並「使我成為俘虜」 (aichmalotizo) 。前者為競賽,後者為征服──有作戰與被打敗放逐之分。後者的希臘字在聖經中出現其他3次,翻譯為「被擄」(路16:53)、「奪回」(林後10:5),和「牢籠」(提後3:6) 。

基督來解困
7:24 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
7:25 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這樣看
來,我以內心順服神的律,我肉體卻順服罪的律了。
(羅 7:11-25)

保羅說明律法雖然良善、優秀,和豐富,卻不是答案。

以下是一些有關律法的引述:
「律法如X射線。它不能醫治癌症,但它可以指出癌症。 」
「律法如地圖。如果你流浪於一座無路的山,它至少可以告訴你是否迷路了。 」
「律法如鏡子。它告訴我們是罪人,但不能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
「律法就像手電筒。它在黑暗中光照,並指出問題,但它不能擺平問題。 」
「律法有如拿著鞭子的惡霸,它趕我們朝向神的真理走。跟從雖然非常痛苦,但抗拒會更糟糕。」

律法雖然好,但它只能釋放人的愧疚,卻沒辦法把人脫離罪惡。它「比沒有好」或 「比以前好」,但並不是「好得無比」。它完成其目的,但它不是救恩。它是暫時解救痛苦的物品,而不是長期解除罪惡的解藥;它好像是繃帶或護士,但不是外科醫生。就如中國人說的:律法「治標不治本」,治外不治內。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是唯一消滅罪的得勝者。「脫離」(24節) 是「解救」的意思,原文強調祂把我們「脫離『出』(ek) 這取死的身體」。對「脫離」這希臘字全面的研究告訴我們,耶穌已把我們「脫離」三件事: (1) 取死的身體 (25節),(2) 黑暗的權勢 (西1:13),(3) 將來的忿怒 (帖1:10)。聖經從沒有說我們已經脫離了罪惡或誘惑,我們和罪的搏鬥依然在進行。雖然罪的魔咒與詛咒被破解了,但人的本質還是沒改變。信與不信的人與罪惡的抗衡沒有區別。一個是悔改和得救的罪人,另一個沒有悔改和沒有得救的罪人──一個承認自己是罪人,另一個還不知道自己是罪人。但至少得救的罪人有選擇──雖然我的肉體 (「罪性」,25節) 剛硬,我內心卻順服上帝的律。

最後所毀滅的就是死 (24節) 而不罪惡,原因之一是因為罪的權勢無法再禍害死人,但死亡的權勢是從亞當直到永遠的。罪無法在天堂門口立足,但死還在天堂門口等待。罪惡有時間限制,但死亡沒有時間表。

請留意保羅說我們不是脫離律法,而是脫離死亡。律法是猶太人的議題,但死亡是更大的議題與最後的仇敵 (林前15:26)。死亡是一個普世的經驗,所以需要普世的解決方案 (parallel)。同時,我們也無須脫離律法,因為律法主要是給猶太人的,而不是給全人類的。律法本身是好的、良善的 (羅7:13)。是罪,而非律法,引誘欺騙人,造出死來 (羅7:11,13)。沒有摩西律法之先,罪已經在世上了 (羅5:14) 。亞當代表人類的祖先,受害的是全人類。所以罪的猛烈衝擊是所有人的共同經驗,不只是猶太人。

結論:你事奉那一個──罪惡還是救主?你容許罪勝過你嗎?你以自己的實力還是以神的力量去對抗罪惡?你加入了救主的陣營與罪交戰,並使受害者脫離死亡嗎?

省思問題:
1. 保羅對「律法」的一般看法為何?
2. 保羅如何看律法和罪的關係?我們的文化趨向用改變規
則、價值觀,甚至法律來取悅大衆。例如:同居是非常
普遍的做法,人們不會認爲這是個罪。保羅的看法和現
在世俗的看法有何不同?
3. 爲什麽律法是屬靈的?其意義為何?
4. 我們作惡是因爲罪 (原罪或罪性),還是因為住在我們裏面
的罪造成的?我們行善是什麽原因,是因爲誰呢?
5. 你有和保羅相似的經驗嗎──立志行善卻行不出來?你
的實例是什麽?
6. 保羅内心有什麽樣的爭戰使得他覺得自己像個可憐無賴
的人?你也有同樣的掙扎嗎?
7. 到底什麽是耶穌的拯救?想想你個人的經驗。當律法在
我們身體和心靈裏工作時,我們有同樣的交戰嗎?



愛神的人得益處 (羅馬書 8:28-39)
作者:葉福成 整理:戴元涔

阿發是個32歲的單身漢。一天一位朋友問他:「你為什麼不結婚?難道你不能找到一個可以成為好妻子的女人嗎?」阿發回答說:「其實我找到很多我想結婚的女人,可是當我帶她們回家見我的父母,沒一個被我媽媽看上眼。 」

他的朋友想了一下,就說:「我有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你只需要找到一個像你母親一樣的女孩。」幾個月後,他們再次見面,朋友問道:「你找到了十全十美的女孩嗎?你的母親喜歡她嗎?」

阿發皺著眉頭回答說:「是的,我找到了十全十美的女孩,她就像我媽媽一樣。你說得對,我媽媽非常喜歡她。」那位朋友說:「那不就好了嗎? 」阿發回答說:「可是我爸爸不喜歡她。 」

許多有關苦難的事我們不瞭解也不喜悅,尤其是為什麼人會受苦和為什麼災難會發生,特別是發生在我們身上。只有一件事我們肯定知道,就是每個人都免不了。許多人誤解基督徒的生活會佈滿玫瑰花的芳香,並像童話般有圓滿的結束。過分熱心的見證也常助長了這種誤解。然而,一幅相反的圖畫更準確地描述保羅對基督教的認識,那就是第一世紀的基督徒因著主的緣故,接受敵人的仇恨、迫害、歧視,甚至殺害。羅馬書第八章28至39節是許多基督徒最喜歡的第二處保羅所寫的經文。

基督對經歷苦難的基督徒有什麼應許?祂以什麼去確認祂的應許?為何苦難經常使我們與祂更親近而非更遠離?

神的愛最有目的
8:28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
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8:29 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
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8:28-29)

有一個老婦人以信心和有勇氣分享信仰而著稱,她常站在家前門大聲喊著「讚美主!」隔壁住一個無神論者,聽到老婦人的宣告很生氣,就大叫:「這世界沒有主!」

後來,困難臨到那老婦人,她就祈求神給她幫助。她站在前門高聲喊著:「讚美主!神啊,我需要食物!我正遭遇困境,求主供應我生活所需之物!」第二天早上老婦人走出前門,看到一大袋的日用品,她就大聲歡呼「讚美主!」

鄰居從樹叢後面跳出來說:「啊哈!我說過世界沒有神。這些東西是我買的,不是神給的。」老婦人高興的跳上跳下,鼓掌說:「讚美主!祂不僅供應我日用所需,而且叫魔鬼付錢。讚美主!」

基督教所相信的不是人生沒有痛苦,乃是神在苦難中與我們同在,幫助我們共渡艱難。雖然我們不太清楚苦難的原因、答案或解釋,但是在一切所發生之事的背後都有其目的。我們必須分別回顧苦難的原因與期待其目的的鍛鍊與意義。

基督教對苦難的理解不像伊斯蘭教的宿命論思想或歐洲的存在主義。前者說一切的善惡都源於神,而後者說善惡都沒有意義。基督徒相信神允許不好事情發生,祂甚至不攔阻壞事的發生,但神並不帶來、引起或施行壞事。雅各書1:13記載:「 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

我們憑著信心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 (28節)。這是什麼意思?難道信主的人會有一個一帆風順、萬無一失的人生?讓我們先來研究「互相效力」的希臘原文的單字。基督教中一個很大的誤解,就是認為神會為我們安排好一切事情,信徒只需靜坐觀看神的表演。這種思想和這段經文的意思相差很遠。希臘文的「互相效力」是“sun-ergeo”,也是英文字“synergy”的先驅,這字是由英文的“syn”意思是「結合、同步」,與“ergeo”意思是「工作」,兩者合併組成的。「互相效力」不是意味人生沒有麻煩、試探和試驗,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只是一個木偶、機器人或棋子。「互相效力」的意思是神會「在」你身上、「與」你並且「藉著」你使萬事為你的益處效力。萬事聯合起來,共同行動,把對你好的益處帶出來,並完成它們的目的。經文沒有說萬事都「為你」互相效力,而是「萬事都為…益處互相效力」。神要與你一同工作,甚至在你身上作工,但祂不是為你打工。經文也沒有說阿貓阿狗會得益處,而是「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互相效力」的原文字出現在另外四處經文中。當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 (可16:20)。復活的主沒有出去和他們一起傳道,也沒有幫他們傳道,而是和他們「同工」。其他經文的翻譯是「同工同勞」(林前16:16)、「同工的」(林後6:1),和信心與行為的「並行」(雅2:22) 。

基督教界著名的作家楊腓力 (Philip Yancey) 曾說:「我不認為神會讓我們脫離苦難。神沒有給我們某種的保護罩,使得我們可以比其他人少受一點苦。但是神確實給我們聖靈為資源和內在的平安,這種平安是那些在困難時刻不轉向神的人所沒有的。」[i]

有人說:「神沒有應許我們一帆風順,但祂應許我們安全抵達。」

不要留在「預先所知道」(pro-orizo) 或者預定論的爭論中,其實這字與宿命論無關。本處經文是說「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效法」是“sum”「結合」與“morphos”「樣式」的組合,就是「相似」的意思。這字另外出現在腓立比書3:21,那裡翻譯為「改變」。所以萬事互相效力,使你轉變為「效法」(“sum-morphos”) 神兒子的模樣。正如基督本是神的像 (林後4:4 ,西1:15),我們都要漸漸更新,正如造我們的主的形像 (西3:10)。這二者的差別在於基督「是」神的像,而我們是要「效法」神兒子的形像。

神的愛最為寶貴
8:30 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
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
8:31 既是這樣,還有甚麼說的呢?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
擋我們呢?
8:32 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
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羅8:30-32)

南加州大學教授與作者李奧‧巴斯卡力 (Leo Buscaglia),有一次被邀請擔任挑選最有愛心的小孩的比賽評審。得獎的孩子是一個四歲的孩童,他的鄰居是一個剛失去妻子的老先生。

當小男孩見到老先生在哭時,他就走到老先生的院子裡,爬上他的膝蓋上,坐在那裡。小男孩的母親問他和鄰居老先生說了些什麼,那小男孩說:「沒什麼,我只是幫助他哭。」

神在基督裡已藉著耶穌十字架的犧牲,給了我們最大的禮物與明證。藉著捨棄祂的寶血和生命,基督給了我們最大的愛的證言。

31節使用兩個精采的介系詞作對比。「神若幫助我們」的「幫助」(“huper”或 for) 是一個介系詞,意思是「高於」、「優於」和「在上」──倘若神「在我們之上」。「誰能敵擋我們」的「敵擋」(“kata”或against) 也是個介系詞,經常是「對立」、「分散」、「強度」的意思。 神如何「幫助我們」呢?祂甚至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 (32節) 。

神的方法是公平的。祂沒有推翻、中止或減輕祂的道德律,為祂的兒子開一個特例。神是聖潔、公義和公平。「愛惜」這一字同樣形容神不「愛惜」原來的枝子──猶太人 (羅11:21),祂也沒有愛惜犯罪的天使,曾把他們丟在地獄,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審判 (彼後2:4)。神也沒有寬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臨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卻保護了傳義道的挪亞一家八口 (彼後2:5)。因著神不能閉眼不看世人的罪惡,祂竟然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

保羅在32節以十分強烈與尖銳的「捨了」和「賜給」兩字來形容神兒子的犧牲。這兩字其實並沒有「給」的意思。第一個字「捨了」的原文意思不是平常的「給予」(give),而是「捨棄」(give up)的意思,是無可收回與完全的交出,此字也被用來形容猶大將耶穌「交給」祭司長 (太26:16)。第二個字「賜給」是“charizomai”,源自于“charis”,通常被翻譯為另一種給予──「赦免」。

神的愛最有能力
8:33 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有神稱他們為義了。〔或
作是稱他們為義的神麼〕
8:34 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
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有基督
云云或作是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
也替我們祈求的基督耶穌麼〕
8:35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麼?是困
苦麼?是逼迫麼?是飢餓麼?是赤身露體麼?是危險
麼?是刀劍麼?
8:36 如經上所記:『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
們如將宰的羊。』
8:37 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
餘了。
8:38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
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
8:39 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
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
(羅8:33-39)

有位工程師在位於休斯頓的美國太空總署實習後,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改行學醫。在離開大學二十年之後,他在我們教會的感恩崇拜中分享他的見證:

「在通過醫學口試之前,是長達 10 年的醫學院、駐院實習和操練的時間。如果我把工學院和醫學院預科學習的時間全部算在內,一共是 20 年。我決定改行學醫,一部分的原因是要跟隨耶穌,醫治病人,減輕他們的痛苦。身為一名麻醉醫師,我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使病人睡去然後醒來。在聖經的時代,這會被視為一種超自然的能力,只能透過耶穌基督來成就。在手術中,雖然病人不會意識到我的存在,但我不斷的監視和看顧他們,不僅在手術進展時,我更關注他們整個人的情況。這提醒了我,我們的主如何照顧我們每一個人,即使我們沒有意識到祂的存在。我感謝主,祂賜給我知識和技能去照顧生病和軟弱的人。但我深知,主耶穌才是真正的醫治者和賜生命者。」

人生總是會碰到一兩個找你麻煩的人,但重要的乃是誰有資格、權柄去控告你、評判你,以及為你辯護。保羅用了很多法律的字眼來鼓勵沮喪的基督徒。「控告」一字 (33節) 是法律上的用字, Strong的聖經字典對「控告」 (egkaleo)的定義是「針對一個債務或要求提出收回或兌現」。除了這一節外,這字只出現於使徒行傳中,提及保羅與控告他的敵人激烈的辯論。其他六處翻譯包括「控告」(徒19:38, 26:7),「被查問」(徒19:40) 和「告/被告/所告」(徒23:28, 29, 26:2) 。保羅在該節的控告動詞後加上一個最嚴厲的介系詞「反對」(“kata”或against),去形容基督徒所受的逼害,此介系詞沒有出現在使徒行傳中。

在法律上,「定罪」的希臘文是“kata-krino”,是由「反對kata」和「審判krino」組成。「審判krino」一字是宣判或判決,但加上「反對kata」這個介系詞就是不利、無法駁回的「判刑」,正如祭司長和文士「定」耶穌死罪 (可10:33)。

最後一個法律的用字「祈求」(entugchano) 在聖經中出現五次,三次翻譯為「祈求」 (羅8:27,34;希7:25) ,各一次為「懇求」(徒25:24) 與「控告」(羅11:2)。

「隔絕」(35節) 這個字在聖經出現六次。最強烈的用法乃是應用於婚姻 (太19:6,可10:9,林前7:10)。耶穌曾說:「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太19:6) 。

因為主耶穌是檢察官、法官和辯護律師,沒有任何事物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保羅列出基督徒所受的威脅:患難、困苦、逼迫、飢餓、赤身露體、危險、刀劍。還有什麼比這些更糟糕呢?其實,缺乏金錢並非最可怕的事。「患難」(thlipsis) 是沒有休息;困苦是沒有安寧;逼迫是苦難「一直追逼,沒有停止」的意思。飢餓是沒有食物;赤身露體是沒有衣服;危險是沒有安全;刀劍是沒有防禦。

「得勝有餘」的傳統翻譯很難描述這在聖經只出現一次的希臘字。“huper-nikao”的單字是來自 “huper”──「在上,超越,過於 」和“nikao”(動詞),來自“nike”(名詞) ──「征服者,得勝者,勝利者」。所以“hupernikao” 是「完全征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我們會成功,而不是幸存。我們不僅是挑戰敵人,而是征服他們。我們受考驗,但我們會得勝,而且必然得勝!

結論:沒有任何事情比神的愛更個人化,更永久,更熱切。神賜給我們祂最好的,在各方面引導我們,並且保護我們到底。沒有祂的容許,我們連一根頭髮也必不損壞。我們可以從每個難處學習到教訓與功課,僅管未必是人所期待或認為完美的答案。神沒有應許人生中沒有風浪、暴雨或黑夜,但神卻應許風暴後會有彩虹,黑夜盡頭有曙光,並且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 (詩30:5) 。

[i] http://www.csec.org/csec/sermon/yancey_3302.htm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1.html

愛神的人得益處 (羅 8)「保羅系列之二」

愛神的人得益處 (羅馬書 8:28-39)
作者:葉福成
整理:戴元涔

老張和小李多年沒見面了。他們交談甚歡,彼此分享著別後這些年來所發生的事情。最後老張邀請小李去參觀他的新公寓。老張對小李說:「歡迎你來我家,來認識我的妻子和三個孩子。」

小李回答說:「太好了。你住在哪裡? 」

老張說:「這是我的地址。我住的公寓後面有足夠的停車位。停車之後,請往前門走,用你的腳踢開那扇門,走到電梯,用你的左手肘去壓電梯按鈕,然後進電梯!當你到了六樓時,你一直走到看到寫著我名字的大門。然後用右手肘按門鈴,我就會讓你進來。」

小李回答:「好。但是請告訴我… …為什麼我要踢開前門,用左手肘壓電梯按鈕,然後用右手肘按門鈴? 」

老張說:「我想你不會空手來我家吧!」

許多信徒兩手空空地去見神,他們不明白奉獻和委身的道理。保羅教導在羅馬的外邦信徒如何活出一個豐盛的生命,而不是白佔地土的生命;如何更多效法基督,而不要效法世界。羅馬書十二章是基督徒最喜歡的經文之一,許多牧師也喜歡講這段經文,這段經文被講述的次數多過聖經中其他的經文。

一個信徒有義務事奉神嗎?他為什麼要事奉?有什麼事情會攔阻、延遲他去完成事奉?

獻上身體
12:1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
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
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中國人很講究吃海鮮,尤其喜歡吃鮮活魚。許多年前去探訪住在芝加哥的親戚時,我們在郊區一家中國餐館吃晚餐。我們希望吃到新鮮的魚,但是不曉得在芝加哥是否能如願以償。我們問服務生:「你們的魚是不是游水魚?」那個服務生愣了一下,然後以一本正經的眼光看著我們,毫無表情地回答: 「曾經游過。 」

你奉獻給主的是新鮮的還是冷藏的?
保羅勸勉羅馬的弟兄姊妹將身體獻上給主,當作活祭。猶太人的獻祭和中國人以及異教徒的獻祭是完全相反的,中國人和其他異教徒喫祭壇上的祭物 (林前10:18),但猶太朝聖者的燔祭一般是完全燒毀的,不可以拿來吃。以色列人直到在利未記第一章時才清楚獻祭的詳細吩咐。若有人要獻燔祭給耶和華,他必須要獻一隻沒有殘疾的公的祭物。獻祭的人要按手在燔祭牲物的頭上,然後祭物才被宰殺。祭司要奉上血,把血灑在祭壇上。亞倫的子孫要在壇上升火,把去皮並切成塊的肉,包括頭和脂油,並用水洗過的內臟與腿,都放在壇上,把一切全燒在壇上,當作燔祭,獻與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 (利 1:1-9)。

同樣地,信徒的身體必須全然獻給主,當作活祭,神悅納的條件是相同的。我們所獻的必須是沒有殘疾、瑕疵或缺陷的──沒有損壞的祭;我們所獻的也必須是活的,不是生病的、快死的,或不健全的。獻給神的不能有任何保留。最好的部分當獻給主或燒給主;不可留下頭來煮粥,內臟熬湯,腿來烤肉。

馬太.亨利 (Matthew Henry) 有如此深刻的見解:
「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全人。根據律法,獻祭是用動物的身體,而林前6:20告訴我們,身子包括了我們的心靈。供物的獻祭雖是經由祭司,但獻供物的人自己必須擺上,藉著按手在供物的頭上,將他所有的權利、主權和權益移交給神。獻供物是自願的動作…是出於個人自由的意志。所獻的是你的身體,不是你的祭物…『將身體獻上』不僅意味著避免身體所犯的罪,更是以身體為心靈的僕人去事奉神,為的是用我們的身子來榮耀神…「當作活祭」不是按律法的要求將祭物宰殺…基督徒將自己的身體獻給神,但不是將身體焚燒。一個誠心奉獻給神的身體就是活祭。」

我所讀的神學院一位教授 (Thomas Constable) 說,第1節和第2節論到「基督徒最重要的關係,就是他與神的關係…我們與神的關係是一切的基礎,它掌管了我們其他的行為…處理好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是基督徒最重要的責任…『勸』(parakaleo) 是介乎命令和懇求之間…使徒保羅『勸』弟兄姐妹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但不希望他們是因著他的吩咐才這樣做;保羅希望弟兄姐妹是因著神為他們所做的,而自己願意獻上。」

慈悲與憐憫看似相同,其實不同。第一節的「慈悲」字根來自羅馬書9:14-15,這段經文直接引述出埃及記33:19:「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這裏的「慈悲」事實上是神對摩西所說的「憐憫」。

「慈悲」最常用的定義為「神沒有給人他們應得的」,而「憐憫」則是神以自然憐愛恩待祂兒女們。「憐憫」一字是用來描述父母親對他們小孩的愛心,如詩篇103:13和賽亞書49:15記載:「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和「婦人焉能忘記他喫奶的嬰孩,不『憐恤』他所生的兒子?」慈悲顯然是出於對人的可憐,但憐憫是來自神的愛和主動。
請注意,信徒身體所獻上的「活祭」在希臘文是「單數」並非「複數」,是完整果斷的,不是部份分期的。原文的「祭」字之後有三個形容詞:活的、聖潔的、可喜悅的。

與任何死了或被野獸撕裂的動物接觸是不潔的,吃或摸其屍的,必不潔淨到晚上 (利11:31,17:15)。你也許會說:「牠們在被獻為祭之前,不都是先被宰殺死了嗎?」可是獻上已經死的祭物和獻上在獻祭前是活的祭物是有區別的。我們的現實主義的社會考慮功效 (function) 的層面,但神詳查我們的實質 (form) 和健全 (fitness)。

「活的」強調其活動和功能,但「聖潔」強調其本質和品質。聖潔的意思是被分別出來歸於神。創世記的「分別」是指一個明確的差別與區分;這字被用來形容在起初光與暗的分開 (創1:4)、空氣以下的水和空氣以上的水分開 (創1:6-8),以及晝與夜的分開 (創1:14,1:18)。對以色列而言,他們被分別為聖,與萬民有別,要屬於神 (利20:26)。神將他們從世上萬民中揀選出來,作祂的子民,祂的珍寶(申7:6,14:2)。從負面來看,他們與萬民有別,但從正面來看,他們是神的子民。其實新約的聖潔並非完美的意思,而是「毫無玷污皺紋…沒有瑕疵」(弗5:27)。「活」的意思就是不是死的、生病的,或快要死的, 而「聖潔」是指最好的。

「所喜悅的eu-arestos」強調其目的和志向。該希臘字在聖經中出現九次 (羅12:1, 12:2,14:18,林後5:9,弗5:10,腓4:18,西3:20,多2:9,來13:21)。它的字首是「好eu」一字,因此「所喜悅的」的意思是「良好的喜悅」,不只是一般或稍微的「喜悅」。

更新心意
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12:2)
一位敬虔的老牧師有一隻很喜歡的鸚鵡,但是那隻鸚鵡從牠前任主人那裡學到一些很不好的髒話。在經過好幾次尷尬的場面後,老牧師決定結束這鸚鵡的生命。但是一位教會的姊妹給老牧師最後一帖良藥。她說:「我有一隻母的鸚鵡,她非常的虔誠。她總是靜靜地坐在棲木上,不斷地禱告。你要不要把你的鸚鵡帶來我這裡?看看我家鸚鵡好的影響力能不能改變你的鸚鵡?」

牧師說:「這值得一試。」於是第二天晚上就帶著他的寵物抵達那姊妹的家。那公鳥一看到那隻母鳥就叫:「嘿,親愛的,給我一個吻,好嗎?」那隻母的鸚鵡愉快地回答:「我的禱告蒙應允了!」

愛爾蘭有一句諺語:「誰和狗一同躺下來,誰就與跳蚤一起起來。」[i]

「效法」一字 (2節) 是“su-schematizo”;“su/sun”這介詞是「聯合」的意思,而“schematize”是出自於「模式schema」這個字 ,意思是「外在的條件和情況」。Dictionary.com列出“schema”的定義為 (1) 一張圖,一個計劃或策略, (2) 一個基本的組織模式或結構;概念架構。

以心理學和認知科學分析,“schema”是一個意念的結構,代表著世界的某些方面。人用“schema”去組織現有的知識,並提供一個架構去理解未來的事物。不過,“schema”可以影響和妨礙一個人吸收新的資訊,例如偏見會造成與人有限制或有偏差的交往和期望,也可能會導致一個人只「看到」或「記得」一些沒有發生的事情,因為他總認為自己的“schema”較為可信。[ii]

保羅勸信徒要與世界劃清界線,不要與世界「結合sun」。信徒要進入世界,但不要認同世界。效法世界的「模式schema」會使得信徒無法成長和成熟。我們要被神的話語來塑造,而不要被世界塑造。此處的世界是“aion”,指一個世代,一段時間;它不是指物質的「宇宙cosmos」,而是指當今的世代。

「變化metamorphoo」是一個最難預料、令人驚訝和有趣的字。“metamorphoo”形容耶穌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 (太17:2,可9:2)。這是日與夜、白與黑、新與舊的區別。然而,與耶穌變了形像不同的,是我們的目標在於『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 (林後3:18)。 在生物學上,“ metamorphoo”是一個結構上突發性的變化,我們可以藉著生物的生長看出這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從幼體到發育的轉型,例如從蝌蚪變為青蛙,或毛毛蟲變為蝴蝶。

「變化metamorphoo」是由一個人的「心意nous」而不是身體開始的。「心意nous」或「意念」是人的理解、思想和認知。馬太‧亨利說:「心意是積極管理我們全人的重要部分;所以心意更新是全人的更新。」

追求卓越
12:2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12:2)

著名作家約翰史托德 (John Stott) 分析這段經文時說:「我們必須在世界的道路和神的旨意之間作選擇。」

世界說:「盡你所能去得到、去抓住,為自己而活。」
神說: 「施比受更為有福。」

世界說:「你得什麼給什麼;以善報善,以惡報惡,以牙還牙。」
神說: 「不要以惡報惡,反要以善勝惡。」

世界說:「性是為了享樂;是沒有委身的享受。」
神說:「性是為了愛;是有委身的享受。」

世界說:「要不斷向上爬,不擇手段達到目的。」
神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世界說:「人的偉大是以成就來衡量的。」
神說:「人的偉大是以服事來衡量的。」

世界說:「你自己最重要;為自己而活,一切靠自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神說:「先求我的國和我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

世界說:「為自己站出來;爭取你的權利。」
神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 [iii]


心意更新而變化的人自然可以察驗並走在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中。

「察驗」 或“dokimazo”這字在新約聖經出現23次,除了5次翻譯為「察驗」(羅12:2,加6:4,弗5:10,帖前2:4,5:1) 之外,其他最普遍的翻譯是6次為「試驗」 (林前3:13,林後8:8,8:22,13:5,彼前1:7,約一4:1),2次為「分辨」(路12:56,12:56) 和「分別」(羅2:18,腓1:10)。它的意思是「認識」、「看出」、「審查」、「領悟」或「測驗」。這字的基本主要意思是指運用頭腦功能的「思考」。前面所談的「心意」是形式,指頭腦和腦力,而「察驗」是使用「心意」得到的領悟和知識。

「心意」的奧秘是它不受「模式schema」的控制或左右。神賜給我們「心意」不是要我們保持中立,甚或浪費不用。與我一起運動的一位心理專家朋友曾跟我說:「運動不是身體的操練,而是意志的操練。」我也常嘲笑那些突然對運動超感興趣的人說:「運動是『心志』勝於『物質』(mind over matter)。」心意更新變化的人沒有困難察驗神的心意、認識神的價值標準、驗明真與假、分析是與非、分辨好與壞、對或錯,以及善與惡。

按著原文排列,三個描述神的旨意的形容詞是善良(agathos)、可喜悅的 (eu-arestos) 和純全(teleios)。善良(agathos) 是本質的美善;可喜悅的(eu-arestos) 加上「好eu」的介詞,意思是「非常喜悅」;純全 (teleios) 的意思是「完成」而不是「完美」。該字在聖經出現19次,其他的翻譯包括8次為「完全」(太5:48,5:48,5:48,5:48,林前2:6,腓3:15,西4:12,雅3:2),3次為「全備」(來9:11,雅1:17,1:25),2次為「長大成人」(弗4:13,來5:14),各1次為「完完全全」(西1:28)、「成功」(雅1:4)、「大人」(林前14:20) 與「完備」(雅1:4)。

這純全 (teleios) 的字是形容牧師建立基督的身體,使她得以「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以及在信徒身上「成全」他們,使他們能「完備 」(雅1:4)。在希臘文,「純全」和「長大成人」、「成全完備」是同一個字。

結論:你是否獻了你的身心靈給主?你是否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 (申 6:5) 你是否抓住和扣留屬於神的時間、恩賜和金錢?你走在義人的路上還是惡人的道上?你是否走在與神有美好關係、有神的生命和平安的路途上?你愛/效法世界還是愛/效法你的神?

[i] A Treasury of Irish Folklore and Humor, Henry D. Spalding, Jonathan David Publishers, New York 1978
[ii] http://en.wikipedia.org/wiki/Schema_(psychology)
[iii] http://www.30goodminutes.org/csec/sermon/stott_2621.htm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2.html

活的比死的好(羅 12 )「保羅系列之三」

活的比死的好 (羅馬書12:1-2)
作者:葉福成
整理:戴元涔

老張和小李多年沒見面了。他們交談甚歡,彼此分享著別後這些年來所發生的事情。最後老張邀請小李去參觀他的新公寓。老張對小李說:「歡迎你來我家,來認識我的妻子和三個孩子。」

小李回答說:「太好了。你住在哪裡?」

老張說:「這是我的地址。我住的公寓後面有足夠的停車位。停車之後,請往前門走,用你的腳踢開那扇門,走到電梯,用你的左手肘去壓電梯按鈕,然後進電梯!當你到了六樓時,你一直走到看到寫著我名字的大門。然後用右手肘按門鈴,我就會讓你進來。」

小李回答:「好。但是請告訴我… …為什麼我要踢開前門,用左手肘壓電梯按鈕,然後用右手肘按門鈴?」

老張說:「我想你不會空手來我家吧!」

許多信徒兩手空空地去見神,他們不明白奉獻和委身的道理。保羅教導在羅馬的外邦信徒如何活出一個豐盛的生命,而不是白佔地土的生命;如何更多效法基督,而不要效法世界。羅馬書十二章是基督徒最喜歡的經文之一,許多牧師也喜歡講這段經文,這段經文被講述的次數多過聖經中其他的經文。

一個信徒有義務事奉神嗎?他為什麼要事奉?有什麼事情會攔阻、延遲他去完成事奉?

獻上身體 (Surrender Your All)
12:1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
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
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中國人很講究吃海鮮,尤其喜歡吃鮮活魚。許多年前去探訪住在芝加哥的親戚時,我們在郊區一家中國餐館吃晚餐。我們希望吃到新鮮的魚,但是不曉得在芝加哥是否能如願以償。我們問服務生:「你們的魚是不是游水魚?」這個問題似乎令他感到吃驚。那個服務生愣了一下,然後以一本正經的眼光看著我們,毫無表情地回答:「曾經游過。」

你奉獻給主的是新鮮的還是冷藏的?

保羅勸勉羅馬的弟兄姊妹將身體獻上給主,當作活祭。猶太人的獻祭和中國人以及異教徒的獻祭是完全相反的,中國人和其他異教徒喫祭壇上的祭物 (林前10:18),但猶太朝聖者的燔祭一般是完全燒毀的,不可以拿回吃的。以色列人直到在利未記第一章時才清楚獻祭的詳細吩咐。若有人要獻燔祭給耶和華,他必須要獻一隻沒有殘疾的公的祭物。獻祭的人要按手在燔祭牲物的頭上,然後祭物才被宰殺。祭司要奉上血,把血灑在祭壇上。亞倫的子孫要在壇上升火,把去皮並切成塊的肉,包括頭和脂油,並用水洗過的內臟與腿,都放在壇上,把一切全燒在壇上,當作燔祭,獻與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 (利 1:1-9)。

同樣地,信徒的身體必須全然獻給主,當作活祭,神悅納的條件是相同的。我們所獻的必須是沒有殘疾、瑕疵或缺陷的──沒有損壞的祭;我們所獻的也必須是活的,不是生病的、快死的,或不健全的。獻給神的不能有任何保留。最好的部分當獻給主或燒給主;不可留下頭來煮粥,內臟當小吃,腿來烤肉,骨頭熬湯。

馬太.亨利 (Matthew Henry) 有如此深刻的見解:
「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全人。根據律法,獻祭是用動物的身體,而林前6:20告訴我們,身子包括了我們的心靈。供物的獻祭雖是經由祭司,但獻供物的人自己必須擺上,藉著按手在供物的頭上,將他所有的權利、主權和權益移交給神。獻供物是自願的動作…是出於個人自由的意志。所獻的是你的身體,不是你的祭物…『將身體獻上』不僅意味著避免身體所犯的罪,更是以身體為心靈的僕人去事奉神,為的是用我們的身子來榮耀神…「當作活祭」不是按律法的要求將祭物宰殺…基督徒將自己的身體獻給神,但不是將身體焚燒。一個誠心奉獻給神的身體就是活祭。」

我所讀的神學院一位教授 (Thomas Constable) 說,第1節和第2節論到「基督徒最重要的關係,就是他與神的關係…我們與神的關係是一切的基礎,它掌管了我們其他的行為…處理好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是基督徒最重要的責任…『勸』(parakaleo) 是介乎命令和懇求之間…使徒保羅『勸』弟兄姐妹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但不希望他們是因著他的吩咐才這樣做;保羅希望弟兄姐妹是因著神為他們所做的,而自己願意獻上。」

「慈悲」是複數的而不是單數的,保羅經常形容「慈悲」為複數的 (林後1:3,腓 2:1,西 3:12),雖然希伯來書是單數的 (希10:28)。它是富裕的、豐富的和有意義的。

反而,信徒身體所獻上的「活祭」在希臘文是「單數」並非「複數」,是完整的,不是小片、部份和分期獻上。原文的「祭」字之後有三個形容詞:活的、聖潔的、可喜悅的。

與任何死了或被野獸撕裂的動物接觸是不潔的,吃或摸其屍的,必不潔淨到晚上 (利11:31,17:15)。你也許會說:「牠們在被獻為祭之前,不都是先被宰殺死了嗎?」可是獻上在獻祭前是死的祭物和獻上在獻祭前是活的祭物是有區別的。我們的現實主義的社會考慮功效 (function) 的層面,但神詳查我們的實質 (form) 和健全 (fitness)。

「活的」強調其活動和功能,但「聖潔」強調其本質和品質。聖潔的意思是被分別出來歸於神。創世記的「分別」是指一個明確的差別與區分;這字被用來形容在起初光與暗的分開 (創1:4)、空氣以下的水和空氣以上的水分開 (創1:6-8),以及晝與夜的分開 (創1:14,1:18)。對以色列而言,他們被分別為聖,與萬民有別,要屬於神 (利20:26)。神將他們從世上萬民中揀選出來,作祂的子民,祂的珍寶(申7:6,14:2)。從負面來看,他們與萬民有別,但從正面來看,他們是神的子民。其實新約的聖潔並非完美的意思,而是「毫無玷污皺紋…沒有瑕疵」(弗5:27)。「活」的意思就是不是死的、生病的,或快要死的,而「聖潔」是指最好的。

「所喜悅的eu-arestos」強調其目的和志向。該希臘字在聖經中出現九次 (羅12:1,12:2,14:18,林後5:9,弗5:10,腓4:18,西3:20,多2:9,來13:21)。它的字首是「好eu」一字,因此「所喜悅的」的意思是「良好的喜悅」,不只是一般或稍微的「喜悅」。

更新心意 (Seek the Transformation)
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12:2)

一位敬虔的老牧師有一隻很喜歡的鸚鵡,但是那隻鸚鵡從牠前任主人那裡學到一些很不好的髒話。在經過好幾次尷尬的場面後,老牧師決定結束這鸚鵡的生命。但是一位教會的姊妹給老牧師最後一帖良藥。她說:「我有一隻母的鸚鵡,她非常的虔誠。她總是靜靜地坐在棲木上,不斷地禱告。你要不要把你的鸚鵡帶來我這裡?看看我家鸚鵡好的影響力能不能改變你的鸚鵡?」

牧師說:「這值得一試。」於是第二天晚上就帶著他的寵物抵達那姊妹的家。那公鳥一看到那隻母鳥就叫:「嘿,親愛的,給我一個吻,好嗎?」那隻母的鸚鵡愉快地回答:「我的禱告蒙應允了!」

愛爾蘭有一句諺語:「誰和狗一同躺下來,誰就與跳蚤一起起來。」

「效法」一字 (2節) 是“su-schematizo”;“su/sun”這介詞是「聯合」的意思,而“schematizo”是出自於「模式schema」這個字,意思是「外在的條件和情況」,後者可翻譯為世界的「樣子」(林前7:31) 或人的「樣子」(腓2:8)。「效法」是命令式的,不是選擇性的,不是提供意見。

保羅勸信徒要與世界劃清界線,不要與世界「結合sun」。信徒要進入世界,但不要認同世界。效法世界的「模式schema」會使得信徒無法成長和成熟。我們要被神的話語來塑造,而不要被世界塑造。此處的世界是“aion”,指一個世代,一段時間;它不是指物質的「宇宙cosmos」,而是指當今的世代。

「變化metamorphoo」是一個最難預料、令人驚訝和有趣的字。“metamorphoo”也是命令式的,它形容耶穌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 (太17:2,可9:2)。這是日與夜、白與黑、新與舊的區別。然而,與耶穌變了形像不同的,是我們的目標在於『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 (林後3:18)。 在生物學上,“ metamorphoo”是一個結構上突發性的變化,我們可以藉著生物的生長看出這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從幼體到發育的轉型,例如從蝌蚪變為青蛙,或毛毛蟲變為蝴蝶。

「變化metamorphoo」是由一個人的「心意nous」而不是身體開始的。「心意nous」或「意念」是人的理解、思想和認知。馬太‧亨利說:「心意是積極管理我們全人的重要部分;所以心意更新是全人的更新。」

追求卓越 (Strive for Excellence)
12:2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12:2)

著名作家約翰史托德 (John Stott) 分析這段經文時說:「我們必須在世界的道路和神的旨意之間作選擇。」

世界說:「盡你所能去得到、去抓住,為自己而活。」
神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世界說:「你得什麼給什麼;以善報善,以惡報惡,以牙還牙。」
神說:「不要以惡報惡,反要以善勝惡。」

世界說:「性是為了享樂;是沒有委身的享受。」
神說:「性是為了愛;是有委身的享受。」

世界說:「要不斷向上爬,不擇手段達到目的。」
神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世界說:「人的偉大是以成就來衡量的。」
神說:「人的偉大是以服事來衡量的。」

世界說:「你自己最重要;為自己而活,一切靠自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神說:「先求我的國和我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

世界說:「為自己站出來;爭取你的權利。」
神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心意更新而變化的人自然可以察驗並走在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中。

「察驗」或“dokimazo”這字在新約聖經出現23次,除了5次翻譯為「察驗」(羅12:2,加6:4,弗5:10,帖前2:4,5:1) 之外,其他最普遍的翻譯是6次為「試驗」(林前3:13,林後8:8,8:22,13:5,彼前1:7,約一4:1),2次為「分辨」(路12:56,12:56) 和「分別」(羅2:18,腓1:10)。它的意思是「認識」、「看出」、「審查」、「領悟」或「測驗」。這字的基本主要意思是指運用頭腦功能的「思考」。前面所談的「心意」是形式,指頭腦和腦力,而「察驗」是使用「心意」得到的領悟和知識。

「心意」的神話乃是它是無私的或獨立的。神賜給我們「心意」並非是要我們保持中立,甚或浪費不用。與我一起運動的一位心理專家朋友曾跟我說:「運動不是身體的操練,而是意志的操練。」我也常嘲笑那些突然對運動超感興趣的人說:「運動是『心志』勝於『物質』(mind over matter)。」心意更新變化的人沒有困難察驗神的心意、認識神的價值標準、驗明真與假、分析是與非、分辨好與壞、對或錯,以及善與惡。

按著原文排列,三個描述神的旨意的形容詞是善良(agathos)、可喜悅的 (eu-arestos) 和純全 (teleios)。善良(agathos) 是本質的美善;可喜悅的 (eu-arestos) 加上「好eu」的介詞,意思是「非常喜悅」;純全 (teleios) 的意思是「完成」而不是「完美」。該字在聖經出現19次,其他的翻譯包括8次為「完全」(太5:48,5:48,5:48,5:48,林前2:6,腓3:15,西4:12,雅3:2),3次為「全備」(來9:11,雅1:17,1:25),2次為「長大成人」(弗4:13,來5:14),各1次為「完完全全」(西1:28)、「成功」(雅1:4)、「大人」(林前14:20) 與「完備」(雅1:4)。

這純全 (teleios) 的字是形容牧師建立基督的身體,使她得以「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以及在信徒身上「成全」他們,使他們能「完備」(雅1:4)。在希臘文,「純全」和「長大成人」、「成全完備」是同一個字。

結語:沒有奉獻比奉獻自己更好 - 你的聖潔、委身和與神相交。你是否獻了你的身心靈給主?你是否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 (申 6:5) 你是否抓住和扣留屬於神的時間、恩賜和金錢?你走在義人的路上還是惡人的道上?你是否走在與神有美好關係、有神的生命和平安的路途上?你愛/效法世界還是愛/效法你的神?

應用問題:
1. 保羅對基督徒的呼召是什麼?在「信徒」與獻上自己當
活祭的人之間有差別嗎?就回應這個呼召來說,你在何
處?
2. 請思考在獻上身體當活祭中你需要操練紀律的方面 (好比
享樂、健康…等)。為此禱告並立下個人操練紀律的目
標。
3. 請挑出你與世界掙扎的一方面 (好比工作道德、家庭生
活、金錢、人際關係),拿出世界的價值觀與聖經的價值
觀作一對比。
4. 我們能如何「心意更新而變化」?你有這方面的經驗
嗎?請與弟兄姊妹們分享。
5. 我們如何區分自己的願望與神的旨意?他們總是不同
還是相同?我們如何分辨什麼是神純全的旨意?
6. 身為弟兄或姊妹,我們如何彼此勉勵行出羅馬書12:1-2
的教導?請考慮你可行的一項。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3.html

奇妙十字架(林前 1)「保羅系列之四」

奇妙十字架(哥林多前書1:18-31 )
作者:葉福成
整理:晏奎文

自2004年來十字架遭到一場重大的攻擊。當年的五月,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ACLU) 給洛杉磯縣兩個星期去將該縣1957年所設計的縣徽從其縣屬建築物、證件、制服,車輛和名片中去掉,因為縣徽中有十字架。為避免一場官司,經過四個月的辯論後,洛杉磯縣監事會決定將一個小小黃金色的十字架從其縣徽中去掉。投票的結果是3比2,三位民主黨監事會會員投票贊成去掉十字架,而兩名共和黨會員投票保留它。[i]

當年的六月,七百多市民擠滿了洛杉以東50英里的瑞德蘭市 (Redlands) 的市政會議,抗議該市去除十字架的計畫。數千市民寫信或打電話給市議會抱怨,但市議會拒絕讓步,雖然該城市會使用約80萬元的費用,去改換城市印章。瑞德蘭市的代表律師說:「本市目前面臨預算緊縮,這場變革可以花去5至6萬美元的費用,所以市議會決定讓市經理繼續執行把十字架消除的議案,付出這筆費用或努力是不值得的。」[ii]

就意義上而言,十字架所獲得的待遇與耶穌遭遇的是相同的。耶穌被人吐唾沫在臉上、被人用拳頭打、被巴掌打 (太26:67),祂被鞭打 (太27:26)、頭被打 (太27:30)、被戲弄 (太27:29)、被譏誚 (太27:39 ,太27:44)。

十字架的信息是什麼?為什麼十字架會冒犯人、討人厭與被辱罵?十字架又如何是個威脅?

基督的十字架是未經測試的智慧
1:18 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
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
1:19 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
人的聰明。』
1:20 智慧人在那裡?文士在那裡?這世上的辯士在那裡?
神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麼?
1:21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
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
了。(林前1:18-21)

一天一位無神論者坐在樹下思想。他說:「神啊,你知道我不相信你,但倘若你存在,你一定笨極了。看看這棵大橡樹,它有很小的橡子;再看看這顆大南瓜長在纖細的蔓藤上。假如我是你,我會讓橡子長在蔓藤上,讓南瓜長在大橡樹上。」

  當這人想著自己偉大的智慧,並想照照鏡子看自己得意的模樣時,一粒橡子落在他頭上。他驚叫道:「感謝神不是一粒南瓜!」

人的智慧很可笑。60年代的嬉皮士說:「我們只需要愛。」和平主義者說:「我們只需要和平,不是戰爭。」浪漫派人士說:「我們只需要對方。」算命者說:「我們只需要運氣。」而進步黨說:「我們只需要改變」。

保羅說,人的真正需要是十字架,因為他們最大的需要是救恩。可是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滅亡」(apollumi) (18節) 的字義意思不只是毀滅,而是「全然毀滅」。他們以非基督徒的口吻稱十字架為「愚拙」,原文“moria"來自“moros"。十字架對不信的人是一個笑劇──一個笑話和把戲。在世人的眼中,基督徒是最大的笨蛋,十字架是最愚蠢的道理。批評者認為基督教是失敗者與倒楣人的柺杖。除了這裡提及「滅亡的人」之外,希臘文列出「滅亡」 的包括人的全身 (太5:29)、人的生命 (太10:39)、惡人 (太21:41)、污鬼(可1:23-24)、不悔改的 (路13:3) 和犯了罪的 (羅2:12)。有趣的是,這些神所滅去的對象乃是人,並不是東西或動物。

  另一方面,基督徒深信十字架不是一塊木頭或珠寶而已。它是為著拯救靈魂、饒恕罪人,並改變生命的神的大能 (dunamis)。希臘文有三個字具有「力量」的內涵,一個是「強」(strong),另一個是「勢力」(might), 但最受歡迎的是「大能 」(power/dynamite),用來普遍形容「神的大能」 (羅1:16,提後1:9 ,太22:29,可12:24 ,路5:17,羅1:16,林前1:24,林後6:7,提後1:8) 。神的大能高過用來描述物質力量的「強」或「勢力」。

根據18節、21節和其他兩段經文 (羅1:16,提後 1:9)的陳述,聖經告訴我們人需要的是十字架,因它是神拯救人的大能,而救恩是人最寶貴的禮物。你也許要問我們為什麼需要救恩?那是因為人的滅亡、墮落、命運、消滅和毀滅是必然的。十字架的道理並不受歡迎,因為它指出人罪惡的本性、自私的選擇,和嚴重的審判。

當人「全然毀滅」或「滅亡」時 (18 節),他的智慧與聰明要被「滅絕」。「滅絕」這字(19節) 的含意沒有比「滅亡」嚴重。「智慧」是“sophos”一字,由它造成的英語字包括“sophisticated”、“sophist” (老師或哲學家)、“sopho-more” (智慧 + 愚拙!) 等。「聰明」(sun- esis) 的字義是指能構思的認知與才智能力,是思想的組合者。「文士」(grammateus) 是抄寫員或秘書,把思想付諸於文字。因此「智慧人」是思想家,「聰明人」是組合者,「文士」是寫作家。另一方面,「辯士」(suzetetes) 是追尋者、哲學家,是他當代尋找理想者。“suzetetes”的字根是 「找」。

如果你問四人中任何一人──智慧人、聰明人、文士,與追尋者,他們沒有人會告訴你他們明白真理。他們也不會假裝知道人如何得救。其實,真理對他們來說,只是求知的過程與問題,而從來不是主張。他們的興趣在於追求真理,而不是找到真理。何況,他們不會否認罪惡、犯錯與罪過的事實,但他們會告訴我們沒有人知道真相。他們對問題,而不是答案;尋找,而不是解決更感興趣。

把世界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最聰明的頭腦結合起來,充其量也只能研究神,卻不能認識祂。他們並不拒絕宗教──他們所反對的是啟示。我常說:宗教是人尋求神,但啟示是神尋求人。

基督的十字架是強壯化身成軟弱
1:22 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求智慧。
1:23 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
外邦人為愚拙,
1:24 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利尼人,基督總為
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1:25 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林前
1:22-25)

伊莉沙白‧ 艾略特 (Elisabeth Elliot) 的丈夫吉米‧艾略特 (Jim Elliot) 是殉道的宣教士,他們的故事已拍成電影〈亞馬遜悲歌〉 (End of the Spear)。伊莉沙白分析十字架對她的意義為:
第一:背起十字架是背負起致你於死的工具。
第二:背起十字架是付出力量作一個看似作不成的任務。
第三:順服不仁的當權者。
第四:服從你不會選擇的命令。
第五:面對公眾的譏笑和嘲諷。
第六:被你所愛和照顧的人拒絕。
第七:你的動機和行為被懷疑。
第八:經歷痛苦和不適。
第九:背起十字架就是看到你關心的人拒絕神。[iii]

十字架是一個世界難以理解的正反相對真理 (paradox)。一個正反相對的真理是一個命題似乎自相矛盾的陳述,但在現實中卻可能是真相。舉例來說,耶穌說:「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 (太10:39);「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路18:14);「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可10:31);和「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太20:26) 。

十字架的信息是最大的正反相對真理:因祂的死,我們得生命;因祂的犧牲,我們得到拯救;因祂的死,我們得釋放;因祂的寶血,我們無可責備;因祂的患難,我們被贖回;祂的死換來我們的永生;因祂的死亡,我們有永恆;祂受苦換來我們的救恩;祂的痛苦換來我們的赦免。

其實,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中的思想家和知識分子對神的要求低於神願意給他們的賞賜。神願給他們神聖的智慧和大能,但他們以邏輯和神蹟為滿足。他們本可選擇救恩的神蹟,但他們卻去追求超自然的異象、夢境,和現象。

按理,人類的智慧應被稱為人為智能,因為他們只能研究人的頭腦可思想的事,而不是人的內心和靈魂的事。十字架觸犯和絆倒有學問的人,因為基督教對他們而言是不理智的。不僅如此,猶太人認為十字架是一個醜聞、一個厭惡的道理、一塊絆腳石。但是基督來世的使命不是為拯救自己,而是為拯救罪人。假如人的智慧真的可以解決一切,那麼所羅門的王國就不會結束,他也不須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1:2) 十字架是大能不單是外在的力量 (strength) 和勢力 (might),因為只有神的大能 (power) 可以拯救人的靈魂。

基督的十字架真值得我們誇口
1:26 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
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
1:27 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
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
1:28 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
的,為要廢掉那有的。
1:29 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1:30 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裡,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為我
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
1:31 如經上所記,『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林前25:31-46)

法學院畢業十年後,寇爾森 (Chuck Colson) 進入白宮從事,在1969年被任命擔任尼克森總統的特別顧問 (Special Counsel to President),負責與特殊組織團體作政治聯繫,同時也代表行政部門進行遊說。在四年顧問任期內,外界封他為白宮「打手」(hatchet man),他可以總統的名義發令並賜予好處。寇爾森承認他對總統有價值,是「因為我願意… …毫不留情地把事情辦成。」因水門事件爆發,寇爾森與其他尼克森助手均被牽連。1974年,寇爾森認了妨害司法的罪名,被判一至三年的徒刑,罰款5,000元,以及律師資格被取消。

在獄中,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驕傲的寇爾森竟然接受耶穌基督進入他的生命。他出獄後欣然回去監獄開始了監獄福音團契 (Prison Fellowship),向囚犯傳福音。寇爾森被頒發15個榮譽博士學位,但他說:「在神的大局中,我所有的成就不算什麼。我最大的恥辱──下入監獄,是神開始最大使用我的時候。現在我可以看到,當我失去自認令我成功的一切時,我才看見神要我成為什麼人,並找到我生命的真正目標。神不是要我們的成就,他要的是我們。」

保羅使用三個動詞:羞愧 (27節) 、廢掉 (28節) 與誇口 (29,31節) 來形容祂如何對待世上認為有智慧的人、有能力的人 (dunatos)、有尊貴的人 (eugenes) 以及強壯的人 (ischuros)。「羞愧」的原文在27節出現兩次,在聖經總共出現13次,它另外的翻譯是慚愧 (路13:17)、羞恥 (羅5:5) 、羞辱 (林前11:4)、慚愧 (林後7:14) 和羞愧 (林後9:4)。其原文字附加上「kata下」的介詞,因此「羞愧」的字意是「恥辱下掉」的意思,意味著絕對可恥,使人的臉紅,使他沒有面子,抬不起頭來。

第二個動詞「廢掉」也有相同的「kata下」介詞。它的其他聖經翻譯是砍了 (路13:7)、廢棄 (羅4:14)、滅絕 (羅6:6)、脫離 (羅7:2)、敗亡 (林前2:6)、廢壞 (林前6:13)、停止 (林前13:8)、歸於無有(林前13:10)、丟棄 (林前13:11)、退去 (林後3:7) 、廢去 (林後3:14)、廢掉 (加3:17)、沒有了 (加5:11) 等。取自哥林多前書13:8-12描述愛的一篇文辭有四次列出它的含意,包括「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羞愧」 (27節) 指著人「如何感覺how he feels」,但「廢掉」指及「他是誰who he is」 ──在神面前歸於無有、一無所是、不再存在。聖經記載神要「廢掉」的包括食物與肚腹 (林前6:13)、最後的敵人,乃是死亡 (林前15:26,提後1:10) ,並那掌死權的魔鬼 (來2:14) 。

最後, 「誇口」是講到「人所說的what he says」。這個原文動詞「誇口」在聖經中較少用到,被翻譯為歡歡喜喜 (羅5:3)、為樂 (羅5:11)、誇張 (林後7:14)、喜樂 (雅1:9)。本來我想說一切「誇口」都是錯的,但在聖經中「誇口」本身不是錯。在聖經中有對的「誇口」也有錯的誇口。好的「誇口」包括盼望神的榮耀 (羅5:2)、患難生忍耐 (羅5 :3)、與神和好 (羅5:11)、指著主誇口 (林前1:31)、激動了許多人熱心 (林後9:2)、軟弱的事 (林後11:30) 、在人的軟弱上顯出完全的能力 (林後12:9) 、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 (加6:14) 、逼迫患難中仍舊存忍耐和信心 (帖後1:4) 、卑微的弟兄升高 (雅1:9) 等。當然,最經常提到的「誇口」是「指著主誇口」(林前1:31,林後10:17)。

不好的「誇口」是指著自己誇口 (林後12:5)、因守律法 誇口 (羅2:23),以及誇耀在別人的界限內工作 (林後10:16)、受割禮 (加6:14)、行為 (弗2:9),並確知明天 (雅4:16) 等。

結論:你依靠神的智慧或人的智慧?你誇自己的力量還是誇神的大能在你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你以十字架為恥還是以十字架為榮?

[i] Los Angeles Times 9/15/04 “Officials Vote to Replace County Seal”
[ii] http://www.foxnews.com/story/0,2933,119035,00.html
[iii] http://www.backtothebible.org/gateway/today/8233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4.html

教會大地震時(林多 3)「保羅系列之五」

教會大地震時(哥林多前書3:1-15)
作者:葉福成
整理:晏奎文

非洲有個諺語說:「當大象互鬥時,草地被踐踏。」其實,當大象鬥毆時,不僅草地受害,動物也紛紛掉頭而去。大象不是徒然地掛上「最大陸地動物」的名稱。據维基百科,大熊的重量約1,720磅,白犀牛約7,937磅,河馬約9,920磅,但非洲大象的重量約16,534磅。

最重的大象紀錄為24,000磅 (10,886公斤),13英尺 ( 3.96米) 高!野生的大象吃各類的植物,從草木、水果、樹葉,到樹皮全部都吃,每天要吃220至440英鎊 (約100至200公斤) 。大象也每天喝約30加侖 (1.135公升) 的水。 [i]

建立教會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若碰到複雜人物的搗亂就更加困難,讓教會經常經歷衝突、不和、和誤解的事件。在哥林多教會中就有兩個重量級的風雲人物,一個是六百磅的人猿,另一個是兩千磅的大象,其名為保羅和亞波羅。他們的擁護者彼此不滿意、不尊重對方,且保持距離。這個現象導致他倆額外的壓力,並造成教會的氣氛緊張,福音工作被忽略,教會的名譽受損,雙方且不接受勸和的建議。

教會領袖、同工們,和群體該如何一起事奉?什麼事情造成教會有紛爭和分黨?我們如何彼此建立而不是互相拆毀?

看重好動机
3:1 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
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裡為嬰孩的。
3:2 我是用奶餵你們,沒有用飯餵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喫,
就是如今還是不能。
3:3 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分爭,這豈
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麼?
3:4 有說,我是屬保羅的,有說,我是屬亞波羅的。這豈不
是你們和世人一樣麼?(林前3:1-4)

在東歐一個老猶太會堂,每逢唸「示瑪」(Shema) (申6:4-5) 禱文時,都是一半的人站起來,一半的仍坐下。站起的那半就大聲叫那些坐下的站起來,而那坐下的就大聲叫站起的坐下。雖然會堂的拉比是一位很熟悉律法和其註釋書的學者,但他亦不知如何是好。會眾建議他向一位98歲待在療養院的人請教,因他是創辦會堂之人其一。

拉比希望那老翁能告訴他會堂的傳統是怎樣的,所以帶著每一派的代表去療養院探訪老人家。代表在禱告時該站著會眾的人對老先生說:「我們在唸這禱文時的傳統是站起的嗎?」老先生回答說:「不,這不是我們的傳統。」

代表坐下的人問:「我們的傳統是坐下的嗎?」老先生回答:「不,這也不是我們的傳統」 。

拉比對著老先生說:「老先生,請救救我們吧!會堂的會眾每次都鬧起來,大聲叫對方坐下或站立。」老先生忽然打斷他喊叫道:「那就是我們的傳統! 」

就如哥林多教會所現,教會是衝突的溫床。保羅責備他們為「屬肉體的」和「嬰孩的」(1節) 。「屬肉體的」 的原文字僅在聖經出現11次,但可悲的竟然四次出現在這段經文中 (1,3,3, 4節)。該字的對比是「屬乎靈的」和「聖潔的」(羅7:14,15:27,林前 3:1, 9:11, 林後 1:12)。一個屬肉體的人是已經賣給罪了 (羅7:14),他自私、膚淺,又自以為是。他並不尋求屬神的事,沒有在基督裡成長,也不樂意助人。

保羅稱哥林多信徒為「嬰孩ne-pios」。這字是出於希臘文的「不ne-」與「話epos」,意味著還不會說話的寶寶,只能咿咿呀呀地發聲或哭鬧。嬰孩僅能胡言亂語或發出喧鬧聲;不會走路,只會趴。他們必須坐推車,嬰兒椅和高腳椅。更糟的是有些嬰孩還需要人「抱」或「搖」才肯睡覺。

嬰孩最喜愛他的嬰兒奶粉,玩具和奶嘴。固體食物會使嬰兒哽住、嘔吐和不適。嬰兒只睡覺、吃奶和大小便。他們渴望人的注意,不允許你獨自睡眠或休息。其他負面有關「嬰孩」的希臘文的描述包括:無法像大人一樣說話、用理性思考──「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林前13:11);「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弗4:14);並且「只能喫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希5:13-14)。

哥林多信徒被稱「嬰孩」是基於他們幼稚又缺建設性的行為。兩個問題振動和困擾哥林多的教會:一為嫉妒,二為分爭 (3節)。嫉妒 (zelos) 來自「熱情」一字,這意味著他們對事情的投入、激烈的情緒,與高昂的熱心。嫉妒是內在的心情,這個情緒引致公開的爭吵。分黨、競爭,和批評就瀰漫在教會。因此,教會氣氛出毛病,人的關係緊張,事奉也受損傷。

促進好士氣
3:5 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
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
3:6 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
3:7 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
叫他生長的神。
3:8 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
夫,得自己的賞賜。(林前3:5-8)

伊莉沙白‧ 艾略特 (Elisabeth Elliot) 說起她從一位非洲牧師聽來的傳說。故事說到有一次耶穌跟祂的門徒走路的時候,叫每個門徒為祂拾取一塊石頭。彼得拿了一塊較小的石頭,約翰拿了一塊大的。耶穌帶領他們到山上,到了他們就覺得飢餓。所以耶穌把這些手上的石頭變為糧食,並准許他們吃他們手中拿著的食物。當然,彼得覺得他不夠東西吃,所以約翰把他有的分給彼得。

另一次耶穌再帶他們一起走走,並吩咐他們拾取一塊石頭。可是這一次耶穌沒有帶他們到山上。祂帶他們到約旦河,並叫他們把手中的石頭扔到河裡頭,門徒們照辦。這次,彼得手上拿著一塊很重的石頭。然後他們望著耶穌要求祂作個解釋。

沒有什麼動靜,耶穌沒有行任何神蹟。祂只以憐憫的眼光看著他們,並說:「你們為著誰背著這塊石頭呢?」 [ii]

為什麼保羅不願意介入哥林多教會中爆發的不滿和分裂呢?一批人說他們屬保羅,另一批人說他們屬亞波羅。亞波羅是新約教會中的知名人士,他的名子在聖經中出現十次,是一位有學問,最通曉聖經的猶太人 (徒18:24)。他在眾人面前極有能力,駁倒猶太人,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 (徒18:28)。他有自己的思想並且不容易被說服。在哥林多書的結束,保羅解釋他再三勸兄弟亞波羅到哥林多教會那裡去,但他決不願意去,要等到將來有機會才去( 林前16:12)。沒有很多人敢拒絕保羅的提議,但亞波羅是其中之一。可能亞波羅拒絕去是因為不願被捲入哥林多教會的爭吵中受連累。

保羅和亞波羅是主裡的兄弟 (林前16:12),他們之間從沒有不愉快的事 (多3:13),但他們的支持者就不同了。保羅在這裡提到亞波羅時十分持平,他先在第四節列保羅和亞波羅,然後在第五節反過來先列亞波羅再列保羅。他不想被別人指責輕視亞波羅的領導職分,惹起他的支持者的不滿。

保羅解釋說他們無非是執事 (diakonos) ──只是服務員或侍應生而已。聖經中有兩個主要的「僕人」用字,比較為人所知且專用的是“doulos”。此字的字義為奴僕,是在當時的文化以及神學中常用的字。另一字為“diakonos”,比較常用在事奉及政治背景中。舉例來說,政府當權者是神的「僕人/差役diakonos」(羅13:6)。保羅和亞波羅是「引導dia」他們相信主的執事/僕人,該「引導dia」的原文字是一個介系詞,意思是「藉著」或「透過」(dia的字根如 diameter – through/across)。他們倆只是使者,不是國王;是器皿,不是匠人;是管子,不是源頭。

保羅的責任是栽種,亞波羅的責任是澆水,神的責任是叫植物生長。保羅很謙虛地稱讚亞波羅實在比他更勞苦,做了不討好的事,就是澆水,因這是必須每天做的。我很明白這道理,因為懶惰的我在洛杉磯每年都把後院的番茄靠近灑水器栽種,以便我不需澆水。栽種的只需要一次的努力,就可以把其餘的工作交給園丁去每天澆水,加上施肥和殺蟲。保羅是哥林多教會的創辦人 (徒18:1),當他離開之後教會很有福氣來了一個亞波羅 (徒18:18,19:1)。最怪的是他們可能從來沒有碰過面。當保羅前往以弗所時,亞波羅在那裡(徒18:21),但亞波羅沒有見到保羅,反而遇到百基拉、亞居拉。其實,保羅和亞波羅 (林前16:12) 在此信寫下之時都不在哥林多。

「生長」的原文字也是形容施浸約翰和耶穌的「長大」(路1:80,40) 的同一個字。耶穌也以這個字描述農作物的自然增長──百合花 (太6:28,路1 2:27) 、芥菜種 (太1 3:32,路13:19) 和落在好土裡的種子 (可4 :8) 。這個字意味著量 (徒7:17) 或質的增長 (弗 4:15,西1:10),雖然較多提到質的增長。真正的收割者是神,祂等著果實、積聚作物、得著好收成。

每次論及「賞賜」(8節) 時,信徒的反應就很激烈。他們以「賞賜」造出教義和神學──賞賜是黃金、鑽石,或白金?有多少克拉?他們以物質的詞彙來丈量神的國。其實,保羅只是說一個「原則」而以,沒有提及其特性或細節;他只用人的比喻打個比方,而不是強調屬天的物質或天國的物體。

提供好材料
3:9 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
建造的房屋。
3:10 我照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
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
建造。
3:11 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
能立別的根基。
3:12 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楷、在這根基上建
造,
3:13 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他表明出來,
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
3:14 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賞
賜。
3:15 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
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 (林前3:9-15)

據维基百科,根基一般可分為兩大類:淺基礎和深基礎。淺層地基通常嵌入土壤幾尺而已。深層基礎的用途是要將一座建築物的體重從一個弱層的泥土轉移到更強更深一層的泥土。有時地基甚至會打入地的基岩或床岩。

大部分房子的地基只是一兩尺深,但是摩天樓必需有龐大的基礎去支持其結構體。首先,建築公司要掘一個大洞直到挖入地下的穩定泥土 (通常是基岩),達到穩定的基岩之後,他們就會放置巨大的鋼筋插入基岩中,然後放置一連串垂直的鐵架以及水平的鋼樑在鋼鐵的基礎上。

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加拿大國家大塔的地基有50英呎深 (或五層樓深),這與世界上最深的地基根本無法相比。馬來西亞吉隆坡88層或1483尺的雙子星塔 (Petronas Towers)的地基是394尺( 120米) 深,深度超過其整個結構的四分之一![iii]

哥林多教會中的嫉妒與分爭有如保羅和亞波羅臉上被打了一記耳光,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保羅幾乎大聲喊說:「你們瘋了嗎?我們只是同工 ( 9 節),不是敵手。」 「同工sun-ergos」 是「sun (sync) 聯合」加上「工人ergon」一字。哥林多信徒乃是田地 ( georgion ,來自geo/地 + ergon /工作) 和房屋。保羅和亞波羅是互聯的農夫,而教會乃是聯絡於基督的身體之田地與房屋。

保羅將自己與「工頭」或建築師 (architekton) 相比──該字只在聖經中出現一次。他的責任是立好根基 (themelios) 或底部構造,使根基有最穩固的基礎。他只可成功不可失敗;他對數學的計算要絕對正確,否者後果不堪想像。我教會中的一位工程師曾對我說:「工程全是物理學。」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建造」的原文動詞附加了「epi上」介系詞,這動詞在這段經文出現四次 (10,10,12,14節)。根基與其上的房屋是互連的,不是脫節的;是連接的,不是斷開的;是聯合的,而不是無關聯的。

「謹慎」 (10節) 的原文就是「看」,這字不是指他的「心」要小心,而是指他的眼要留意。每個建築師都要睜開眼睛去建造,不要混水摸魚;其同工有義務努力工作,不可偷工減料。

接下來,保羅從「大到小」的比例作比較──金、銀(貴重 timios,由ti (貴重) 而來)、寶石、草木 (一綑)、禾楷 (一枝)。 我強調,保羅這裡使用一個原則,而不是引指每一個材質代表什麼。我們惟一能確定的就是耶穌基督為教會的根基。教會祗有一個根基,而不是幾層根基。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牧師、創辦人、領導人都只是工程師。他們並不決定根基;他們只須指出何人及何處是根基,並把別人指向那根基且在上面建造。「建造」和「耕種」兩字總共在這段經文出現四次。

保羅對「那日子」 (13節) 的神學觀乃是「那日子」是神忿怒的日子 (羅2:5),也是神藉耶穌基督審判人隱秘事的日子 (羅2:16) 。「火」的希臘文在聖經中出現75次,其中三分之一在啟示錄中。15節的「燒」(kata-kaio) 意味著「燒掉」,因為附加了 (kata掉) 的介系詞。沒有任何事能再隱藏,沒有藉口能如願。

[i] http://www.sandiegozoo.org/animalbytes/t-elephant.html
[ii] http://www.backtothebible.org/gateway-to-joy/accept-what-god-is-doing.html
[iii]allaboutskyscrapers.com/skyscraper_concrete_foundations.html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5.html

事的三個必有要素(林前 10 )「保羅系列之六」

事的三個必有要素(哥林多前書10:23-33 )
作者:葉福成
整理:邱文霞

有個農民想要他的三隻母豬生產。他的朋友有幾隻公豬,所以他們安排好讓母豬和公豬交配。一個下午,那農民把母豬趕上他的小貨車,並帶牠們到附近的農場。當豬群開始彼此熟悉相好的時候,那人就問他的朋友怎能知道他的豬是否懷孕了。

朋友說:「那容易阿,當牠們在草地中打滾就有效了,但若牠們在泥濘中打滾,就無效了。」

第二天一早,農民醒來從臥室往窗外一看,發現三隻母豬都在泥濘中打滾。所以他又用小貨車把牠們載回去,讓牠們再一次跟公豬親密一下。第二天同樣地,三隻母豬又在泥濘中打滾。雖然失望,農民還是決心再試一次,希望第三次能成功。

隔天早晨,農民必須出外處理農場經營的業務,他焦急地打電話回來問妻子說:「親愛的,牠們是在草地或泥濘中打滾?」

她答道:「都不是 ,兩隻爬上了你的小貨車,而第三隻坐在前排不斷地按著車子的喇叭!」[i]

優良和虔誠的基督徒往往太過執著於某些信仰和信念上非絕對性的議題,而不能與那些持有與他們不同意見的人將心比心地好好溝通。有些教會甚至因著聖經版本、崇拜方式,和耶穌再來爭論不休而告分裂。

哥林多教會中最具爭議性的問題之一,乃是有關吃祭了偶像之物的問題 (林前8:1)。那教會的信徒含有猶太人和外邦人,所以他們的背景和飲食習慣很不相同。

有什麽因素影響我們做出種種不同的抉擇呢?什麼是最重要和最優越的動機與態度?

保羅給了我們三個原則使我們可以自由地在教會的團體中一起敬拜、服事,和興旺福音。

有益處
10:23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
就人。 (林前 10:23-24)

在古希臘,蘇格拉底的知識是人人皆知且敬重的事實。一天,一個相識的人會見了這位偉大的哲學家並說: 「你知不知道我剛才聽到什麽有關你朋友的事嗎?」蘇格拉底回答說:「等一等。在你還沒跟我談我朋友的事之前,也許我們該花點時間先來過濾一下您想要說的話。這就是我所謂的三重過濾測試。第一層過濾測試是真實性。你有絕對把握說你將要告訴我的事情是真實的嗎?」

那人說:「呃!不,其實我只不過聽説而已…」蘇格拉底說:「好啊,你並不確實那是否真實。那讓我們試試第二層過濾測試,良善性。你所要告訴我有關我朋友的事是否好事?」

「嗯,不是,正好相反…」蘇格拉底繼續說:「所以,你想要告訴我有關我朋友的壞事,而你不能確定它是真實的。你仍然可以通過此測試,因為還剩下一層過濾的測試,就是有用性。你想要告訴我有關我朋友的事是否對我有益處?」

「不,不一定。 」蘇格拉底結論說:「好,如果你想要告訴我的事情不是事實,也不是好事,甚至也不是有用途的,那為什麼還要告訴我呢?」[ii]

保羅為什麼一開始就討論喫祭偶像之物呢?耶路撒冷教會不是分明叫外邦信徒禁忌那祭偶像之物、血、勒死的牲畜與姦淫,以表明他們對基督信仰的告白嗎?(徒21:25) 保羅是否削弱門徒的教導呢?使徒和教會曾經面對和處理過至少兩個有關食物的爭論。首先,有關洗浴、洗杯、洗罐、洗銅器等物才喫飯種種的禮儀教條(可7:1-4),耶穌總結說:「惟獨出口的,是從心裡發出來的,這纔污穢人。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這都是污穢人的。至於不洗手喫飯,那卻不污穢人」 (太18-20) 。

保羅也煞費苦心地教導羅馬教會的信徒如何處理喫蔬菜或肉類的爭論。他在羅馬書14:1-3 說:「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有人信百物都可喫。但那軟弱的,只喫蔬菜。喫的人不可輕看不喫的人。不喫的人不可論斷喫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

這第三次的事件是關於喫祭偶像之物。23節的「可行」 的原文是「合法」的意思。這是法利賽人針對三個問題來挑戰和試探耶穌時所選用的字眼:「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是否合法)?」(太12:10),「人休妻可以不可以 (是否合法)?」(可10:2) ,和「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 (是否合法)?」(太22:17) 。

另一方面,「有益處」的原文在聖經有不同的翻譯:3次為「「有益的」(約 16:7,18:14,徒20:20),3次為「益處」(約 11:50,林前 12:7,希 12:10),2次為「寧可」(太5:29,5:30) 和2次為「倒不如」(太18:6,19:10)。希臘文的「Sum-phero」 (有益處) 來自「Sum合」與「phero背著」,如“Christopher”是「背著基督 Christ bearer」 的意思 。雖然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持久、長遠背著的價值,或能長期保持現狀。這是對個人而言,沒有任何長久的個人利益。從23節開始至此章結束,「所有」這字出現了9次 (23,23,23, 23,25,27,31,33,33 節) 。我年幼時常聽到人說一句話:「吃少一點不會死的!」其實,吃多一點或吃多一次不會令人更漂亮、更有力、更富足,只會更胖而已。食物是會腐壞的,然而弟兄姊妹和朋友的關係和友誼是永久的。換句話說,食品終究會排出體外,但團契關係卻聯繫人心。

下一句話重複第一句話,只是最後沒有用「造就人oikodomeo」 這字,或作「建立」。「有益處」指的是長期的效果,但「造就人」卻是從下往上的建造。這字與「興建」房子相同,好比作一個「建築師」。聖經告訴我們只有兩件事能「造就」人:愛 (林前8:1) 與信 (提前1:4)。沒有人會因著食物而更屬靈,基於食物的爭論只導致人有更多宗教上的意見,而不幫助人的靈命成長。

造就人
10:24 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10:25 凡市上所賣的,你們只管喫,不要為良心的緣故問甚
麼話。
10:26 因為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
10:27 倘有一個不信的人請你們赴席,你們若願意去,凡擺
在你們面前的,只管喫,不要為良心的緣故問甚麼
話。
10:28 若有人對你們說,這是獻過祭的物,就要為那告訴你
們的人,並為良心的緣故,不喫。
10:29 我說的良心,不是你的,乃是他的。我這自由,為甚
麼被別人的良心論斷呢?
10:30 我若謝恩而喫,為甚麼因我謝恩的物被人毀謗呢?
(林前10:24-30)

根據一個古老的傳說,有一個波斯國王,想勸阻他的四個兒子作出一些魯莽的決定。在他的吩咐下,他的長子在冬季裏橫跨雪地到山谷的另一端去看一棵芒果樹。當春天來臨時,他差老二奔走同樣的旅途。夏季時他又差了老三往同樣的地方去。在最年幼的兒子於秋天也走了一趟去看那棵芒果樹之後,王就召聚他們在一起,並要求每個兒子形容那棵樹。

第一個兒子說,那芒果樹好像一個老的樹墩。老二不贊成,說它很美,又大又綠。老三說它開花時如同美麗的玫瑰。老四說,他們全部都錯了。對他而言,它滿了水果,迷人、多汁、如梨一樣。

老王說:「很好,你們每個人都講得對。」看到他們眼中的困惑,王繼續解釋:「其實,你們每個人在不同的季節去看芒果樹,因此大家都正確地描述了你所看到的。這是要教訓你們必須保留你的判斷,直到你都看過了樹在四季中的狀況。」[iii]

24節的原文又簡短又清楚: 「莫己求,但別的 (heteros)。 」 不求自己的益處,但求別人的益處。

倘有一個不信的人請信徒們赴席,他門該如何反應?保羅不是剛勸過信徒不該在偶像的廟裡坐席,喫那祭偶像之物 (林前8:10),不願意與鬼相交嗎?(林前10:20) 如今起了什麽變化呢?這一次,信徒是被邀請到家裡,不是廟裡。保羅說,不要小題大做或表示不滿,除非家主大驚小怪或緊張不安。這跟保羅曾經在第八章所說有關在廟裡坐席,喫祭偶像之物不同 (林前8:10),那是嚴格禁止的。
為什麼食物並非真正的問題呢?因為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 (26節)。這經文取自詩篇24:1-2 :「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他把地建立在海上,安定在大水之上。」神所造的,無論在水中或地上,都是好的 (創1:21, 25) 。

聖經中有關食物或吃肉的事有雙重的教導:(1) 凡物固然「潔淨katharos」(羅14:20) ──反過來說,「凡物本來沒有不潔淨的」。(2)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kalos),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藉著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為聖潔了(提前4:4-5)。其實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們,因為我們不喫也無損,喫也無益 (林前8:8) 。

在考慮非違反聖經原則的事上,最重要的因素便轉移到個人的「良心」。這字在這段經文出現了5次 (25,27,28,29,29 節)。我們的良心如同一個嚴格的審判官、無情的評論家,和不停嘮叨的人。29節的「論斷」指徹底地檢查、研究、審問──沒完沒了的查問。「論斷」亦翻譯為審問 (路23:14)、查問 (徒4:9)、考查 (徒17:11)、領會 (林前2:14)、看透 (林前2:15)、判斷 (林前4:3)、盤問 (林前9:3)、問話(林前10:25)。「問話ana-krino」(25節) 的前置詞是「ana- (例如analysis)」,有重複和激烈的意思。

良知是一個了不起的東西,通常有不同的形容詞來描述它:有良心軟弱者 (strengthless希臘文指無力,林前8:10) 、良好的良心 (徒 23:01) 、明確或清潔的 (katharos) 良心 (提前3:9) 、敗壞的良心 (多 1:15) 、被判有罪的 (希臘文指邪惡的) 良心 (來 10:22) 。最差的沒有記載在聖經中──那就是沒有良心。聖經指出有良好的/清楚的,軟弱或壞/敗壞了的良心,卻沒提及「沒有良心」,因為這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保羅說:「惟獨人以為 (peitho指被説服) 不潔淨的,在他就不潔淨了」(羅14:14)。其實,食品就是食品,是中性的。但對一個良心軟弱的弟兄,食物的文化背景、宗教觀念,和心理價值比其營養益處更重要。有人曾經這麽說:「良心,就是當你其他部分感到舒服時卻有某部分感受痛楚。」良心是對或錯的知覺。希臘文是“sun-eidesis”,指同時知道的合併的看法,而不是一無所知或不知不覺。

在主裡我們得享神兒女榮耀的自由 (29節,羅8:21),主的靈在那裡,那裡就得以自由 (林後3:17),但自由的背面乃是毀謗 (blasphemeo - 30節)、褻瀆,和污衊。

榮耀神
10:31 所以你們或喫或喝,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
行。
10:32 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神的教會,你們都不
要使他跌倒。
10:33 就好像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
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林前10:31-33)

寇爾森 (Charles Colson) 曾分享他接到創辦全美國第二大連鎖藥房的艾克德 (Jack Eckerd) 的電話的經驗。艾克德邀請寇爾森坐他的專機前往佛羅里達州討論該州監獄改革方法。寇爾森跟艾克德傳講耶穌,並給了他一些福音性的書看。雖然幾年後寇爾森繼續跟艾克德分享福音,但是艾克德一直不相信耶穌。一天,艾克德打電話給寇爾森說他終於相信耶穌的復活。寇爾森帶領他禱告接受主。

艾克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到他的一間藥店,走過書架。這次他看到擺在架上的花花公子和閣樓雜誌,有了不同的反應。雖然他以前多次看見這些雜誌擺在那裏,它們從來沒如此使他不安過。現在他以新的眼光看待這些東西,因為他已經成為一個基督徒。他回到辦公室,叫來總裁說:「把花花公子和閣樓雜誌從我的店中取走。」總裁說:「你不是認真的吧,艾克德先生?這些書籍每年為我們賺三百萬美元呀!」艾克德再說:「把他們從我的店中取走。」因著他一個人的決定,這些雜誌不再擺在全美1,700間連鎖店,丟棄了每年三百萬美元的收入。[iv]

保羅提供了哥林多信徒一個不同卻更加優越的想法。這一次並非局限於以良心或情緒,維護權利或自由,為兄弟或姐妹著想,而是為榮耀神而行。以良心為動機有起伏、高低、高峰低谷的時候,但為榮耀神而行,卻是人生中最大和不變的動力。為榮耀神而行,亦是人生中最大的自由。保羅不僅意味著喫祭偶像之物,其實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 (31節)。如果我吃的食物會使一位軟弱的弟兄絆倒,而不是純粹不同意而已,那麼我可以選擇在另外一天,在另外一家才吃。「跌倒」(32節) 的原文意味著侵襲、毆打,和絆跌。如果他人因著我所喫或喝的感到痛苦受打擊,那我寧願放棄我的權利。這並不代表我是假冒偽善。聖經中「跌倒」的原文只出現3次,另外兩次的翻譯是「無虧」(徒24:16) 和「誠實無過」(腓1:10)。注意保羅並非說完全不吃,而是不在一位信心軟弱的弟兄面前吃,免得他怪自己或怪你使他跌倒。

33節的「喜歡aresko 」是來自「抬起(他人) airo」一字 。叫眾人喜歡是一個極度困難的事,甚至是一件不可能辦到並只會失敗的事。因此保羅解釋,是求眾人的益處,而不是自己的益處 (33節),最終是為打開而不是關掉見證福音的門。為什麼堅持喫或不喫祭偶像之物比傳福音更重要呢?在另一處無關飲食問題的經文,保羅說:「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22-23)。「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在今天的社會不是一個美德。現代人覺得討好眾人是一件不討好的事,並看為是弱者,不是強者的表現;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不希望別人利用我們。但保羅不是說我們必須永久性的「成爲是什麼人」,而是「作甚麼樣的人」,為著叫他們得救。吃不吃是關乎得救的問題,而不是聖潔的問題。他也說他的用心是關心真正軟弱的人,不只是那些自稱軟弱的人。

結論:你所做的一切是否為榮耀神而行?你的見證是否討神的喜悅?你以什麼方法或付出什麼時間向別人傳福音?

[i] Charles Swindoll, Simple Faith 184-85
[ii] appleseeds.com
[iii] appleseeds.com, Source: “Sower’s Seeds That Nurture Family Values, #30
[iv] James S. Hewett, Illustrations Unlimited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6.html

身體不能分割(林前 12 )「保羅系列之七」

身體不能分割(哥林多前書12:12-26 )
作者:葉福成
整理:邱文霞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的顏色們吵起架來。綠色說:「我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徵。我被選為草、樹、葉子的顏色, 沒有了我,所有的動物就會死。往鄉野看過去吧,你會看到我佔了大多數。」

藍色打斷它說:「想一想天空和大海。水份是生命基要的元素,從深海中被吸收到天空成爲雲彩。天空給了我們空間、平安與寧靜。 」

黃色笑著說:「我帶給世界笑聲,歡樂,和溫暖。太陽是黃色,月亮是黃色,星星也是黃色。每當你看到向日葵時,整個世界也會開始微笑起來。 」

橙色跟著開始鼓吹說:「我是健康和力量的顏色。我雖稀有,但我很珍貴,因為我供給了人生命中所需要的。 我供應了最重要的維生素。想想紅蘿蔔、南瓜、橘子、芒果,並番木瓜。每逢日出或日落時,我填滿整個天空之美是如此引人注目,以致人會無暇想起你們。」

紅色喊了出來: 「我是你們的統領。我是血──生命的血液!我是危險和勇敢的顏色。我願意為著理想而爭取…我是熱情和愛情、紅玫瑰、聖誕紅和罌粟花的顏色。」

紫色驕傲地說:「我是皇族和權力的顏色。國王、酋長,和主教都選擇我,因為我是權威和智慧的標誌。 」

最後,靛色說:「缺了我,你們都顯得膚淺了。我代表思想和反思,曙光和深水。你們需要我來維持平衡和對比,禱告和內心的平安。」

突然閃電、霹雷和隆隆聲大作,大雨開始無情地傾盆而下。眾顏色害怕得蹲伏著,互相依偎、安慰。雨開始發言了:「你們這些愚蠢的色彩!難道你們不曉得自己被造各有特定的目標,獨特而各有不同嗎?攜著手跟著我吧。從今以後,每當下雨時,你們必以彩虹的顏色橫跨天空,好提醒你們務要和平共處。」

根據翁格 (Unger’s) 字典,哥林多是希臘最燦爛的商業城市。該城市位於連接希臘中部與伯羅奔尼撒半島 (Peloponnesus Penisula) 的地峽之南方,屬策略性地點,成為東、西兩部貿易的聖地,川流著此地峽的貨船給這城市帶來可觀的收入。哥林多城市有種族、社會地位與經濟階層之分,影響了教會的事工和氣氛,猶太人和外邦人、財主和僕人、富貴和貧窮的人在教會中都有。

教會如何召集信徒超越外表和文化的區別而多強調屬靈和敬虔的事奉呢?他們必須採取和肯定什麼行動,以促使教會成長和興旺呢?

一個身體
12:12 就如身子是一個單位,卻有許多肢體,而肢體雖多,
卻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
12:13 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
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
靈。(林前12:12-13)

以下這好得無比的故事解釋了為什麼今天的教會落在目前的困境並如此缺乏同工。這故事有關四個人── 「每個人」,「某些人」,「任何人」和「沒有人」。

每次有一個重要的工作要做時,「每個人」都確信「某些人」會去做。 「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沒有人」去做。「某些人」因此就生氣。「每個人」都認為「任何人」可以做,但「沒有人」知道「每個人」不肯去做。結果,當「沒有人」做「任何人」都可能做到的事,「每個人」都指責「某些人」。

教會是個大家庭,而不是分立的個人;是活的機體(organism),而不是組織 (organization);是一個身子 (body),而不是建築物 (building)。所有肢體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 (加3:28) ,全體的重要性大於個體。

「身子」(soma) 的原文字在整本書中總共出現了47次,僅在這一章經文就出現了18次。「一」 一字 (12節) 在這一章中出現了13次。神對教會的主要目的乃是她的合一,正如耶穌被釘十字架前所作的大祭司的祈禱,祂有6次為門徒合而為一而祈求 (約 17:11,21,21,22,22, 23) 。

「合一」是同心 (unity) 而不是同樣 (uniformity);是以相處為主,而不是持敵對心態;是以和睦為貴,不是各唱其調;能夠接受相左的意見;強調彼此相同之處,而非相異之點。

有句關鍵的說法是:「在基要的事上要合一;在不重要的事上可自由;在所有的事上,愛為貴 (parallel)。」1999年,當神學院邀請我成為固定客座教授時,我說我的神學觀點可能跟學校的立場不同。教務長回答說:「沒有問題,只要我們不互相攻擊對方就行。」我們可以保持個人的立場,但不需要貶低他人的人格;可以為自己的觀點爭辯,但卻不攻擊對方;看對方而不只稱對方為兄弟姊妹,這就是合一的精神。

「肢體」這字在該章出現了17次。在原文「身子」是單數的,但「肢體」卻是複數的,正如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單元,但其成員卻不止一人。事實上,專家認為「獨子政策」只會寵壞孩子,導致「小皇帝症候群」。這些小皇帝都沒學會如何分享玩具、愛心和金錢。整個家庭的時間表和宇宙都圍繞著孩子的一切。我到十歲之前,還跟哥哥和姐姐分享一張大床。當然,我們大家都不想睡在床外邊,都想睡靠牆的一邊。因為奶奶早上沒辦法叫我們起來上學,便會拉最靠近床外邊那人的雙腿,甚至拉到掉在地板上。

原文的「所有all」一詞在十二章出現了16次,雖然中文翻譯得不清楚。教會的使命和事工要比肢體個人與他們之間的分門別類來得更重要。基督是我們的源頭,而我們的合一是出於聖靈 (13節) 。即使我們有許多肢體,我們仍是屬於一個身子。我們雖然在不同的時間受洗加入身子,施洗者卻只有一位;即使我們有許多嬰兒誕生,但那新的生命都來自同一的聖靈裏的重生。

多種功能
12:14 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
12:15 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他不能因此
就不屬乎身子。
12:16 設若耳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他也不能因
此就不屬乎身子。
12:17 若全身是眼,從那裡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那裡聞
味呢?
12:18 但如今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
12:19 若都是一個肢體,身子在哪裡呢?
12:20 但如今肢體是多的,身子卻是一個。
12:21 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
不著你。(林前12:14-21)

我們身上沒有任何肢體是沒有用的或毫無價值的,包括盲腸在内。可惜我的盲腸因爲有一次患盲腸炎而被切除了。更令我難過的是我的醫生沒有給我留下一個笑臉型的疤痕,反而在我的腰上留下了一個皺眉型的疤痕。

世世代代以來盲腸被醫生們認為沒有任何用途,看為是多餘的,因此外科醫生都會慣例性地把它拿掉,而人們也還是活得好好地。盲腸發炎時是致命性的,若不及時把發炎的盲腸割掉,病人會有生命危險。2005年, 共有三十二萬一千個美國人因盲腸炎住院,據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的記錄,每年約有300至400名美國人死於盲腸炎。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的外科醫生和免疫學專家認為盲腸與滋生身體消化系統的大量細菌有關。原來人體內的細菌比細胞更多,這些細菌大部分都是好的,幫助消化食物。但有時腸子的細菌或死去、或被清除,尤其霍亂或阿米巴痢疾會將有益的細菌從腸道清掉。因此盲腸的工作乃是重新啟動身體益菌的滋生。杜克大學外科教授帕克 (Bill Parker) 說:「盲腸是細菌的安全住處。現代工業化社會的人不必培養好的細菌。假如一個人腸道的菌叢 (gut flora) 死去 ,他通常很容易透過周圍的人再製造細菌。但是以前的人口住得不密集,每次霍亂流行病影響到整個地區時,細菌就不容易重新增生,盲腸的用途因此顯得很重要。一些研究證明,在落後的國家盲腸更有用,盲腸發炎的機率比美國低。」[i]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任務,與重任。

保羅首先提及軟弱的肢體,好比那不顯眼、不靈活的部分。「腳pous」 之原文在聖經中出現了96次,但手出現了172次,大約比腳多一倍。在阿拉伯國家並泰國,露出腳底會大大地冒犯本地人,因為腳是身體上最被輕視的部分。由於腳,尤其腳低,的最低位置和有限作用,腳容易接觸到各種的感染和傷害。因此大部分的人要穿鞋,以便避免受傷。

在日常活動中,我們使用手勝過用腳,但其實我們缺一不可,都要互相依靠。手抓東西和上互聯網,但腳踢足球和旅行。手握駕駛盤,但須靠腳煞車。

在體育上,大多數的受傷來自腳痛,小腿及踝,膝和大腿痛。由於我的膝部和腿部受過傷,所以特別小心翼翼地保護我的腳,在秋天和冬天時必須穿襪子,尤其當室溫低於75度時。我的腳比我的手更快感到冷,我穿襪子,但不需戴手套。有一段時間,我左腳最小的腳趾甲都萎縮到看不見了,開始游泳之後才又再長出來。

「耳」在新約聖經出現了37次,但「眼」則出現101次。鼻子是最被低估的肢體,「聞/味smell」原文在聖經只出現了一次!

一個只具有相同一種肢體的身子就不再是一個身子。如果各肢體不合作,那身子就不再是身體,而是屍體了。眾肢體各有其功能,任何肢體不合作時,身體就失去平衡、健康和功能。過度使用身體某一部份來補償 (over-compensate) 其他官能不良的肢體,也會導致身子出現毛病。

彼此關懷
12:22 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12:23 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他加上體面。
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
12:24 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
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
12:25 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
12:26 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
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林前12:22-26)

2005年夏季時,一項研究報導 (〈美國社會孤立〉“Social Isolation in America”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發現,美國人的朋友數目比20年前較少,而且那些沒有朋友的人比以前增多了一倍。亞利桑那大學 (University of Arizona) 和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的研究員推論這個時代的人比以前更加孤立自己和感到寂寞。

蓋洛普調查小組的成員Tom Rath透過訪談500多萬人所得的資料寫了一本書Vital Friends: The People You Can't Afford to Live Without。他發現人並沒有多少改變,但其研究顯示我們不是絕望的。除非我們在生活的圈子,好比工作和家庭,至少有三,四個朋友,要不然我們將會面對難處。從研究證明顯示,在工作單位擁有三至四個朋友會有很大的差別,它總比出去購物或讀自助書更有效。」一位作家、關係教練與婚姻教育者Susanne Alexander說:「沒有朋友我們會不開心,我們的感情會麻木,我們的問題會持續更久,解決的方案會更難達到。你會無法繼續向前邁進。 」[ii]

身上不成器的肢體並非軟弱,只不過人「以為/看為」軟弱 (22,23 節)。22節的「以為」與23節的「看為」原文是相同的字“dokeo” (想)。保羅如此說是想讓哥林多信徒明白,他們這樣想純粹是出於個人的觀點、感覺與判斷,而不是出於真正的識別、觀察與價值。請注意保羅不願意稱任何肢體為「剛強」或「傑出」、「卑賤」或「高尚」、「偉大」或「微小」。事實上,保羅並非稱他們為 (軟弱) (22節),反而更強烈的稱為「無力a-sthenes」,來自「沒有a-」與「能力sthenes」。「軟弱」這字的原文也翻譯為「病」 (太25:39)、「疾病」(徒4:9)、「不揚」(羅5:6) 和「懦弱」(加4:9)。他這樣做不是要貶低其肢體,而是顯出普通肢體對軟弱肢體的忽視、不敬、惡待和歧視。

在這適者生存的世界裡根本沒有弱者立足或藏身之地,但神卻把那有缺欠的肢體放在身體上,以便其他肢體可以學習彼此相顧的功課。軟弱的肢體成全教會的組合,並帶來平衡,他們是「不可少的」(22 節)。該字在聖經中出現八次,其他較不強烈的翻譯字眼兩次為「必須」 (腓2:25, 希 8:3),各一次譯為「密」(徒10:24)、「應當」(徒13:46)、「不可少」(林後 12:2)、「不得不」(林後 9:5)、要緊 (腓1:24和「需」(多 3:14) 。

保羅以三個字去比較軟弱的肢體:較「不體面的」、「不俊美的」、「有缺欠的」。「不體面的a-timos」意即不尊貴,來自「無a-」和「尊貴tim-e」,提摩太名字的首個音節——尊重神的意思。「尊貴」一字就是「體面」的意思。「不俊美的a-skemon」(23節) 來自「無a-」和聖經兩次翻譯為「樣子skemon 」(林前 7:31,腓2:8) 的字。而「有缺欠的hustereo」來自「hupo在下、低於、小於」一字。它們正好是「體面」與「俊美」的對比。在這裡「尊貴」是“tim-e”,「好樣子」是“eu-shemosune”;後者加上「好eu-」一字,表示特好。最有趣的乃是保羅以三次的「perissoteros 2次『越發- 23節』/1次『加倍 - 24 節』」來形容軟弱的肢體所得到的關懷或照顧。其他7次聖經記載的「perissoteros越發/加倍」翻譯為「更重」(可12:40,路20:47)、「大多」(太11:9)、「再」(路1:24)、「多」(路12:48)、「過」(林後2:7)、「稍微多」(林後10:8)。

肢體沒有夥伴或拍檔就顯得不完整和無能力。獨行俠的結果是沒有一個肢體變強,整個身體變弱,身體甚或不穩定和受損毀。

最後保羅用三個前置詞“sun”(合)來總結他的教訓。神的目的乃是要做到「配搭」身子 (23節) 或原文的「 sunkerannumi 」,來自“sun”(合) 和“kerannumi”,後者翻譯為「斟」 (啟14:10) 和「調」(啟18:6,18:6) 的意思 ,免得身上分門別類。「別類」 (25節,林前11:18) 於聖經裏出現8次,其他翻譯是「破的」(太9:16,可2:21)、「分爭」(約7:43 ,9:16 ,10:19) 和「分黨」(林前1:10)。其正面的目標是「彼此相顧」。「相顧」(25節) 這翻譯只出現1次;其他處最常譯作「憂慮」,共7次(太6:25,28, 31, 34, 34, 路12:22, 26),5次為「思慮」(太6:27,10:19,路10:41,12:11, 25),5次為「掛慮」(林前7:32, 33, 34, 34,腓4:6) 和「掛念」(腓2:20),有更體貼與深切的意思,表明所面臨的問題都關係到雙方。

第二個字首“sun”(合) 是「同受苦sun-pascho」的意思。「受苦」 是形容耶穌的「苦」(太16:21) 和「苦害」(路22:15)。最後一個字是「喜樂」(26節),與23節的「連同」並25節的「相同的關注」併在一起有「一同快樂」(sun-chairo) 的意思,共出現了7次,其他翻譯為一同歡樂 (路1:58,腓 2:18)、一同歡喜 (路15:6, 9)、 喜歡 (林前 13:6,腓 2:17)。

結語:你是否關心其他的肢體?認識基督和他人有沒有使你更溫柔、謙卑和更簡樸?你是主動還是被動地事奉神,在服事上進步或後退?

[i] “Scientists: Appendix Protects Good Germs” Press Enterprise, 10/6/07
[ii] “Friends Make One Rich” Press Enterprise, 8/28/06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7.html

愛最偉大(林前 13)「保羅系列之八」

愛最偉大(哥林多前書13 )
作者:葉福成
整理:黃培遠

「親愛的,」他輕柔地對電話說:「我愛你,我崇拜你,我願意赤腳為你攀登愛弗勒斯峯。我為你屠龍,我為你赴湯蹈火,我願為你忍受任何困難。」

「哦,拉爾夫,我也愛你,我何時才能再見你?」

那位英勇的情人回答:「嗯,假如不下雨的話我會在週六去接您。」

愛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中心和特有信息。猶太人在早禱和晚禱時最重要的禱文「示馬篇」 (Shema,意即聆聽),被認為是猶太教最重要的祈禱:「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申 6:4-5)。 耶穌稱它為「第一,且是最大的」誡命 (太22:37-39)。

新約最出名的經文是「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3:16-17)。基督徒不僅需要遵守彼此相愛的新命令,如同耶穌愛我們一樣,也要憑愛心作所作的一切事 (林前16:14) 。

什麼是愛?愛是不是就是一種愛的感覺?我們必須有心情才能去愛嗎?為什麼愛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為什麼愛是生命中最偉大的美德和動機呢?

愛是超越的
13:1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
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13:2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
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
就算不得甚麼。
13:3 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
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13:1-3)

達拉斯神學院的韓君時 (Howard Hendricks) 教授,是教導「查經法」最著名及最有影響力的老師。他教了數千位學生,包括我在內。韓君時還未出生之前父母就分居了,因此他被疼愛他的祖母和酗酒的祖父扶養長大。他告訴我們一位名叫華特 (Walt) 的先生如何帶他信主:

有一天,華特告訴主日學校長他要開始一個主日學班。主日學校長對他說:「很好啊,華特,但我們沒有空缺。」但因華特堅持,校長就說:「好。出去找一班學生吧!不論你找到任何人,就都是你的。」

華特來到我的社區。第一次碰面時,我正在石地上玩彈珠。他說:「孩子,你喜歡去主日學嗎? 」我沒興趣。任何與學校有關的都是壞消息。所以他說:「玩彈珠如何呢?」那就另當別論了。因此,我們就玩彈珠,並玩得很開心,雖然他每次都贏我。從那時起,我很願意隨他到任何地方。

華特從那社區一共帶了13個男生到他的主日學班,其中九人來自破碎家庭。13個中的11個現在全職事奉。其實,我不能告訴你華特對我們說過什麼,但我可以告訴你有關他的一切…因為他為基督的緣故愛我。他比我的父母更愛我。他經常帶我們去遠足,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日子。我想我們把他原本不好的心臟弄得更糟糕,但他肯在森林跟我們到處跑,因為他關心我們。[i]

這章中的 「愛」是“agape”,而不是聖經譯為「朋友」的“philos”(約15:14),也不是肉體或性愛的“eros”。“Agape”是無私的、犧牲的和不改變的愛。保羅的定義不僅簡潔又徹底,它甚至可能是最為人喜愛和最著名的愛的定義。結婚夫婦喜歡用它,很多聖經讀者也愛它無比。

在整篇的結構安排中,保羅三次以「卻沒有愛」這個句子來強調愛的超越性。愛勝於三類恩賜──轟動或壯觀的恩賜、高雅或有技巧的恩賜,以及犧牲和無私的恩賜。他首先從最不重要的,卻最被濫用的屬靈恩賜開始。

請注意,保羅沒有用「恩賜」形容愛或提倡愛來淡化哥林多人所強調的屬靈恩賜 (羅12:6,林前12:4)。愛乃是聖靈所結的果子 (加5:22),它是所有人可得到的,而不是可有可無或特別的恩賜。

講方言是哥林多教會中具爭議性及惱人的課題。方言並不是賜給信徒激情興奮的舌語或未知的語言,為了使他們感到刺激或興奮。保羅使用「各種方言」字眼 (林前12:10,12:28) 建議方言是「各種語言」。「各種」在聖經新約翻譯為「所生的/後代offspring」 (徒17:28)、「生在/本地人」 (徒18:24),和「同族的」 (林後11:26)。方言的使用是有限制的,且需要翻譯 (林前12:30,14:5,14:13,14:27)。濫用方言是因為驕傲──說方言者以比他人屬靈而自傲 (林前14:4),誇口說他不是對人說,乃是對神說 (林前14:2)。可是講方言如果不經翻譯,對他人來說聽不懂,就變成徒然的,只是向空氣說話 (林前14:9),對信徒沒有幫助 (林前14:14)。

但我們絕不能忽略保羅的真正意思是什麼。保羅是藉著一種被稱為「相代」(merism) 的修辭技巧和說法,透過使用兩個相對或相反的「部分」(例如高與低、青年人和老年人) 來強調「整體」或「一切」。因此 「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是指著有與人和天使或天與地之間溝通的能力,明白世間所有的語言。這裡並非強調有天使的話語,因為聖經沒有記載天使對神或人說任何他們不明的方言。為了證明保羅使用「相代」的技巧,雖然翻譯不同,「 pas一切」的原文8次被列在該章經文中 (2節–2次「各樣」,2節 -「全備」,3節 -「所有」,7節–4次「凡事」)。

俗話說:「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空桶的聲響最大。」「鑼」的原文亦可以譯為「銅」(太10:9,啟18:12)。「鳴」的原文在聖經中另外還出現一次,形容波浪的「吼聲」(路 21:25)。而「響」的聲音被比作喪禮的「哀號」(可5:38)。

保羅接下來從興奮的恩賜轉到技巧性的恩賜,論到先知講道。先知講道並不一定指「預言」,更重要指的是「講道」;不是預測或啟示未來事件,而是教導和指示神的話語。方言不是給信者而是給不信者,但先知講道是為信者而非不信者 (林前14:22)。保羅給作先知講道一個高超的地位,因有了先知講道就不缺乏知識或洞見。聖經中的「奧秘」(2節) 不是秘密。神的「奧秘」等待人去發現,但秘密是不可洩漏的。

耶穌在馬可福音11: 23說:「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他若心裡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保羅此處用的「山」是複數,不像以上耶穌說的話用的是單數;他故意如此誇大,為的是對比沒有愛的無效結果。他不是說那人沒有成就大事,而是說他「算不得甚麼」偉人;因這些成就雖加強他的聲譽,卻不增長他的品德。

接下來,使徒保羅使用兩個犧牲和無私的恩賜──賙濟和殉道,來對比、升高他的論點。賙濟家人和朋友並不是什麼大事;如果你是一個億萬富翁,捐百分之十或數百萬也沒什麼了不起。但將所有的賙濟窮人是無私、大犧牲和令人震驚的事。殉道是最犧牲,同時又是最自私的恩賜──因它只能使用一次。保羅不是說那人一無所成,而是說「若沒有愛」他也不比別人好。

愛是完美的
13: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
誇,不張狂。
13: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
算人的惡。
13: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林前13:4-7)

一群5至10歲的孩子被問及他們對愛和婚姻的想法。以下是他們所說的:
戀愛有如──
「戀愛如雪崩發生一樣,你必須逃跑才有命。」 (羅傑, 9歲)
「如果戀愛如同學習拼字一樣,我就不想要。花太長時間了。」 (利奧, 7歲)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戀愛會發生,但我聽說它與氣味有關。這也是為什麼香水和除臭劑如此受歡迎。」 (珍妮,9歲)
「我以為戀愛好像是被一個箭頭或其他東西射中一樣,但是剩下的部分應該不是那麼痛苦。」 (哈蘭 , 8歲)
「突然之間,他們患了電影熱,這樣他們可以在黑暗中坐在一起。 」 (學明, 8歲)
「你千萬不要親一個女孩,除非你有足夠的錢買給她戒指和她自己的錄像播放機, 因為她一定會想要把婚禮錄像。」 (吉姆, 10歲)
「女孩單身還好,但是男孩不行。男孩需要有人幫他們收拾。」 (琳娜, 9歲)

情侶為何經常牽手──
「他們常牽手為的是不讓戒指滑掉,因為他們付很多錢才買到。」 (大偉, 8歲)

「愛會找到你,即使你儘量逃避。我從5歲就一直想躲避,但是女孩不斷來找我。」 (鮑比, 8歲)
「我不急於談戀愛。我發現讀四年級已經夠辛苦了。」 (里賈納, 10歲)
「你們當中一個該曉得怎樣寫支票。因為即使你們很相愛,但還會有很多帳單要付。」 (雅娃, 8歲)

令人與你墜入愛河的絕招──
「告訴她你擁有很多糖果店。」(戴爾,6歲)
「帶女孩出去吃東西,並一定吃她喜歡吃的東西。炸薯條通常對我很有效。」 (巴特, 9歲)
「看那男子會不會付錢,你就知道他是否在戀愛中。」 (約翰, 9歲)
「情人會盯著看對方,讓他們的食物變冷。其他人比較關心他們的食物。」 (布拉德, 8歲)
「那人正在想:噢,我真的很愛他。不過,我希望他每天至少洗澡一次。」 (蜜雪兒, 9歲)
「不可忘記你妻子的名字…那定會破壞愛情。」 (恩仁 , 8歲)
「不要說你愛別人然後又改變主意…愛不是像選擇一部你愛看的電影那樣。」 (娜塔莉, 9歲)[ii]

保羅「比較」愛之後,就列出愛的定義並將愛理想化。他使用八個正面和八個負面的陳述:兩個正面的定義在第4節, 然後七個負面的定義在第4至5節 ,之後一個正面與負面的對比 (6節),最後以五個積極的特徵作結束 (7-8節) 。

「忍耐」(makrothumeo) (4節) 來自希臘字「長/久」(macros) ,它的字面意思是「恆久忍耐(受苦)」。「恩慈」被用來對比「忍耐」──同樣一件事,「恩慈」用微笑來對待,但「忍耐」要強制自己;「忍耐」勸自己要「咬牙過關」,但「恩慈」樂意「雪中送炭」。

保羅在第4第5短短的兩節中,連續列下七個「不」── 三次在第4節 , 四次在第5節。說英語的人區別羨慕和嫉妒兩詞;羨慕是「眼紅」,但「嫉妒」是一顆貪圖的心。前者是厭惡別人有自己沒有的,後者是要別人所有的。「嫉妒」來自人的內心,但「自誇」顯在人的嘴上,誇大自己的價值。 「張狂/驕傲」 顯在人的心思意念。「害羞/粗魯」顯在人的行為,該字在聖經中只出現另一次,翻譯為「待…不合宜」(林前 7:36)。「求自己的益處」是為了個人好處或利益,替自己著想。「發怒」(paroxuno) 顯在人的脾氣上,其字來自「酸acid」。 「計算人的惡」是「思想(logizomia) 邪惡」,論及人的動機或過去。

與八個「不」作對比,包括一次在6節,是「一切pas」這字──四次在第7節,一共8次在該章經文中。「包容」的字面意思是「遮蓋/保護」,來自「屋頂」一字,意思就是「護避」他人。「相信」就是「信靠神」、「對神有信心」。「盼望」是對將來有信心。「忍耐」的字義是「留下來stay behind」,對如今的堅持。「包容」是對人的信任,「相信」是對神的信心,「盼望」是對將來的希望,而「忍耐」是對現在的決心。

愛是永恆的
13:8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
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13:9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
13:10 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13:11 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
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13:12 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模糊不清原
文作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
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13: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
是愛。(林前13:8-13)

在精彩的「查理布朗的聖誕節」錄影帶裡,煩躁不安的露西對查理布朗說:「聖誕快樂,查理布朗。這季節是『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因此我建議我們忘記我們之間所有的意見而彼此相愛。」查理布朗高興地說:「太好了,露西,我很開心你這樣說。但告訴我,為什麼我們只有在這季節才彼此相愛呢?我們為什麼不能在全年之間彼此相愛?」露西反駁說:「你怎麼了?是個狂熱份子還是什麼?」

第8節的「止息」和「無有」是相同的原文,一共在本段出現4次 (8,8,10, 11節)。「停止」(8節) 與音量/數量有關,而「止息/無有」與時間和歷史有關。先知講道和知識 (8節) 最好也不過是部分的,但愛卻是無限,不受時間限制。前者是恩賜,是知識,但愛是啟發;恩賜限於教會內,但愛是為眾人。

「 nepios 」或孩子 (11節) 這字是新約中用來形容孩童最不體面和最不尋常的希臘字,它描述最年幼的嬰孩──「娃兒」或「嬰兒」。相反地,「人」不單只是「人」,而可以被翻譯為「丈夫」 (太1:19),或已婚男人。「心思」或「 phroneo 」是頭腦,但「意念」乃指頭腦的智力。 「 phroneo心思」是頭腦的活動和腦力,但「意念」是邏輯、功能、思考過程及理論能力。有趣的是,保羅的次序先是「話語」,然後才是「心思」和「意念」,從弱到強,正是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的聲音最大,他的思想是空的,他思考的智力還沒有形成。

12節的「模糊不清」是“ainigma”(enigma),意思是「朦朧」。「鏡子」和「面對面」的原文是個對比。鏡子約2000年前被發明,難怪保羅在他的時代說鏡子是模糊不清。 「鏡子」(es-optron) 和「面對面」(pros-opon) 都有「眼睛」(optanomai) 的字根在其中,後者的意思是「眼睛對著眼睛」。第一個「知道」(ginosko) 是普通的字,但第二個「知道」與第一個是個對比,它加上「上面」的介詞 (epi-ginosko),是更激烈和徹底的知道。

第8節的「止息」和「無有」、第10節的「無有」,並第13節的「丟棄」是同一個原文字“katargeo” 。

結語:你在愛上有長進嗎?你是否愛神愛人,愛值得和不值得你愛的人,並愛信以及不信的人?耶穌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麼?」(太5:44-46) 你的愛顯在言語也顯在行為上嗎?

[i] Howard Hendricks, Teaching to Change Lives, pp. 21-22, Portland, OR: Multnomah Press, 1987
[ii] http://www.clean-funnies.com/html/f303.htm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8.html

安慰人的神(林後 1)「保羅系列之九」

安慰人的神(哥林多後書1:3-6 )
作者:葉福成
整理:黃培遠

在「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的電影中,一切能想像到的不幸都發生在韋史密夫 (Will Smith) 所扮演的角色中。他投入他的錢購買與推銷骨質密度掃描機 (bone-density scanners)。他一個價值250元的掃描機被一個嬉皮士偷了和另一個被一個瘋子拿走。因收入有限,他的家庭生活受到影響,對他混亂的生活感到失望的妻子離棄他,他堆積了一堆不要的停車罰單,也因此被拘捕。在大約同一段時間,他也遇到一個給他有機會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只要他能夠擊敗其他19個競爭對手。負責實習訓練的人把他當作一個辦公室的工友,甚至大老闆在緊急情況下亦借了他的五元作計程車費。

一連串不幸的事件令他和他五歲的兒子無家可歸。當他賣掉他全部的掃描機,國稅局扣押他欠稅的錢。他被拋出他的公寓。當他們沒有錢的時候有一個晚上睡在火車站的廁所。每天下午五時前,他們排隊在一個有限人數的收容所前,有時不能進去。當他從瘋的人找回他最一部掃描機時,他以捐血賺了20多元,用八元去購買一個零件去修理那部掃描機。經過艱苦的努力和決心,他成功地超越他的夢想,並取得經紀人的資格。晚上在收容所,他努力讀書。當他無法說服一個大客戶時,他還是努力勸服其他客戶。

最棒的一個鏡頭,乃是他當他參加収容所的崇拜中,聽了這感動人的歌曲:
「神阿,不要拿走此山,
給我爬山的力量。
請不要移走絆腳石
但主阿,領導我繞過此山!」

您曾經為著一件不如意的事而對神生氣嗎?像是為著世界危機,家庭危機或工作危機等?在一個調查中 (George Barna),一些成年人被問道:「如果你可以問神一個你知道他會答案你的問題,你會問什麼?」第多人- 17 %- 的受訪者說:「為什麼在世界上會有痛苦和苦難?」奧古斯丁說:「如果沒有神,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善?如果有神,為什麼有這麼多惡?」

苦難對我們的生活扮演什麼角色?我們如何勝過悲劇,痛苦,甚至損失呢?為什麼是患難可能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要積極,不要消極
1:3 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1:4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林後1:3-4)

在8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爾灣的分心理學教授校麥迪博士 (Salvatore R. Maddi),追查了數百名被開除的伊利諾貝爾 (Illinois Bell) 電話公司員工,如何面對其總公司(AT&T) 的撤銷管制規定。超過一萬人最終失去了他們的工作。「當時的情況包括自殺,抑鬱症,焦慮症,離婚,心臟病發作,中風 - 所有重度壓力的象徵」,麥迪博士說。

雖然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工人大受打擊,但其他三分之一更有成就。他們勝過這一事件,他們的健康還好以及很成功轉到另一家公司並很快晉升。當研究人員回去研究他們的第一次的面試時,他們發現有很多沒有受影響的的人,都有高壓力的家庭背景,他門不斷搬家,他們的父母離婚,因此他們形容改變是無可避免的。麥迪博士說,「有些人經不過壓力,因為他們情願選擇較伊利諾貝爾工作而不選I.B.M.因為他們相信他們的工作是安全的和不希望有任何干擾。」

保羅在林後使用的第一個動詞是「頌讚」,或原文「祝福/稱頌 (祝福的意思)」,這乃見證和佩服約伯在患難中奮鬥的態度 (伯1:21)。基督徒不只是在隧道盡頭才有光照,他們在隧道內外都有光照。沒有任何比我們曉得我們的父神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 (3節) 是更令人鼓舞和振奮的事。慈悲是指祂的屬性而安慰是祂的行動。慈悲的原文是與兩個常用的慈悲字不同:憐憫和同情sumpatheo,前者描述心腸和後者形容同感;該慈悲是出於神與人的關係。該舊約的同意字 (比較羅9:15,出33:19) 陳述父親對他兒女的憐恤 (詩103:13 ,瑪3:17) 和婦人對她所生的兒子之憐恤 (賽49:15)。神的慈悲對象是他的百姓 (申 32:36,詩135:14),他一切所造的 (詩145:9),雅各 (賽14:1) 和他困苦之民 (賽49:13)。神曉得我們的畏懼,力量和鬥志。

這段經文的鑰字是「慰安」。遇到患難不代表神在譴責我們,而是安慰我們。祂不指責或批評我們,而是平靜和安慰我們。該名詞出現6次在第三至七節的六節間-每節一次但第6節兩次, 其動詞出現4次- 三次在第4節和1次在第6節 。原文是para-kaleo,來自「在旁」(para-) 加上「呼叫」(kaleo),乃是呼喚到旁 。我們的安慰不只是來自瞭解神與我們一線,並且在我們身邊,即是我們只能以信心的眼光才能看見或體驗祂。這原文名詞是形容勸慰子巴拿巴 (徒4:36)。神的安慰是永遠的 (帖後2:16),不止息的。「安慰」的動詞翻譯是相當廣泛,包括善勸 (林前4:13),勸(羅12:1),勸勉 (林前14:31),和叫 (林後12:8)。

請注意神的安慰是應用於在最極端的情況之下-在我們的患難 (thlipsis),而不僅僅是在麻煩中,但這亦不是大患難。這原文 (thlipsis) 是啟示錄中「大災難」的「災難」(啟2:22,7:14)。雖然我們遇見患難,這不可與「大患難」,也稱為「大災難」 (太24:21),相比。保羅在其餘的原文經文,解釋「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7) 。

要有目標,不要失力
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1:5 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林後1:4-5)

一家寵物店老闆在店門口掛了張「小狗出售」的牌子。不久後,一個小男孩來到招牌下,問老闆:「請問這些小狗你要賣多少錢?」

老闆回答說:「從三十塊到五十塊的,都有。」小男孩把手伸進褲袋裡,掏出一點零錢,說後說:「我有二塊三毛七分錢,請你讓我看看他們,可以嗎?」

老闆笑一笑,就吹起口哨,這時有一隻母狗從狗籠出來,在店內的走道上行走,後面還跟著五隻毛絨絨的初生小狗,只有一隻落在很後面。突然間,小男孩挑出這隻走得很慢的跛腳小狗,然後說:「這隻狗怎麼了?」老闆說,他之前請獸醫檢查過,發現這隻小狗少了一個膝蓋骨,這樣子走路會一瘸一拐,所以牠永遠都是瘸腿的。

小男孩一轉興奮地說:「那就是我想要買的小狗。」老闆說:「哦,不!你根本不必花錢買那隻殘障小狗,如果你真的想要,我直接送你就是了。」

小男孩聽到後相當難過,他直視老闆的眼睛,又伸出手指頭說:「我不要你把牠送給我,這隻小狗和所有的狗一樣,有同樣的價值,所以我會付你全額。雖然我現在只付你二塊三毛七分,但以後每個月我會付你五毛錢,直到全部付清為止。」

老闆反問他:「你不會想要買這隻狗的,牠再也不會跑,也不會跳,也不能像其他小狗那樣陪你玩。」讓老闆十分驚奇的是:小男孩彎下腰,拉起自己的褲管,露出嚴重扭曲畸形,而且必須靠鐵架支撐的左腿。他看著老闆柔和地說:「哎呀,我自己也不太能跑,這隻小狗也需要有人能瞭解、體諒牠啊!」

一個青年問了一個悲傷寂寞的老翁這個問題:「有什麼在生命中是最沉重的負擔?」他回答說:「沒有任何擔當。」

患難不是徒然遭受的。藉著神的幫助和安慰,我們可以化所經歷的患難成為有需要的人之安慰。患難可以使我們成為懷怨的人或者成為他人祝福,使我們怨天尤人或是鞏固別人,注定我們的命運或顯出我們的盼望。確實的,一個完美、被動或悲觀的人不能成長。

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榜樣。祂道成肉身,經歷人在歷史上可想像最慘的患難,但祂的受苦是替代性的而且是得勝的。祂為著我們而受苦,在十字架成為代罪羔羊。基督的患難乃是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 (歌1:24) 。此外,神既是公義的、就必將患難報應那加患難給你們的人。(帖後1:6)

除了患難,耶穌也經歷更多:「苦楚」 (5節) 或「 pathema 」,來自「pathos」或「感觸」。「感觸」是帶起情緒,例如同情與悲哀。我們的力量出於基督的苦楚。患難本身不是光榮的,其實一點都不光榮,但從患難可能顯出榮耀來 (彼前1:11)。耶穌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 (希2:9),所以我們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 (羅8:18)。曉得和祂一同受苦 (腓3:10),是一種榮耀。當我們與基督一同受苦、就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彼前4:13),在基督裡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 (5:10)。我們乃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 (koinoneo) 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 (林後1:4-5)

要有忍耐,不要恐慌
1:6 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林後1:6)

一個我認為最堅強的人乃是正道神學院的詹正義博士,他在1987年獲得博士學位,而他的小孩已經長大。他分享他的見證:
「四十幾年前,我在台灣神學院畢業。四十年前的台灣,肢體殘障的人,被稱為「殘廢」。而我自十九歲就因脊髓病變,導致下半身麻痺,必須靠輪椅才能行動。在一般社會找不到工作。神學院畢業,牧會有困難,只有在機構找。神呼召時,在禱告中知道神要我以文字工作服事祂。寫文章翻譯書,這是我信主以後,一直在做的工作。所以畢業時,順理成章的,就要在文字工作的機構找服事的機會。只是,當時我們教會的文字機構並沒有空缺。畢業就失業了。苦阿。原來自己開的小補習班,因為蒙召,讀神學院時已經關掉了。真的是走投無路。神學院老師蠻有愛心,看到我的情形,就安排我在神學院作「秘書」。可是,人家已經有一個秘書在位,也沒有空缺。只好作「教授會秘書」,實際上是作「秘書的秘書」。就是秘書作不完,或需要我幫助的時候,才交給我作。那時我們神學院的老師們住得比較遠。刮颱風,下大雨時,往往不能來。就請我代課。代了幾次以後,學生反應還可以。所以學校決定把我送到美國進修,取得作老師的資格…想不到,四十幾年前的傷心經歷,竟然是神計畫中的一個過程。(「赦免人的秘訣」,傳揚福音雜誌5 / 04)

有人說,「忍耐化基督徒的品德為完美。」(Vine’s)「忍受」(6節) 的原文「hupo - meno」是個名詞不是動詞,它是來自「下」(hupo) 的介詞加上「常在」(meno) 的動詞 (約15:4)。這「忍受」(6節) 名詞的意思是沉下時還繼續,剩下和持久!患難使我們能夠學習「下面生存」的技巧。游泳是一個很好的「在下持續」的例子。我很認同,因為我每星期三天去游泳,每次游10圈75尺長的游泳池。我們不能從看一本書,而需要下在水中,才學會游泳。游泳者要下入冷水,濕掉頭髮,並繼續呼吸。你永遠不能從一個熱水澡桶,一個兒童池或汽球池裡學會如何游泳。下進水裡,你自然會踢你的腿,揮你的手和推動你的身體往前去。即使我太太不會游水,她亦使用一個泡沫啞鈴幫助她游五圈那游泳池。

「忍受」的原文出現32次,30次翻譯為「忍耐」,只有1次為「忍受」(6節) 以及1次為 「恆心」 (羅2:7)。我們的神是賜忍耐安慰的神 (羅15:5)。聖經教導我們患難生忍耐 (雅1:3 )。忍耐是神的屬性之和人的美德。藉著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我們可以得著盼望 (羅15:4),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希 10:36 ,奔跑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希 12:1)。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雅1:4)。新約聖經提到約伯的忍耐與結局,最後他明白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 (雅5:11)。

結論:中國人說, 「天無絕人之路。」經驗是必須贏取的和學習的。你是否願意做好準備對抗患難,還是你僅僅希望免受患難與得到保護?當患難來臨,你的觀點和忍耐是如何?你是否為著經過痛苦所學到的求生技能而感謝神?

討論問題
1. 你曾經歷什麼患難?請描述你的經驗。
2. 保羅遇過什麼患難(林後11:24-27)?你認為他為何能夠堅持下去?
3. 你曾否把患難成為助力?患難開始時,你第一反應是什麼?你如何克服困難,學了什麼功課?
4. 保羅如形容神 (3節)?
5. 什麼是「慈悲」?
6. 神的安慰是否意味著祂已經取消我們的患難?兩者有何不同?
7. 請分享您被神安慰的經驗。
8. 我們的苦楚如何能夠正面地影響別人?你曾否與他人分享你的經驗?他們如何從你類似的經歷得幫助和益處?
9. 按著保羅,患難的意義何在?
10. 什麼是忍受或忍耐(6節)?患難如何產生忍耐?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9.html

信心的真締(林後 4)「保羅系列之十」

信心的真締(哥林多後書4:7-18)
作者:葉福成
整理:陳善純

有位92歲的老太太個頭不高,但是儀表端莊,滿懷自信。即使她已經全盲了,她每天早上八時前都會梳理整齊,將頭髮時髦地梳好,並且化上妝。這天她準備搬入一護理之家養老院,是因為70歲的丈夫最近去世了。當在大廳等候多時的她終於被告知房間預備好了,老太太露出了愉快的笑容。她一邊推著助步車進入電梯,一邊聽接待人員向她描繪她小房間的設備,包括掛在窗口有圓孔眼圖案的窗簾。「我真喜歡。」她熱切地回答著,就像一個8歲小孩剛得到一隻新的小狗。

「瓊恩老太太,你還沒有看到房間…。請稍微等等吧。」「那可沒關係,」她答道:「幸福是你事先就決定的態度。我是否喜歡我的房間不在於家俱怎麼擺設,乃是我已經決定喜歡它了。這是我每天早上醒來時就作的決定。我可以有所選擇,或是整天躺在床上數算身上各樣不聽使喚不方便的部位,或是爬起床並為著那些還能行動的部分心存感激。每一天都是一份禮物,只要我能張開眼睛,我就專注在全新的一天和我已經儲存的美好記憶,並且活在當下。」

不信的人說:「看見什麼,就相信什麼」,但信的人說:「相信什麼,就看見什麼。」保羅敦促哥林多的信徒在艱困苦楚中行事為人要憑著信心 (17節),不是憑著眼見。不要降服於疑惑、絕望,和不信的三重威脅。

為什麼苦楚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神給了我們什麼資源來打擊與勝過苦楚?為什麼信徒更大的問題是缺乏信心而不是面對苦楚?

在基督裡,必得勝利!
4:7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
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
4:8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
望。
4:9 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
4:10 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
上。
4:11 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
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4:12 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
動。(林後4:7-12)

有個小男孩告訴奶奶他所有的事情都不順利,包括學校、家庭問題,以及嚴重的健康問題等。當時奶奶正在做蛋糕,她問小孫子是否想嚐口點心,他當然很願意。「好吧,來點食油?」,「啐!」孩子說。

「那麼來兩粒生雞蛋吧?」「好噁心阿,奶奶!」

「你想要些麵粉嗎?或者小蘇打粉? 」「奶奶,這些都是討厭的東西耶!」

奶奶回答:「是的,這所有的東西似乎沒有一樣好。但是當它們正確地添加在一起時,就成為美味的蛋糕啦!神的方法也是一樣。許多時後,我們不知道神為什麼會要讓我們經歷這些糟糕和困難的情況。但神知道,當祂把這些東西按著祂的次序安排,它們就成為好事了!我們只需要相信祂,它們最後都成為美好的東西啦!」

我們既有信心 (13節),苦楚就只不過是讓神彰顯祂的同在,以及祂在我們生命中的大能和供應的大好機會。

有句話說:「一只瓦器放在太陽下永遠還是瓦器。它必須經過烤爐的高熱燒烤才能成為瓷器。」

「瓦器」(7節) 是平凡之物,但「寶貝」是稀世之珍。「寶貝」(7節) 來自原文的 “thesaurus”,按字面上是「寶庫或倉庫的存款」。苦楚不能打倒我們,因為神將祂的豐富和無限資源供應給我們。這「寶貝」的希臘文亦是東方博士送給小孩子耶穌的「寶盒」(太2:11),是形容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 (太13:44) 和摩西在埃及所拒絕的「財物」(來 11:26)。聖經還告訴我們,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基督裡面藏著 (西 2:3)。如果你沒有經歷過苦楚,你就不會品嘗「寶貝」。

「瓦器」來自泥土。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泥土和適當比例的水混合後,就具有可塑性。這泥土乾了就會很結實,當泥土經過窯火時,物理和化學性的改變會發生,使泥土轉換成陶瓷。泥土本身並無用處,它必須經過窯或爐,才成為有用的。

「瓦器」 和「寶貝」是個對比。根本沒有人會把寶貝放在瓦器裡,但是神竟然這樣做,就是當我們毫無懼怕、毫不羞恥地常帶著耶穌的死在我們身上,就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當你們背著耶穌的死在你們身上,祂莫大的能力就在你們生命中顯明。

「莫大」原文是 “huperbole”,英文就是“hyperbole”,指過度或誇張的修辭用法,其他的翻譯包括「極」(羅 7:13) 、「最妙」(林前 12:31)、「重」(林後 1:8,4:17)、「極力」(加1:13) 和「甚大」(林後12:7) 。神的能力 (dunamis)、大能和偉大不是彰顯在我們的權勢、成就和成功中,而是彰顯在我們的軟弱、卑微和有限中。

我們若有信心,雖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 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 「四面受敵」的原文也翻譯為「窄」(太7:14)、「擁擠」(可 3:9)、「患難」(林後 1:6,7:5,帖前 3:4,帖後 1:6) 。這必是瓦器被放置在窯裡的感受,好像無路可走,但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當它在高熱中閉眼忍受一長段時間,再打開眼睛才發覺自己成了一個全新的器皿,而不是被「砸扁」了。它是壓下,而不是擠碎;平滑了,而不是碾平;受擠壓,但沒有壓爛。

「作難」或“aporeo”也翻譯為「猜疑」(路24:4) 或「猜不透」(約13:22),但「失望」或“ex-aporeomai”是希臘語的對比 ,來自「出/過於ex-」 加上「作難aporeomai」, 意思乃是我們感到困惑,感到茫然,但它決不會超出「作難」的範圍或過於我們所能承受的,不會到令我們疑惑、失望和不信的地步。

「逼迫」乃是保羅很熟悉的字,因為他曾經徒勞地逼迫教會。此字有9次翻譯為「追求」,3次為「受逼迫」,1次為「追逼」及「追趕」。「丟棄」的原文也可以翻譯為「離棄」(太27:46)、「撇」(徒2:27)、「存留」(羅9:29) 或「停止」(來 10:25) 。事實上,耶穌是唯一的在聖經中被「丟棄」的 (太27:46) 一位。神應許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來 13:5)。我們雖然被追趕,但卻不會被抓住。

「打倒」(kata - ballo) 強調的介詞是「倒kata -」 “down”,但「死亡」(apo-llumi)是「除apo-“out”」滅。此對比是「倒kata -」 但不「被除」。

在基督裡,肯定感恩!
4:13 但我們既有信心,正如經上記著說,『我因信、所以
如此說話。』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
4:14 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
同復活,並且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面前。
4:15 凡事都是為你們,好叫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感謝格
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神。(林後4:13-15)

有個人找到一隻「皇帝蛾」 (Emperor Moth) 的繭,就帶回家,希望能見到蛾破繭而出的過程。時候到了,繭的外層出現了一個小孔,他坐著看了好幾個小時,看著蛾苦苦掙扎要衝出那狹小的洞,然後那蛾停下了,好像卡住了,再沒辦法往前。那人善意地想幫助那蛾,就用剪刀把繭剪開,於是那蛾輕易地擺脫了繭,但卻是身體臃腫而翅膀瘦小乾癟。

那人繼續看飛蛾的行動,他期待蛾的翅膀會立時張大到能夠支持身體,而蛾身也能及時收縮。但兩者都未發生!事實是,這隻小蛾終其一生只能帶著腫脹的身體與萎縮的翅膀爬行,它從來不能飛。那個善良但輕率的人其實不明白,繭的約束和小蛾的奮力衝破小洞,乃是迫使液體從體內流向其翅膀的過程,這樣一旦蛾掙脫了繭,它就立刻可以飛了。原來自由與飛翔是來自奮鬥。那人剝奪了蛾奮鬥的機會,他就奪取了蛾的健康生存。有時奮鬥正是我們的生命所必須的。倘若我們的人生沒有障礙,我們可能會跛行,不能變成堅強的人。所以每個機會都有用處。

中國人有句類似的成語「拔苗助長」,就是外力反而破壞了成長,註定了命運。

人生不在於避免麻煩,乃在於克服困難和勝過攔阻。沒有遇過困難的人不能了解人生的意義;而信心的操練能扭轉困難成為感恩的因素。保羅說,基督的復活是神大能的最具體展示,也是祂給我們最偉大的應許,因為神的復活已經勝過罪惡、死亡和魔鬼的權勢。

「站在」的原文提醒我們馬利亞和約瑟按摩西律法的要求,帶著耶穌上耶路撒冷去,要把他「獻與」主 (路2:22),新約其他處翻譯為「差遣」(太26:53)、旁邊站著 (可14:47) 、預備 (徒23:24)、證實 (徒24:13)、幫助 (羅16:2) ,和看 (林前8:8) 。每個孩子都很期望他的父母會在他第一天上課和最後一天上學時在他旁邊。

14節有兩個「與」(sun) 的介詞,這是保羅第一次在同一節裡用兩次這介詞。跟朋友一起行畢業典禮是值得驕傲和興奮的,但「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一同站在祂面前」乃是最光榮的事。

當一個人正在苦楚中,情感上往往會覺得神少愛他,但事實是,「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感謝格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神」(15節)。我們不是憑著勇氣,而是憑著信心而活。我們要竭力過感恩的生活,而不是降服於悲劇的人生;是竭力榮耀神,而不是自尊自大的人生。

在基督裡,勇敢改進!
4:16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
天。
4:17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
的榮耀。
4:18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
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6-18)

1974年,一位納什維爾醫師Clifton Meador治療一位食道癌病人Sam Londe,這病在那時是致命的。 病人過了幾週就死了,但驗屍報告顯示他的食道還正常。他肝臟有些癌點,他的肺也有一點,但都不足以致死。 30年後,Meador醫師在電視節目說:「他死時是有癌症,但他不是因癌症而死…我以為他有癌症。他以為他有癌症。他周圍的每個人都認為他有癌症。說起來,是不是我奪去了他的希望呢?」 [i]

中國人說:「哀莫大於心死。」人最大的殺手武器不是失去健康,乃是失去希望。絕望殺死一個人要比任何疾病、災難、痛苦和不滿更快。

「喪膽」(ek-kakeo) 在聖經中只出現4次,兩次在這一章中 (1 ,16節) ,其餘兩處翻譯為「喪志」 (加6:9) 或「喪膽」 (弗3:13)。原文意思是「出於ek-」與「邪惡」(kakeo),或向邪惡降服。這一個世代破記錄的輕易放棄和喪膽,是因為絕望帶來的痛苦,而不是因為所面臨的困難。無論你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或有不良的背景,如果沒有希望,恢復自尊是不可能和無法彌補的。

我們最大的盼望在於神,祂最專長於人的內在更新 (16節),而不是外在改變 (17節);祂的目的是永遠的榮耀,不是暫時的解決;祂的方法是看不見的,是不可見的。祂是外科醫生,為我們長途康健和深層清潔作準備。祂的工作是在內部,而不是在外表──「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16節)。主的時間表是強而緊湊的,卻不是瞬間或暫時的──「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17節)。祂的方法是無形的,而不是眼見的──「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18節) 。外體是「毀壞」(diaphtheiro) 的,原文的其餘出現譯為「蛀」(路12:33)、「壞了」(提前6:5,啟8:9) 和「敗壞」(啟11:10),但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林後4:16, 西3:10)。「新」 (ana-kainoo) 來自“ana”(重複) 與“kainos” (新)。在基督裡,我們在更新,不是滅亡;我們有決心,而不是無奈;我們有焦點,而不是倒退。神在基督裡的工作是持續的、全面的,和完整的。

保羅認為我們的苦楚 (希臘文的「患難」),與「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17節) 對比,只是至暫至輕的。「暫」──瞬間的對比,是「永遠」(希臘文的「世代」);前者是有時間限制的,後著是無限的天涯。

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成就」的原文是工作或工幹的意思。此經文中唯一努力工作的工人,是「苦楚」。我們並不是以苦楚和患難為自豪──否則就成了變態和自虐;我們乃是以神的話語、智慧和方法為榮。在此期間,我們的目標是「顧念」所不見 (blepo) 的。保羅不是說「看」所不見的,而是“skopeo”(顧念)所不見的,其他5次在聖經中翻譯成 「省察」(路 11:35)、「留意」(羅 16:17,腓 3:17) 、「小心」(加 6:1) 與「顧」(腓 2:4) 。「顧念」比「所見」的範圍或視野更闊、更大,和更遠,而不是某個焦點或特點。

結論:第六世紀的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曾說: 「稱心如願並不是一件好事。藉著生病,你才認識健康的價值;藉著邪惡認識良善的價值,藉著飢餓認識飽足;藉著努力認識休息的價值。」苦楚是否為你效力或消耗你?患難是否令你受創或更新?你是否能憑著信心預先感謝神,因為祂的恩惠只有加增,從不減少或停止?

[i] “The Nocebo Effect: Expecting the Worse can Hurt your Health,” Miami Herald, Oct. 30, 2007 http://www.miamiherald.com/living/health/story/288052.html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10.html

不斷的施與(林後 9)「保羅系列之十一」

不斷的施與(哥林多後書9:6-11 )
作者:葉福成
整理:陳善純

葛培理曾講述一個在巡迴馬戲團演出的大力士的故事。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絕技,乃是能把一個橘子擠汁到一滴不剩。然後,他會懸賞1,000美元給任何可以再多擠一滴汁出來的人。他在每個城市提出同樣的賞金,但沒有人能贏得那1000美元。有一天,他來到加州某個小鎮,再次示範他榨果汁的實力,並且宣佈他的挑戰。

一位98磅左右的小個子弱者出現,並表示他願意嘗試挑戰。他拿起那顆壓扁的橘子,用力擠出了六滴橙汁。大力士十分詫異,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問小個子怎可能做到此事。小個子聳聳肩說:「哦,我是教會的司庫,我們經常這麼作。」

我承認過去很少講到奉獻金錢的信息,事實上是10年才一次!感謝神的恩典,雖然我們在牧會的第一年每月經常出現數百元的赤字,但是後來的九年間教會都勉強夠用,所以我沒有必要為奉獻緊急講道。我原本猶豫是否要把這篇經文列入「保羅書信的經典經文」講章系列,可是我太太覺得這篇經文是相當重要的。

為什麼信徒抗拒將正當的部分金錢奉獻給神?什麼是十一奉獻?我們應該如何奉獻呢?

慷慨施與,毫不保留
9:6 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林後9:6)

每年春天,我會種一些種子在後院灑水器附近,好獲得豐富的收穫。我這個虛實的農夫,喜歡享用自己種收的果子。消極地說,我不希望浪費後院斜坡的土地,況且這樣不但可以有免費的果子,而且還是有機的。有一年 (2006年) 我把朋友給我的小盆栽「毛瓜」轉移到土上。收成的時節來臨,我們都很興奮。從夏天直到秋天過了一半,收穫才完全停止。到此妻子已經吃膩了她最喜歡的毛瓜,甚至我們整整一年沒有再買毛瓜吃,之後也很少吃它。

第二年我們以為已吸取了教訓,不會再動那麼大的念頭,但這並沒有攔阻我非專業農夫妻子去買四顆小櫻桃番茄回家。在果實旺季,我每週六必須摘取番茄,帶給教會週日的午餐,以免浪費了。

其實一粒種子可能帶來蠻大的「損害」。對如今的工業時代,「播種」可說是一個難理解的比喻,但對當時的農業時代是一個最合適的比較。「種」(6節) 的原文不僅是播種,而是撒播種子。「少」(6節) 的希臘意思是「多」的對比,前者只在聖經出現一次,意思是缺乏或保留,對金錢很摳、吝嗇和計較成本。它的反面是豪爽的和大方的。「收」原文是「收割」(太25:24) 或「入了」 (雅5:4)。

不幸的是,許多信徒對朋友很慷慨而對神卻不然。 有個政治家問一名牧師:「請說一項政府可以幫助教會做的事?」這位牧師回答說:「請不要再印一塊錢的紙鈔。」

奉獻是一種祝福,絕不是一個負擔或障礙;是仁慈的,不是保守的。最值得我們注意的詞是「多」(eu-logia)。 “eu-logia”(悼詞) 是來自「好eu-」與「語logia」兩字,它的意思不僅僅是慷慨,其字面意思還包括「口才訓練」或「說話的藝術」,廣泛地應用於「讚頌」、「頌詞」或「祝福」 ,是一個對死者最合適的敬意。其實在“eulogy”(悼詞)時,分享離世者的壞話是無可原諒的。這字在聖經共出現18次,其中4次翻譯為「頌讚」(雅3:10,啟 5:12,5:13,,7:12),4次為「福」(林前10:16,加3:14,來 6:7,12:17),兩次「福氣」(弗1:3,彼前3:9) 和一次「巧語」(羅16:18)。因此「多」不僅是奉獻,還要附加祝福或頌詞。我們可看見,保羅並沒有談到個人的物質利益,而是其屬靈品質。「多」是出於慷慨的嘴唇以及慷慨的心腸。

喜樂施與,總不勉強
9:7 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
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9:7)

有個週日,一位牧師對他位於山區的小教會會眾講道。「我的朋友,」牧師說: 「如果這個教會要增長,它就必須學習爬行。」會眾回答說:「讓它爬行吧,牧師,讓它爬行。」

牧師又說:「學會爬行了之後,它要學會行走。」

會眾回答說:「讓它行走吧,牧師,讓它行走。」

牧師繼續說:「學會行走了之後,它就要學跑路。」

會眾回答說:「讓它跑路吧,牧師,讓它跑路。」

「但是,如果我們的教會要學會跑」,牧師用高亢的聲音說:「 我們就需要錢。」

會眾於是回答說:「讓它爬行吧,牧師,讓它爬行。」

我滿喜歡第7節的希臘文版本。再次,保羅淡化而不強調錢的事情。雖然經文指出有「奉獻者 (捐的…人)」的角色,原文並沒有「捐」的動詞 (7節)。第7節上半的原文記載:「各據他心酌定。」更讓人吃驚的是經文只有一個動詞「酌定」或“pro-aireomai”,意思是「pro-前/事先」 加上「選擇」(haireomai),後者在聖經有三處不同的翻譯,包括形容保羅對活或死的「挑選」(腓1:22) 和摩西「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 (來11:25)。令人吃驚的是,這「選擇」(haireomai) 也是形容神從起初揀選了我們 (帖後2:13)。所以,「酌定」是指在教會還沒有出現赤字「之前」,沒有迫切需要發生「之前」,和牧師講道呼籲「之前」就願意奉獻!

「樂意」或「心志kardia」(7節) 是本段重要的背景。原文不是強調「從心」奉獻,而是「 在心中」「酌定」奉獻。前者是出於情緒,後者是有決意的。前者是主觀和會變的,但後者是堅定而安詳的。第一種是來自反應能力或自然反應,但後者是來自果斷和堅定。

「作難」(lupe) 的翻譯太輕描淡寫;這個字在聖經共出現1 6次,唯有此處翻譯為「作難」。這字的普通翻譯11次為「憂愁」(路22:45,約 16:6,20, 21,22,羅 9:2,林後2:1, 2:7,7:10,7:10,9:7),2次為「憂 」(腓2:27,2:27),一次「愁苦」(來 12:11) 及「苦楚」(彼前 2:19)。所以「作難」是指出於悲情、可憐和內心沈重的奉獻,也許暗自哭泣,捶打自己的胸部,咒罵自己的不幸,這是讓精神受損的奉獻。

「勉強」(ana-gke ) 是指心理壓力。這詞的字面意思是「重複」(ana) 和「手臂」 (agkale),好似扭住一個人的手臂,拔出他的牙齒,要求付出他的手臂和腿;不是準備好了的奉獻,而是痛苦的付出。

作難和勉強的對比只有一個,就是希臘文的“hilaros”,乃英文的 “hilarious”。Dictionary.com的定義為 (1) 引起極大喜樂;極度歡笑:一個開心的故事,一個開懷的老電影;(2) 狂歡的快樂或開朗;狂歡的慶祝;(3) 快樂;開朗。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的定義則是:有極大的歡樂的特徵,或造成極大的歡樂。我們的奉獻是出自愛心、喜樂與平安,並感謝神給我們有機會奉獻。每次我埋怨餐館消費或家居維修費太昂貴,我其實該感謝神我還有錢付賬單。同樣,也當為有機會奉獻而感謝神。

勇敢施與,不帶條件
9:8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
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
9:9 如經上所記:『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
到永遠。』
9:10 那賜種給撒種的,賜糧給人喫的,必多多加給你們種
地的種子,又增添你們仁義的果子。
9:11 叫你們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捨,就藉著我們使感謝
歸於神。 (林後9:8-11)

你曾否見過一張車尾貼紙說:「如果你愛耶穌,請按喇叭」 ?另一個貼紙反駁說:「如果你愛耶穌,十一奉獻吧!任何人都可以按喇叭! 」

我五歲時父母離婚,之後母親移居國外,再後父親和繼母住在一起,12歲時祖母去世。從此我實際上必須自立。那時,父親每個月把生活費先給我們。每天我有五元生活費,每個月150元。當時午餐或晚餐都是1.50元,公車費單程50分錢,剩下一元用來吃早餐或雜費。我雖不復記得,但是妹妹卻印象無法磨滅地記得一尷尬事件,乃是我曾為了沒有錢吃飯而哭。

因此,當我在70年代17歲信主後,十一奉對我實在是一個挑戰。起初,我會不情願而抵擋,甚至有反感。每月奉獻15元 (或每天50分錢) 的十一奉獻,意味著我每天沒有一元而只有50分錢剩下,而這錢剛夠我吃五毛錢的早餐。我不知道為什麼我這窮學生會天真地奉獻十分之一,但我知道如果我當學生時不開始,我就不可能在成年賺錢後願意奉獻十一,因為之後的數目和利害關係會更大,遠超過每天五毛錢,或每個月15元的掙扎。對許多信徒來說,金錢是第一個和最後一個攔阻他門屬靈成長的障礙。我常開玩笑,不少信徒每個月的十一奉獻數目如同付一二輛車的分期付款。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神不明確表示,假如你願意奉獻,祂會增加一倍或兩倍你的收入和投資?因為這就成了誘惑和特權,而不是真正鼓勵;是行賄和討價還價,並不是福氣;是「有所求」,而不是出於信心。神以抽象但可信的條件和原則包裝祂的應許,免得祂的子民失去了奉獻的滿足感。

我的太太非常震驚地發現今天的青少年竟不知道什麼是「什一奉獻」。Dictionary.com說什一奉獻是「把百分之十的農產品或個人收入分別出來給神,作為奉獻或慈善事工,或以同等數目作為支持教會、神職人員,或類似之事的義務。」

對某些信徒來說,奉獻十分之一就如同從他們身上割下一磅肉。但是,奉獻其實並非關乎個人的給予 (giving)而是個人的增長 (growing),關鍵不是供物 (offering) 而是服從 (obedience),不是比例 (percentage),而是優先 (priority)。

神對信徒應許的回報是什麼?不是商品,而是恩惠 (8節) ,是在品德上的富庶、美麗和鎮定,而不是數目、獎金或成本的補償。

從原文看,8至11節一共列出六次「一切」:神能將「各樣」的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 (8節)…叫你們「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捨,就藉著我們使感謝歸於神 (11節)。第八節「多多」的意思是會更好,有剩下,有超出。

「各樣的」(恩典) (8節) 指著奉獻者的實力和深度, 「凡事」 指其範圍和事項,「常常充足」意指不只一次, 「能『多』行各樣善事」。原文另一次出現在提前6:6,翻譯為「知足」,而「善事」論及工作的質量和價值;11節「凡事富足」(ploutizo) 是資源/豐富,以及「多多」(haplotes) ,不是陳述場合,而是方式──乃是誠實、單一和簡單的服務。保羅兩次鼓勵奴隸用誠實的心服從自己的主人 (弗6:5,西3:22)。

下一個對比更令人印象深刻:人「種」,但神「施捨/施散」(9節)。是的,神是個奢侈和慷慨「施捨」的神,從不吝嗇、自私、為己的。祂是個消費者與供應者,並非儲存者;揮金如土而不是節省或保留者。「施捨」的另一個翻譯是「趕散」(約10:12) 。

最後, 第10節的「多多加給」原文是「成倍地增加」,神不只會「多多加給」種子 (原文是單數),祂還增添你們仁義的果子 (原文是複數)。單數的「種子」與複數的「果子/收成」是對比。11節的「富足」和「施捨」亦是個對比,富人未必願意施捨,而施捨的未必是富人,其實大部分的研究發現窮人比富人更慷慨。

結論:耶穌說:「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6:21)。 你的心投資在俗世還是永恆的事上?你更關心美化自己的房子還是建立神的家呢?你奉獻的是最好的還是剩下的?是珍寶還是小費?是酌定的還是臨時的?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11.html

我的恩典夠你用(林後 12)「保羅系列之十二」

我的恩典夠你用(哥林多後書12:7-10)
作者:葉福成
整理:朱青鳥

你是否曉得,一個認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病或胸痛?根據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這份雜誌的報告,那些自以為受到最不公正待遇的人,比起那些覺得人生是公平的人,發生心臟問題的機率高出55 %。

此項研究的主要經費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政府醫療機構。其中一項規模最大和時間最長的研究,分析了6,081名英國公務員的資料。在20世紀90年代初,受訪者被問及對:「我常常覺得受到不公平對待」這句話的同意的程度。跟以往研究不同的是,這些受訪者回答問題時尚未發現有任何心血管疾病的跡象。這樣,他們不是因為自身疾病才對人生產生不滿。

根據對受訪問者平均10.9年的追蹤研究,這期間有387人或者因心臟病發作去世,或者因心臟和胸痛問題接受治療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認為受到「較低程度」不公平待遇的公務員,比那些認為沒有受不公平待遇的人,心臟病發作率高出28 %;而那些覺得受到「中等程度」不公對待的人,他們的心臟風險上升了36 % 。[i]

認為「人生不公平」的人,在網路搜尋後有10頁之多,其中包括重建房屋被毀的人、50多歲獨身的人、患皮膚病的人、殘障人士、婦女、窮人和超重的人。很多人說人生對我不公平,或是人生對所有人都不公平。

我們如何處理一個似乎不公平的人生?如何確保我們生命中的熱情和目標,不會因為生命中的種種問題而被摧毀或改變?當我們肉體衰殘時,在基督裡有什麼屬靈資源能夠被我們使用?

接納自己的軟弱,不用躲藏
12:7 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於自高,所以有一
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
得我過於自高。(林後12:7)

有位男士去理髮店修剪頭髮和鬍鬚。當理髮師開始修剪時,他們相談甚歡,雙方談了許多事和不同的話題。當最後談論有關「神」的話題時,理髮師說:「我不相信神存在。」客戶問:「為什麼呢?」

「你只要上街走一走,就發現神根本不存在。請問,如果神真的存在,為什麼世界有那麼多人生病?為什麼有的孩子遭遺棄?如果神存在,就應當沒有患難和痛苦。我不能想像一位慈愛的神會允許這些事情發生。」那顧客想了一下,因不想引起爭論,就沒作回應。理髮師完成工作後,客戶就起身離開了。他剛起身,只見街上來了一位混身骯髒發臭、頭髮鬍鬚未經修剪的人,看起來污穢不堪。

那顧客回頭進入理髮店,跟理髮師說:「你知道嗎?理髮師是不存在的。」「你怎麼會說這話?」理髮師驚訝地反問﹕「我在這裡,我就是理髮師,而且我剛為你理過髮!」

「不!」那顧客辯解說﹕「理髮師是不存在的,假如真有的話,世界就不存在滿頭骯髒亂髮和滿臉鬍鬚的人,像外面那人一樣。」「啊,但理髮師確實存在!問題是,他們不來找我。」

「沒錯!」顧客同意說:「這就對了!神也確實存在!問題是人們不願意來到祂面前,尋求祂的幫助。這也就是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的痛苦和不幸。」

保羅因哥林多教會複雜的屬靈背景,又面對這些屬世、幼稚和自負的信徒,對自身健康狀況的接受就更掙扎。他對靈命成長的強調,經常因他們對屬靈經驗的誇大言詞而受到攪擾,失去重心。哥林多信徒痴迷於討論異象 (來自「眼睛」 的原文,路1:22,24:23)、啟示“apokalupsis” (1節),與神蹟奇事異能 (12節)。使徒保羅將計就計,宣稱他也可因被提到樂園裡,聽見人不可告的隱秘言語而誇口 (4節)。

「誇口」(1,5,5,6,9節),或希臘文的「 喜樂」(雅1:9),可以有正面或負面的意思。正當合理的「誇口」在聖經中包括「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羅5:2,5:11,林前1:31,加6:14)、「歡歡喜喜…患難生忍耐」(羅5:3,帖後1:4)、樂意奉獻的心 (林後9:2)、信徒信心增長 (林後10:13),並卑微的弟兄升高 (雅1:9) 等。基本上,這些誇口不是針對激情的宣稱或外在的表現。聖經中比較低等的「誇口」,包括指著律法誇口 (羅2:23)、誇口好行為 (弗2:9) 和個人未來的計劃或長壽 (雅4:15-16) 。

自誇恩賜並無益處,因恩賜沒有將來 (1節)。「益」的原文是“sum-phero”,是由「共同」(sun) 與「背負、提攜」(phero) 構成,因此“sumphero”的字面意思是「共同背負」。自誇無益,因為它是單方面的,對群體無益,且榮耀自己不榮耀神。它不能延伸或分享給朋友或神。它也沒有長遠的增長潛力。它不會使人的人格得益,包括自誇的人本身。

只注重重大的啟示會導致人驕傲。第7節的「自高」在英文NIV譯本只出現了一次,但是希臘文原本出現過兩次,第二次在本節的末尾,英文KJV譯本中也出現兩次,在末尾加上「免得我過於自高」。除了在此節出現兩次外,此字在聖經其它地方還出現過一次,被翻譯為「高抬自己」(帖後2:4)。這個希臘單數動詞是由介詞“huper”(高過、超越) 及動詞“airo”(提起) 組成。後者是中性詞,形容一個背起自己十字架跟從耶穌,或者負軛跟從主的人 (太11:29,16:24)。但若加上“huper”,就描繪了一個自高自大、趾高氣昂、不知分寸的人。「過於自高」(huper - airomai) 很不幸地與同一節中的「甚大」(huperbole) 有關聯 (7節)。可悲的是,驕傲的人看不見「重大啟示」不過是言過其實的「誇大」(huperbole) 而已 。

保羅身上有一根刺。沒有人確定保羅遭遇到什麼,對此刺的一些建議包括誘惑、敵對、殘障和疾病,如眼疾、瘧疾、偏頭痛和癲癇症。刺 (skolops) 的原文是希臘俚語殘障的意思,字面上由「腿」(skelos) 和「視」(optanomai) 兩個字根組合而成。所以這字可能指肢體或眼睛,或某種殘障。但下一詞「攻擊」,就是「以拳頭攻擊」的意思,同樣的詞記載了士兵「用拳頭打」耶穌 (太26:67,可14:65),保羅「挨打」(林前4:11),和僕人「受主人責打」(彼前2:20)。偉大的保羅也難免於肉身的苦難、痛楚和折磨。更糟的是,這些都來自撒旦,不來自神,雖然是祂所容許的。請留意神是我們的保障,不是我們的試探,所以保羅不認為他的殘障是受懲罰或瘟疫。

放開自己的軟弱,不要苦毒
12:8 為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
12:9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
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
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8-9)


博伯和主一起觀看一場棒球比賽,主的團隊和撒旦的團隊對決。主的團隊是擊球方,成績是零比零。到第九局下半場已有兩人出局 (撒旦方只需再趕出一人就可獲勝)。他們繼續觀賞,一位名為「愛」的球員出場。「愛」的第一球就打中,邁向一壘,因為愛是永不止息。

下一個擊球手是「信」,他也擊出一球,因為「信」成功地與「愛」合作。下一個擊球手是「屬神的智慧」。撒旦投第一球。「屬神的智慧」一看,就選擇不接,竟然是撒旦失球。撒旦投了三球之後,「屬神的智慧」亦安全上壘,因為「屬神的智慧」從來不會上撒旦的當。如今滿壘都是主隊的球員。主然後對博伯說,他現在準備介紹祂的球星「恩典」入場。

博伯說:「『恩典』實在不像一個球員!」撒旦的隊員一看見「恩典」就放鬆精神,以為牠能獲勝了。撒旦投第一球,觀眾很驚訝,「恩典」比任何球員打得更有力。但撒旦並不擔心,牠的中場球員很少失手。牠去接球,但那球穿過牠的手套,擊中牠的頭部。牠倒在地上,然後那球繼續飛出圍網,成為全壘打!主的隊贏了。

接著主問博伯他是否知道為什麼愛、信和屬神的智慧可以上壘,但沒辦法贏得比賽。博伯回答說他不知道。 主解釋說:「如果你的愛、信和智慧贏得了比賽,你會覺得靠自己得了勝。愛、信和智慧幫助你上壘,但只有我的恩典可以完成任務。我的恩典是唯一撒旦不能偷走的。」

「求」(8節) 在聖經中有32次被翻譯為「勸」,20次為「求」,10次為「勸勉」,9次為「央求」。保羅最著名的一段話是勸羅馬的信徒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 (羅 12:1)。保羅喜歡殘障的遭遇,如歡迎拔牙一樣。雖然他決心和全力地「求」,但他並不是絕望或不順服;他堅持但不自私;他迫切但不勉強。

信徒其實是憑信心而不是憑情緒而活,靠恩典而不是靠勇氣而活。保羅在文中暗拿恩典 (charis) 與恩賜 (charismata) 對比,後者著重甚大的啟示 (7節) 。 恩典是很難定義的。很多人說恩典乃是「得到我們不配得的」。神的力量可以使無能者變有能,使無力者變有力,使沮喪者得鼓勵。恩典和恩賜之間至少有七項差別。恩典不是屬靈恩賜,它更像祝福。聖經提到「恩典『中』的賞賜/恩賜」(羅5:15),而不是「恩典的恩賜」。恩典並非可見的或外在的,如恩賜一樣。恩典是神的屬性之一,恩賜則不是。恩典是美德,恩賜是技巧。恩典是白白賞賜給信徒的,但信徒並不完全擁有所有恩賜。恩典超越恩賜,並且是恩賜的源頭 (羅12:6)。最後恩典生謙卑,但恩賜生自豪。

希臘文的「夠」在聖經中只出現了8次,3次翻譯為「夠」 (太 25:9,約 6: 7,林後12:9),3次為「知足」(路3:14,約 14:8,提前 6:8),2次為「足」(希13:5,約3﹕10)。

「完全」(teleioo) 的翻譯給人一個錯的意念。它其實意味著「完成」或達到目標,沒有缺乏。同樣的字被翻譯為「完了」(路2:43)、「成全了」(路13:32)、「作成」(約4:34)、「成全」(約17:4) 與「成了」(約19:28)。所以「完全」不是沒有痛苦,而是擁有神的平安;不是沒有患難,而是沒有焦慮。人的軟弱可以鍛鍊一個人,而不是使他癱瘓;成就他,而不是責難他。一個人的成就不在於他的成功和權勢,而在於他的決心和毅力。跌倒多次並不要緊,要緊的是能再站起來。我們該站起多少次?答案是比跌倒的次數多,每次摔倒之後都要能再站起來。

「軟弱」的原文是「無力」,除了在保羅書信和希伯來書中主要翻譯為「軟弱」(羅6:19,8:26,林前2:3,15:43,林後11:30,12:5,12:9,12:10,13:4,來4:15,5:2,7:28,11:34) 之外, 其他7次翻譯為「病」,2次「疾病」,特別是在福音書中。因此軟弱是形容身體的,而不是意念的、心理的,或情緒上的。身體的軟弱只是障礙,不是攔阻;而人的體力是最不可靠的,因為肉體必定衰殘。

能力/權力 (power) 不是指物理的力。力量 (strength) 是物理的力,但那不是保羅在此使用的對比。能力 (power) 不是一個人的才幹 (ability),而是可能性 (enablement);不是人的才能 (capability),而是他的容量 (capacity);不是肌肉 (muscle),而是他的動機 (motivation)。真實合乎聖經的能力乃是擁有或獲得你一開始原本所沒有的力量。故此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但悲哀可避免;患難無法選擇,但苦楚可以;壓力是可接受的,但憂傷不是。

突破自己的軟弱,不被困鎖
12:10 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
苦為可喜樂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
了。(林後12:10)

著名醫生與作家保羅班德 (Paul Brand) 在印度長大,他的父母在那兒當傳教士。在他的著作《神的形像》中,記載75歲的母親在印度的南部仍然每天行走好幾哩路,去拜訪村莊的人,傳講耶穌。一天,她75歲的母親獨自行走時,跌倒並摔裂了臀骨。她痛苦地躺在路上兩天後才被人發現,之後被放上一輛吉普車,走了150英里崎嶇不平的路,才找到醫生幫她治理骨折。但是崎嶇的路讓她的骨折更惡化,以至于無法完全醫好。班德醫生說:「幾個星期後我到她住的小土屋探訪。我看見她拄著自製的竹拐杖,拖著腳行走,她的腳失去了一切感覺。」

班德說:「她在75歲的年紀,臀骨骨折了,無法用自己的兩條腿站立,因此我以為我提出了一個理智的建議,建議她退休。」他說:「她回過頭,看著我說:『這有什麼價值呢?如果我們想保養這個身體多活幾年,而不讓神使用,有什麼價值呢?』所以她不停工作,繼續騎著毛驢到鄉村傳講耶穌基督直到93歲……她也一直傳講耶穌基督,直到95歲去世。 」

希臘文的「喜樂」(10節) 是“eu-dokeo”,由“eu” (好) 和“dokeo”(思想) 構成,指樂意接受,不是無奈忍受。 「軟弱」在第9節出現兩次,第10 節出現一次。「凌辱」的原文是“hubris”(謙卑),它另外兩次在聖經中被譯為「傷損」(徒27:10,27:21) 。「急難ana-gke」來自「重複」 與「扭轉/臂agkale」兩字。這個字很貼切的形容一個人的手臂反復被扭轉。「逼迫」是描述保羅凶惡地追捕基督徒。「困苦」(steno-choria) 的字面意思是 「縮小」( stenos) 地面(chora) 或空間。合而論之,「軟弱」是身體的疾病,「凌辱」是情緒的屈辱,「急難」是肉體的傷害,「逼迫」是激烈的活動,「困苦」是有限的選擇。

第10節最後的「軟弱」是動詞。「剛強」不是指著身體的力量 (ichuros),而是“dunatos”,非肉體的能力。這類剛強的例子包括與眾人和睦 (羅12:8),擔待軟弱者的軟弱 (羅15:1),和勒住自己的全身 (雅3:2),尤其是舌頭。這種的「剛強」涉及品德上、關係上,與行為上的能力。神關注你的性情以及你如何處理逆境,超過注意你的才幹與觀察你如何運用恩賜。

最「剛強」的能力絕非血肉之軀的力量。有些人沒有力量勝過小吃、汽水或糖果的引誘。「剛強」比力量更有功效,就好比貪婪比黃金更有力、愛比情緒更堅強。有人說:「力量是用手把一塊巧克力分為四塊…但卻但只吃一塊。」

結論:有句話說:「最大的痛苦是因放棄而感到的空虛。」你曾否想過在某些特別 (不好的) 的境遇中,你仍然擁有並且可以做的事呢?是否有人處境跟你一樣,你可以聆聽或幫助?你是否依靠神一次處理一件事、一次走一步路,並一次享受一天呢?

[i]“People Who Feel Wronged Can Really Take it to Heart,” Los Angeles Times, May 15, 2007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12.html

不再是我(加 2)「保羅系列之十三」

不再是我(加拉太書2:20)
作者:葉福成
整理:朱青鳥

紐約時報登載了一篇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在印度的昌迪加爾市 (Chandigarh),政府僱員在過去20年中,每天都坐在同一把磨損的木椅子上。一位土木工程師承認說:「那椅子不好看,但在辦公室中坐起来满舒適的。」這樣的椅子在廢物堆積場估計值400盧比,約10美元。很少有政府員工會多看那椅子一眼。漸漸地,這椅子不能再修補了,被扔在政府儲物間,或者偶爾被拍賣得到些「零錢」。

1999年的一天,某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董交易商,來到位於新德里北部約150英里該城的政府廢物場。新德里是由建築師柯布西耶在20世紀50年代所設計的一個現代城市。古董商們在那裡開始收購廢棄的庫存家具。

當昌迪加爾建築學院的院長 (Rajnish Wattas) 看到該椅子在紐約Christie’s出售的價碼由8,000到12,000美元──其價值的一千倍時,感到震驚不已。那城市的人才醒悟到,這些椅子原來是由名設計師皮爾‧讓納雷專門設計,並由柯布西耶的同事們製造的。「我們發現我們竟坐在一個金罐上。」[i]

那最偉大的、改變歷史的事件,也徹底改變了保羅的一生。他遇見了他的創造者、他的主和他的對手。這位宗教狂曾經到處迫害拘捕基督徒,最後他發現,基督教不是關乎宗教信條、道德守則或倫理行為;基督教也不關乎哲學,乃是關乎一個人:耶穌基督。祂不是一個歷史的註腳或虛構的人物,而是活著的真神。信徒的力量來源,在於與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建立一個有力的、個人的和现存的關係。耶穌基督是我們的身份認同者、代求者,和靈命的源頭。因此,一名基督徒乃是一位相信基督,屬於祂且被祂所深愛的信徒。

耶穌基督對你而言是誰?你與祂有什麼樣的關係?你該如何生活?

與基督認同
2:20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

一位牧師跟一位自稱為基督徒的人談話,牧師問他是否積極參與教會。那人回答說:「沒有,但死於十字架上的強盜並未參與任何教會,他還是被耶穌接纳了。」

牧師接著問他是否已受了浸禮。那人回答說:「死在十字架上的強盜並沒有受浸,但他進入天堂。」

牧師又問他是否領聖餐。該人回答說: 「沒有,但死在十字架上的強盜也沒有,基督仍然接受他。」

於是牧師說: 「你和那強盜的唯一區別,乃是他死前就信,但你信的是死的…… 」

「被釘死」的意思是什麼呢?陶恕牧師 (A.W. Tozer)說: 「被釘十字架意味着:第一,被釘者只能面對一個方向;第二,他不會再回来;第三,他沒有自己進一步的計劃。」

希臘文的記載是:「與基督,我已經同釘十字架。」「同釘」(sustauroo) 在原文聖經中僅僅出現5次 (20節,羅6:6,約19:33,可15:32,太27:44)。在福音書中提及的三次是與耶穌「同釘」十字架的強盜相關的 (太27:44,約19:33,可15:32)。坦率地說,他們沒有選擇。但這一段經文提及的「同釘」是個人自願的、主動的,和設計好的,並無外力把尖叫與反抗的人硬拉上十字架。

釘十字架的經驗總是「與基督同釘」,不是「在基督裡釘」或「像基督一樣釘」。後二者意味著失去個人的獨立性、性格和現實感。沒有人能和耶穌在十字架上受的苦完全一樣。聖經記載,我們「在罪上死了」(羅6:2),並「與基督同死」(羅6:08),但從未說「在基督裡死了」或者「在基督裡釘在十字架上」。「與基督同釘十字架」涉及個人內在的動機,而不是外在的樣式或方法。

一個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的人不思索人的權利、尊嚴和報復,但樂意參與主所受的苦難、恥辱和刑罰。祂的苦難與死亡是寂寞、沉重,和可怕的,祂不希望你像祂一樣的死。這種的「釘十架」不是身體上的釘死或精神上的折磨,因此信徒不需要進入修道院,找尋一個洞穴,或逃避世界。「與基督同釘十字架」是認同基督,而不是模仿祂的經驗或內化祂的痛苦。所以釘死不是痛苦的,而是平安的;不是可憐的,是有目的的;不是癱瘓的,是有益處的。並非要你對世界麻木,而是將自己交付给主。這種關係是理性的而不是非理性的,現實的而不是宗教性的,看重相互的人際關係 (relational) 而不是浪漫關係 (romantic)。

雖然我們的十字架是沉重的,我們却不是孤單、焦慮的或被遺棄的。它是個漫長而孤獨的挣扎,但基督應許祂的同在。我們的被釘在十架上沒有恐懼、失敗或悲觀,神並未把你放在一個木頭十字架上作终極的考驗。「同釘」這個動詞一次指著 「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 (羅6:6);一次將「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加5:24)。它意味著交出我們的一切,包括所「是」的、所「有」的,和所「做」的──你所關注的和你的娛樂、你的感情和態度、你相識的人、你的發展、你的志向,和你的成就。

常在基督裡
2:20 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基督教最知名的護教學家、思想家和領袖之一,是著名的「懺悔錄」的作者奧古斯丁。在他信主之前,他以生活放蕩不羈,智力豐富聞名。同樣知名的是他有一位虔誠且不住為他的救恩祈禱的母親。

當他信主之後,奧古斯丁生活中令他很難處理且無奈的,就是他和異性的關係。說得難聽一點,他不知道應該怎樣應付以前陪伴他的女郎。他並不期待這項考驗。

奧古斯丁信主不久之後,一次在意大利米蘭的大街上行走,見到一名以前陪過他的妓女。她打招呼說:「奧古斯丁,是我。」但奧古斯丁不理會她的呼喊,況且加快行走。她再次喊 「奧古斯丁,是我!」奧古斯丁並未減緩步伐,而是堅定有力地回答:「是,我知道,我知道,但不再是我,不再是我。」[ii]

其實,我們釘在十字架上的目的和重點,並不是從此要我們死,而是從此要我們活。你可知道「我活」的原文在20節出現多少次?三次,不是兩次:現在 (我) 活著;如今在肉身 (我) 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 (我) 活。20節中的第二個原文句子開始不是「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而是「我活者,但不再是我 (ego),而是基督活在我裡面。」保羅宣稱他還是活生生的人,没有離開世界。他沒有以苦行僧、虐待狂,或禁慾性地否認自己的存在或侮辱他存在的價值。他不是說:「我死掉」或「我不活」,而是「我活著」,但補充說:「但不再是我 (ego),而是基督活在我裡面。」 我也想澄清,保羅在書信中從來沒有僅僅說「我死了」或「我死在基督裡」,而是我「與基督同死」(羅6:8,西2:20,提後2:11)。況且聖經每次提及「與基督同死」就接著配著說「……必與他同活」(羅6:8,提後2:11)。

「不再」(ouketi) 在原文中是單字。這字不等於常常出現的「不」字 (ou/ouk出現了超過1,500次),聖經中的「不再」僅僅出現了47次。唯有耶穌也使用這個對比方法形容結婚,強調「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太19:6,可10:8)。婚姻是個很好的例子。夫婦認同彼此,但他們並不相同。兩者先前沒有關係,之後建立關係。他們互相委身連接、溝通與交流;他們也互相理解、合作和配搭。兩者同心,但不是同一個人。他們合意,不是不和。他們是一心,但不是一體。沒有人結婚為著想要消除或剝奪配偶的個性、獨特之處和特徵。

然而,「基督在我裡面活著」與「基督為我而活」是不一樣的。它並不指著我們與主合併,重叠或溶化成為一。它的意思是基督是我們的指揮、隊長、元首、生命之主。祂不是我們的辦事員、助理、清潔工;祂要成為我們人生的主席、沙皇、總裁,再没有任何其他候選人、配角或競爭者能佔有一席之地。從此,你不是為著自我的滿足或利益而活,而是憑恩典與榮耀主而活。主沒有要求我們在祂的位置上受苦,而是站在祂的身邊;不是背起「祂」的十字架,而是背起「你」(個人) 的十字架;不是羞辱自己,而是自我謙卑。神不要在遠處的一角或在內圈某個地位,祂要作中心。祂不要懲罰人類或定人的罪,但祂的確要求我們向祂認罪和委身。祂要在我們心中居住,不當租客;是家人,不是外人;作屋主而不是房客。

被基督靈感
2:20 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
愛我,為我捨己。

女演員潔美李寇蒂斯 (Jamie Lee Curtis) 48歲時,看到一個小報刊登出她的照片,並說她的體重為161磅時,生命達到一個轉折點。她說:「我當時的感覺是:『你好大膽!我不是161磅!』我很憤怒。我回到家裡走上一個秤,我真是161磅,我却要否定事實。所以,我開始吃健康的飲食,避免吃那些以前隨便放嘴裡的東西。過了一年,我減掉20磅。」

寇蒂斯說:「老化就是削減到最本色的自己。」 當她50歲時,她說:「我覺得現在比20歲的我好得很多。我很堅強,很聰明,沒有以前那麼瘋狂。我讓我的頭髮變灰,只穿黑色和白色的衣服。每年我只買三或四套黑色的裙裝,換着穿。我擁有兩條藍色牛仔褲。我把所有的珠寶首飾送人,因我不戴它們…我有去一些過逝者家庭的經驗,讓我很驚訝的是,他們堆積了許多東西,但以後不再能看了。」 [iii]

基督徒生活的主要強調什麼?

在原文上,經文不是說「因dia」(by faith) 信…而活,而是「在en」(in faith) 信…而活。這一介詞也跟亞伯拉罕之約或宗教改革的格言「義人必因 (ek) 信得生」不同 (羅1:17,加3:11,來10:38)。此外,聖經沒有吩咐我們要「靠dia」信而活。緊接在「肉身」之前與之後的介詞“in”是相同的,在20節總共出現了三次。「因信…而活」是比對同章16節:因信…稱義 (加2:16,3:24)。因信稱義是過去的事,因信而活是將來的事。加拉太的教會分為兩派:律法派強調「因行律法稱義」,而自由派說「因『信』基督『稱義』」,保羅則加了新的一類:因信而活,不僅僅是因信稱義。

正如保羅剛在上句話說的:「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他不是說自己已成過去式、是被動的或者為一過客。他還在生活中追求夢想,實現決定的事情,選定方向,但如今他的靈源、影響他的力量和理想已改變了。

「捨」(paradidomi) 己 (heautou)」這個片語在神的計畫中是多麼明顯的啟示和驚人的轉折。貫穿福音書中,那些「捨」、「交出」和「賣」(在希臘文中是同一個字) 耶穌的人,都很清楚被指明。聖經最明顯「賣」耶穌的人是猶大 (太10:4) 。其它與此希臘文相關的經文包括「(耶穌) 被交在人手裡」(太17:22),「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太20:18),「交給外邦人」(太20:19),「被賣在罪人手裡了」(太26:45),「交給巡撫彼拉多」(太27:2),和「你本國的人」(約18:35) 。

在聖經中這是第一次保羅揭示耶穌是「為我『捨己』。基督教是獨一無二的,因為聖經告訴我們:「耶穌愛我」,在其他宗教與他們的創始人中,都沒有這樣的個人關係和見證。

有位很著名的神學家和作家在一個記者會上被問及一個問題:在他所寫的上百萬無數的文字中,什麼是概括的結論。他回答:「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書告訴我。」[iv]

印度教和佛教不強調愛,因為任何愛、感情或情緒,都屬於要擺脫的纏累。「神的兒子愛我」是基督教獨特的教導,也是保羅的神學觀。沒有愛,基督教就不存在。基督教不是一個理想、哲學或教條,它是愛本身,是愛的具體化和愛成為肉身。

結論:基督教關乎你相信誰─—基督,而不是你擁有什麼—─宗教;不是關乎死亡,而是關乎拯救;不是關乎個人的受苦,而是關乎救恩。基督死使我們能夠活。祂在我們裡面活著,因此我們能夠為祂而活。我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不再懼怕。你是否為己而活,作罪的奴隸,並尋求成功,還是過一個事奉、犧牲和踏實的生活?基督真是你人生的準則、激勵,和典範嗎?

[i] “A City That Sat on Its Treasures, but Didn’t See Them,” New York Times, 3/19/08 )
http://www.nytimes.com/2008/03/19/world/asia/19chandigarh.html?ref=todayspaper
[ii] Adapted from 7,000 Illustrations #6519
[iii] http://www.aarp.org/research/press-center/presscurrentnews/
vavavaboomer_hollywood_icon_jamie_lee_curtis_goes.html
[iv]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history/special/131christians/
barth.html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13.html

聖靈的果子(加 5)「保羅系列之十四」

聖靈的果子(加拉太書5:16-23)
作者:葉福成
整理:伍白芳

有一位弟兄參加了靈恩派教會的退修會。他的情緒十分激昂,且說他一輩子沒有哭得這麼厲害。但他好奇地問,為什麼出席的人一半以上都同時說方言。我告訴他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並引用哥林多前書14:27-28與他分享:「若有說方言的,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一個人翻出來。若沒有人翻,就當在會中閉口,只對自己和神說,就是了。」

我清楚地記得,當我年輕時 (信主的第二年) 第一次遇到一位著名的靈恩派牧師,便覺得他錯誤地表達聖靈的工作。當時,沒有人預料這位浸信會牧師已變成靈恩派。那時教會青年營中最年輕的一位13歲的青年人,要求這位很得人心的講員為他祈禱,並邀請我們一起在約好的時間前去。牧師要我們到他房間圍一個圓圈,吩咐這青年人站在中間。由於我和另一名年輕人是青年人中年紀最大的 (他後來當了神學院教授),別人閉起眼睛時,我們沒有閉起眼睛,想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我們竟沒辦法相信眼前出現的事──那牧師出力地推了那名眼睛閉著的男孩,使他後退一兩步。禱告完畢之後,問題來了。青年人問牧師:「牧師,你剛才推我嗎?」他不眨眼地回答說:「沒有,我沒有推你,是聖靈推你。」我們告訴教會領導們事情發生經過,於是領導們與牧師澄清整個事件──當然啦,沒有什麼結果。

這種對聖靈在信徒生活中工作的誤報、誤解,和誤傳層出不窮,令保羅必須平衡地講論聖靈的果子與聖靈的恩賜。聖靈是三一真神之第三位,與聖父、聖子在神性、位格、能力與榮耀上同等。祂在信徒相信的那一時刻就永遠住在信徒裡面 (林前12:13),促進信徒成聖,以致順服耶穌基督 (彼前1:2),並將信徒印上記號直到基督再來 (弗4:30)。但是討論聖靈的工作仍有很多混亂。靈恩派的兄弟姊妹常說,聖靈同在的確據乃是說方言與行神蹟奇事異能。我並非反對靈恩,而是不屬靈恩派。

到底什麼是真實的「聖靈同在」?祂的工作是什麼並且如何的工作?聖靈如何聖化信徒的生活?什麼是聖靈與信徒同在那萬無一失的證據?

聖靈同在必得勝
5:16 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
了。
5:17 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
此相敵,使你們不能作所願意作的。
5:18 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加5:16-18)

有個弟兄受到情慾的誘惑,晚上起床去找一名老先生,告訴那人他的想法,並得到老翁的安慰。感受安慰的他就回到自己的房間,但是情慾的靈再誘惑他,他再次來到老翁面前。這件事發生了許多次,但老人並沒有為難他的意思,勉勵關心他說:「不要讓步給魔鬼,也不要放鬆你的心思,無論魔鬼幾次麻煩你,你來找我,牠就被擊敗消失。因為慾望的惡魔因此會灰心,但是沒有什麼比個人保密自己的思想更令牠開心。」

所以該弟兄來找他足足11次,承認他的心思。此後他對老先生說:「請關心我吧,我的恩父,並給我一些話語。」老翁說:「請相信我,孩子,如果神允許我的思想轉到你的身上,你會撞傷你的頭。」老翁講了這話之後,他的謙卑平靜了弟兄的情慾。 [i]

順服聖靈而不順服罪是過得勝的基督徒生活的關鍵。在舊約中,神以祂的靈充滿了以色列人,使他們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作各樣的工,建造神的殿 (出31:3-5)。在新約中,聖靈不僅給聖徒聖靈的恩賜事奉祂 (林前12:4),且給祂的兒女聖靈的果子高舉祂。

「靠聖靈而活」在原文字面上是「在聖靈中行走」。那麼什麼是靠聖靈而活和在聖靈中行走呢?其意思是與聖靈一同走路、散步和起程。這是一種內住而非一次經歷;是不斷持續的而不是斷斷續續的;與個人的行為實踐有關,而不是與個人的個性有關。保羅在他的書信中用了「行」這字34次,該字在聖經被譯為「行」 26次,「行走」 20次,「走」 13次,「行事」 10次, 「行事為人」 6次。我們可以說,「在聖靈中行走」沒有任何神秘、魔術或高言大智。問題是基督徒不肯與聖靈同行走,有密切的關係,和攜手同工。其希臘動詞“peri-pateo”的組成來自介詞“peri”(周圍) 和“pateo”(力踏) ,意思是在前後、四處、各方和周圍踩步與踐踏;是大步,甚至左右跨越或重踩,不要停止、倒退,或懈怠。

當信徒走在聖靈中,他們就不會放縱肉體的情慾。「行在聖靈中」不是追求情緒高潮、飄然的經驗,或令人欣快的感覺;它不是迎合人的感覺,而是對付人的軟弱情慾。它不是強調讓人感覺更興奮、更優越或更深奧,而是更有力、更平穩和更明智。其目標是跟隨聖靈,而不是達成個人的衝動。

我們所面對更頑強和更明確的敵人是肉體的情慾。保羅所反對的是「肉體的情慾」,而不僅僅是「肉體」本身;身體並不一定是有罪的,問題乃是墮落或屬血氣的肉體──為了防止有人折磨或踐踏自己的身體。「情慾」(epi-thumia) 在字面上是「上面」(epi) 和「激烈」(thumos),後者與20節的「惱怒」(thumos) 是同一字,並出現在聖經20次,「大怒」 6次,「怒氣」 2次,「忿怒」 2次,「惱怒」2次, 「烈怒」 2次,「惱恨」2次,「怒」1次,「氣忿忿」1次。所以,「情慾」其實就是肉體的憤怒,失控後變成瘋狂。犯罪的情慾永遠不斷憤怒、胡鬧和生氣,不會停止。重點是「不放縱肉體的情慾」,而不是消除慾望或憎恨自己。「放縱」在希臘文就是「完成」,沒有感性或性的含意,正確的含意是它的使用或濫用。。

當你接受聖靈的引導,你不願放縱肉體的情慾。之前我們沒辦法抗拒或打破罪的控制,但如今聖靈的同在一次永遠打破罪的魔咒與捆綁。

聖靈同在責惡行
5:19 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
蕩、
5:20 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
爭、異端、
5:21 嫉妒、〔有古卷在此有兇殺二字〕醉酒、荒宴等類。
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
必不能承受神的國。(加5:19-21)

有個小鎮的無賴參加了一個奮興佈道會後奇妙地決志得救。他發誓要重新作人並放棄以往放蕩的生活。但他發現克服肉體的情慾不是容易的一回事。幾個月後,他碰到帶領他信主的牧師。牧師直接問他:「你好,最近怎樣?」

那初信者回應:「十分糟糕,就好像兩隊馬匹把我的靈魂分裂一樣。一隊拉我到一個方向,要我遵行神的旨意,另一隊拉我到相反的方向,要我放縱肉體的情慾。」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牧師問他: 「那隊馬匹會贏?」

初信的基督徒眼光一亮說:「 一定是我對它們說『快跑』的那隊 。 」[ii]

肉體的情慾不降服任何世上的主,只降服於聖靈。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phaneros),光亮閃耀,而不是隱藏或秘密的。該字根來自火“phos”一字。保羅列出頭三個「顯而易見的」事與人的身體有關。首先是“porneia” (姦淫),即色情“pornography”的字根,在婚姻關係中指「淫亂」(太5:32),以及其他苟合 (太15:19)、姦淫(可7:22)、淫行 (帖前4:3) 和邪淫 (啟18:3)等。第二項的「污穢」(a-katharsia) 也可譯為「「不潔」(太23:27),它的字面意思來自「非a-」與「潔katharsia」,強調罪的性質和影響。第三個「邪蕩」(a-selgeia) 是另一個包括“a”的字,也譯作淫蕩 (可7:22)、污穢 (弗4:19),邪淫 (彼後2:2,2:18)、淫行 (彼後2:7) 和放縱情慾 (猶4)。第一項 (porneia姦淫) 指出罪的不忠,第二項指出 (污穢a-katharsia) 罪的本質,第三項指出罪的放蕩不羈。

下兩個罪涉及對神的不忠。 「拜偶像」(eidolo - latreia) 字面上是「偶像eidolo 」與「latreia」──敬拜或服務。 「邪術」原文是“pharmakeia”(藥劑) 或藥物,反應出一般人對「巫婆」釀造「迷藥」的觀念。

之後列出的八項人的情慾的罪可以用四個因果關係來分析。「仇恨」(echthra) 的其他翻譯是冤仇 (弗2:15,16)、有仇 (路23:12)、為仇 (羅8:7),和為敵 (雅4:4)。 「爭競」或希臘文“eris”──希臘分爭女神,是分爭。「仇恨」是內心的激情,「爭競」是此情緒的實踐。

「忌恨」(zelos) 是不利或負面的熱心,「惱怒」(thumos) 就是「大怒」;所以「忌恨」是內在的,但「惱怒」是外洩的 。

「結黨」(eritheia) 來自剛才「爭競eris」一字,但其動詞“erethizo”的含意是更激動 (林後9:2) 和惹起 (西3:21- 惹兒女的氣)。「紛爭」 (dichostsis) 是由希臘語的「二dicho」與「黨stasis」字組成。這是另一組內與外的情慾表現。

「異端」(hairesis) 就是英文的“heresy”。「嫉妒」(phthonos)在聖經中指的是驕縱與腐爛。異端是因,「嫉妒」是果。

從罪的本質 (開始三種),到罪的冒犯神 (兩種),到接下來它如何冒犯人 (八種) ,保羅繼續講到罪帶來的社交亂象──醉酒和荒宴。前者是頭腦迷亂,後者是身體亂交。

聖靈同在顯美德
5:22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
慈、良善、信實、
5:23 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5:22-23)

有位女士最近受浸,她的同事問她做一個基督徒是什麼一回事。她被突如其來的問題搞得措手不及,不知該如何回答。不過當她看到桌子上雕刻的南瓜「傑克燈Jack-O’-Lantern),就回答說:「像個南瓜一樣。」

那同事要求她解釋,她便說: 「噢,神先從南瓜田中選出你,並帶你進去洗掉你跟周圍的南瓜所染上的污物。然後他切掉你的頂部,將裡面的瓜囊拿走。祂也把所有懷疑、仇恨、貪婪的種子除掉。再來祂雕給你一個新的笑臉,並把祂的光放在裡面讓大家看。」

我們怎能知道一個人是否被聖靈充滿或順著聖靈而行?他是否會說方言?或在地板上狂笑或像狗叫一樣,正如有些靈恩派的基督徒和強調信心醫治的信徒一般?什麼是聖靈工作最明顯的表現?正確的答案是:不是施展聖靈的恩賜,而是有聖靈的果子的同在。雖然每個人不能擁有聖靈所有的恩賜,但他可以擁有整個聖靈的果子,不折不扣。施展聖靈的恩賜的結果是驕傲與表現,但結出聖靈果子的結果是謙卑與和諧。聖靈的果子不是狂喜、情緒化或衝動的經驗,而是尊嚴、甚或呆板,卻從不戲劇化。

請注意原文的「果子」是單數,不是複數,正如「九層糕」是一塊蛋糕,「八寶飯」是一份而不是八份食物。聖靈的果子是最確實,也唯一不容爭議的聖靈在我們生命中工作的證據──不是講方言、治病,和行神蹟奇事。此外,聖靈恩賜的用途是為著促進事奉,建立教會,但聖靈果子的目的是造就個人和栽培靈命,強調他們的為人──品德與行為,而不是他們的工作──能力與風貌。

聖靈同在的證據不在於我們的恩賜,而在於我們結的果子。聖靈果子最好的理解法是由三組來分析。第一組是主要的根基,第二組是個人的行為,第三組是個人的品格。主要的根基是仁愛、喜樂、和平。「仁愛」是最偉大和最主要的美德。這樣的愛是犧牲的、無私的和優勝的。「喜樂」主要是態度,不是行為;是個人生活處世的觀點而不是依場合來決定;是內在的改變而不是外在的環境。「和平」來自依靠神,並甜蜜地安息在祂裡面而擁有的安全、平靜,不煩惱或憂慮。和平信賴神的應許、祂的同在,和祂的計畫。

下一組是忍耐、恩慈、良善。「忍耐」是擔待他人與內心的堅強鎮定。原文來自「長」一字。忍耐不是指忍一分鐘、一事件,或一個人,而是藉著一些不可愛的、不配的,以及強逼你的人來考驗與測試。「恩慈」其實跟「良善」有關,前者是待人的行為,後者是行為的品質。

最後一組由信實、溫柔、節制組成,指人的品格和操守。「信實」就是「信心」(pisits) 的原文,它指的是個人對神的回應,而不是人與人的關係。23節的「溫柔」指的是個人謙卑的行為,而不指與他人的和諧。這種溫柔使人能夠領受那所栽種的道 (雅1:21,3:13)。同字用在「溫柔的人有福了」(太5:5),耶穌「溫柔的,又騎著驢」(太21:5), 以及「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彼前3:4) 等處。「自我控制」 (eg-krateia) 的字面意思為「在en」「武力kratos」,意思就是可遏制的力量,而不是失去控制。

結論:你的生活是否降服聖靈?是否受祂的同在管理與引導?你有用你的恩賜來服事祂嗎?你有結果子來榮耀頌揚祂的聖名嗎?你過的生活是靈命的敬虔還是宗教的演戲?人們看到的你是個信徒還是個欺騙迷惑者?你是開花結果的人,還是只白佔空間、浪費水源,尋求人們注目的眼光的人?

[i] Helen Waddell, The Desert Father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Paperbacks, 1960, p. 77
[ii] Tony Campolo, 7 Deadly Sins 50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8/03/paul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