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02, 2007

我要跟從祂 (約 1)「使徒系列之一」

我要跟從祂 (約翰福音1:29-42)
~ 使徒安得烈 ~
作者:葉福成
翻譯:徐振義

你曾聽過「座椅土豆的禱告」嗎?那些懶漢的禱告是:

「親愛的主,請別管我!讓我主日就安坐在我的座椅。主啊!求你保守我的座位,就是最後一排的最後一個位置,不要讓別人先坐了。主啊,你知道那是我的專屬座位!寶貴的主,讓我主日聚會完後儘快回家,不要讓教會的人到處找我幫忙做那些我不想做的事。

主啊!讓他們明白我只禮拜天來參加崇拜就很滿足了!天父啊,謝謝你垂聽我的禱告,但我要走了,足球賽只剩幾分鐘就要開球了,你知道的,主。謝謝你讓這個星期有這麼好的比賽可看,也謝謝你賜給我們這全日播放體育節目的頻道。下主日見!阿門!」

耶穌在祂傳道的一開始就中小心又智慧地挑選了十二位門徒,然後花了他生命中三年的時間跟他們在一起。事實上,他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比那些未信的人多,教導他們的也多過教導別人。主耶穌將他們訓練之後,把傳福音的棒子和教會的領導責任交給他們。他們是強壯的軟弱者,超常的平常人,有瑕疵的好人,雖非完全人,但卻完全能勝任神託付給他們的任務。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擁有不同的個性,並且每人被賜與不同的人生旅程。

因大部分的篇幅都放在最親密的三個門徒彼得、約翰和雅各的身上,讀者幾乎忘記聖經中第一個提到的門徒是安得烈,一個堪為楷模,充滿活力,滿有傳道熱情的跟隨者。耶穌第一個揀選他,因為他是一個敬虔、虛心、可靠、善用資源,並且受人尊敬的人,是那種能夠成為別人的好朋友、好老師,與好弟兄的人。

在人生的道路上,成為傾聽者
1:29 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哪,神
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負〕世人罪孽的。
1:30 這就是我曾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來在我以前。
1:31 我先前不認識他,如今我來用水施洗,為要叫他顯明給以色列人。
1:32 約翰又作見證說,我曾看見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
1:33 我先前不認識他,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
1:34 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
1:35 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 (約1:29-34)

有兩位心理學家在他們二十週年大學同學團圓聚會中碰面。 雖然他們同年畢業 ,其中一位看上去好像才剛畢業,而另一位看上去蒼老、憂心,又枯槁。看上去較老的那位問他的同伴說:「你的秘訣是什麼?我簡直累死了,又焦慮不安。整天聽別人訴苦,年復一年,讓我變成了小老頭。」

看上去年輕的那位抬起頭來看著他,嘴角掛著微笑,回應說:「誰真的去聽?」

心理學家與溝通專家區分聽和傾聽的差別。聽是個習慣,傾聽是一個技巧;聽生下來就會,傾聽卻是人有意地選擇;聽是聽到聲音,傾聽卻需全神貫注;聽是被動的,傾聽卻主動而且專心;聽是本能的,傾聽卻是刻意的;前者是偶然發生的,後者卻是有意識的。
在十二使徒當中,耶穌揀選的第一個,就是所有人當中最棒最好的傾聽者。另外,安得烈也是他們當中最敬虔的,因他最先長期聽耶穌的「先鋒」講道。難怪耶穌揀選他作第一位門徒。除了日常工作是漁夫之外 (太4:18),他曾是施浸約翰的門徒 (35節)。只有像安得烈這樣欣賞感激約翰的教導的人,才會透徹理解耶穌的身分和他來世上的原因。

為什麼安得烈當初跟隨施浸約翰呢?他跟隨約翰因為他相信約翰的見證以及彌賽亞的到來。施浸約翰是第一位作彌賽亞見證的先鋒。在約翰福音中至少有十二處提到約翰的見證與工作 (名詞─ 約1:19, 5:31, 5:34, 5:36; 動詞─ 1:7, 1:8, 1:15, 1:32, 1:34, 5:32, 5:33, 5:33)。讀者知道,在舊約與新約之間的四百年時間裏,神對於以色列人的將來以及人類的救贖計畫一直保持沉默,沒有一字、一片語、一句話、一聲音。然而約翰的出現打破了這個沉默,他大聲疾呼,用詞犀利,語氣驚人,耶穌稱他為「我的使者」(太11:10,可1:2, 路7:27),是瑪拉基書3:1節裏所記載的兩件事驚人的應驗:耶穌是主且祂已來到,而約翰是那位使者:「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

安得烈傾聽施洗約翰,因為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浸約翰的 (太11:11),儘管他一件神蹟都沒行過 (約10:41),他是眾先知和律法的代表 (太11:13),是點著的明燈 (約5:35)。眾人也真以約翰為先知 (可11:32)。事實上,民眾都滿懷期待,且內心盤問,約翰是否大過先知,或者他就是基督 (路3:15)。安得烈當然能復述老師約翰的話說:「我不是基督」(約1:20)。施洗約翰來是要顯明義路 (太21:32),當然,他的回答不僅讓問他是誰的祭司與文士迷糊,就連安得烈這樣的門徒也感到挫折。

很不幸地,然而卻有意地,約翰叫眾人嘲諷與失望,他的「不」的否認比「是」的承認多太多了:
他不是那光 (約1:8)
「我不是基督」(約1:20, 3:28)
「我不是 (以利亞)」(約1:21)
「不是 (那先知)」(約1:21)
「我不配」(約1:27, 可1:7, 路3:16)
「我先前不認識他」(約1:31)

然而, 當耶穌出現,所有一切都水落石出,約翰很高興指引自己的門徒給祂 (35節),到那時候為止,人們知道他們必須悔改 (太3:2, 可1:4, 路3:3),但仍不知要信誰,他們知道要為自己的罪悔改,但不知誰能除去他們的罪孽。

在人生的道路上,成為學習者
1:35 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
1:36 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
1:37 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
1:38 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甚麼。他們說、拉比、在那裡住。(拉比翻出來、就是夫子。)
1:39 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那裡住、這一天便與他同住、那時約有申正了。 (約1:35-39)

一天,一個人下班後回到家裏,發現家中一片混亂。孩子們穿著睡衣在屋外泥巴和垃圾堆中玩耍,到處是空的食物盒和糖果包裝紙。當他進入屋內的時候,發現情況更糟糕,髒盤子在灶上,地上潑放著狗食,桌子下有個打爛的杯子,後門旁堆了一堆泥沙,活動室裏堆滿了玩具和各種衣服,一個燈也翻倒在地。

他沖上樓梯,踩著玩具去找妻子,他開始擔心她是不是生病了,或者發生了什麼意外。他發現妻子就在臥室中,穿著睡衣躺在床上讀著書。她抬起頭來,微笑著,看了他一眼,然後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看著她,表情不解地問道:「今天這裏出了什麼事?」她再次微笑作答:「你知道,每天你下班回家就問我今天做了些什麼?」「是啊,」他答道。她回答說:「今天我沒有做些什麼!」

安得烈不僅傾聽而且用行動跟隨,他是唯一聽了約翰的啟示而想親身跟隨耶穌學習更多的門徒。只有施洗約翰所使用的那個片語:「神的羔羊」被安得烈聽進去了。在整本聖經中提到「羊」(單數) 或「羊群」(複數) 大約有200處,但只有兩次提到「神的羔羊」,且這兩次都出自施浸約翰的口 (約翰1:29, 36)。請留意當約翰第一次指出耶穌是背負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的時候,安得烈並不在場 (約1:29),在接下來的24個小時 (35節),卻是他生命中最煩惱也最困惑的一段時間。

想必在回家的路上,約翰的門徒中有很多關於耶穌的討論跟評價:「你們可知這是老師第一次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那天肯定在現場的就是約翰和耶穌。約翰的一個門徒可能回應道:「那人真是神的先知嗎?」另外一個門徒插進來說:「我可從來沒看到老師開過玩笑!」他們大家都笑了,然後都同意從來沒有看到自己的老師這麼激動,喜樂,確定,滿足和釋放,就好像他一生的使命已完成了,他的時間到了,過渡期已開始了。

接下來的二十四個小時 (35節) 也因此成為安得烈一生最震撼也最關鍵的一天,因為他做了一個足以影響他一生的決定。他一直在等候約翰顯明誰是神的羔羊,只是約翰這麼做的時候他們都不在現場,所以現在不知道這個人究竟是誰,且在那裏可以找到他。他們不停地問:「有誰知道祂的名字?誰問過祂什麼話了?正如我所料,我們錯過了難得的機會。」他們一定非常懊惱,也不肯定他們老師所指認的人是否還會回來,他們一定為錯過機會而深深自嘆。約翰的任務就是為耶穌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 (約1:7)。動詞「信」(約1:7) 在約翰福音中出現了100次,但是目前無人知道何人,何時,何地。

另外一個困擾他們的是老師的話,他沒有說「神的一隻羔羊」而是說「神的 (那隻) 羔羊!」 而且,他不使用羊的一般用語「arnion」—— 這字在聖經中出現了三十次,而是很不尋常地使用了「amnon」—— 在聖經只不過出現了很少的四次。那是何等驚詫,奇異,獨特又重要的一天啊!

第二天,當約翰再次看見耶穌經過,他重覆了昨天的宣告,安得烈再也不錯過這機會,跟隨了耶穌 (37節)。然而耶穌問了他們一個愕然的問題,但是相比於安得烈和他的朋友的反應算好的,因為他們更奇怪,用問題回答問題。他們都明白對方的意義,就馬上拉上關係,但在安得烈內心裏,他已經決定要跟隨耶穌,且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裏要跟耶穌一起。安得烈成為最早相信的使徒,「跟」(37節) 這個字從名詞「keleuthos」或「road」轉化而來,意味著「門徒就是跟隨另一個人走同樣路的人」。他不像別的門徒,比如馬太 (太9:9, 可2:14, 路5:27) 和彼得 (約21:19),需要先聽到耶穌命令:「來跟隨我!」時才跟隨。

安得烈從前是約翰的門徒,但現在他成為耶穌的門徒,他再也不會回頭,因為這正是約翰的願望。約翰就是那位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的新郎的朋友 (約3:29)。耶穌「看見」(38節) 這個字在希臘文中是「theaomai」,意思是靠近看,相比於「optanomai」— 意思是觀看,這個字更強調「看」的程度更為強烈。耶穌邀請他們留下來,為要更多認識他們。他們叫他拉比,表示他們願意向祂學習,而且知道將來在何處可以找到祂 (38節),他們不想再失去接觸的機會。耶穌就在那時那地邀請他們,因為沒有什麼比能加深他們的關係更讓祂歡喜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成為領導者
1:40 聽見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
1:41 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
1:42 於是領他去見耶穌。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 (磯法翻出來、就是彼得)。
(約1:40-42)

著名拳擊手喬治•福爾曼 (George Foreman) 分享過發生在90年代早期的一件事。那時他剛回到職業拳壇,就在輸掉跟荷利菲爾德 (Evander Holyfield) 的那場比賽後,他肚子非常餓,就跟妻子一起去IHOP餐館用餐。他訂了一大疊鬆餅 (pancakes),正準備享用,一個男人過來要求他的簽名,他就對那人說,「先讓我吃完飯再說」,那人就走開了。

福爾曼的妻子看著他說:「你不能只是偶爾做好人,或者是方便的時候做好人,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人,你就得任何時候都如此。」所以,福爾曼把那個男人叫回來,用一隻手吃鬆餅的同時,用另一隻手給他簽了名。

安得烈的故事當然還沒有到達頂點,事實上,安得烈後來成為自成一格的使徒的領導者。這怎麼說呢?他是公認的領袖,但並非那種面對大批人群講道的類型,好像他的兄弟彼得那樣,他是帶領人一個一個接受耶穌的領袖。把自己擠進跟隨耶穌的內圍和成為他私人圈裏的常客不是安得烈關心的事。事實上,安得烈很可能是門徒之間關係的粘合劑,是門徒中最親切也最容易接近的人。安得烈的紀錄顯示,也許在那些戲劇性的故事和行動上,他無法與他的兄弟彼得 ── 磐石、耶穌最親密的三個門徒之一,相比,但安得烈是另一類型的領袖,他用友情及生命、生活來傳福音。

西門彼得有獨特突出的個性,而安得烈卻腳踏實地擅長人際關係。在聖經中記載安得烈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他對陌生人以及失喪靈魂的愛心,他不會令人生畏,相反地,人們可以接近他,跟他說話,跟他一起。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他帶同別人跟隨耶穌,每次我們都看見有人跟他一起。安得烈不是那種獨吞好處的人,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他的兄弟,把耶穌的事告訴他。安得烈也是一個謙卑的人,他不比那個生性活躍的兄弟彼得會表達自己;他從未說他是那個發現彌賽亞的人,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41節)。他沒有把握能說服自己的兄弟,所以他做了最好的選擇,把他帶到耶穌的面前。他不施壓,也不威脅,不責備,不強詞奪理,也不咄咄逼人。那就是引人歸主最好的定義 ── 把人帶到耶穌面前,而不是帶到自己或施浸約翰的面前。

安得烈將永遠因帶領人來到耶穌面前而留名於世,不論是不是兄弟,年老還是年輕,猶太人還是外邦人,他都帶他們來到耶穌面前。使徒約翰似乎對安得烈心存敬意,特別是安得烈跟人保持個人接觸的特點。他記錄了很多其他福音書沒有記載的安得烈的細節故事,好比安得烈發現那個有五餅二魚的孩童 (約6:8-10),幾個希臘人也通過安得烈去見耶穌 (約12:20-21)。從這個角度來看,安得烈好像他的老師施浸約翰,見證並指引人認識耶穌。

阿西西的聖方濟曾說了一句名言:「凡時都要傳揚福音,如果必要,才用話語。」

結語:你認識耶穌是神的兒子嗎?你知道祂是完美的贖罪祭嗎?你接受祂作為你個人的救主嗎?祂是彌賽亞,是神和人中間的中保,生命的主,你接受祂嗎?願意跟隨祂嗎?何不來試試看,試著相信祂?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1-come-and-see.html

你來看!(約 1)「使徒系列之二」

你來看!(約翰福音 1:43-51)
~ 使徒腓力與拿但業 ~
作者:葉福成
整理:吳金妍

何為基督教?不同人對它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將基督教與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解放神學」 (liberation theology) 和「社會福音」 (social gospel) 相提並論,那時代自由派的神父及神學家特別在爭取社會正義、人權和解決貧困上,將政治運動與教會教義搓合在一起。這些社會福音的倡導者積極地裝備受壓迫者,並鼓勵受害者以武力推翻獨裁者,與非正義的制度鬥爭,甚至迫使政府倒臺。

有些人卻將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來自諾曼文森皮爾 (Norman Vincent Peale) 與羅伯舒勒 (Robert Schuller) 的「正面思想」或「積極思想」 (positive thinking) 等自助模式看為基督教的內涵。「罪」是他們看為骯髒而不願提及的內容及話題。基本上,舒勒將「罪」定義為「缺少自我形像」,「缺乏信心」,「嚴重欠缺信任」或「剝奪我們神聖尊嚴的事物」[i]

八十年代則充斥著由吉米貝克 (Jim Baker) 及吉米史華格 (Jimmy Swaggart) 所傳講的「成功福音」(Prosperity Gospel),或稱「健康與財富福音」(Health and Wealth Gospel) ,或稱「宣告且得到福音」(Name It and Claim It),這種信息到了二十一世紀最典型的代表就屬約珥歐斯汀 (Joel Osteen) 了。在時代雜誌的一次調查中,有17% 的基督徒認為他們屬於這種思想運動,有 61%的人相信神是要人財務繁榮,此外,有31% 的人同意如果將金錢奉獻給神,神會用更多的金錢回報。

在希伯來思想的表達方式中,一個最能表達作者心意的方法就是平行句法 (parallelism)。在英文的作品中,特別是詩歌體裁,也常看見它們的使用,好比它通常以A, 下一行A1的句型來表達構思。然而在希伯來文學詩體的結構中,我們可看見以A, B, C 和反向 C1, B1, A1 為結構的特徵。約翰福音 1: 43-51是 以 C1, B1, A1 的結構出現,來與前一段記載安得烈的故事對照平行。安得烈的故事以「拉比」(約1:38) 作開始,而腓力的故事則以「拉比」(約1:49) 為結束;在兩個故事的當中,安得烈和腓力都說「來看」(約1:39, 46);安得烈在第一故事最後呼喊「我們遇見彌賽亞了」(約1:41),而腓力在第一個故事的開始就呼喊「我們遇見了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那一位」( 約1:45)。

耶穌是誰?是什麼吸引人來見祂?祂來創立一個新的宗教嗎?你將發現祂不是門徒當初所想像的大師、拉比、老師,甚或宗教教主。

基督教講述神的啟示
1:43 又次日,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罷。
1:44 這腓力是伯賽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
(約1:43-44)

「瞎子摸象」這故事的原意乃是描寫六個不同的人對宗教的理解。六個瞎子中的一個摸著大象的側面,描述大象為牆壁。另一個瞎子拉著大象的長牙,便說牠像一支矛。第三個瞎子捏了象鼻一下,就發誓說大象是一條蛇。第四個抱著大象的腿,便反駁說牠像一棵樹。第五個摸了大象的耳朵,就爭辯說牠像扇子。最後的抓住大象的尾巴,便肯定牠是一條繩子。

基督教跟佛教、回教,和民間信仰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差別。基督教是啟示,它不是宗教。宗教是人類尋求神,而基督教則是神在尋找和尋回人 (華斐德Warfield )。人企圖尋求和追求神,但那是徒勞無獲的事,因神是聖潔的,而人是充滿罪惡的。基督教是神的啟示 ── 神與我們同在 (太 1:23),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約1:14)。歷世歷代以來,人類盡他們的能力,製造諸般偶像和雕像去表達他們對神的理解,並追蹤神在大自然中所留下的任何跡象或顯現,但是他們只是瞎子領瞎子。基督教是「啟示的宗教」和「唯一蒙啟示的宗教」[ii],是神主動邁出第一步向人揭露和宣告祂自己。

伯賽大是加利利的城市 (約1:44, 12:21),位於北部的加利利海 (或提比哩亞海) 的東北岸,是腓力、安得烈,和彼得的家鄉,亦是耶穌常到訪的地方。可是,約但河外的伯大尼 (約1:28),耶穌剛受浸的地方,卻位於南部距離耶路撒冷一英里的地方。耶穌往北行的目的之一,乃是尋找腓力。腓力比其他使徒更有福氣,他是耶穌唯一所「尋找」的使徒。

腓力十分敬佩耶穌。耶穌從南部的伯大尼行走100 英里到北部的伯賽大來尋找他。當時,他們是用舊日走路或騎驢的方式前往目的地,而無能力選用較快的馬或馬車行路。

「尋找」是希臘文中一個很普通的字眼,但如今卻成為一個十分獨特的神學觀念。我們經常聽人說,「我找到宗教了」。在我17 歲接受耶穌作救主不久之後,我的教會參加了由學園傳道會 (Campus Crusade) 舉辦的「我找到了」運動。在神學上,我們明白是耶穌基督尋找到我們,但有時候,我們感覺好像是我們找到了祂。其他宗教都是人在尋找神,但在基督教裏是耶穌尋找我們。嚴格地說,在舊約中,人認識神和祂的屬性,只能藉著神自己在獻祭、律法,和先知中所表露出來有關祂的啟示。但在新約裡,神已在耶穌基督裡完全彰顯了自己。此外,如果你留意安得烈和腓力的事件 (44節),便會發現是耶穌主動先發話。在這之前,雖然安得烈和他的朋友主動跟從耶穌,但耶穌卻先向他們發問題以與他們連上關係 (約1:38)。同樣的,在全部福音書的記述中,耶穌也是首先對門徒說話 (太4:19, 可 1:16-20, 路5:4, 約1:38),從不是反過來。門徒雖不全然是被動的,他們也絕非尋覓者。真正尋覓失喪的靈魂的,乃是主耶穌基督。

基督教講述與基督的關係
1:45 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
1:46 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麼。腓力說,你來看。 (約 1:45-46)

有一名理髮師認為他應該更熱心與顧客分享他的信仰,所以第二天的早晨,當太陽出來的時候,他起床便說,「今天我要跟第一個進入我店舖的人作見證。」

店鋪開門後,就來了一個人,那人對他說:「我要刮鬍子!」理髮師說:「沒問題,請坐下,我馬上就來。」理髮師走到店鋪後面,迫切地作了一個簡單的禱告,「神啊,第一個顧客已經進來了,我要跟他作見證。請祢給我智慧,讓我知道該向他說那些適當的話。阿門。」

於是,理髮師一手拿著剃刀,一手拿著聖經,走到顧客的面前說:「先生早。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準備面對死亡了嗎?」

腓力有個朋友名叫拿但業,是個不拘小節、煩躁不安,和直言無諱的人;他也是一個魯莽、有偏見,及脾氣暴躁的人。他沒有聽過耶穌和約瑟的名字,也沒有研究過摩西所寫和先知所記載有關彌賽亞的證言。當他一聽到拿撒勒這城市時,他立刻作出反應,態度輕視地挑戰腓力:「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麼?」

然而,聰明且有洞見的腓力拒絕激烈地跟他爭吵、辯論,或翻臉。人際關係,不是反駁對方,才能引人認識耶穌。腓力不像其他使徒,他是他們中間最隨和的一位。他可能聽過耶穌如何接近安得烈而採用了相同的方式說:「來看」。腓力不像拿但業那樣狡辯,因拿但業不像安得烈那樣尋覓耶穌 (約1:40) 。

腓力的智慧在於他沒有以一個論點、一個理論,或一篇確切的經文去回答一個不信的人;他也沒有感到受傷、被看扁,或不受尊重。他覺得或許拿但業必需親自跟耶穌認識或見面,親自經歷祂的愛 (約13:1, 15:9, 17:23),才可以作更明確的選擇。強有力的爭辯只會贏得戰役,但失去戰爭。所以他以挑戰作回答:「你來看」、「去研究吧」,和「你自己做決定吧」。他知道他沒有圓滿的答案,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拿但業自己去明白、認識耶穌。

基督教講述人的重生
1:47 耶穌看見拿但業來,就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
1:48 拿但業對耶穌說,你從那裡知道我呢?耶穌回答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
1:49 拿但業說,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1:50 耶穌對他說,因為我說在無花果樹底下看見你,你就信麼?你將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
1:51 又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 (約1:47-51)

有一對年老的夫婦有一個還跟他們住在一起的兒子。他們擔心那兒子還不清楚將來要做甚麼,就決定給他一個小考驗。他們把一張字條放在大廳前面的桌子上,把十元、一本聖經,和一瓶威士忌酒放在字條旁邊,然後躲起來,假裝不在家。父親告訴他的妻子:「如果我們的兒子拿錢,他將是一名商人;如果他拿聖經,他將是一名牧師;但如果他拿威士忌酒瓶的話,我擔心我們的兒子將是一個酒鬼。」他們藏在附近的衣櫥間,並緊張地等侯。從所藏匿的衣櫥鑰匙孔,他們看到兒子回來了。

兒子看了他們留下的字條,接著把十元放在燈光下面驗證,然後便把錢裝入自己的口袋。隨後,他拿了聖經,翻了一下便把它放在手臂下。最後,他抓住瓶子,開了它,嗅了一下確定品質還好,之後便拿走了全部東西,離開那房間。

父親打著自己的前額說:「這比我想像的更糟!」妻子問:「為什麼?」他回答:「我們的兒子將要作政治家!」

拿但業是最敏銳、最圓滑,及最坦白的使徒之一,他不是無知或害羞的人。他甚喜歡表達自己個人的意見及看法,總想說最後一句話。然而耶穌跟拿但業一樣沒有防禦,祂欣賞拿但業的個性和他的立場。

耶穌稱拿但業為「沒有詭詐」或「沒有欺騙」(NIV) 的「以色列人」。在聖經中,「詭詐」或「欺騙」希臘文出現了12 次,和合本聖經8次把它翻譯為「詭詐」(可7:22, 約 1:47, 徒 13:10, 羅 1:29, 帖前2:3, 彼前 2:1, 彼前 2:22, 彼前 3:10) ,2次為「詭計」(太 26:4, 可14:1),1次為「心計」(林後 12:16),1次為「謊言」(啟14:5)。此字亦是描繪耶穌的行為的同一字:「他並沒有犯罪,口裏也沒有詭詐」(彼前2:22)。事實上,耶穌稱讚拿但業跟祂一樣單純、不複雜、不願意說討好人的話、不假装高貴,也不說迎合政治潮流的話。

拿但業看耶穌為與他相似的人:直腸直肚,沒有轉彎的餘地。耶穌是直言、坦率,及真誠的人,事實上,耶穌坦白誠實到一個地步,說話銳利又直接。拿但業對耶穌印象深刻是出於不正確的動機,他想:「終於有一個完全理解我的人。」但耶穌的反應卻出乎他所料,信仰的中心不在乎他,而在乎神。祂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51節)。基督教不是以人的尊嚴為首要,而是關心靈魂的救贖和人的重生。基督教的中心不在於神理解和欣賞你,而在於你認識和仰望神。耶穌不是來成為偉大的哲學家、你的私人教練,或你的靈力導師。

根據耶穌在其他福音書中所解釋,使者 (複數) 或天使是世界末日的收割者 (太 13:39),是選民的召聚者 (太 24:31, 可 13:27),並在耶穌榮耀顯現的時候伴隨祂一同再來 (太 25:31, 可8:38)。在以色列人祖父雅各的故事中,上去下來的意思意味著神的同在。

結語:基督教不是教導人如何過公義的人生,而是關於如何跟神和好。基督教也不是強調如何遵守規則、條例,和紀律,而是關乎如何跟慈愛、為我們而死的主有密切的關係。

你與神和好了嗎?祂在你的心門外叩門,等著進來嗎?你已接受這位尋找並可拯救失喪靈魂的主進入你的心靈和生命中嗎?

[i] Robert Schuller, Self-Esteem: The New Reformation, p. 14
[ii] Benjamin B. Warfield, “Christianity and Religion”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2-i-will-follow-him.html

靈魂至上 (路 5)「使徒系列之三」

靈魂至上 (路加福音5:1-11)
~ 使徒西門彼得 ~
作者:葉福成
整理:吳金妍

當蘋果電腦在 1983 年公開上市,並在兩年後被「財富」雜誌列為美國500大公司之一的時候,它的年輕傳奇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 (Steve Jobs) 必須找一個人作公司的總裁和他的導師。他第一個想要聘請的,是當時還在擔任百事公司 (Pepsico) 董事長的約翰史考利 (John Sculley)。賈伯斯跟史考利開了一個會,勸他離開百事公司轉到蘋果公司來,以他的經驗及能力領導這家新公司。

史考利雖然沒有理由懷疑蘋果的影響力,卻不願意放棄一個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品牌、一間實力強大的公司,具有吸引力的百事公司股票,以及一個熟悉及夢想的工作。將蘋果公司從根基做起,並拓展它的未來,史考利不感興趣。雖然他並不認為百事公司的職務光彩耀眼,要他搬到西岸確是一件困難的事。

百事公司的總裁很快就拒絕賈伯斯的邀請,但賈伯斯不但沒有接受他的答案,反而向他發出一個挑戰,這挑戰改變了他的想法,改寫了蘋果公司的方向,也改寫了整個電腦歷史。史考利清楚地記得賈伯斯那天的表情和挑戰:「他以賈伯斯的獨特眼光看著我,並說:『你想一生賣糖水?還是想與我一起去改變世界?』那時,我嚥了一下,知道如果我放棄,我一生都會盤問自己到底錯過了什麼。」[i]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第一次在湖邊出現,眾人擁擠他,要聽神的道。祂看見兩隻船灣在湖邊,就選上了西門的船。那天在革尼撒勒湖邊最大的收獲,不是彼得網裡撈獲的許多魚,而是被耶穌吸引和挑戰,要與祂一起參加人生首要業務 —─靈魂業務的彼得與其他漁夫。

什麼樣的使命在等著屬神的人?祂又執著地要吸收什麼樣的人?為什麼這項使命只等著認真的人?

聽主的話最有用
5:1 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眾人擁擠他,要聽神的道。
5:2 他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打魚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
5:3 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
5:4 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5:5 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 (路5:1-5)

有一個大學生快要考經濟科期末考試,卻發現預備不足夠,就埋怨考試的時間,更懼怕自己的學業成績不好。更糟的是,聖誕節即將到來,臨陣磨槍不是他的習慣,滿腦子又想著假期的事。所以,當考試那天,他沒辦法專心考試,連嘗試都不去嘗試,就放棄了。他想著假期的節目和計畫,忍不住之下,無助地和不服地在考試卷上寫下:「只有神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聖誕快樂。」

當學生在假期之後回到學校,他發現考試卷已經放回學生郵箱,試卷上貼有一張長字條,說:「神得到 100分,你得到 0分。新年快樂!」[ii]

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 (Epictetus, 55-135) 說:「一個自認已經無所不知的人,就不可能再學甚麼。」[iii]

許多人都認為他們什麼都知道。西門面對一個漁夫的困境:一名來自內陸的木匠兒子對釣魚、天氣預測,和海風知道什麼?」畢竟,西門和他的專業夥伴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何況他們已經洗網去了 (2節)。這麼多的本地漁夫不可能有錯吧!他們可是懂得何處下網、何時捕魚,以及用什麼魚餌的專家啊!

然而,耶穌要西門把船開到水深之處,而不是在靠近適宜教訓眾人的岸邊 (3節) ,去下網打魚。更不幸的,耶穌並沒有預備任何釣魚的誘餌、裝備或資料。加上,最好的打魚時間乃是晚上。早上釣魚是玩玩,晚上釣魚才是謀生。雖然如此,西門下網時放下了他的個人知識、見解和主權給耶穌。畢竟,耶穌曾經醫治他的岳母 (路 4:38-39)。然而,剛洗完網的彼得 (2節) 沒有沉默不語,或沉默無聲地放棄自己的主張和意見,他說:「夫子,我們甚麼都試過了,我們連一條鯷魚都抓不到,有的只是冷水與熱風!你真的要我們再洗網,把我們設備再拿出來,並把船開到那麼遠去打魚嗎?」洗網是很費時的工作,尤其魚網比較大的,有許多小洞和粗糙的材料。洗網又是白天全時間的工作,需要整個團體的努力,而不是一個人能承擔的 (2節)。

西門是個機智、活躍,和敢言的人,他對深海比對聖經更了解和有興趣。當眾人擁擠耶穌,要聽祂講神的道的時候,他只想著謀生、打魚,和洗網。他沒有時間去休憩、聽道,和跟耶穌多說幾句話。其實,他可以忍受耶穌上船來、借船給祂、讓祂侵入自己的空間、使用自己的東西,但捕魚訣竅、開船入海、駛向深海就另當別論了。

西門特別的個性、表達和熱情都完全地顯露出來。儘管他感到為難,他卻願意聆聽和順服。希臘文「你的話」是路加福音所記載突出的一句話 (1:38, 2:29)。就如馬利亞 (1:38) 和西緬 (2:29) 都願意順服神對他們一生的計畫,彼得也順從耶穌的話。他的回轉、降服,和可靠的行動顯出僕人的心態。

你是否還在懷疑或抗拒神的話和命令呢?你埋怨祂干涉你的生活和方向嗎?當神吩咐你為祂去事奉時,你是否跟祂爭論、談判,或合作呢?當神跟你說話的時候,你願意聆聽、順服,和聽從嗎?

為主捨棄最上算
5:6 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
5:7 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5:8 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路5:6-8)

有位牧師在星期天早上,鼓勵他的會眾考慮教會的潛力。 他告訴他們:「因著神的幫助,我們能看見這間教會從爬行到步行的那天。」會眾作出了回應:「牧師,讓教會成為步行的教會!讓教會成為步行的教會!」

牧師繼續說:「當教會開始了步行,下一步教會就能跑。」會眾呼喊著:「讓教會跑,牧師,讓教會跑!」

牧師繼續說:「最後教會就能從跑到飛行。 啊,教會能飛行! 但是,這需要相當多的錢才能達到!」牧師說完了,所有的會眾即時安靜下來,從後座有人含糊地說:「讓教會爬行,牧師,讓教會爬行。」

西門和他的夥伴顯然全心,而非半心半意地學習。那天他們學到的功課是,即使有大量人力在幫忙,他們還是措手不及。他們網了許多魚,多得網險些裂開,便招呼另一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忙。雖然他們把魚裝滿了兩隻船,但由於魚太多,不僅僅是一隻船,而是兩隻船都好像要沉下去似的。希臘文的「許多」(6節) 是由兩個字造成的,一個是「許多」的意思,另一個是具有「眾」的含義,是用來雙倍強調魚的大量和眾多。這個詞也用來描寫眾多人從加利利 (可 3:7)、猶太、耶路撒冷 (路6:17)、以土買、約但河外,並推羅西頓的四方 (可 3:8) 來到耶穌那裡跟隨祂的狀況。同樣的表達方式也用來形容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的婦女孩子之外的五千人眾 (太 14:21)。

當時,西門不再稱耶穌為「夫子」,而稱祂是「主」。「主」這個稱呼是以尊貴、崇敬、善意的方式看待耶穌,它在新約共出現了751 次。「夫子」(5節) 是路加福音中在耶穌復活之前對祂獨特的稱呼 (路5:5, 8:24, 8:45, 9:33, 9:49, 17:13)。當西門稱耶穌為「夫子」時,他並沒有降格以求或尊祂為大的意思,但現在他俯伏在耶穌膝前,稱耶穌為「主」。讀者可能不曉得西門是第一個在聖經裡稱耶穌為「主」的人物,是第一個俯伏在耶穌膝前的使徒,也是聖經中唯一同時俯伏在耶穌膝前,並且稱他為主的人。即使施浸約翰,耶穌的先驅,亦沒有稱祂為「主」。西門坦白承認自己的罪,並改正他的無知,尤其是他的不配。

神所揀選作廣傳福音、拯救靈魂,與改變人生的使徒,竟然是未受過教育的漁夫,而非受過嚴謹訓練的拉比,更非具有天才或才能的總裁和具有超凡魅力的領袖。祂首選的四個使徒都是漁夫 ── 安得烈,他的兄弟西門 (太 4:18),以及雅各、約翰這兩兄弟。彼得和他的夥伴是骯髒、卑微、粗糙的戶外勞工,但基督的救恩是賜給凡相信的人,不分膚色、技術、長相、氣味,或成就。

神不在乎你是否能幹、聰明,或美麗,也不在乎你的才華、文化,或修養,更不在乎你的失敗、聲譽,或破碎。祂所在乎的是你是否願意領受祂的教導和更新、服從跟隨祂,並且被祂吸引委身給祂。

你的思想、行為或情感是否已定型不能改變?你需要如何移動、爬行,或攀登才能從死胡同中出來呢?你是否在朋友及同事眼中是個專家和天才,但在神的眼中卻是個失敗者?你是否曉得雖然你有軟弱、缺點,和不配,但神還是照樣拯救、使用,托住你呢?

與主同工最永恆
5:9 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
5:10 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也是這樣。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5:11 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路5:9-11)

自1999 年開始,我有機會教導神學院的學生。我是在二十歲那年開始唸聖經學院的,但令我吃驚的是今天的神學生的年齡、對神的渴望,和態度。許多神學生都超過30 歲,他們放棄穩定的工作,自己創立的事業,或成功的職業,進入神學院就讀。我的班上有從事醫生、工程師、教授、和各種行業的人士,也有博士畢業生。

他們的故事幾乎是相同的。當他們事業和家庭有成之後,他們反而感覺到人生有一個空虛,覺得對失喪的靈魂有甚重的負擔,因而願意擺上自己作全職事奉。他們想要做更有價值、更有影響力、更有意義,和更有滿足感的事。我有些從事政治、商業、音樂、科技和各階層的學生,他們都見證了人的知識、生活的穩定,和金錢沒辦法滿足他們、使別人也成功,或改變世界。

西門和他的夥伴那天作出了特別的委身。他們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馬太福音的記載特別提到那次序:他們捨了網 (太4: 20),然後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 (太4:22)。這不表示他們不關心他們的家庭和生計。馬可福音1:20透露雅各和約翰的父親並非沒有其他人手,他的家是有雇工幫忙的。此外,耶穌亦留給西庇太兄弟的父親和剩餘的漁夫兩隻裝滿魚的船 (7節)。使徒並非不負責任一句不說,沒有交代或打招呼就離開了。他們先把兩隻船攏了岸,才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 (路 5:11)。

聖經裡「撇下」一字和「赦免」一字具有很絕對的含義。在希臘文中,它們是同一個字 (太 6:12, 9:2, 12:31, 18:21),因為「撇下」如「赦免」,不是百分之一或百分之十 ,而是 百分之百,否則它就不是饒恕!

西門和他的夥伴放棄熟悉的工作、海邊的環境,和簡陋的生活去跟隨耶穌 (路18:28-29, 可 10:28-30)。西門最初跟隨耶穌的決心,實際上是跟朋友和親戚,包括安得烈、雅各,和約翰 (太 4:18-21) 一起作的,但是復活的耶穌所給彼得最後一個命令乃是個人的挑戰 ──「你 (必須) 跟從我罷」(約 21:22),或在希臘文原文中所說的「你 (強調),跟隨我!」當彼得追問耶穌有關所愛的門徒約翰的前途時,他說:「主阿,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回答:「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罷。」(約 21:22)

耶穌在尋找願意跟隨祂、心甘樂意地放棄一切,並獻上生命的一部分,可能幾年或一生的人,去完成他們生命中最大的任務和使命 ── 爭取與搶救失喪靈魂的業務。

結語:許多人對神對人都沒有熱忱,因他們從不為耶穌圖謀任何事、不期望神來做工,也對自己沒有傳福音的要求。你是否常對耶穌說「絕不可能」、「不合邏輯」,或「太不實際」?或者你該說「我跟隨你」、「我順服你」和「我見證你」?你忙著自己的事還是神的事?你是否把領人歸主看成自己該做的事?你仍然與天使、天國,和鄰居慶祝罪人的悔改、更新,和恢復嗎?最後,你願意一生划船、洗網、釣魚,還是要有改變世界的機會?
[i] http://www.pbs.org/nerds/part3.html
[ii] Adapted, 7,700 Illustrations # 1992
[iii] (Quotable Quotations, p. 212)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3-no-business-is-like-soul.html

奇異恩典 (路 5)「使徒系列之四」

奇異恩典 (路加福音5:28-32)
~ 使徒利未馬太 ~
作者:葉福成
整理:賀安慈

大學教授兼佈道家坎波羅 (Tony Campolo) 講述他一次在凌晨三點半抵達夏威夷州檀香山市發生的軼事。當晚他渾然無知地踏進檀市一紅燈區,赫然發現身旁環繞著約八、九個剛「休班」的妓女。其中一位對身旁女伴說:「明天是我的生日。」女伴反譏道:「那你想怎麼樣?難道要我買生日蛋糕為你唱生日歌?」該妓女慍然道:「你為何如此冷酷無情地損我?我只不過想告訴你而已。我一輩子從未有人替我慶祝生日,我現在又怎會要求你為我做生日呢?」

這群妓女離去後,坎波羅決定為該妓女舉行一個意外的生日會,並隆重其事地把酒吧點綴一番,酒保甚至願意幫忙,並答應送出生日蛋糕。

翌日,當全酒吧的人一齊為壽星唱生日歌的時候,她驚喜得不知所措,甚至激動得無法切開生日蛋糕,只想把此情此景多作挽留;最後,她堅持要把蛋糕帶回家片刻,且答應會即時帶回。

坎波羅對神情錯愕的群眾提出為該女士禱告,禱告後,酒保問他說:「喂,你從未提起過你是一名傳道人,你到底屬於那個教會?」他答說:「我屬於一個會在半夜三點為妓女舉行生日派對的教會」。酒保嘲諷地說:「我才不信呢,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教會,要是有,我馬上就參加」。1

利未,亦即聖經中的馬太,是一個替羅馬政府向同胞徵稅,並從中牟利,為同事、同鄉並鄰居所不齒且深惡痛絕的人。他的社交生活僅限於在同行裡的人。這個人在任何其他場合不受歡迎,在人群中完全被孤立摒棄。

利未人生的改變在於有一天他遇上耶穌,成為他的門徒。之後,他寫成新約第一卷書馬太福音。

當利未興奮地召集同事、法利賽人及律法師一起與耶穌進餐時,他們反譏誚耶穌的門徒說:「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

一個人的過去會毀掉讓他的將來嗎?他可能會悔改而且改變嗎?救恩是暫時的經驗,還是長久不變的決定?

耶穌的來臨使靈魂得拯救
5:27 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
5:28 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 (路5:27-28)

這處經文第一個突出之點,是耶穌主動尋找利未。耶穌呼召西門、雅各與約翰後 (路5:10),見到稅吏利未獨坐一處,就到他稅關跟前講了幾個字:「你跟從我來。」耶穌對利未的呼召完整記載在路加、馬太 (太9:9)和馬可 (可2:14) 福音書中。這三卷書都用了同樣的字眼及次序,以及一樣的長短來記載。福音書中只記載過一次關於彼得 (太4:19)、腓力 (約1:43) 和一位無名氏 (路9:59) 得到耶穌的呼召,他們都是普通人,有普通的工作,受普通的待遇。福音書把十二使徒中最多污點的利未的蒙召經過,清楚且鮮明地重複記載下來。利未的得救和蒙召經歷在此倍受矚目。

耶穌是用同樣的眼光來看利未、約翰與安德烈,或者用奇蹟餵飽的五千人,以及受文士與法利賽人搧動要被群眾用亂石打死的女人。耶穌沒有用異樣的眼光輕看利未,乃是看他如同其他需要救恩、饒恕與希望的人一樣。利未是一個痛苦絕望、人人視之如惡魔,且不可愛,沒人愛又沒有愛的人。耶穌看見他、尋找他,且拯救了他。在此之前,利未獨坐一處,人生沒有知己,只為己而活;現在,他因著耶穌的來訪,及給予他的機會與挑戰,而有了新的開始。

利未讓我想到約翰紐頓 (John Newton) 未經耶穌改變之前扭曲的人生。今天,存留在世人心中的紐頓,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五個聖詩作曲家之一。他的經典作「奇異恩典」是美國最受歡迎的聖詩;他的故事至今仍被廣泛流傳。

以前,紐頓用最卑劣的手段來賺錢。他年青時曾因棄航而一度淪為奴隸,自己卻也進入此勾當,強擄無辜良民,在非洲海岸販賣奴隸。一七四八年,他的船有一次在歸返英國途中遇上風浪,差點喪命,紐頓危急時祈求上蒼垂憐寬恕,性命得以保存。之後,他履行對神的諾言,改過自新。最初他雖也掙扎,最終卻放棄本行,進修神學,三十九歲時成為一名牧師。他說:「雖然我未臻完美之境,亦未達到個人理想,但我能夠實在地說,現在的我已今非昔比,我不再是過去那個服在罪和撒但之下的奴隸;今天,我能歡欣地與眾使徒一起宣告說:『靠著神的恩典,我成了今天的我』。」

紐頓的墓碑上刻著這些字:「約翰紐頓,一位牧師,從前犯罪不忠,後來卻作奴隸的僕人。靠著我們的救主耶穌豐厚的恩典,蒙保守、得饒恕、被接納,並被委派傳揚他一度致力破壞的信仰。」
耶穌願意並能夠拯救改變像你和我一般的罪人。你對於全世界的人來說可能是一個毒瘤、混帳,甚或是一個壞蛋。但是,對於耶穌來說,你卻是一個寶貝、一隻失喪的羊、一個可以成為神的兒女的人。你可能遠離神、對己苛刻,且無力解決自身問題,但是,神千辛萬苦尋找你,呼召你跟隨。利未並沒呼叫耶穌,耶穌也並非停頓休息或偶然遇上利未;耶穌是為了專程尋找並呼召罪人而來。

耶穌的同在使生命可改變
5:28 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
5:29 利未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
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 (路5:28,29)

焦點現在集中在利未身上。他的所做所為皆很自然地顯示出他的摯誠、更新與改變。

希臘文與中文聖經翻譯本都把重點放在利未還未起身前已放棄一切。他心意已決,要義無反顧地放棄富貴榮華來跟隨耶穌。過去,利未從事一份富爭議性令人不滿的工作,卻有穩定的收入;他再不可能找到另一份薪水更優厚的工作。在今天的社會來說,就是放棄股票証券、大公司優厚的福利,和舒適的生活及退休計劃,讓耶穌成為你的上司,管理你,全權統籌你的人生。利未就是如此,全無反悔地把他舊的生命譜上最後一章,成為絕響。他對他以前的生活已毫無興趣,不願再流浪。

我猶記得一位間接帶領我歸主的好朋友。他是一個非常成功、開朗又受歡迎的足球員,被足球聯會挑選加入了國家青少年足球隊。他球技佳、生活多姿多彩、女友眾多,常在俱樂部內把成人雜誌傳來傳去。他只是一個掛名的基督徒,並沒與耶穌建立一個真正有意義的關係。以後他到國外參加職業足球賽時,我們仍互相通信直至他回來。有一天他家人都不在,他來電請我去他家。就在那天,他決定離棄往昔放蕩不羈的生活。他拿了一個大垃圾桶出來,從床底下拿出一箱又一箱的成人雜誌,叫我幫忙把它們全數燒毀。那天的感覺很特別,他把門鎖上,旁邊放著一桶水以備萬一;然後就開始焚燒雜誌,燒不完的就乾脆撕破丟棄。他本可以自己把雜誌賣掉、丟掉或撕掉,但是他要有一個見證人在場見證他的改變與嶄新的開始。

利未把對舊工作的投資轉移成為對朋友的關懷。他把私人儲蓄拿出來為朋友開了一個盛大的筵席。當中有許多舊同僚,現在不單耳聞利未及其他信徒的見証,更可親身目睹耶穌本人並聽見福音。利未不是宗教狂,信教入了迷。他沒把房子變賣,隱居起來躲避親朋好友;相反地,他邀請他們進入他的新生活,開放房子作為福音中心,讓人能在溫馨、舒服而自在的氣氛下認識基督。對利未來說,沒甚麼比見到舊同僚歸主更寶貴、更有意義、更令他歡欣。

新的利未不再狂熱地追求財富,而是篤定地追隨耶穌。在他的人生裡已發現一個新的人生目標與新的價值觀;他離棄過往,在主裡歡然迎接未來;他並接受耶穌作新的管理人。

你害怕委身給耶穌嗎?你害怕被朋友拋棄嗎?你也害怕離開或失去一切嗎?如果你有耶穌,你就永遠不會孤單、貧窮,或沒有力量。耶穌為了我們,成了貧窮,叫我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 (林後8:9)。

耶穌的嘉許使批評能忍受
5:30 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
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
5:31 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5:32 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路5:30-32)

耶穌之言指出了三大問題:第一,誰需要醫生?(路5:31:「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你無須是一個宗教狂,但你必須認清自我景況,知道自己需要幫助,認清誰能提供幫助。第二,耶穌呼召誰?(路 5:32:「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並非那些自以為有答案的人,而是那些真心追求答案的人。第三,條件是甚麼?(路 5:32:「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救恩只臨到所有願意轉離罪惡歸向神的人。

耶穌嘉許利未的行為並為他申辯。利未並不介意別人的觀感評價,他只知道罪人需要福音。機會在眼前,耶穌的來臨給罪人一個得拯救的良機。利未的朋友可以來聆聽他的得救過程,親自聽到耶穌,親自看見耶穌。耶穌不是接受罪人的生活,但他接受他們的友誼。祂並沒阻止或批評罪人,反而把對利未的忍耐、愛心、寬恕同樣加諸他們身上。

有一次,花生漫畫裡的查理布朗 (Charlie Brown) 與他骯髒的朋友乒乓 (Pig-pen) 一同參加范蕾特 (Violet) 的生日派對,他氣惱非常,怒氣沖沖地怨道:「我的天哪,真是令人不可置信!他連那身髒衣服都沒換就來了!」然後教訓乒乓說:「你不會就穿著這身髒衣服去范蕾特的生日派對吧!」乒乓望著他回答:「這有甚麼不妥嗎?」查理怨道:「有何不妥?你渾身上下都不妥!那麼邋遢!他們看到你這副模樣,定會馬上在大門攔住你,根本不會讓你進去!」

乒乓回答:「他們才不會這樣呢!」查理把嗓子提高繼續嚷著說:「會,當然會!你肯定不受歡迎,你這副模樣太不尊重人了…」話猶未完,門已打開。范蕾特出來邀請他們進去說:「乒乓,進來進來。看到你真好,真高興你能來!」乒乓把送給范蕾特的禮物雙手奉上,她高興地說:「噢,真謝謝你,你何須如此客氣!」她走後,乒乓回過身來,對著查理把雙眼一眨、鼻子一翹,然後勝利地說:「我的禮物是乾淨的!」

耶穌的作為令人欣賞,他從不附和或刻意逢迎別人。即或在法利賽人和律法師面前,他還是大方接納稅吏利未,並為他個人與他所做的申辯。他來是要罪人悔改,也為此忍受批評、誤解、排斥與死亡。法利賽人不明白為何耶穌要與稅吏和罪人為伍,耶穌對此卻沒有絲毫保留。他來,不是與罪人一起吃、喝、玩樂;他來,是為了叫他們悔改、回轉,並與神和好。

結語:有人說:「每個聖人都有一段過去;每個罪人都有一個將來。」耶穌為了那些從不曾也絕不會完美的人來到世間。「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裏面成為神的義」(林後5:21)。你可以像利未一樣醒悟過來,離棄過去,轉變一生;或者像法利賽人和律法師一樣,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卻過著心胸狹窄、虛偽的人生。耶穌是病者的大醫生,悔罪者的奇妙救主,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保。

你是否願意成為傳播福音的管道、神的器皿,與和平的使者?耶穌來不是叫悔改得救的罪人,變為一個被動無語的聖人,或是默然不語的馴僕。祂喜愛他的兒女宣揚祂的聖名、分享祂的大愛,且尋找失喪的人。利未把房子整理好,把別人放在自己之前,並把金錢用在所關心並有意義的事情上。這是我們應該學傚的榜樣。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4-amazing-grace.html

風險中的大平靜 (可 4)「使徒系列之五」

風險中的大平靜 (馬可福音 4:35-41)
~ 十二使徒 ~
作者:葉福成
整理:翁瑞瑛

花生漫畫 (Peanuts) 的史路達 (Schroeder) 正忘情地彈著鋼琴,充滿活力、有點煩躁和單戀他的露西 (Lucy) 用專注和愛慕的眼神望著他。史路達和往常一樣不理會她的存在並繼續做自己的事。露西忽然問史路達:「愛是何物?」史路達站起來引經據典地說:「愛是一個名詞,是向別人表示一種深刻,強烈,難以言喻的感情。」

史路達又坐下來繼續彈著鋼琴,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露西夢眼般地望向天空,悲嘆自己被忽視,「紙上談兵,他是很了不起。」

使徒們是一批最熱誠學習的學生,但他們從未真正經過大考驗。他們提出許多問題,並且也得到別人不曾聽過的答案。他們懂得神學,律法和其解釋,但他們所擁有的只是頭腦的知識、偉大的教導,和教義的教訓。

曾有人說:「我曾經知道如何抓緊生活的生命線,但它斷線了。」

在福音書的記載中,門徒有兩次渡海的經驗,一次是與耶穌一起在船上,另一次是耶穌後來才加入他們。第一次是耶穌在船上睡著了,第二次是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兩次的經歷和功課都是為著建立他們對神的依靠和信心。

你何時最容易受不信任人與不信神的侵害呢?當恐懼和危險威脅你的時候你如何反應?正確的反應該是怎麼樣呢?

你不需理解一切 ── 神與你同行
4:35 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罷。
4:36 門徒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他一同帶去,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
4:37 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
4:38 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他,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麼? (可 4:35-38)

一天晚上,《凱文的幻虎世界漫畫》的小凱文要睡覺時,爸爸問他:「你想聽什麼故事?」凱文回答:「我想聽伯斯 (他心愛玩偶虎Hobbes) 和我的故事。」父親摸著下巴開始說:「好,從前有個叫凱文的男孩跟一隻叫伯斯的老虎住在一起。」凱文開心地說:「這故事太棒了!」

凱文的父親繼續講:「今天他們一清早起床就很吵鬧,一次次大聲地跑上樓梯,再從樓梯扶手滑下來。」可是凱文打斷了他的父親:「是啊,然後那個大個子壞爸爸嚷著說,如果我們不停止的話,他會把我們用三等郵包寄到冥王星去!」

父親叫凱文安靜後說:「最後,凱文到屋外去了,至少有一陣子屋內再次平靜下來。晚安!」凱文抗議,「晚安?故事還沒結束呢﹗你都還沒講到午餐故事就沒有了?」父親親吻他晚安回答說:「對,故事還未完。這個故事是沒有結局的,你可以和伯斯在明天和以後的每一天再寫更多的故事。但現在該睡覺了,晚安。」凱文說:「啊!好吧,晚安。」一旦父親離開後,凱文擁抱著伯斯說:「我們的故事還沒結束,這倒是個好消息。我最喜歡這樣的故事!晚安,老夥伴。」伯斯回答:「我同意!明天再見。」

馬可福音提供我們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沒有的細節資料。例如,馬可的原文 (希臘文) 形容海起了「大暴風」(furious squall of wind - 37節) 或「狂風」(big “megas” squall/storm - 2 Peter 2:17)。而路加是用「暴風」(路8:23),沒有「大」的形容詞,所以只不過是另一個暴風罷了。「打入」(37節) 的動詞是「拋在」、「丟在」,以及「滿」,其他原文字翻譯包括「倒滿」(約 2:7) 、「裝滿」(約 6:13) 、「盛滿」(啟 8:5),與「充滿」(啟 15:8) 。馬太原文的記載更嚴重:他選擇的原文字「暴風」(太 8:24) 是「大」(megas)「地震」(seismos) (太 24:7, 27:54, 28:2,可 13:8, 啟 8:5, 11:19, 16:18) 或「震動」的意思 (路 21:11, 徒 16:26, 啟 6:12, 11:13) ,和船「被波浪覆蓋。」路加說他們「甚是危險」(路8:23)。

耶穌當然知道會有一場大風暴。馬太,馬可和路加都一致強調渡海是出於耶穌的主意。祂計畫這次的航行,預訂離開的時間,甚至安排了個人的座位。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事先計畫的,是仔細計算的。當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罷」,祂不是指到天堂而言。馬太福音說:「耶穌見許多人圍著他,就吩咐渡到湖那邊去」(太 8:18)。而路加記載:「有一天耶穌和門徒上了船,對門徒說,我們可以渡到湖那邊去」(路 8:22)。這兩處記載都加上了馬可福音沒有的「湖」字。

的確,耶穌是應允他們必定會渡到那邊去,但是祂沒有應許他們會如何到達那邊 ── 換句話說,祂應許他們會到達目的地,但是沒有保證他們旅程會一帆風順。如果祂預先告知他們過程,他們一定會不想和不願去,甚至反對。他們可能會在船上反叛、集體逃亡,或精神崩潰。

神是不會有差錯的,祂在萬事上都有祂的理由。耶穌知道祂自己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祂也知道當時已經是晚上了,但祂並沒有撇下他們,不跟他們上船和渡過去;耶穌是在船上,而且好像是坐錯了位置。事實上,從這次的行程從頭到尾都是祂的意思。讀者曉得他們有兩次過湖的經驗,第二次是門徒獨自去的 (可 6:47),這一次不需耶穌同行。但是耶穌在第一次的時候是跟他們一起去的,第二次才讓他們自己去經歷。

你不需擔當一切 ── 神掌管一切
4:38 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他,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麼?
4:39 耶穌醒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罷,靜了罷,風就止住,大大的平靜了。 (可 4:38-39)

有位年輕的劇作家特別邀請了一個出名的評論家去看他新劇的演出。那位評論家來了,但演出從頭到尾一直在睡覺。那劇作家很憤怒地說,「你怎麼可以睡著了,尤其是你知道我多麼想聽你的意見?」評論家回答:「年輕人,睡覺也是一種意見。」

我讀過一些有趣的關於如何處理顛簸的路面,飛機上的亂流,或風浪的海上動暈症的文章。這些文章的建議包括少吃東西,口嚼生薑,面向前,看著前方固定的位子,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坐在前座,無論是在汽車、火車或船上。[i]

你留意到耶穌選擇船上那個位子坐下和睡覺嗎?耶穌是在船尾的地方。什麼是船尾?船尾是船的最後面,是船頭的相反位置。你們有誰搭過遊輪?你們有誰會暈船?你知道當風浪起時船上最好和最差的位子是哪裡?耶穌比任何人更有理由埋怨。

飛機上對動暈症的人最有利的座位是在機翼的位置。在船上,船的下舖靠近中間比其他上層或外層的位子更安穩,基本上最好的位子就是在前面或是在安穩的中間。耶穌對於大暴風的出現作出了什麼反應和坐在哪裡呢?他選擇船上最不舒服的地方,他已經把最好的座位給門徒了。希臘聖經文字的意思是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38節),但我喜歡馬太更能抓住當時那個片刻的描述:「他卻睡著了」。門徒和耶穌對於睡覺有不同的理解 ── 門徒對耶穌睡著比暴風的威脅更不高興,但是耶穌對門徒的態度比暴風的捲起更重視。

在大暴風中能睡在船尾令人百思不解,耶穌不可能是瘋了,即使瘋子也會不舒服。專家說動暈症發生是因為眼睛和耳朵之間的協調故障:耳朵感覺到汽車在移動,但眼睛沒有一致的感覺。其實睡覺也沒有用,即使你閉上眼睛,你仍會感到想吐。耶穌卻在船尾睡著了。如果耶穌可以在最不舒服和顛頗的座位睡覺,門徒也可以相信及依靠祂。為什麼?因為暴風只是一個試驗,只要耶穌在,他們就可以信靠祂。雖然祂在船尾保證祂的同在,但祂沒有幫助門徒解決所有的問題。只要祂同在就夠了。耶穌甚至帶著枕頭讓門徒知道祂已經掌握一切。

馬太,馬可和路加都同意是門徒叫醒了耶穌 (太 8:25, 路8:24)。馬可特別記載了門徒的問題:「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麼?」而馬太和路加則描述門徒的斷言、呼喊和武斷的結論:「主阿,救我們,我們喪命啦!」(太 8:25) 和「夫子,夫子,我們喪命啦!」(路8:24) 希臘文的記載更為戲劇性:「我們沒命了」。有人認為「夫子,夫子,我們喪命啦!」(Master, Master, we're going to drown! ─ 路8:24)的哭喊是不合理的;如果祂是主 (Master),那我們就不會喪命了。

如果耶穌不顧他們,他就不會在船上。然而耶穌表示祂的關心,祂斥責風和海 (太 8:26,路8:24) ,顯明祂的權柄和大能。路加告訴我們耶穌所斥責的是狂風大浪 (路8:24)。耶穌不需要多作什麼事,祂的權柄就在祂的話語。祂沒有說,「住口!」而只是相對地說「平靜」或「止住」。那不是一場龍爭虎鬥的戰役,一場勝負難分的競爭,或一場生死存亡的對抗,而是一場完全不是對手,瞬間擊倒的競賽。

這也是耶穌趕出污鬼的方法 (可 1:25, 路4:35)。耶穌採用溫柔地行動,不是大聲誇耀。「平靜」和「止住」似乎是同義的,但是「平靜」是住聲的意思,是非志願的無聲,或沒有講話的能力,例如施浸約翰的父親無聲的啞吧處境 (路1:20)。而「止住」是不能做任何事的意思。「平靜」的原文字的其他9次新約的記載被翻譯為「不作聲」 (太 20:31, 可 3:4, 9:34, 10:48) ,「不言語」(太 26:63, 可 14:61) ,「啞吧」(路 1:20) ,及「閉口」(路 19:40, 徒 18:9) 。「止住」的其他7次記載被翻譯為「無言」(太 22:12),「堵住」(太 22:34, 彼前 2:15) ,「不要作聲」(可 1:25, 路 4:35),與「籠住」(林前9:9, 提前5:18)。

「住了」的希臘文都用來形容兩次渡海的事件 (太 14:32, 可 6:51) ,但是「平靜」只在第一次渡海出現 (太 8:26, 路8:24)。前者「住了」從減少力量和勞累的意思而來,有休息、放鬆的意義;後者「平靜」是寧靜的意思,用交通術語的說法,是「減速慢行到完全停止」。有什麼景象比安靜溪流和平靜海洋更平靜呢?希臘原文對這段事故的描述是從「大暴風」(37節) 變成如今的「大大的平靜」。

你不需控制一切 ── 神完全負責
4:40 耶穌對他們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麼?
4:41 他們就大大的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 (可 4:40-41)

當神學院老師的喜樂之一,是看到學生從不同的方式學習,從專題式講道或經文性講道突破成為釋經講道。教講道學不像教希臘文或希伯來文,學生們必須學習一種全新的功課,而教講道不比一般人想像中容易。

當我開始教學時,我是教進階講道學。我覺得自己很重要,且跟別人解釋說我是幫助那些已經拿過基本講道學的學生,來改進或提高他們的講道水準。幾年之後我發覺教這樣的老生反而吃力。這些學生大部分已經受了別的老師的指導。我發現這些老師有他們個自的講道風格、訓練背景,且他們的授課大綱跟我的完全不一樣。

教了幾年之後,神學院問我可否教講道學 (一)。負責課程協調的人說:「我以為你很想教進階講道學。」過了七年,二十位學生中我終於有十八位首次學講道的學生,另兩位已經是傳道人。大多數學生稱自己在講道學方面是「一張白紙」。現在我可以笑看其他的老師聽到學生反彈說:「我們的老師不是這樣教的!」

耶穌花很多時間在陸地教門徒學許多新的事物,可是如果事情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又是另一回事的學習。如我們所知的,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而不是在別人身上時,往往會加速及加深我們的學習與理會。

耶穌在這裡的問話是很重要的:「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麼?」我們必須先瞭解為什麼耶穌帶他們過湖。門徒缺乏信心的表現是與之前三個有信心的例子相對比的 ─ 癱子和他的朋友、百夫長,以及用香膏抹耶穌的女人。當耶穌看到癱子和他四個朋友的信心時,祂對癱子說:「小子,你的罪赦了」(可 2:5, 路5:20)。 祂欽佩和稱讚百夫長的大信心是以色列中沒有的 (太 8:10, 路7:9)。並且祂也讚賞用香膏抹祂腳的女人懺悔、得救的信心 (路7:50)。

門徒在見識過這三位及其他有信心的人之後,他們對耶穌的不信以及他們膚淺的認識及內涵,實在是十分不可思議和荒唐的。這就是耶穌親自帶他們渡湖的原因,他們還有很多功課必須趕上。以前所有信心的功課與門徒拉不上什麼關係,他們沒有從別人的信心學到什麼,他們只是旁觀者。

正如首次對耶穌顯示信心的人並非門徒,福音書中有兩處聽從耶穌 (42節) 的例子也不是來自門徒。希臘文的「聽從」耶穌也包括污鬼 (可 1:27)、風、海 (可 4:41, 太 8:27) 與水 (路8:25)。

希臘文聖經告訴我們耶穌藉著「大風暴」(37節) 來教導門徒他們在耶穌基督裡所擁有的「大平靜」 (39節)。同樣,耶穌的睡著顯示不是外在的情況在控制我們,而是誰在我們裡面;是我們有誰而不是我們有什麼;是祂作了什麼而不是我們作了什麼。耶穌的門徒沒有理解到暴風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在耶穌裡面有安全的庇護,在動蕩,懼怕,和無助當中有祂的平安。問題在於是否我們相信祂是生命和宇宙的主宰,祂掌管暴風和海洋。我們要學的功課是降服與投靠祂。

有句話說:「問題不在於壓力有多大,而在於壓力的落點 ── 它是否擋在你和神之間,還是促使你更接近神的心。」

結語:神是不會犯錯的,祂允許我們經過痛苦、艱難和試驗,但是祂應許我們祂的同在、能力和平安。耶穌不是差我們進入暴風巨浪之中,而是陪我們渡過風浪。祂是在暴風中與我們同在和一起經過的神。祂把我們看為兒女而不是嬰孩。腓力布魯克斯 (Phillip Brooks) 說:「不要為順利的人生而求,要為成為堅強的人而求。不要為能力所及的事而求,要求擔負所行之事的能力。這樣你手中的工作不是神蹟,你自己成為神蹟……不要為更輕的擔子而求,要為更強的背脊而求」。每個人都知道我們從失敗中學習多過從成功中學習,但是沒人喜歡這樣,可是要記住:熟能生巧。
[i] www.ehow.com/how_479_prevent-motion-sickness.html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5-lauch-out.html

富有或貧窮的信徒?(太 14) 「使徒系列之六」

富有或貧窮的信徒?(馬太福音14:6-21)
~ 十二使徒 ~
作者:葉福成 整理:翁瑞瑛

你是富有或貧窮?你擁有的是很多或很少?你所需的是太多或不夠?

以下是一些網上流傳的有關貧窮人的話。
「貧窮人是指一個活在一般大眾認為無法可接受的生活水平之下的人。」
「貧窮人是指一個收入實質上比一般人的平均收入為低的人。」
「貧窮人是指一個渴慕太多的人!「(在網上最受歡迎)
「貧窮人是指一個不明白幸福意義的人。」
「貧窮人是指一個沒有期望、沒有知識、什麼都沒有的人。」
「貧窮人是指一個沒有朋友的人,而且更貧窮的是當他停止成為別人的朋友。」
「貧窮人是指一個感覺自己貧窮的人。」
「貧窮人是指一個沒有能力買肉、牛奶或乳酪,而只能吃馬鈴薯湯和麵包的人。」
「貧窮人是指一個沒有魚肉可以搭配調味醬的人。」
「貧窮人是指一個沒有神的人。」

以下是有關富人的引述,先從技術性的定義開始:
「富人是指投資回收足夠舒適地養活自己和家人的人。」
「富人是指不必工作的人。」
「富人是指一個快樂的、享受平安和世界上美麗事物的人。」
「富人是指一個有愛的家庭和一個好朋友的人。」
「富人是指一個滿足的的人。」
「富人是指一個知道如何處裡失敗的人。」
「富人是指一個失去他的自我的人。」
「富人是指一個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施展才華和得到好的報償的人。」
「富人是指擁有一個女人真愛的人。」
「一個人富有不是因為他所擁有的很多,而是因為他需要的很少。」

幾年來我也收集了一些我喜歡的引述:
「貧窮的人不知道他自己是貧窮的,直到政府告知他是貧窮的。」
邁克托德:「我絕非貧窮,只是沒有錢。貧窮是一個心態,沒有錢只是暫時的。」

什麼原因使信徒成為富有或貧窮?我們如何變為富有或貧窮?為何人們看不見他們擁有的富足?

在憐憫中不嫌麻煩
14:6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羅底的女兒,在眾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歡喜。
14:7 希律就起誓,應許隨他所求的給他。
14:8 女兒被母親所使,就說,請把施浸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我。
14:9 王便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給他。
14:10 於是打發人去,在監裡斬了約翰.
14:11 把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了女子,女子拿去給他母親。
14:12 約翰的門徒來,把屍首領去,埋葬了,就去告訴耶穌。
14:13 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眾人聽見,就從各城裡步行跟隨他。
14:14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 (太14:6-14)

你的神是什麼樣的神呢?

時代雜誌 (10/30/06) 報告超過85% 的美國人有某種基督教信仰。66% 說「我不懷疑神的存在」;14% 說「我相信有更高的能力或宇宙的源頭」;11% 相信神但是還有一些懷疑;只有5% 不相信物質世界之外的東西。

更有趣的是雜誌這篇文章描寫信徒對神的的理解或認識,特別是從「神的ABCD輪廓」來看:
31% 相信神是專制的神 (Authoritarian God)。祂深深介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世界上發生的事件,祂對罪惡感到憤怒並且會處罰不忠實或不虔誠的人。
23% 相信神事慈善的神 (Benevolent God)。祂深深介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世界上發生的事件,但是祂是一個不情願處罰人的正面力量。
16% 相信神是苛刻的神 (Critical God),祂跟世界沒有真正的相互影響,但祂不滿意目前的狀況,會執行祂的公義。
24% 相信神是疏遠的神 (Distant God),祂跟世界沒有相互影響也沒有憤怒。神像是設定自然界定律的宇宙力量。

我們所認識的神是一個仁愛和憐憫的神。祂關心我們身體上、靈性上,和情感上的需要。耶穌本來可以為自己爭取一些私人的時間,但看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直至祂被提醒太陽已經下山了 (15節)。儘管祂也需要休息與安靜,但祂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上,祂去感受他們的感情和悲傷。

原來跟著施浸約翰的群眾,在施浸約翰被斬首處死之後,就成群結隊地從各城裡步行來跟隨耶穌。歷史上偉大的僕人和先知施浸約翰,他的生命就這樣可憐和可悲的結束 (太 11:9)。今天有些基督徒無恥地稱自己為先知和使徒,但是他們不明白這名稱的意義和代價。耶穌作證說先知是會被人逼迫甚至到喪命的 (太 5:12)。有的被殺害,有的被釘十字架,有的在會堂裡被鞭打,從一座城逼破到另外一座。耶路撒冷特別是用石頭打死與殺害那奉差遣的先知之城 (太 23:34-38)。路加福音11:50 的總結是:「創世以來…眾先知的血…」先知的死不是「如果」(if) 而是「何時」(when)!

耶穌憐憫眾人,因為他們失去了領袖施浸約翰。看見約翰的兩腳被上了木狗令人傷心和不安;但是更令人心碎和喪志的乃是聽說他的頭被放在盤子上。這消息大大地影響眾人與耶穌。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 (13節),但是眾人沒有放棄尋找和跟隨祂。耶穌很想為死者哀慟,但是祂選擇服事活著的人,服事那些不屈不撓和堅定不移要跟隨祂的人。這些羣眾從各城裡步行跟隨他。「步行」的希臘文只出現在聖經裡兩次,兩次都是描述同樣的事件。馬可福音更激烈地記載他們「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裡,比他們先趕到了!」(可 6:33) 這是「跑」的希臘文只出現一次的地方。難怪耶穌對他們有深刻的感觸和強烈的同情憐憫。你可以想像信徒跑到主日學、團契,和禱告會的光景嗎!?

這並非第一次耶穌憐憫人的記載。第一個令耶穌動了憐憫之心的人乃是長大痲瘋的人 (可 1:41),但這次是不同程度,是更高層次的憐憫。這次是出現「許多人」(太 14:14),不只一個人。馬可福音記載「多」的原文字有三次 (可 6:31, 33, 34) ,並且耶穌「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可 6:34) ,就如同一艘船沒有舵、錨,或領航員一般。

今天的領袖和政治家都同樣熱衷爭取權力、名聲,和利益,而無私,樂於服務及犧牲的領袖卻是罕見的。

在憐憫中不嫌責任
14:15 天將晚的時候,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裡去,自己買喫的。
14:16 耶穌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喫罷。
14:17 門徒說,我們這裡只有五個餅、兩條魚。
14:18 耶穌說,拿過來給我。 (太14:15-18)

在法國猶太人作家施瓦茨巴爾 (Andre Schwarz-Bart) 的「The Last of the Just」(最後的正義者) 書中,末底改教他心愛和聽話的孫子厄尼說:「如果一個人獨自受苦,他的苦難仍然由自己承受,對嗎?」厄尼回答:「對。」爺爺繼續問:「但如果有一個人看著他並對他說:『你遇到困境了,我的猶太兄弟』,然後會怎樣呢?」他的孫子有智慧地回答:「他會用眼睛接納朋友的苦難。」

爺爺歎了一口氣,然後微笑地問:「如果他是瞎子,你覺得他還可以看見朋友的苦難嗎?」厄尼回答:「當然還可以透過他的耳朵。」末底改再問:「假如他是聾子!」厄尼嚴肅地說:「然後還可以透過他的手。」爺爺再問:「如果那人離得很遠,甚至他沒辦法聽到、看到和接觸到他 ── 你還相信那人可以感受他的痛苦?」孫子答說:「也許他還可以猜猜看。」

爺爺很驕傲和高興的說:「你說的對極了,我心愛的 ── 那就是正義的人所當作的!他覺察世上所有邪惡猖獗,然後他記在心裏。」可是厄尼不高興說:「但是如果這麼做一切仍沒有什麼改變又有什麼用呢?」末底改回答:「對神這就是改變,你明白嗎?」

如果失去施浸約翰的哀慟還不夠耶穌承擔,那加上現在發生的這一件事就實在使祂心痛了。門徒們全體一致無異議地請耶穌叫眾人離開。馬太、馬可和路加三本福音書都以同樣的原文字強調門徒主動「進前來」的行為,(可 6:35, 路9:12)。他們自覺很重要地開了一個沒有耶穌參與的門徒會議,然後再私下告訴耶穌他們的決議。他們共同地認為沒辦法提供免費晚餐或分享他們的食物。五個餅與兩條魚僅夠十三個男人吃,其中包括了耶穌,還沒有算女人在內。

你可以想像門徒心中的優先次序嗎?「夫子,我們可以和你談一下嗎?」其實,門徒有他們的理由。那天的處境比我們想像的艱難。「野地」的翻譯只在聖經中出現4次,獨特的用在限於這事件 (太14:13, 14:15, 可6:35, 路9:12),但這字41次被翻譯為「曠野」。「散開」好意的翻譯是「解散」,但惡意的則是「休 (妻)」(太 1:19, 5:31-32, 19:3, 19:7, 19:9, 可 10:2, 10:4, 10:11-12) 。

門徒意圖打發眾人離開,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可以給別人的,而且還會遭受大的損失。他們覺得他們沒有選擇。他們的確是沒有可以給的,因為他們沒有向生命的糧,就是他們的主祈求。門徒沒有想過跟那位曾經平靜暴風、巨浪,和船隻的主商討或求助。

在憐憫中沒有失望
14:19 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
14:20 他們都喫,並且喫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14:21 喫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 (太 14:19-21)

在威廉班尼特 (William J. Bennett) 的「The Book of Virtues」(美德書) 書中有一個「小陽光」的故事:

從前有個名叫艾爾莎的女孩,她有一個年紀很大,滿頭白髮以及臉上佈滿皺紋的奶奶。艾爾莎的父親有一間很大的房子座落在小山上。每天陽光從南面的窗戶射入屋子,使屋中一切顯得明亮和美麗。可是奶奶住在房子的北面,太陽從來不照她的房間。

有一天艾爾莎對她的父親說:「為什麼陽光不能照進奶奶的房間?我知道她很想有陽光。」她的父親說:「太陽不能從北邊的窗子照入房子。」艾爾莎回答:「不如讓我們將房子轉個方向,爸爸。」父親說:「房子太大了。」艾爾莎問:「奶奶的房間將來會不會有陽光?」「當然不會有,我的孩子,除非你可以帶給她一些陽光。」後來艾爾莎想了又想有什麼辦法可以將陽光帶給她的奶奶。當她在田間玩耍時,她看到青草和花在點頭,鳥兒飛舞穿梭樹間歌唱,好像一切都在說:「我們喜愛陽光,我們喜愛亮麗、溫暖的陽光。」小孩就想:「奶奶一定也會很喜歡的,我必須帶一些給她。」

一個早晨她在花園裡感到溫暖的陽光正照在她的金色頭髮上。她坐下看到陽光照在她的膝蓋上。她想:「我將陽光裝在我的衣服裡,然後帶到奶奶的房間。」她跳起來跑進屋裡。她喊叫:「看,奶奶,看!我帶陽光給你了」。但是當她打開她的衣服,她看不見陽光。奶奶說:「陽光從你的眼睛裡射出來了,我的孩子,你的金色的頭髮也射出陽光。我跟你一起就不需要陽光了。」艾爾莎不瞭解陽光如何從她的眼睛裡射出,但是她很開心看到她親愛的奶奶變得快樂。所以每天早上她去花園玩的時候,她就跑到她奶奶的房間,帶她眼睛裡和頭髮上的陽光給她。

根據馬太亨利 (Matthew Henry) 的說法,耶穌「沒有指派任何一位門徒作祂的牧師,祂親自望著天、祝福、謝恩;祂讚美神為他們所供應的,並祈求神為他們祝福。」耶穌的舉動令人振奮聯想到出埃及記荒野中的一個事件,神帶領他們在曠野四十年都沒有缺乏。在那裡他們被神蹟式地帶領,有衣有食;儘管曠野的路是未知的和沒人走過的,然神持守他們不會迷路。他們在逾越節將要離開埃及地時,神所賜的鞋也沒有穿壞,並一路穿到迦南 (出 12:11)。儘管沒有使他們強壯的糧食和使他們歡樂的酒,只有嗎哪和磐石的水,但他們是堅強和有勇氣的人,是有力量的人,是善於爭戰的。藉著這些神蹟他們曉得耶和華是神,透過這些恩典他們體認祂是他們的神。[i]

我花了三個星期才想到耶穌最後的舉動有什麼意義。我太專注在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而忽略了經文的高峰:「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祂的目的乃是讓門徒親身經歷祂無限與榮耀的豐富。祂好像在告訴門徒他們若接受越多就可施捨越多,施捨越多就可擁有越多。你可以想像小信的門徒需要找到多少食物才可以供應那麼多人,並輪流去餵飽一群像剛從監牢裡出來的飢餓囚犯?想像門徒驚訝的看到眾人享受任人吃到飽的自助餐。最後,門徒收拾起來剩下的零碎裝滿了十二個籃子。起初我以為他們收拾的有雙倍,從五餅到十二餅,但是再仔細研究,才知道他們一個籃子可以裝很多餅。所以他們有很多剩餘的食物。

結語:當一個人富有同情心、善用資源,並懂得感恩時,他就是富人。耶穌的恩典總是夠我們用。事實上,在基督裡我們有取之不盡的資源、供應和富足。我們的需要與耶穌的豐富與充裕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神不僅關心和照顧祂的百姓,祂還豐富地供應超過他們所求所想的。耶穌說:「所以不要憂慮,說,喫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 6:31-33) 。

你在屬神的事上、事奉神,以及服務人上富足嗎?你是屬於施捨者還是領受者呢?你是否將時間、才華,以及財寶奉獻給神來讓祂使用?
[i] 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New Modern Edition, Electronic Database. Copyright © 1991 by 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6-rich-believer-poor.html

茶杯裡的風暴 (太 14)「使徒系列之七」

茶杯裡的風暴 (馬太福音 14:21-33)
~ 十二使徒 ~
作者:葉福成
整理:王男惠


風暴主要是「空氣中的強風」。不幸的是,我教會位於高速公路15跟60的交點走廊,正在南加州安大略國際機場 (Ontario International Airport) 附近,那城市的風非常大,是大洛杉磯風最大的城市之一。我教會的移動式籃框 (portable basketball hoop) 很容易被風吹倒。幾年前,大風把教會庭院一棵樹吹倒,擊落大堂一塊玻璃,又將教會倉庫的門吹垮。要把自己的車門打開而不打到隔壁的車還真難!2008年一月十六日風最大的那天,雖然比不上芝加哥每小時88英哩的記錄,然那天最強的風速是每小時60英里,且刮倒了安大略市三百棵樹。

我家也在教會附近,一天很奇怪的事發生了。吹大風的那一天正好是收垃圾的日子,我出門的時候,發現大垃圾桶竟然不見了,因為風太大,我沒有辦法下車去看。等到我回家後,我就想垃圾桶是真的不見了或者是被人偷了。隔天,我就打電話給垃圾公司報失,可是服務員說:「你肯定不是被風吹走的?」幾天後我發現我的垃圾桶倒在一個離我家五個房子遠的人的前院。我解釋給那鄰居說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垃圾不多,桶子太輕,就被吹走。他說他的垃圾桶是滿的,也還是被吹到好幾個房子之外!

2007年,我家前面的一棵三年的樹被風吹倒。

Brittanica.com 說,暴風是通用字,形容各式各樣的空氣的干擾,包括普通的雨水、暴風、大雷雨、強風、龍捲風、旋風,和沙暴 (Brittanica.com)。暴風有危險性、破壞性的,甚至可致命。它們不單會傷害人命,更會損害建築物和任何防護物。

當耶穌喂飽5,000人之後,還不包括女人和小孩,祂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去,而祂留下叫眾人散開,然後獨自上山去禱告,直至晚上。門徒的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耶穌去到門徒那邊,但是害怕的門徒卻以為他們看到鬼。當彼得明白是耶穌時,他要求一個神蹟:在水面上走到耶穌那裡去。他一時成功,但因害怕、恐慌和懷疑,就像大石沉海。

為什麼懼怕會攻擊、削弱,及痲痺我們的內心、信心,和決心呢?懼怕是一個圈套還是一個試驗?耶穌的同在如何將懼怕的危險除走?

肯定事實
14:21 喫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
14:22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去,等他叫眾人散開。
14:23 散了眾人以後,他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裡。
14:24 那時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
14:25 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
(太 14:21-25)

「花生漫畫」裡的露西是一個有創業頭腦又精明的假想心理學家。一次,她在路邊開了個心理輔導小店,並懸掛著橫幅說:「精神病關懷 - 五分錢」。她第一個顧客是查理布朗的姐妹,撒莉,撒莉苦惱地站著並告訴露西對學校要開課的緊張心情。她背對著露西,不斷抓緊自己的的手,面無表情地對露西吐露心聲:「我的問題是我害怕去幼稚園。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嘗試了解問題,但是我沒辦法…我實在是害怕。」她流汗不已並很戲劇性地結束說:「我老想著它…我實在很害怕…」

露西一直面對著撒莉,很冷靜、耐心地,和專心地聆聽她的心聲。露西雙手撐著自己的下巴,考慮事情的變化,最後終於伸出她的手,對那位幼稚園學生說出她的專業判斷和忠告:「你跟別人沒有不一樣…請付五分錢!」

在這段經文裏,「怕」或「懼怕」的原文字「phobia」很明顯是個當前的威脅和害怕 ── 出現在 26、27 和 30節。有人說害怕的英文縮寫是F.E.A.R ── False Evidence Appearing Real「恐懼 -表現得像真的假的狀態。」我喜歡的縮寫是「Forget everything and run忘記一切,跑吧!」佛蘭克林羅斯福 (Franklin Roosevelt) 曾說:「我們唯一必須害怕的事情就是害怕本身。」專家很難解釋為什麼人不只單單怕狗、蛇、昆蟲等等的事情,時代雜誌說人至少有 500類的害怕 ── 從懼高症 (害怕高度acrophobia)、幽閉恐懼症 (害怕被關在封閉的空間claustrophobia)、廣場恐懼症 (害怕在住家之外的任何場所agoraphobia) ,到害怕物件、顏色、動物、人,和其他很特殊的病理上的害怕。[i]

我們的害怕沒有止境。最新發生的健康恐懼 (2006 年) 包括吃菠菜、青蔥,和生菜。

在處理彼得的害怕之前,耶穌先回應門徒的懼怕。祂很清楚門徒會害怕,但是祂仍選擇再次試驗他們。畢竟,是耶穌決定叫他們先渡到那邊去 (22節),正好直接送他們跟狂風暴雨碰頭。有趣的是祂沒有急著追上門徒的行蹤,相反地,祂花時間獨自上山去禱告 (23節)。耶穌知道門徒遇見問題,儘管他們之間的距離相當遠。在馬可福音6:48此事件的對照經文記載耶穌獨自在岸上「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耶穌在四更天來救助他們之前,他們好像被風吹的糠秕,如錘擊的釘子和拋掉的包裹一樣。耶穌知道他們艱難的航行、困難的環境,和可怕的處境。

我們無所不知的神和有預知能力的主沒有立刻採取行動是對的。雖然門徒們掙扎了一個夜晚,他們的努力不是徒然。約翰福音 6:17記載這事說「天已經黑了」,並非「今晚完蛋了」。風和浪使出一場猛烈的戰鬥,但門徒表現得更英勇,他們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打起精神並熬盡苦頭,船雖被海浪搖撼,卻沒有被擊毀。事實上,門徒處理困難很成功,因此耶穌繼續在山上禱告。相反於讀者傳統上對此經文的解釋,漁夫們並沒有被打倒、打敗或被勝過。他們雖然過度操勞、疲倦或使力,但他們沒有應付不來。

其實那些漁夫比任何人更有經驗、能力,和辦法應付大海的挑戰。更重要的是經文沒有記載門徒快要投降或放棄;他們不屈不饒地搏鬥。他們最糟的情況只是落後或未佔上風,但是他們絕非失敗或失足,船仍然在行駛,沒有下沈。許多讀者把這一次的事件跟前一次的時間混亂在一起。前一次過湖的經歷中,他們的船「滿了水」 (可 4:37, 太 8:24)。這次,他們雖然「因風不順」和「被浪搖撼」(24節),但是水沒有湧進船裡或上升到他們的膝蓋。他們很緊張,但沒有溺水;被襲擊,但沒有被毀滅。他們是精通和熟鬥暴風巨浪的能手和專家,所以他們堅持下去,拼命地划船而爭取時間。而且,他們已從第一次的經驗中汲取好的教訓。

根據約翰福音 6:19,耶穌沒有到達門徒身邊,直到他們「行了十里多路」。馬太福音14:25 聲明「夜裡四更天」耶穌才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第一更天是晚上六到九時,最後或第四更天是早上三到六時。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門徒在耶穌讓他們獨自與暴風作戰的幾個小時裏,表現的很不錯。

平靜懼怕
14:26 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
14:27 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太14:26-27)

我收到一個有趣的電子郵件,題目為「假如天堂有來話留言…」,這信件以一個問題來開始:

你是否想過如果神裝了一個語音信箱會是怎麼樣的情形呢?想像你禱告的時候聽到以下的留言……

謝謝你打電話到天堂。講英語,請按 1號。講西班牙語,按 2號。其他的語言,按0。
請選擇以下一個項目:
代禱按 1。
感恩按 2。
埋怨按 3。
其他項目按 4。
很抱歉,所有的天使和聖徒現在忙著幫助其他罪人。然而,你的禱告對我們很重要,我們會按來電次序接聽。請稍候,不要掛斷。如果你想跟神講話,請按 1號;跟耶穌講話,按 2號;聖靈,按3號。如果你在等的時候想聽大衛王唱一首詩篇,按 4號。

如果要找一位親愛的人在天堂,請按 5 號,然後輸入他的社會安全號碼,接著按「$」記號。 (如果沒有答案,請掛線並播 666)。

預訂天堂住宿,請按J-O-H-N 加上3-1-6 號。要找有關恐龍的問題、地球的年齡、外星的生命以及挪亞方舟的地點的答案,請等到你抵達的時候再問。

對不起,我們的電腦記錄你今天已經祈禱過了。
請明天再試。辦公室現在是假期時間。請在星期一上午9:30之後禱告。如果你有緊急的事情請連絡你的本地牧師。謝謝,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你是不是很慶幸我們的主親自聽祂兒女的禱告,跟他們有直接的來往和與他們交通,而不需要留言、經過第三者,或科技的幫助?

耶穌看到門徒們害怕和聽到他們的喊叫就「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27節)。祂的話平靜了他們的害怕、解除了他們的疑惑,並回答了他們的問題,因此救援、確據,和幫助就在他們身邊。馬太 (27節) 和馬可 (6:50) 都記載耶穌「連忙」安慰門徒的害怕和拯他們離開危難,並且兩位作者同樣也形容耶穌所說的話為「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耶穌的聲音是強而有力的,是熟悉和友善的。祂的話激勵、指引人,並大有影響力。祂的同在帶給門徒振奮、冷靜,和安慰。當有耶穌和他們在一起,陪伴著他們,門徒們就沒有理由懼怕。

有人說「不要怕」是一個糟糕、沒有意義,及負面的忠告。馬太、馬可和約翰都記載耶穌先表示祂的身分和出現 ──「你們放心!是我」── 然後才命令他們說「不要怕」(太 15:27, 可 6:50, 約 6:20)。耶穌在祂一切的事奉和交往上沒有單吩咐人「不要怕」,祂一定加上一個正面的吩咐。耶穌對彼得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路5:10)。耶穌對等待祂的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兒就必得救」(路8:50)。祂對看著祂變了形像便俯伏在地,極其害怕的門徒說:「起來,不要害怕」(太 17:7)。復活的耶穌對門徒說:「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太 28:9-10)。 祂對門徒們清楚大聲地宣告祂的同在、祂的能力,和祂隨時都會來幫助他們。耶穌的同在、權威和命令清楚地告訴門徒他們不需再憂慮與擔心。

同樣地,希臘文單字「放心」(太 9:22) 對耶穌也不是一個陳腔濫調的口號。「放心」是一個良善、熱情和仁慈的表示與保證,尤其對那些剛認識祂和不認識祂的人。耶穌對躺臥褥子的癱子說:「小子,放心罷,你的罪赦了」(太 9:2), 並且對患血漏十二年的婦人說:「女兒,(放心罷) 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罷。」

校正焦點
14:28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
14:29 耶穌說,你來罷。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
14:30 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阿,救我。
14:31 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
14:32 他們上了船,風就住了。
14:33 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
(太14:28-33)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委員會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做完一個最仔細的四年研究有關駕駛分心的問題。其研究追蹤 241名司機駕駛二百萬英里的行程,記錄了 82 次撞車 (沒有致死)、761接近撞車,和 8,295 個「嚴重的事件」,這些全是司機自己的錯誤導致的車禍。研究隊以一年時間擺了100 架攝像機去記錄司機的眼睛,尤其他們的眼睛每次不專心前路的時候。那研究發現80%的撞車事件和 65% 的幾近錯失是由於精神不集中的緣故,包括撥行動電話、化妝,和打瞌睡。研究說明當司機的眼睛偏離道路超過兩秒時,他們撞擊機會和風險就增加。那研究說7%的撞車是出於使用手機,然而,開車時打電話會提高意外危險幾乎三倍。報告說,「打電話雖然比講話更危險,但並不是很多人打電話,而講或是聽雖是比較不危險,確是常常在做的事。」

調查的報告說,雖然男士比女士撞車更多,但是女士比男士容易因疏忽造成意外。此外,報告還強調化妝比打電話更危險,打電話的人撞車的機率比一般專心開車的人高2.8 倍,可是化妝撞車的機率卻是 3.1 倍。開車喝飲料沒有風險,但是開車吃東西比打電話更高 0.3% 的危險 (1.6 比1.3 倍)。開車又看書增加撞車的風險三倍。報告顯示失眠提高撞車的風險至少四倍。最危險的乃是伸手拿或抓物件,撞車的機會幾乎九倍。[ii]

最後,彼得對風的害怕是耐人尋味的研究。很不幸NIV的經文漏掉了形容詞「甚大」(30節) 這字,這字強調彼得所懼怕的風是多麼猛烈、壯大。彼得害怕的原因是因為猛烈的風抓住他的眼睛,他被風吹到,影響到。耶穌專心地看著彼得,但彼得專心望著風 (30節)。彼得的焦點與目光放在受造物而非創造主身上,他一眼的瞄視成為徘徊的凝視,然後固定的注視。他被大自然的狂怒迷惑,被物理學的法律抓緊,被人的脆弱控制。

彼得很想像他的主人一樣能在水面上走,走向他的主,與主同行。那興奮、刺激和特殊的機會只有一步之差。然而,當彼得見到寒冷和呼嘯的海風時,他的懷疑就浮現並將他沉下去。彼得沒有信心改正他的缺點,去面對、質詢、征服他的害怕。耶穌問他:「為甚麼疑惑呢?」「懷疑」的希臘文字是出於「二」的數字字根,彼得三心兩意並口是心非。很多人用彼得要求在水面上走來鼓吹敢於冒險、尋找刺激,以及振憾人心的行為、活動、信心等作為,但在彼得高昂的絕技、偉大的雄心,和迷人的個性背後,是一個多心、矛盾,和懷疑的人。「如果是你」(28節) 這句話已經道出他向耶穌的挑戰、冒犯和不信。在福音書記載對耶穌的「如果是你」的挑戰和呼喚中,不管是出於魔鬼 (太 4:3)、祭司 (太 26:63),或群眾 (太 27:40, 路23:37, 約10:24) 的口中 ── 全來自衝突和質疑,而不是對神的信心或委身。

通常是耶穌對「勇氣」或「害怕」做最後的總結或忠告 ── 無論是對癱子的鼓勵 (太 9:2)、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女人 (太 9:22 )、瞎子巴底買 (可 10:49),或管會堂的睚魯 (可 5:36)。他們都保持安靜,靜靜地看事情怎樣被成就。但是彼得沒有纇似的反應,他必須說最後一句話和開始一個新的對話,他總要比其他人更突出和做不一樣的事。對彼得來說,耶穌的代禱、介入和參與還不足夠,祂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被證明。

耶穌沒有應許我們當與祂同行或走向祂時,風和浪會平息或停止,祂的應許在這段經文內乃是祂必與我們同在和祂的手會拉緊我們 (22, 27, 31節)。在水面上走是一個愚蠢的想法、一個不合理的試驗,和一個幼稚的願望,雖是神容許的,卻不是神命令的。耶穌對門徒的要求乃是憑著信心行,不是行在水面上。耶穌指責彼得的健忘、膚淺的了解,和愚頑的心,特別是在耶穌以五餅二鱼餵飽五千人的神蹟之後,如同馬可福音的分析 (可 6:52)。

結語:害怕是個昂貴、慢性,和令人癱瘓的疾病。有人害怕失敗,有人害怕反彈,而許多人害怕採取行動。那些沒有心志、幫助,或盼望的人有理由害怕,但在基督裡我們有應許、能力,和資源對抗、控制和克服害怕 (羅8:38-39)。有人曾說:「有時神平靜暴風,有時他在暴風狂襲中平靜祂的兒女。」害怕是個試驗而不是個圈套。耶穌不會允許一件事情為了刺激、玩弄,或引誘祂的兒女而發生,但是祂借用事情的發生來增長和改變我們。你憑著信心或眼見而行?你相信自己的經驗或神的本領?當你面對失敗、茫然,和變幻不常的時候,你的口是否呼喚祂,你的眼是否仰望祂,你的手是否抓緊祂?
[i] “What Scares Us,” Time 4/2/01
[ii] “Cameras Find Drivers Distracted by More Than Cellphones”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21, 2006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7-storm-in-teacup.html

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 (可 8)「使徒系列之八」

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 (馬可福音 8:27-33)
~ 十二使徒 ~
作者:葉福成
整理:王男惠

喜劇王牌金凱瑞 (Jim Carrey) 主演最精采的電影之一是「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這部電影從內幕的角度預測「真人實境秀」(Reality Show) 的來臨、它們快速的成功,並評論其節目的過份內涵。故事論及自小至今三十年被拍攝的巨星楚門的一生,不經剪輯被24 小時全天候播放在照相機、贊助商,以及全球電視觀眾面前。「楚門的世界」創下最高收視記錄以及最成功的廣告收入,觀眾享足了刺激,只有楚門全然不知,他竟然不曉得他的人生是個騙局、節目,和笑話。

有一天楚門的汽車收音機無意中跟工作室的收音機及播音系統頻率交纏在一起,他就聽到電台的工作人員在彼此聯絡傳遞他車子的去向。然後他懷疑他的妻子、每日的作息表,以及父親的淹死都在防止他逃離拍攝場地的小島。楚門決定離開這個舞台、場景,和攝影室。他把一個假人放在床上,晚上溜出房子,逃避攝影機,坐上小船想駛過人造的海洋。

楚門戰勝因他電視父親的假淹死而畏懼海水的害怕,勇敢地面對人造的暴風、打雷及閃電,最後到達海的盡頭,卻驚異地撞上了一片牆,碰找到工作室的出口。但當他預備開門之前,節目創辦人及製片人從天空發出一個溫柔的聲音,哄騙他留下,說:「聽我說,楚門。在外頭的世界跟我為你建立的世界沒有大分別,是同樣的謊言,同樣的欺騙。但是在我的世界,你不需要害怕。我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但楚門生氣地、反抗地,和勝利地大叫:「但是你沒有放一架攝影機在我的頭腦裡!」

每個人都想要耶穌扮演祂所不是的人。當耶穌和門徒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去,祂問門徒說他們認為祂是誰時,祂要更改他們的錯誤觀點。比他人更有洞見、即興,和敢言的彼得很快就回答了耶穌的問話。然而,彼得的答案滿有誤報,誤解,和誤譯。雖然耶穌告訴其他目擊祂所行奇蹟的人,包括長大痲瘋的人 (太 8:4, 可 1:44, 路5:14)、瞎子 (太 9:30 )、睚魯的家庭 (可 5:43, 路8:56)、耳聾舌結的人 (可 7:36) 不要告訴任何人他們所看見的,這是耶穌禁止門徒不要告訴任何人他們所聽到的兩次之一 (太 17:9, 可 9:9)。

為什麼「基督」的稱呼得到猶太人這麼大的注意,成為反對耶穌的理由,也令彼得有如此的反應?為什麼耶穌讚揚彼得的承認,之後反譴責他呢?什麼事情這麼觸怒彼得,叫他激烈地批評、反對,和指責耶穌呢?

基督的苦難雖已預定,卻不偶然
8:27 耶穌和門徒出去,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去。在路上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
8:28 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裡的一位。
8:29 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
8:30 耶穌就禁戒他們,不要告訴人。
8:31 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 (可 8:27-31)

「花生漫畫」裡露西站在查理布朗和她哥哥萊納斯的中間,雙手放在臀部的兩側說:「我想人是有可能太友善的!」她越來越生氣,在空中揮動她的拳頭,嘴巴張的大大的繼續說:「沒有人能夠欺負我!絕對不會!如果有人要欺負我,那會是我自己!」露西背向著他們離開,繼續講完她的話:「這個年頭只有一種方法才能生存…你要在被別人欺壓之前先制服他們。」

鎮定的萊納斯等到露西離開後和查理布朗說:「擁有一套能在你需要的時候支持你的哲學一定是件很好的事。」[i]

耶穌基督宣講、描述和預言祂的到來是一個受苦的彌賽亞,但這樣一個要受苦、流血,和受死的救主的消息並不被世界或祂最親近的門徒們所接納。他們沒有準備好要接納一位受迫害、被處死,和被釘死的彌賽亞。

對於猶太人,基督或彌賽亞是大衛王的後裔,一位征服列國的王,以及全國的拯救者。祂應該是強有力且優秀的政治人物。當耶穌被審及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眾人以兩個名稱陳述他們對祂的期望和理解 ──「以色列的王基督」(可 15:31-32, 路23:2),以及「神所揀選的」(路23:35)。自從大衛的王國被滅,最後的國王在公元前586 年被擄到巴比倫之後 (王下 24),猶太人就沒有國王或國家。但是七十年後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帶領回國之下,民眾就開始對彌賽亞的回來有了逐漸猛烈、狂熱,和更大的期望。即使在基督降臨時,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王、軍隊,或獨立自主。那時民眾所崇尚的信念乃是從大衛的後裔中「神所揀選的那一位」,必像王一樣起來拯救以色列國,解放耶路撒冷城,與驅逐以色列的敵人。

耶穌基督從頭到尾拒絕二個普遍有關迷賽亞的觀念,就是祂會為自己說話並且會拯救自己。當祂受審時,控告祂的祭司長和全公會兩次挑戰及恥笑祂:「我指著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神的兒子基督不是?」和「基督阿,你是先知,告訴我們打你的是誰?」(太 26:63, 68)。然而,耶穌卻不言語、回話,或解釋。耶穌也拒絕祭司長和文士所戲弄及譏誚祂的話:「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可 15:31-32)。雖然官府也嗤笑他說:「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罷」(路23:35), 祂也拒絕保護自己。

耶穌向門徒的自我表明,和群眾對基督的期望,是相差很遠的兩個不同的版本。耶穌唯一一次講述基督來臨的目的,是祂在被賣受死之前客西馬尼的禱告:「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 17:1-3)。基督來到世上的使命乃是賜永生,不是管理政事或滿足別人的期望。

基督的苦難雖可致死,卻不徒然
8:31 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可 8:31)

世界宗教有三個對受苦不同的看法。東方宗教,如印度教和從其發展出來的佛教,是以受苦的苦難主題而創立的。年輕的王子釋迦牟尼 (Gautama, Buddha) 從小沒有離開他的家,但由於成年時有機出門,就看到印度周圍的貧窮、饑餓,和死亡,而感到無盡的傷心、愁苦,和不安。他在一棵樹下考慮人生受苦的問題和解脫的方法,相信人會受苦是由於他的私慾,而唯一解除痛苦的方式乃是要離欲,甚至要遠離家人、朋友,和人類的感情。基本上,如果你不關心任何人或愛欲任何事物,你就不會受苦 ── 不像安納金天行者/達斯維德 (Anakin Skywalker/Darth Vader) 黑暗一面的連結。釋迦牟尼也相信階級制度和人的幸福是命運駐定的。

由於我在回教國家長大,我花了一段時間才分析出回教和基督教之間對受苦的不同見解。簡要地說,回教認為一切 ── 無論是自然災害或家人離世,都直接出於神的旨意,所以回教徒被動地或溫馴地接受受苦是出於神的旨意。然而,這一套思想也是一個圈套。回教徒感覺不到悲傷;他們只能為一切所發生的讚美真主阿拉。假如佛教觀是宿命論,伊斯蘭教觀則是被動的。

然而,基督教的教導從來不是要拒絕人或物,反而需要愛神和人。此外,我們的教導並非被動地看所有苦難為神主動的旨意。神允許苦難,但是祂並非製造苦難或苦難的起因。基督教的轉機乃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勝過受苦和死亡,以使我們可以藉著神的力量戰勝各種不公平、受苦,和煩惱。彼得前書 4:19 記載:「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為善,將自己靈魂交與那信實的造化之主。」

但是耶穌基督並非那些追求完美的結束,和無苦的人生的人所尋找的答案。彼得不接受彌賽亞的拯救方法,他尋求一條更直接的捷徑,更簡化的道理,和更順利的路線。他不喜歡耶穌所提長遠與痛苦的過程方能成全神的榮耀;血淋淋的受苦、被人折磨、拒絕與處死,然後過三天復活的基督並非彼得能理解與尊重的彌賽亞。耶穌沒有把祂所受苦的程度及祂要付上的代價從門徒面前隱藏。祂第一次一口氣地說完祂的「受苦」、「被棄絕」,並且「被殺」。門徒不明白耶穌被害和被殺的預言,但是這些事的應驗卻成為耶穌會在三天後復活的肯定和保證 (31節)。耶穌的死對彼得來說是個極不可思議又強烈反對的事,所以他聽不見那復活的榮耀;耶穌首次應許祂會復活的話根本沒落入彼得的耳中。

彼得一聽到耶穌透露彌賽亞要受苦就感覺失望和不高興,這「受苦」和「拒絕」二字是首次出現在福音書中,並且不僅僅是普通的「受苦」,而是「許多的苦」(31節)。記載相同事件的馬太福音 (16:21) 和路加福音 (9: 22 ) 都同意耶穌會受「許多的苦」。之後,耶穌描寫祂經歷的痛苦的實質 ──「他們要戲弄他、吐唾沫在他臉上,鞭打他,殺害他」(可 10:34)。然後耶穌再透露祂被拒絕的遭遇只會更惡化 (可9:12)。希臘文記載:「他要受許多的苦,被人輕慢。」「輕慢」的原文意思是祂將被人看作「沒有」、「零的」或「不存在」!

對門徒來說,耶穌的死等於他們的政治生涯、掌權希望,和統治野心的終止,但是耶穌從來沒有提過任何戰役計畫、征服世界,和國家政權。祂的目的和使命總是拯救失喪靈魂和改變人的心思意念,而且藉著祂的復活除去人的罪惡,毀滅死的權炳,才能達成祂的目的。只有復活才帶給人永恆的生命 (約 11:25)、不死的盼望 (徒 23:6, 彼前 1:3),和大能的生活 (腓3:10),但是彼得不理解和不接受耶穌的啟示。耶穌每次提到祂必死亦提及死後有復活,所獲得的會勝過所受的痛苦,榮耀必會勝過所受的鞭打 (太 17:23, 可 9:31-32, 可 10:32-34, 路18:31-33)。

你是否無條件地跟著耶穌基督,或方便及有空才跟隨的信徒?你是否在尋求一位仁愛、慈善,和溫柔的救主?你的神太小,太安全,和太柔弱嗎?接受和相信耶穌會帶來麻煩。那時凡承認耶穌是基督的均遭受排斥及被趕出會堂,這就是約翰福音九章那瞎子在承認耶穌之後的命運 (約 9:22)。

基督的苦難就要來臨,並不渙然
8:32 耶穌明明的說這話,彼得就拉著他,勸他。
8:33 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可 8:32-33)

老切諾基 (Cherokee) 酋長坐在他保護區的小屋,抽著他的煙斗,並看著二位來訪問他有關白人進展的美國政府官員。「酋長」,一名官員開始問道:「你好幾世代長期觀察白人,你看到了他的戰爭和產品 ── 你看到了他所有的進展和問題。」酋長點點頭說:「是的。」

官員繼續問:「就你看來,最近的事件中,白人犯了那些錯?」酋長凝視政府官員超過一分鐘之久,然後冷靜地回答:「當白人發現這陸地時,是印地安人在經營它。那時沒有稅、沒有債務,有很多的牛、鹿、火雞,和海狸。女人做大部分烹飪和種植工作,會醫術的人幫忙生病的人。印第安男人一直打獵和釣魚。我們沒有欺騙的丈夫和妻子 ── 我們殺死騙子。」酋長安靜地微笑和補充說:「白人笨得足以認為他可以改進那樣的系統!」

小組領袖彼得不僅是第一和唯一公開招認耶穌是基督的使徒,而且是第一和唯一指責了耶穌的使徒。耶穌已經「吩咐」門徒不要告訴任何人,祂是以同樣不客氣的方式,用同樣希臘文字來「指責」風和海 (太 8:26, 可 4:39, 路8:24)、魔鬼 (可 1: 25-26, 可 9:25, 路4:35, 路4:41, 路9:42, 太 17:18),和嘔吐 (路4:39);但儘管如此,彼得還是沒有弄明白。耶穌對彼得用的「警告」或「指責」,被彼得還以同等力量的還擊 (32節)。「警告」(30節) 和「指責」(32節) 在希臘文中是同一字。

耶穌從不喜歡指責祂的門徒,這是門徒第一次自耶穌那得到如此激烈的反應。另外兩個感受祂的憤慨的是雅各和約翰二兄弟,因為他們厭惡一個撒馬利亞村莊拒絕耶穌的居民,要求神許可從天上降下火來燒掉村民 (路9:54-55)。

神的智慧和方法在世人眼中看為愚蠢、矛盾,又無吸引力。神在以賽亞書中聲明:「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 55:8-9)。

耶穌來並不是要當自由鬥士、受歡迎的候選人,或民選的官員。他不是來競選公職 (run for office),他也不會逃命 (run for his life)。主的運動從來不正常、有效率,或受人歡迎,甚至沒有很多人參加,沒有眾多參謀,沒有任命代表。但它卻是痛苦地被計畫、神聖地被批准、忠實地被持守。他的王國是一個屬天的、神聖的,和公義的王國,而非屬世的、腐敗的,或世間的王國。

每個人都想要耶穌成為祂所不是的,要祂說祂沒有意思說的,且承諾祂所沒有承諾的。耶穌指責彼得時也同時轉向門徒,祂用在受撒旦試探時對撒旦所說的話:「撒旦,退去吧!」(太 4:10) 責罵彼得,可算是對彼得最嚴厲的指責。彼得對世界、它的權力、財富,和榮譽的愛正是一絲不差的魔鬼的陷阱。馬太 16:23 補充說:「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絆腳在希臘文中是醜聞的意思。

結語: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是在第二世界大戰期間因抵抗希特勒和他的政策而殉道的德國神學家。他寫到:「當耶穌呼召一個人時,祂吩咐他跟隨和捨命。」耶穌在這條不歸的死刑路上遭受被定罪的犯人的命運。你曾經妥協了自己、你的價值、生活方式、和見證嗎?你已向罪死 (羅 6: 2-3)、跟基督同死 (羅 6:8),並向這世界的基本原則死了嗎 (加 2:20)?你與基督同釘十架了嗎?基督活在你裡面嗎 (加 2: 20-21)?你是否已將罪身的邪情私慾釘在十字架上 (加 5: 24-25)?
[i] Reprinted in “This is Your Life, Charlie Brown.”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8-have-thine-own-way-lord.html

不見一人,只見耶穌 (路 9)「使徒系列之九」

不見一人,只見耶穌 (路加福音9:28-36)
~ 十二使徒 ~
作者:葉福成 整理:盧傑

1271 年,十七歲的義大利探險家和商人馬可孛羅 (Marco Polo) 跟父親和叔叔一起遊遍亞洲,隨後把他們二十四年的經歷記錄在一本書上。馬可孛羅描述他在中國如何結識忽必烈汗 (Kublai Khan 1260-94),然後被忽必烈汗任命成為歐洲的大使。馬哥大約二十或二十一歲時到達中國北部的國泰 (Cathay),據説,接下來的十七年他曾經住在皇帝的管轄區,並曾有三年之久擔任揚州的督府。[i]

然而,馬可孛羅的紀錄引起那些不熟悉探索新世界的研究者和學者強烈的辯論和批評,他的描述、所記錄的事件,和對旅行的記憶常被懷疑他的人嘲笑和質問。馬哥返回西方國家時的沉默態度更令人反感。一些反對者主張說他完全沒有去過中國,他們指出他沒有提及萬里長城的偉大,茶和筷子的生活習慣,東方的表意文字,並且當代中國紀錄亦沒有提及馬哥的痕跡。

1324 年,當七十歲的馬可孛羅接近死亡時,他的頗具爭議的名聲受了不可彌補的損害。甚至他的朋友請求他公開地認錯,並收回他書上講述的遠東故事,包括中國、印度、斯里蘭卡 (錫蘭)、印尼,和日本,但是到他的最後一口氣,他堅持說:「我還沒有寫下我看見一半的事情。」[ii]

神學家利斐特 (Walter L. Liefeld) 說耶穌的「面貌就改變」是祂誕生和受苦之間最重要的事件。那事件大約發生在祂將要去耶路撒冷受害的時候。神的榮耀乃是聖經最常提及的神的屬性 ── 比祂的愛,憐憫或饒恕更多。名詞「榮耀」在舊約中被提及200 次;在新約中記載了 163次。在舊約中,當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就充滿在其中,甚至祭司們都不能供職 (出 40:34, 王上 8:11, 代下 5:14, 代下 7:2)。

為何聖經用「榮耀的」來描繪神?我們又該如何回應神的榮耀呢?

看祂榮面 ── 無以倫比
9:28 說了這話以後,約有八天,耶穌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
9:29 正禱告的時候,他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
9:30 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兩個人,同耶穌說話;
9:31 他們在榮光裡顯現,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
9:32 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見耶穌的榮光,並同他站著的那兩個人。 (路 9:28-32)

當我的妻子和我談到摩西和約書亞的分別,我問她如果她必須在兩人中做一個選擇,她會選擇成爲那一個。我肯定不羨慕摩西的職位或責任,更何況,神容許約書亞進入迦南地,但禁止摩西進去。可是,我的太太毫不猶豫回答:「摩西。」我就問:「為什麼選擇摩西?」她說:「因為摩西是唯一親自看到神的榮耀的人。」我更進一步挑戰她如果選擇摩西和信心之父亞伯拉罕之間的一個呢?她堅持她的答案:「摩西。」再次,因為摩西見到神的榮耀。」

你一生最想看到的事情是什麼?最偉大的景觀不是世界七大奇觀,不是撒旦提出的這世界的榮華 (太4:8),不是世界最美麗的景色或最大的摩天樓,而是耶穌給我們預先觀看祂在天堂所擁有的榮耀。

門徒那天看到一些難以置信、難以形容、毫無可比的景象。對門徒而言,那是一個迷人的美景,一個醉人的經歷,和一次驚人的發現。彼得,雅各和約翰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到一個令他們睜不開眼,讓他們呼吸失常,心跳劇烈的現象。耶穌的面貌、外表,和衣服都改變了,其潔白放光的形象照亮了那地方、那天空,以及整個山脈,像閃光燈、聚光燈,和照明燈突然一齊照明了一間攝影室一樣。祂的衣服如閃電,另一段經文用「潔白」及「放星」來形容,其中「放星」是唯一一次出現於聖經中 (路9:29),其他經文的原文說潔白如「光」(太 17:2),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 (leukaino) 得那樣白 (可 9:3)。

馬太福音 (17:2) 和馬可福音 (9:2) 都告訴我們耶穌「變了形像」或「meta-morpho」 (meta之後 + morpho成形),但是路加福音獨自特別透露給讀者門徒所看見的「改變」(heteros別的) 具體説來乃是耶穌的「榮光」,或榮耀 (doxa) (32節)!三個門徒很蒙福地看到、感受到、經歷到神學上提及的耶穌是榮耀的主 (哥2:8, 雅2:1),祂榮耀的豐富 (腓 4:19)、祂榮耀的權能 (歌1:11),和祂永遠的榮耀 (提後 2:10)。希伯來書 1:3 說:「祂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約翰福音表示耶穌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1:14),是耶穌在未有世界以先與神所有的榮耀 (17:5)。

摩西和以利亞的同在是奇怪和意外的,但是他們必須出來認證、記錄,和宣佈神榮耀的顯現。讀者曉得摩西的確看過神的榮耀 (出 33:22),但是以利亞所看見是不相同的,他沒有親身或正面的看到神的榮耀。那麽,為什麼以利亞會出現呢?他們的共同點乃是耶和華在他們面前或那裡經過 (出 34:6, 王上 19:11)。所以以利亞和摩西有資格並蒙邀請出現在此去見證、欣賞和確立耶穌的豐滿神性、祂精采的榮耀,和祂的權柄、威嚴,和尊貴。

更令人驚訝的乃是使徒們發現耶穌的榮耀持久不變,比摩西和以利亞的榮光更明亮、更光耀、更持久。

以利亞和摩西的出現與同在令人驚異、使人激動,又讓人折服,但是他們談論的不是他們倆的生命、事奉,或結局,而是耶穌去世的事,就是耶穌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死乃是應驗了祂的預言 (約 18:32)、聖經的記載 (太 26:54),以及神救恩的計畫 (路 2:38)。

代表律法的摩西和代表先知的以利亞是天生一對猶太歷史的絕世人物。他們不僅很戲劇性地體驗神的經過,他們的神蹟亦是無敵的,並且他們以神秘、奇異,和爭議性的方式結束生命。摩西死在應許地邊緣的尼波山上,死的時候雖然一百二十歲,但是他的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 (申32:49, 34: 5-7),而年壯的以利亞則是乘旋風昇天去了 (王下 2:11)。但是最後路加福音提醒我們這兩位了不起的人物只是「人」(路9:33) 而已,他們榮耀的光彩會退色 (路9:32),他們消散如煙、飛逝如雲、瞬間即逝。這是對摩西和以利亞一生的評論,人生飛逝,並且所有人類都面對如此的命運。

活着為祂 ── 關懷備至
9:33 二人正要和耶穌分離的時候,彼得對耶穌說,夫子,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他卻不知道所說的是甚麼。 (路 9:33)

很久以前,老鼠們開了一個討論會試圖找出一個可行的辦法來取勝他們共同的敵人 ── 貓。一些鼠這樣說,一些鼠那樣說;最後,一隻年輕的老鼠站起來說他有一個很好的提議,認爲可以解決問題。「你們都會同意,」他說:「我們最主要的問題是敵人常以狡猾和奸詐的方式逼近我們。現在,如果我們能在她逼近時收到某個信號,我們就能很容易地逃跑。因此,我大膽提出用一個小鈴鐺,用帶子掛在貓的頸子上。這樣,我們就會知道她在哪兒,當她在附近時,我們也能很容易就躲起來。」

這個提案贏得眾老鼠的歡呼,直到一只年長的老鼠站起來說:「的確很棒,但問題是誰來為我們將鈴鐺掛在貓身上呢?」老鼠們面面相覷,沒有一個説話。

彼得提出一個利己的十全十美的計畫。不管彼得理解不理解自己所提的建議,明不明白他自己的意思,或知不知道其含意,他的暫時或永久與人世隔絕的提議被神用加強語氣來拒絕,即使他的想法有其道理,對每個人都有益。如果耶穌留在山上,祂就不需要去耶路撒冷受苦、流血,和被殺。那麼門徒的退休福利金會包括住在山上的小屋,享受美麗的風景,坐首席觀看外面的三人組表演。但是原文中,彼得勸誡式的論述「(讓) 我們在這裡」根本與耶穌來世上的任務和目的相反 (太 17:4,可 9:5)。原文中,耶穌對門徒的勸誡式論述總是説,「『讓』我們去」 (可 4:35,約 14:31) 。以馬可福音 1:38為代表:「(讓) 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裡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即使拉撒路死了,耶穌還對他的門徒說:「如今 (讓) 我們可以往他那裡去罷」(約 11:15)。雖然祂知道猶太人要拿石頭打祂,祂對憂慮祂安危的門徒說:「(讓)我們再往猶太去罷」(約 11: 7-8)。 不久之後,即使祂知道猶大背叛了祂,祂還是不變地說:「起來,(讓) 我們走罷。看哪,那賣我的人近了」 (可 14:42, 太 26:46)。的確,唯一一次耶穌不說「讓我們去」的時候,祂就說:「(讓) 我們走罷」(約 14:31)。

聖經沒有說耶穌的受苦是榮耀,因為沒有受苦是好看的。可是,耶穌藉著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因祂為人人嘗了死味 (希 2:9, 彼前 1:11)。 加上,耶穌不需要人為祂搭一座棚子,因為祂不住人手所造屬乎這世界的帳幕,祂是更大更完美的神的帳幕 (希 9:11-12, 啟21:3),住 (或「帳幕」的動詞) 在我們中間 (約 1:14)。

你是否進入了退休狀態呢?還是屬於一個停止事奉的人呢?你是否厭倦與人相處及互相勸勉的服事呢?你是否情願去打高爾夫球、釣魚,或打保齡球呢?起來吧,成爲神願意你成為的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第三令人吃驚的事情乃是來自雲彩裡出來,命令門徒聽從及順服耶穌的聲音。

聽從祂命 ── 父神肯定
9:34 說這話的時候,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他們進入雲彩裡就懼怕。
9:35 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有古卷作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
9:36 聲音住了,只見耶穌一人在那裡。當那些日子,門徒不提所看見的事,一樣也不告訴人。(路 9:34-36)

你是否贊成我們年紀越大的時候就更難接受和練習順服的功課?有句話說:「很難教老狗新的技倆。」其實,順服學校的課程非常昂貴,即使是對年幼的小狗。據一個網站提供的信息,專業馴犬顧問的訓練收費是 898 美元,其課程包括學習如何以酬賞制度去影響狗的行為;屋內訓練、籠內訓練、追獵訓練,以及基本獸醫問題;還有如何處理行為問題和教授競賽技能。

一位專業馴犬教練說許多小狗的行為在牠們出世的頭 十六個星期就已經決定。一般課程以一小時為一單元,訓練課程每週一次總共八週。那隻狗會學習如何根據主人的命令停、坐、躺;以及教導挖掘、咆哮,和咀嚼的行為。最出奇地,主人都必須跟他們的寵物參加八小時訓練。[iii]

順服是每個門徒的第一門課,也是進修培訓和終生測試的課程。順服是一個困難和全面的訓練,但卻是基督徒必要的有效的生活技能和必須學習的習慣。

我們為什麼順服祂?彼得在他的書信中如此總結:「祂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彼後 1:17-18)。

因耶穌的謙卑和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 (腓 2: 8-11)。最常提到耶穌榮耀的使徒彼得,聲稱祂的榮耀權能都是永遠 (彼前 4:11, 5:10, 5:11, 彼後 3:18) 和極大的 (彼後 1:17)。

這段經文的開始在32節,耶穌與摩西和以利亞一同站著,但是原文是以兩個強有力的句子為結束,先強調耶穌為「先」,然後「唯有」耶穌。這個聲音所說的話重複耶穌受浸時從天上發出的話 (太 3:17, 可 1:11, 路3:22):「聽祂」(35節) 然後「唯有耶穌 (monos)」(36節)。

摩西和以利亞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的二個人物。摩西是以色列國的奠基人,他獨自一人帶以色列離開為奴之家,神自己把摩西埋葬 (申32:49-50, 34:7)。以利亞沒有經過死亡,他直接升天去了,沒有人找到他的身體。然而,無論他們是如何偉大、虔誠,和成功,他們還是會有人性的軟弱和無助,他們不是我們順服的對象。摩西 (民11:15) 和以利亞 (王上19:4) 都因失敗和絕望的感覺而求過死,他們也沒有信心、勇氣,和得勝的盼望來面對將來。

結語:今天我們經歷並彰顯神的榮耀不同於舊約的人物和新約的門徒。我們從大自然、人類,和主耶穌神兒子的生命上看到神的榮耀。聖經教導我們神的榮耀彰顯於天 (詩 8:1) 並高過全地 (詩 57:5, 72:19),是何等偉大 (詩 138:5)。我們是祂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 (賽 43:7),可是我們虧缺了神的榮耀 (羅 3:23),但是耶穌督的豐盛榮耀已經彰顯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上 (羅 9:23)。基督在我們心裡就成了有豐盛榮耀的盼望 (歌1:27)。並且如今祂在聖徒中所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 (弗1:18)。

許多人藉著他們的繪畫、建築,與創作的音樂來榮耀神,甚至是一些日常繁忙和吃力的工作,譬如讀書、教孩子,和一些雜事。你又如何呢?你是否將神的名當得的榮耀歸給神 (詩 29:2, 96:8),無論作甚麼,都為榮耀神而行 (林前 10:31),在列邦中述說祂的榮耀呢 (詩 96:3)?

我們等待主耶穌有能力、有大榮耀,與聖天使 (路9:26)一起駕雲降臨 (太 24:30-31)。直到那日,你是否願受教?願意學習?為神事奉?你願意尋求祂的旨意嗎?無論如何困難都願意為祂努力嗎?你願意放下己意順服祂的意思嗎?


[i] “Marco Polo in China Pt. II” National Geographic 6/01 pp. 24-25
[ii]http://geography.about.com/science/geography/library/weekly/aa081798.htm
[iii] San Gabriel Valley Tribune, 12/9/95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9-glimpse-into-his-glory.html

正確的服事態度 (可 9)「使徒系列之十」

正確的服事態度 (馬可 9:33-37)
~ 十二使徒 ~
作者:葉福成
整理:盧傑

「讓」的交通標誌很容易認出來。一輛車的司機看到這個標誌必須減速並準備有需要時就停下來 (通常從小路上到大路的時候)。一位停下車來的司機就是「讓」路給大道上的其他車輛。你是否知道假如兩部車同時到「停」標誌的時候,左方車應讓右方車先行?

讓我先測驗你們作司機的一下:當你駕車的線道與公路合併成同一線道的時候誰該讓路?當你來到「停」的標誌時呢?讓我將情況弄的更複雜一些:如果你在「停」的標誌綫後,並停在一部車後面,而當前面的車走的時候有一名司機剛到對面的線要轉到你要轉的路線,誰該讓路?還有,假如兩條支線道車要合併到一線道的時候誰該讓路?或者當汽車共乘線 (carpool) 和大道線的車同時要跟大路合併的時候,誰該讓呢?最安全和合理及理性的答案是「讓」,否則就會撞車,損害出現,你的保險也會相應增加。

馬可福音 9:35是耶穌對門徒四次精采地講論有關僕人及事奉的首篇。其他經文包括雅各和約翰的母親所提出的建議 (太 20:26),與使徒們同喫逾越節的筵席 (路 22:24-27),以及耶穌洗門徒的腳 (約13:16)。神學家約翰按其獨特的風格,喜歡以「doulos」一字去形容僕人。師徒上山目擊耶穌的榮耀之後 (路9:28-36),他們就開始瘋狂的爭執、激烈的爭論、興奮的辯論誰是最有資格的,誰是最了不起的,誰是最大的。他們如今知道了耶穌的身分,但是他們的地位是如何呢,誰是一號使徒,誰是最佳人選呢?

信徒應該如何回應彼此之間的比較、競爭,和衝突呢?為何互相爭競會傷害基督的身體和事工呢?

放棄權力
9:33 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裡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
9:34 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可9:33-37)

以下是一些有關「爭論」的格言:
「絕不要跟一個白癡爭論。他會拖你降至他的水平然後以他的經驗勝於你。」(Alan Zimmerman)
「絕不要跟一個傻瓜爭論,旁觀者不一定能夠看出誰是傻瓜。」 (Mark Twain)
「絕不與要跟一隻豬爭論。你們兩人都會骯髒,但是那豬會享受它。」
「雞蛋跟石頭爭論總是個錯誤。」
「不要浪費時間爭論什麼才是好人。成為一個好人吧。」(Marcus Aurelius)
「鋼琴家通常不太多辯論,因為他們要非常辛苦才能練得好;弦樂手才會爭論。」(Emanuel Ax)
「唯一跟東風爭論的論點乃是穿上你的外套大衣。」(James Russell Lowell)

「議論」一字的原文字是「dia-logizomai」;「dia」是徹底的,徹頭徹尾的意思 (dia-gnose徹底 +覺悟 (know),「logizomai」是評價或判斷的意思,此字是「logos道」和「logic邏輯」的同根字。使徒很詳細地、固執地,及有邏輯地提出個人的看法和意見。因他們不停的爭論,門徒成為了一個喜歡爭吵、愛追根究底、習慣抱怨的、易怒的,以及不友善的群體。

使徒在路上的議論不是輕微的。他們來來回回、繼續不停、多次重複的宣傳他們的長處和功勞。雖然門徒們曾經「議論」耶穌的神蹟 (太16:8, 可8:16) ,但是這是唯一一次福音書記載門徒之間在「議論」對方,所以此事件特別引起耶穌的注意。那天,門徒一定是吵到面紅耳赤,而不是彬彬有禮。路加福音 (路9:46) 以「議論」的名詞而不是「議論」的動詞 (33節) 去描述他們的不滿,但是兩位作者都同意這是首次門徒彼此之間的一場大的爭論和爭吵。如此的態度和行為當然損害他們的見證和感情,但是他們因此得到來自神的好教訓。

讀者知道門徒覺得內疚,因為他們該說話的時候就不作聲 (34節),像一隻鹿看到車燈或小孩伸進餅乾桶裏的手被抓住的時候。當耶穌問他們在路上議論甚麼,他們裝著一臉無辜和無知的樣子。沒有人願意擔負責任或解釋清楚。他們在不適當的時間,以不適當的態度,為不適當的原因,彼此説話。最令人吃驚和傷心的乃是耶穌在前一節剛對他們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過三天他要復活」(可 9:31)。但是他們不明白耶穌的意思,也害怕去問。他們就開始心胸狹窄地鄙視、攻擊,和挑戰對方了。

不要驕傲
9:35 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可9:35)

英國偉大的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很懂得自己在生命中和歷史中的位置。有一次有人問:「你不覺得很興奮,每次當你發表演講的時候,那大廳就擠滿了人,甚至不夠坐嗎?」溫斯頓爵士回答:「我真感到很榮幸,但是當我有那樣感受時,我總是提醒自己,如果不是發表演說而是被絞死,我相信觀眾會是雙倍。」

美國電視最高收視率的一部電視劇「根」的原作者,德高望重的作家亞歷士海利 (Alex Haley),在他的辦公室裡掛了一副畫,畫裡面有一隻海龜坐在柵欄上,並且有一句話提醒他成功的秘密:「如果你看見一隻海龜坐在柵欄上,你知道牠得到了別人許多幫助。」

有人說:「驕傲是除了那驕傲的人之外,唯一會使每個人生病的疾病。」

謙卑、虛心,和謙讓的心態及行為是今天所失落的藝術和品質。從電視的「美國偶像」到其他現場情境劇節目,許多人為這幾分鐘的名望願意戲劇化地誇耀或糟蹋自己。無論在足球場和籃球場,球星經常炫耀他們的技術並嘲弄他們的對手,即使他們是對方的手下敗將。

當選公職的人員忘記他們是公僕,公務人員的工作最有保障;良好的家庭傭工有很高的價值;信徒也忘記他們是神的僕人。35節的「首先protos」一字與英文字「proto-type首版」有相同的字根,因此「首先protos」的意思是「萬人之上」、「一號首領」、「大人物」、「最高位者」,或「第一流的」。

「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的原文次序乃是「of all last and of all servant所有人的最後和所有人的僕人」。「最後eschatos」一字和「末世論eschatology」有相同字根。沒有什麼比「末後」、「柱子的最底端」,或「強弱順序之末」的地位更讓人難受了。沒有人願意作「眾人末後的」,「倒數第二個」還可以忍受。沒有人喜歡在挑選籃球隊友時最後被選中,好像我剛開始玩球的時候一樣。

「眾人/所有」包括世上所有配得和不配得的人、仁慈和無情的人、可愛和討厭的人、強者和弱者、有益和無用的人,以及富有和貧困的人。

「用人(僕人) diakonos」的原文字在聖經中共出現30 次,但是另一字「奴隸doulos」共出現127 次。基督教很著重領導的技術,但是你是否知道新約聖經中從沒有出現「領袖」的希臘文?只是極端自我主義者喜歡被稱為領袖、使徒,和先知。我們不是被稱為領袖,而是僕人。保羅在他所有書信的起頭都承認他只是奉召 (羅1:1, 林前 1:1)、特派 (1:1),和奉命的 (提前 1:1),所以驕傲實在是很可笑。

這30 次記載在聖經中的「用人diakonos」是一個正面的,而不是負面、可惡或骯髒的詞。中文聖經12次將該字翻譯為「執事」,9次為「用人」,2次為「差役」。基督 (羅 15:8)、保羅和亞波羅 (林前 3:5) 都驕傲地自稱為用人/執事。保羅至少6次稱自己為用人/執事 (林前 3:5, 林後 3:6, 6:4, 弗3:7, 西 1:23, 1:25)。「用人diakonos」普通上是指餐桌子上的侍者或其他瑣碎雜務上的服務員。奴隸是在束縛之中,沒有他的選擇,但是用人是自願為對方服務,正如耶穌不是被迫來到這世界犧牲祂的生命一樣。

接納他人
9:36 於是領過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
9:37 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可9:36-37)

八十七歲離世的諾貝爾獎得主德蕾莎修女,被人稱為世界最無私的人之一。她最有名的格言之一是「我是神手裡的一只小鉛筆。祂思想、祂寫作,那鉛筆惟願被祂使用。」

世人很驚訝她事奉的性質和態度,但是德蕾莎修女從來沒有忘記她事奉的對象和動機。她曾經告訴她的一位顧問:「人認為我們是社會工作者,我們不是。我們事奉耶穌,我是每天二十四小時地事奉耶穌。」[i]

《竭誠為主》的作者章伯斯 (Oswald Chambers) 說:「如果我單是為人類服務,我會很快燒盡到一個地步我的愛會動搖和躊躇。但是如果我很個人地又熱心地愛耶穌基督,即使人把我當門墊看待,我仍然可以事奉人類。一個門徒的生活秘密乃是對耶穌基督的委身,那樣生活的特點是卑微而溫順。」[ii]

「接待」的意思是「一個歡迎或合適的招待」或「願意和準備接受所提供的東西。」(Vine's Expository Dictionary) 家中的小孩還未成為小皇帝之前,在家中是沒有什麼地位、權利或意見的 ── 他們只能出現,但不許發言。他們的見解是不算的,他們的感覺也是不重要的。古代,甚至五十年前的小孩,在公眾場所都必須循規蹈矩;討厭、驕縱,與胡鬧的小孩是少見的,也是不可容忍的。耶穌的意思是歡迎、接待、關注那些毫無影響力、也不重要的小人物。中國人說:「童言無欺」。今天的小孩是家裡的當家。我看見一個汽車尾後貼紙 (bumper-sticker) 上有這樣的話:「善待你的孩子,他們將來會選擇你的養老院。」

耶穌以「paidion」(pediatrician小兒科醫師) 形容小孩 (36節),該字也是描述嬰兒耶穌 (太 2:8) 的原文字。作僕人的價值不在於其工作,而在於他對主人的事奉和忠心。

「奉我名」意味著奉耶穌的權柄,靠祂的力量,按祂的教導。聖經列出我們「奉我 (耶穌) 的名」所做的事包括祈禱 (約14:14)、傳道 (徒 9:29)、受浸 (徒 19:5)、聚會 (林前 5:4)、相信 (約2:23)、成聖稱義 (林前 6:11)、感謝 (弗5:20)、說話做事 (歌3:17),和此處的「接待」。當我們「奉我 (耶穌) 名」接待一個人,我們就成為事奉先鋒的一份子,參與高尚的服事。舊約的亞倫和他的子孫 (代上 23:13-14),利未人 (申 10:8) 就是「奉祂的名」祝福人;而先知「奉神的名」向君王、首領、列祖,和以色列國中一切百姓說話 (但 9:6)。

結語:我們必須省下體力和精神去對付我們真正的敵人撒旦。讓我用以下三個引述來結束這篇有關事奉的分享:
「我們服事不是因為我們有能力。我們服事因為神是有能力的神。」
「我們服事不是因為我們想要神的愛或祝福。我們服事因為祂已經先愛了我們!」
「我們服事不是因為我們已經改變,而是我們在服事中被改變。」(Jose Ramon Alcantara Mejia)

你是為了權力、自傲、高位,和利益而事奉神嗎?你與他人能相處融洽嗎?你在事奉中謙卑且使人得益嗎?

[i] “Seeker of Souls,” Time Jun. 24, 2001
[ii] http://www.rbc.org/utmost/index.php?month=06&day=19

英文版本:
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10-whats-wrong-with-need-to.html

生氣的後果 (路 9)「使徒系列之十一」

生氣的後果 (路加福音9:51-56)
~ 使徒雅各和約翰 ~
作者 :葉福成
整理:盧傑

廣受人尊敬的印第安納波利斯小馬美式足球隊 (Indianapolis Colts) 的主教練東尼鄧迪 (Tony Dungy) 率隊贏得了2007超級盃 (Super Bowl) 冠軍。他是球迷認為最冷靜、最穩定、最沉著的一位教練。小馬隊的巨星及領袖曼寧 (Peyton Manning) 指出在與新英格蘭愛國者隊的那場半決賽中,是鄧迪鎮定的風範在落後十八分的關鍵時刻幫助他們追回比分,然後取勝。

可是許多人不知,年輕的鄧迪原來也曾是個情緒失控性情魯莽的人。他甚至在九年級時被趕出籃球賽。當時鄧迪很氣憤他的對手多次對他犯規,但是裁判卻沒有吹哨。他最好的朋友回憶道:「東尼不停告訴裁判,『你看,你必須判他違規。 』裁判沒有理會。當下一次休息並且教練不在場時,東尼就說:『如果他再碰我,我就會給他一重拳讓他退到半場。』後來又有一次犯規而裁判沒有吹哨,東尼就打了他一拳,他就像卡通人一樣跌倒並且滑行很遠。那就是他年輕時的幼稚。那次是他唯一的一次犯錯。我們通常都很敬佩東尼。」

鄧迪說:「我是高中技術犯規冠軍,常跟裁判爭執……我又是常常對隊友大喊大叫的後衛。」1973年鄧迪拿足球獎學金進入明尼蘇達大學前,他是全州明星隊的後衛,並且還是籃球隊、棒球隊,和田徑隊的主力。他的亮度在體育上是非常顯而易見的。

鄧迪回顧說:「我非常感激別人這樣稱讚我,但我知道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個學習的過程。這不是自然發生的。因此我感謝神。」他想起父親從他九年級和人爭執的那個時刻所教訓他的:「你這樣做達到了什麼目標呢?你覺得在更衣室裏打架可以幫你的球隊嗎?」 這句話改變了他。[i]

使徒約翰是一個高深莫測的人物。就算不是最有愛心的,他也是聖經中最熱情的使徒,並且是耶穌最信任的三位門徒之一。這位最親切並最常提到「愛」的使徒常稱自己為「耶穌所愛的」(約13:23,20:2),並很自然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裡來表達對耶穌的愛 (約翰13:23)。不過,約翰有發脾氣、衝動、暴躁的軟弱面。他起初顯出的愛心是非常有條件的,他很辛苦才學到愛的功課。約翰必須首先關心和憐憫那些不配得他的仁慈與愛心的人,然後耶穌才能真正有效地使用他。

生氣使事情惡化
9:51 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9:52 便打發使者在他前頭走;他們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個村莊,要為他預備。
9:53 那裡的人不接待他,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
(路9:51-53)

今日美國時報USA Today最近一份十分有趣的文章說,脾氣暴躁的長者比冷靜成熟的同齡人在冠狀動脈中會有更多的鈣質沉澱 (calcium deposit),這是高危心臟病發作的關鍵信號。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員從185名參與者的問卷調查中,研究他們如何處理憤怒。研究員藉著電子光電腦掃描器 (EBCT) 的方法去測量他們動脈的鈣質沉澱。九年後,他們的動脈又再次經過掃描。他們在美國身心協會 (American Psychosomatic Society) 上報告了此項研究的發現:50歲以上的人越憤怒,他們的冠狀動脈會越鈣化。

這項研究的作者心理分析學家布魯斯萊特 (Bruce Wright) 說,所有的40名的5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那些易怒的人,無論是在研究剛開始時還是在九年之後,他們的鈣質成分都比別人高。甚至在考慮導致心臟病危險的因素,如血壓和膽固醇之後,怒氣和鈣質的關聯仍然凸現出來。萊特補充說,這種掃描器很準確顯示了動脈阻塞心臟病。萊特亦強調說發洩憤怒可以引發壓力荷爾蒙 (stress hormone) 的增加及血管内層的損傷。但他說,當人們承受壓力時壓抑憤怒會令人血壓升高、心跳加速。

杜克大學控制憤怒專家威廉斯 (Redford Williams) 醫師說,最好處理憤怒保護心臟的方法是保持冷靜、看事客觀,並解決令人發怒的問題。威廉斯還說,2005年美國心臟雜誌發表了一項關於“應對技能培訓”的研究,教導許多處理憤怒的健康的方法,並且指出學習這些方法會降低心臟搭橋手術後病人的怒氣指數和血壓。[ii]

耶穌以一個機智並有謀略的方式,將福音傳給被人鄙視的撒瑪利亞人。此前,祂差遣門徒兩個兩個地出去在各鄉村傳道與教訓人 (可3:14, 6:6-7, 路9:2),但這是祂首次先打發使者在祂前頭去撒瑪利亞的一個村莊,要為祂預備。此計畫是滿有聰明智慧的,便於了解撒瑪利亞人對他們的反應,以免再花時間調節不必的敵意。

「定意」一字 (51節) 是首次在福音書中出現,並且唯一一次被記載在路加福音中。撒瑪利亞人是最難傳福音的對象,而耶穌日子無多,祂很快就要被釘十字。經文上一次談到耶路撒冷的時候 (31, 46節) 引起了門徒中間一場關於誰為最大的爭論。此時耶穌的「定意向耶路撒冷去」,遇到了來自撒瑪利亞人同樣定意的阻礙,他們不願與跟耶穌及門徒有什麼瓜葛,假如他們堅持要往耶路撒冷去。撒瑪利亞人歡迎耶穌和門徒留下來、向本地人傳道,及建立更深的友情,只要耶穌回心轉意,不再去撒瑪利亞人所痛恨的對手城市 ── 耶路撒冷。他們的敵意是指向耶路撒冷,而不是耶穌也是情有可原的。耶穌不想把事情弄得更加複雜,也不想跟他們妥協或再更多懲治撒瑪利亞人,其實他們已經在懲罰自己。

原來撒瑪利亞人是混血兒而被猶太人歧視,他們是猶太女士與亞述男人或其他民族的後人。亞述人已征服了北方的以色列國並擄走他們最好的士兵和學者。征服他們之後,亞述王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來,安置在撒瑪利亞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他們就得了撒瑪利亞,住在其中 (王下17:24)。但是聖經記載他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自己的神,也從他們中間立丘壇的祭司為他們在有丘壇的殿中獻祭 (王下17:32-33)。留在當地的殖民者跟當地女人結婚,生了撒瑪利亞人。因此猶太人痛恨他們,因為他們代表了殖民主義者、偶像崇拜者,和失敗者 ── 被視為偶像崇拜者是因為撒瑪利亞人只接受舊約的摩西五經,被視為失敗者是因為他們中間的精英被擄走了。

生氣使見證減弱
9:54 他的門徒雅各、約翰看見了,就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作的麼?〔有古卷無像以利亞所作的數字〕 (路 9:54)

以下是一些我最喜歡的有關「憤怒」的引述:
「憤怒並非沒有理由,但很少有滿意的理由。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使你生氣的人就是征服你的人。」(伊麗莎白尼Elizabeth Kenny)
「每一分鐘你生氣,你就失去了60秒的幸福。 」
「憤怒 (anger) 離危險 (danger) 一字母之遙。 」
「拳頭緊握的人就沒有清晰的思路。 」
「總是寫生氣的信給你的敵人。絕不寄出去。 」(詹姆斯法羅斯James Fallows)
「你生氣時所發出的話就是你永遠都會最後悔的話。 」(安布羅斯比爾斯Ambrose Bierce)
「解決脾氣暴躁的最好方法就是散很長的步。 」(杰奎琳夫Jacqueline Schiff)
「不要因無法改變別人而生氣, 因爲你也無法改變自己。 」(金碧士Thomas a Kempis)
「生氣時,先數到『十』才說話;如果非常生氣,就數到『一百』。」(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

廣東人喜歡以「火」或「熱」來形容人的憤怒,譬如「火氣大」、「火氣猛」、「發火」、「撞火」、「火滾」、「吃了藥火」、「火遮眼」。

耶穌並沒有反擊和處理撒瑪利亞人的拒絕,因祂更需要應付使徒的反應。祂的情緒中夾雜著對撒瑪利亞人的感嘆和對暴躁的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約翰的感嘆。他們倆兄弟堅持要處罰那些傲慢無禮且侮辱耶穌的撒瑪利亞人。雅各和約翰是出了名的暴躁。當耶穌首次設立十二個使徒,他就給這兩個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 (可3:14-17)。「半尼其」來自亞蘭語,其意思是「憤怒」之子,這個字只有在舊約出現過一次,指尼布甲尼撒一聽到猶太人不聽他的法令就「沖沖大怒」(但 3:13),因此下令把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立刻扔在烈火的爐中 (但3:12-15)。

名不虛傳的西庇太的兒子就問耶穌是否要他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固執的撒瑪利亞人。希臘文的「燒滅ana-lisko」強調的是「ana」即「徹底/完全」。此字只有一次出現在福音書中,兩次出現在保羅書信中。保羅一次勸勉加拉太教會的弟兄姊妹避免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 (加5:15);另一次提到主耶穌顯露時要用口中的氣「滅絕」那不法的人 (帖下2:8)。 這不懷好意的兩兄弟威脅要炸毀那村莊,毀滅那居民,好給他們一個教訓。當然,,求火刑或硫磺的火臨到侮辱我們的人身上不是一個合理的要求或友善的選擇。康培摩根G. Campbell Morgan對此經文有如此的分析:「人有可能以遠離神同在的手法來為神的榮耀大發熱心。」[iii]

雅各和約翰的心情和反應雖是情有可原,但卻是過分的。不久之前,在同一章中,耶穌說:「凡不接待你們的,你們離開那城的時候,要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見證他們的不是」(路9:5)。雅各和約翰為著撒瑪利亞人還沒有聽見耶穌的話就徹底拒絕耶穌而生氣,在他們的腦海中,他們認為撒瑪利亞人該感到幸運,因爲耶穌格外恩待他們並預先通知讓他們有所準備,但他們真是膽大妄為!可笑的是耶穌並沒有被撒瑪利亞人觸怒、不高興,或大大生氣,反到轉身斥責雅各和約翰。

生氣使機會失去
9:55 耶穌轉身責備兩個門徒說,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
9:56 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性命或作靈魂下同〕是要救人的性命。說著就往別的村莊去了。
(路9:55-56)

著名的故事家連恩教授Belden Lane講了一個精彩的故事:一個年輕人來到一位偉大的沙漠教父馬卡里烏斯主教 (Abba Macarius) 面前,問他如何才能成為一位聖人。老和尚吩咐他去附近的墓地花一天時間咒罵墓地裏死了的人,向他們隨意怒罵,甚至向他們扔石頭。年輕人以為這教訓很奇怪,但他卻按著所教的去辦,然後回到老師面前。

教父問:「他們對你說什麼?」年輕人回答:「嗯,什麼都沒有。」老先生回答:「這樣,明天你再回去稱讚他們,你可以稱他們為使徒、聖人,正義男女。用盡你所想到的好話稱讚他們。 」

第二天,那年輕人再次照著去辦,回到修道院便聽到教父問他:「他們這次說了什麼?」年輕人說:「他們仍然沒有回答一句話。」教父答道:「啊,他們確實是聖潔人。你侮辱他們,他們沒有回覆;你稱讚他們,他們也不說話。我的朋友,你照樣去做吧,不要計較別人的輕蔑或讚美,你就可成為聖人。」[iv]

耶穌轉身「責備」兩個門徒是一個最奇怪的轉變,讓門徒大驚一場。耶穌兩個最親密的門徒雅各、約翰如今陪著彼得 (可8:33) 加入耶穌所責備的名單。耶穌的責備沒有落到撒馬利亞村莊村民的頭上,反而落到西庇太的兒子身上。他們沒有被耶穌稱讚或護衛,反而被痛罵一頓。耶穌沒有說「謝謝」而是說「不謝」,並當眾指責及訓斥他們。

此後,耶穌和門徒就往「別的村莊」去了 (56節),這告訴我們他們有別的選擇,有別的村莊可以去,可以向別的方向走,去拯救別人,也可以在別的時間再回來。然而,約翰和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不在此就告終,使徒行傳繼續講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耶穌升天前吩咐門徒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徒1:8)。祂提醒他們不要忽略、蔑視,或怨恨撒馬利亞人。

在使徒行傳第八章,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 (徒8:1)。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及至他們信了腓利所傳神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連男帶女就受了洗 (徒8:5-12)。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瑪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裡去。兩個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要叫他們受聖靈…(徒8:14-17)。完全轉變了的彼得、約翰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瑪利亞「好些」村莊傳揚福音 (徒8:25)。使徒以血肉之體或血氣首次無法完成的事,卻在聖靈澆灌之後有能力來做成。

結語:憤怒並非全是負面的,也可能是積極的。聖經有一處講到義怒,就是建設性、道德性,和挽回性的怒氣。亞里士多德說:「任何人都可以生氣,這很容易;但是要向正確的對象、以正確的程度、在正確的時間、為正確的目標、用正確的方式來生氣,這不是每個人都能作到的,那是不容易的。」聖經說:「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怒、大有慈愛」(詩145:8),「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詩30:5),以及「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弗4:26-27)。

你口出的話是祝福還是咒詛呢?你的話給人帶來醫治還是傷害呢?你是見證者還是破壞者呢?你是建設者還是毀壞者?你贏了人的好感還是使關係更加惡化呢?你有沒有浪費傳福音的機會,削弱了福音的大能呢?

[i]“Dungy's Upbringing was Super Solid,”USA TODAY, 1/30/07
[ii] “Stay calm, or you may calcify your arteries” (USA TODAY, 3/8/07)
[iii] G. Campbell Morg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132,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Old Tappan, New Jersey)
[iv] http://www.30goodminutes.org/csec/sermon/lane_3928.htm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11-making-molehill-out-of.html

活得像基督 (太 20)「使徒系列之十二」

活得像基督 (馬太福音20:17-28)
~ 使徒雅各和約翰 ~
作者:葉福成 整理:陳國弘

2007年之前,我們當中有多少人認為希拉蕊一定會競選總統?當你在白宮住了八年,自己的丈夫承認與一名年輕白宮實習生發生了「不合適的關係」,且因被告偽證罪與妨害司法罪被彈劾,你是否會競選總統呢?不但如此,你的配偶終於承認與一女性傅勞爾斯 (Gennifer Flowers) 維持了十二年的情人關係,又被另一名寶拉瓊絲 (Paula Jones) 的女士指控性騷擾,你會願意重新面對這些頭痛問題、媒體的騷擾、和眾人的監督嗎?

當我和妻子猜測希拉蕊柯林頓是否會參加總統競選時, 她堅持說「肯定會」,但我搖頭難以置信地說:「絕不可能。」

當時一個民意調查 (CNN/USA Today/Gallup) 顯示,只有16%的受訪者說他們「肯定」投希拉蕊一票,而51%說他們絕對不投票給她。她的受歡迎率甚至比非常明確地聲明不會參選總統的人賴斯 (Condoleezza Rice) 國務卿更低。

一年後我必須承認我錯了。甚至我的好朋友胡翼權牧師都說,希拉蕊會參選。事後他說:「我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兒子,但我內心感到她是一個雄心勃勃,看到機會就會爬上社會階梯頂點的女人。」

季辛格 (Henry Kissinger) 曾說權力是最強的春藥。

門徒首次在加利利聽說耶穌會被出賣的時候 (前三章),他們「大大的憂愁」 (太17:22-23)。現在當耶穌邁向耶路撒冷的時候 (17節),他們的利益衝突更大。之前,耶穌告訴他們人子將要被賣、被殺害 (太17:22-23);現在,祂透露更多,但是收穫更少:祂說「他們要定他死罪…將他戲弄、鞭打、『釘在十字架上』」(18-19節)。另外,希臘文的「釘在十字架上」第一次出現在聖經中。

不管耶穌是如何迫切,門徒都抱著無所謂及不在乎的態度,甚或更難看的反應。門徒不但不憂愁,他們當中的兩位甚至心中另有謀算與企圖。他們前往耶路撒冷的目的是獲取政權、拿到好處,與拉攏關係。

為何權力如此吸引人們?為何有人想要更多的權力? 為什麼人們趕著去填補權力的真空?什麼是權力與野心之外的另外選擇?

活得簡樸不誇張
20:20 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他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他一件事。
20:21 耶穌說,你要甚麼呢?他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太20:20-21)

有位富商看到一個漁夫坐在船上,與一個小朋友玩耍,便替他恐慌。

商人問:「你為什麼不撒網捕魚?」

漁夫回答:「因為我抓夠一天的魚。」

「你為什麼不抓更多呢?」

「我為什麼要抓更多呢?」

商人說:「你可以賺更多錢啊!然後你可以用那錢買一艘更大的船,開到更深的水,抓更多的魚。然後你會賺足夠的錢去買尼龍的漁網。你可用該漁網去捕捉更多魚和賺更多錢。你可以用這些錢去買兩艘船,也許三艘船。你最終可以擁有一隊船,且成為富翁,像我一樣。」

漁夫問:「那我之後做什麼呢?」

商人說:「你可以好好享受生活。」

漁夫感到很困惑就看著商人問:「你以為我現在在幹什麼?」

西庇太媽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有趣人物。她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祂的婦女之一 (太27:55-56),所以她跟其他門徒一樣,也清楚知道耶穌要往耶路撒冷去,並曉得現在是最好向耶穌提出要求的機會。這位猶太人母親是一位感到驕傲的母親,她是重量級的對手,強硬的談判代表,一位耶穌根本沒有需要應付的人。她可算是母親中的上上之選,已經打好算盤,知道耶穌的左右邊是容不下彼得、雅各和約翰三人,而坐在耶穌前或後面都是很無禮、不適合,並且尷尬的事情。而且,他們一家三口比任何家庭為耶穌的需要和事奉作了更大的貢獻,因此她該獲更多好處。

西庇太夫人主動伸出一臂之力,發表她的意見和聲量,她不為自己或耶穌,而為兒子們說話。這位媽媽不羞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實話直說地說出傷了別人感情的話。她更添加了戲劇性奧斯卡級的表演:在向主耶穌要寵之前先下跪敬拜。「跪」(proskunueo) (20節) 是希臘文最傳統的「敬拜」或「崇拜」字眼。我常說,馬太福音是「崇拜」的福音;「崇拜」在此福音書中出現了13次,比兩次出現在路加福音,兩次出現在馬可福音,11次出現在約翰福音更多。新約中比馬太福音更多使用此字的乃是啟示錄。你可知西庇太媽媽比門徒更早「拜」耶穌?門徒首次「拜」耶穌是在祂復活之後 (太28:9, 28:17)。

耶穌並沒有因她古怪、傳奇、人為的表現而氣憤;祂從頭到尾沒有責備她的態度,因為她正確地明白耶穌要往耶路撒冷成立祂的天國並完成神的救恩計劃;她只不過藉此良機來替她兩個兒子贖回雙倍贈卷 (Double Coupons)。她的絕頂表現和情詞迫切的懇求感動了耶穌,讓耶穌問她請求的是什麼。但是耶穌也驚訝她竟大膽要求一些她不知道成本的東西。

活得無私不爭權
20:22 耶穌回答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麼?他們說,我們能。
20:23 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我父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
20:24 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他們弟兄二人。
(太 20:22-24)

我年輕時常聽到長者和家裏的成人用「吃米不知米價!」來斥責像我們這樣的孩子們,表示我們不懂得生活的費用。

所以我考考大家,尤其青少年,是否知道一般生活的費用。你知道根據[加州預算計畫]公佈的報告,加州一個父母親都工作的家庭,一個月花多少錢在以下的開銷?
食物 ─ 每月731元
交通 ─ 每月814元
健康保障 ─ 每月853元
稅金 ─ 每月884元
孩童照顧 ─ 每月1,046元
房屋及水電瓦斯 ─ 每月1,224元 (低估了?)
零星開支 ─ 每月506元

你知道加州一個單身成人必須一小時賺多少錢,才能
收支打平?$13.62。那麼加州夫妻都工作的家庭呢?一小時總共工資$17.39。你知道一名單身一年必須賺多少錢才能生存?$28,336;夫妻都工作的家庭呢?$72,343。

你知道洛杉磯郡房屋的中間價位是多少嗎?$ 616,230。[i]

你知道跟隨耶穌對雅各與約翰有什麼代價,尤其是雅各?他20次跟約翰名字一起列出時,除了一次之外 (路9:28) 都是他領先。雅各是第一名殉道的使徒,當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時,他死於他的刀下 (徒12:1-2)。耶穌說地位、年資,和優勢在祂的國度裏不是任憑我們去要求或選擇的。神是公正、客觀、公義、智慧,和通達的。不過,十個門徒的反應就沒有那麼友善。他們聽見就惱怒、發火,及氣餒。希臘文「惱怒」(24節) 只在聖經中出現七次。當耶穌看見門徒便責備那些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的人,祂就「惱怒」(可10:14);這字也形容祭司長和文士看見耶穌治好了瞎子、瘸子,與見小孩子在殿裡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就甚惱怒 (太21:14-15);另一次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也令他們惱怒 (路13:14)。

馬太和馬可福音 (10:41) 都記載「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雅各、約翰。同樣的「惱怒」原文字亦陳述門徒對那把貴重的香膏澆在耶穌頭上的女人的「不喜悅」(太26:8) 和「生氣」(可14:4)。 他們「惱怒」那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賙濟窮人。然而,這是第一次門徒彼此互相攻擊─—他們終於感受到給人「惱怒」的滋味。

門徒之間膚淺的團結即將被打破。他們的合一變為不合,善待變成虐待,同心變為異心。他們無法相信雅各和約翰會變得那麼無恥奸詐多端,竟然帶了媽媽去見耶穌,尤其在旁人眼中他們是最完美地捨了船,別了父親來跟從耶穌 (馬太4:22)。最令他們感到氣憤的是他們回答耶穌 「我們能。」他們應該對媽媽說:「哎呀,媽媽,這樣做很尷尬哦」,「請不要干擾我們的事」,「我的臉要擺到哪裡去了?」他們的回答就表明這計畫不是完全媽媽一人的想法和責任。他們已然包藏了很久沒說出的野心。「我們能」這回答顯示他們都預先知道,表示贊同,同坐一條船,參與有份,且腆然不知恥。

活得謙卑不搶位
20:25 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
20:26 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20:27 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
20:28 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太20:25-28)

籃球運動員通常最怕看到掛「零」。「吃鵝蛋」表示徒勞無功,尤其是「零分」、「零籃板」、「零助功」,和「零分鐘上場」。美國職籃NBA球隊通常留下「零」的號碼給怪癖和相反想法的人。許多大學球隊也很少分派這號碼給學生球員,只派給球隊的吉祥物。但是近來,美國大學籃球隊興起了穿上「零號」球衣的熱潮;這些球員換上這個號碼因為覺得別人視他們為「零」。這些球員有機會上場打球的機會從一分鐘到整場打球不等。一個「零」型的球員說:「不管你是誰,身穿「零號」有它的意思。 這意味著你要比「零」更好。」「零」是一個又怪又令人驚愕的號碼,因為選擇穿上這球衫的人似乎表示他沒有實質的價值、一文不值,是個非因素。其實這負面號碼已經成為受人歡迎又激動球員的寶貴號碼。球員選擇穿這個號碼不是因為對自己缺乏信心,而是因為別人對他們缺乏信心。他們相信別人視他們為「零」。

最具代表性的「零號」球手是華盛頓職籃球隊的阿蘭拿斯 (Gilbert Arenas)。他在亞利桑那大學一年級時,因聽見在野貓隊 (Wildcats) 的比賽中只有「零」分鐘的機會參賽,就選擇這號碼。阿蘭拿斯說:「零是一個強大的聲明,它是為那些感覺沒有人欣賞他,或感到別人說他一無所值的人穿的。」[ii]

什麼是耶穌將要喝的杯? 當耶穌來到客西馬尼園,祂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並兩次祈求父神叫這「杯」離開他 (太26:39、42, 可14:36, 路22:42)。著名解經家史德邁 (Ray Stedman) 說此杯是「極度痛苦和與神可怕的分離之杯。」

耶穌並沒有要我們否定我們的個性或背棄所愛的人,而是背對特權、權力,和聲望。我們必須與外邦人的君王及大臣有所分別,他們懂得「治理」(kata-kurieuo) 和「管束」(kat-exousiazo) 下屬的方法 (太20:25) —─ 這兩個希臘文動詞擁有「下/對kata」的介詞。相反地,耶穌捨命作多人的贖價。「贖價」一字是聖經特定形容耶穌的字,只在馬可福音同一描述中重覆一次 (可10:45)。門徒們要求一份管理的職位,耶穌給他們一生事奉的崗位;他們求榮譽,耶穌給謙卑;他們謀高位,耶穌論降服;他們追求尊榮與偉大,耶穌尋求真誠和善良。

耶穌的言語強硬又率直。希臘文記載:「你們中間誰願為大 (megas),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diakonos/ servant)。誰願為首 (protos, 參prototype原型),就必作你們的僕人 (doulos/slave)。」由此可見,耶穌由「大megas」前進到「首 protos」,從「用人」(diakonos/ servant) 降到「僕人 (奴僕)」(doulos/slave)。世界有許多「大人」或「大人物」,但是只有一個「首」,如果你的願望是當「首」,你必要從「用人」(diakonos/ servant) 降到「僕人 (奴僕)」(doulos/slave) 的身分。僕人不像用人,比他們更低下。奴隸不但做最卑賤、卑微的事情,他被人擁有且沒有權利。「用人」雖然低下,但奴隸什麼都不是,的價值操縱在主人的手裏。

結語:你要在世人眼中,還是神的眼中看為偉大?權力應伴隨著責任、謙卑,及愛心。你是否願意跟隨耶穌走犧牲、捨己,甚至受苦的道路,而不是追逐成功與功名?你是否無條件、無保留地跟隨祂?

[i]“Budget Bases Harder to Cover,”Daily Bulletin 10/17/07
[ii] “The Value of Zero Is Increasing” (New York Times, March 15, 2007)
英文版本:
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12-to-be-like-jesus.html

錢開眼 (路 21)「使徒系列之十三」

錢開眼 (路加福音21:37-22:6)
~ 使徒猶大 ~
作者:葉福成
整理:陳國弘

382年羅馬大會一場決定新約正典的爭論有幾個贏家和許多輸家。當時的基督教領袖只接受四本福音書並拒絕了至少36本福音書。名副其實的猶大福音 (Gospel of Judas) 就是最大的輸家之一,專家都同意猶大福音是主後二世紀耶穌死了一個半世紀後的希臘文作品。學者也同意國家地理雜誌 (National Geographic) 在2006年出版的紀錄片的版本,是一個第四或第五世紀的埃及柯伯鐵譯本 (Coptic Version)。

猶大福音是初代教會領袖所拒絕的許多諾斯底 (Gnostic) 經文之一,它由於「達文西密碼」而成名。主後180年基督教神學家愛任紐 (Irenaeus) 曾提說過猶大福音。[i]

那份國家地理雜誌倡言在猶大福音中,耶穌曾透露「秘密知識」給猶大這位英雄人物;他是耶穌最資深及信任的門徒。他知道耶穌的真實身份是神的兒子,並說耶穌指示他把祂本人交給羅馬當權人士。在諾斯底經文中,猶大不單私下受到耶穌的指示,更得到其他門徒所沒有的神聖的異象;這些門徒不知道耶穌請求猶大出賣祂,猶大這麼做只是執行耶穌的命令而已。所以,猶大的行動不是出於貪婪或惡意,而是執行命令。[ii]

這個諾斯底版本中,最揭開內幕的那一段以典型的諾斯底方式開始:「耶穌在慶祝逾越節的三天前,與加略人猶大有一週的時間談話,告知『秘密啟示』。」這份記錄繼續說耶穌拿其他門徒與猶大比較,告訴猶大說:「你必超越所有門徒,因你會犧牲那個穿在我身上的人。」關於這一點,明白諾斯底思想的學者說,耶穌話中的意思是要猶大幫助祂脫離肉身,以使祂靈命的自我及神聖的本質解脫出來。早期眾多的基督教思想之一,是諾底斯派倡導的一種神秘經驗,相信神秘的知識可以把人從他們肉身的牢籠中解脫出來,回歸到靈魂領域之中。[iii]

沒有人願意被控告為「猶大」。沒有父母會給兒子起這名字。這名字沒有什麼優點。那麼誰是猶大?他是聖經中最大的壞蛋之一。聖經含糊地稱他為「十二門徒之一」(路22:3),又稱「背叛者猶大」(約18:5)。他是管錢囊的人(約13:29)、是個賊,也是出賣者 (約12:4-6, 路6:16)。正如蛇是舊約罪惡的代表,猶大是新約的蛇、罪犯,完成了古蛇在耶穌事工的開端無法「捕獲」耶穌的工作。

猶大是一個性格比一般人想像更複雜的人。誰是猶大?他是英雄還是壞人?他犯了什麼罪?他是一時衝動還是蓄意出賣了耶穌?他缺錢嗎?為何他後來後悔而上吊呢?

你的朋友 ── 塑造你的品格
22:1 除酵節,又名逾越節,近了。
22:2 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麼纔能殺害耶穌。是因他們懼怕百姓。
22:3 這時,撒但入了那稱為加略人猶大的心,他本是十二門徒之一。
22:4 他去和祭司長並守殿官商量,怎麼可以把耶穌交給他們。 (路22:1-4)

以下是我所喜歡關於交友的引述:
「金錢可能令你富有,但朋友令你富足。 」
「好的朋友如鑽石,珍貴稀有。虛偽的朋友如樹葉,到處皆是。」
「朋友會與你共乘一輛豪華轎車,但當豪華轎車壞了,真的朋友會與你乘坐公車。」」
「新的友誼如未熟的水果般,它可能成為一隻甜橘子或一隻酸檸檬。」
「跟隨群眾的人有很多同伴。 」(德國俗語)
「你所交的朋友決定你的聲譽。 」
喬治華盛頓說:「惡友相伴不如一人獨行。」
「謹慎交朋友,更謹慎換朋友。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真正的朋友不會阻擋你 ── 除非你往下沉淪。 」
「你告訴我你交的朋友,我就能告訴你你是什麼樣的人。」─ 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 (1547至1616年),「夢幻騎士Man of La Mancha」的作者
法國詩人德利爾 (Jacques Delille 1738至1813年):「命運為你決定親戚,你為你選擇朋友。」
「當你有菠菜卡在牙齒,一個真誠的朋友會告訴你。」
「人人皆可為朋友的人,不是可作朋友的人。」(亞里斯多德)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猶大存着不當的動機與不當的人在不當的地方見面。他積極參與如何拘捕耶穌 (4節)。他幹了什麼?身為陌生人的猶大,積極預先探出祭司長並守殿官的下落、安排跟他門見面、討論如何背叛及拘捕耶穌,並且主動地談到錢的問題。猶大所犯的是「與敵人共枕」的罪;他與一些懷著妒嫉、害怕百姓 (太21:26),及受金錢腐化的宗教領袖交往。這些祭司長為了權力而犧牲他們的宗教與道德信仰及立場。他們計劃的是「殺害」耶穌 (2節),而不是監禁或打傷或懲罰耶穌。他們是不道德、充滿憎恨,和蓄意謀殺的人。這些祭司長和文士怎麼會圖謀謀殺的念頭,實在是我想像不來的。

有趣的是耶穌及猶大在這關鍵的時刻在那裡呢?耶穌每日在殿裡教訓人…眾百姓清早上聖殿來聽祂講道 (路21:37-38)。假如祭司長有什麼需要對耶穌講,祂每日都在殿裡,耶穌並沒有刻意地躲避他們。

猶大這個三心二意的天性,扮演了極佳的角色;他兩面串通,雙面玲瓏。經文一開始就提到引人為憂的問題,那是個錯誤的開端,似乎撒旦主導了猶大的行動。「撒但入了那稱為加略人猶大的心」,這一句話亦記載於約翰福音13:27。難道猶大只是個機器人、傀儡,和棋子?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希臘文撒但「入了」猶大的心與撒但「進入」別人並完全掌控他人的情況有絕對的不同。撒旦沒有絕對控制猶大,牠正在進入,如果是已進入,那就完全掌控了這個不幸的受害人。撒旦對猶大的影響比牠對其他人或豬還鬆。污鬼「進入」一個人,令這人又聾又啞,但這人終舊讓耶穌醫治了 (可9:25)。另一次,污鬼「進入」豬群裡去,於是那群豬闖下山崖,投在海裡,共淹死了二千隻豬 (可5:11-13, 路8:32-33)。但猶大是十分理智、伶俐,和有計畫的,他沒有發瘋、失去心智,或被污鬼附。他愚蠢又瘋狂,但不是愚昧或失常。從頭到尾,猶大都能夠控制自己的腳步、去向,和命運。

猶大很清楚而且算計得好好地去找祭司長並守殿官商量如何出賣耶穌。「商量sul-laleo」的希臘字是由「sul/sun」(合) 與「laleo」(談) 兩字合併的 (一起交談),此字亦用在耶穌在山上變相時同摩西和以利亞「說話」(太17:3, 可9:4, 路9:30)。猶大並非巧合碰到祭司長並守殿官; 他是預約的。他跟他們詳細「商量」,而不是匆促地決定。祭司長很驚訝這個陌生人的來訪。祭司長、文士,與百姓的官長都想要殺祂,但尋不出法子來 (路19:47-48),因為他們懼怕百姓 (路20:19)。

難怪祭司長並守殿官歡喜。「歡喜」(路22:5) 一字的其他翻譯是「喜樂」、「快樂」,與「歡樂」,在聖經中出現了74次。 事實上,這是聖經第一次記載酸葡萄心理的祭司長找著了令他們「歡喜」的理由。

你的品格 ── 決定你的選擇
22:5 他們歡喜,就約定給他銀子。 (路加福音 22:5)

曾有位百萬富翁收集活鱷魚。他把牠關在大廈後面的游泳池中。 百萬富翁有一位美麗待字閨中的女兒。

一天,這位百萬富翁開一個大宴會,並在宴會中向參加者宣佈:「親愛的來賓們, 我給每位在座的男士一個挑戰。任何願意游過這滿了鱷魚的游泳池,並安然無恙到達另一邊的男士,可以贏得一百萬元或我的寶貝女兒。」話剛講完,就聽到有游泳池發出撲通一聲。他們看到一個男人拼老命游過游泳池,群眾全力歡呼支持。最後,他安全到達池的另一邊。

百萬富翁大為心悅,便說:「真是不可思議!真神奇!我還認為難以辦到呢!好,我一定要信守諾言。你情願選我的女兒或一百萬?」那年輕人鬆一口氣,然後說:「我不要你的錢!也不要你的女兒!我只要把我推進游泳池的懦夫! 」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猶大有他的選擇;沒有人強逼他。被鬼附或給催眠術迷惑的人不需要錢。

聖經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6:10)。

我們可肯定的一點,是魔鬼不需要金錢。魔鬼會利用金錢來收買道德,但牠不能收到金錢的物質利益;他利用錢來收買情感、道德,和倫理,但不用來滿足牠肉體或物質的需要。牠不會賺錢、存錢,及花錢。牠只對人的心思意念和情緒有興趣。魔鬼不用花世界所有的金與銀在自己身上,連一分錢也不需要;牠精於利用我們的金錢、財物及所有物來對付我們。進入豬群,不是擁有金錢,才是牠的樂趣及風格。牠不能使用金錢,但牠能利用貪念。是人貪財、為了利己而出賣他人,且出賣自己的靈魂給魔鬼,之後後悔莫及。

據新翁格聖經字典 (New Unger’s Bible Dictionary),猶大出賣靈魂所拿的錢,相當於工人三個月薪水,亦是牛觸死了奴僕,向牛主人的求償價錢 (出21:32)。顯然這匹錢足夠買一塊大的墳地埋葬外鄉人 ── 複數的外鄉人 (太27:7)。 馬太福音26:15告訴我們祭司長沒有提及錢的問題,而是猶大問:「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多少錢?」他並沒有要求一個宗教職位、一些時間考慮,或埋怨自己的不幸:「為什麼?」或「為什麼是我?」

不錯,祭司長並守殿官歡喜並同意給猶大銀子 (5節),這是他們所演的角色。他們沒有來找猶大,而是猶大去找他們。這些宗教領袖沒有叫人追尋猶大的下落,套用他,逼他做這件事,也沒查考他的背景。

你的選擇 ── 確定你的行動
22:6 他同意伺機趁眾人不在的時候,把耶穌交給他們。
(路22:6)

有位牧師接到另一間教會的電話,願意出他目前工資的四倍來聘請他當他們的牧師。身為一位敬虔的人,他花了許多時間禱告,以分辨神要帶領他怎麼做。

一天,一位牧師的朋友在街上看到牧師的兒子。他問這孩子:「你知道你爸決定怎麼做了嗎?」。那孩子回答:「爸爸還在禱告;但是媽媽在收拾行李!」

「同意」的希臘字是「ex-omo-logeo」,它由三個希臘詞組成:ex (出) + homo (同) + logos (道/話),意思是猶大有同樣的看法、觀點,和信念。沒有人拘捕他、折磨他,強迫他去同意。他不需要律師在場、掛緊急電話,或聽到自己的司法權益讀給他聽。「同意」的原文字出現在聖經11次,其中最常見的翻譯是「承認」(太 3:6, 可 1:5, 徒 19:18, 羅 14:11)、「感謝」(太 11:25, 路 10:21) 、「認」(雅 5:16, 啟3:5) 、「應允」(路 22:6) 、「稱讚」(羅 15:9) 、「稱」(腓 2:11)。當你承認時,表示你相信同一件事。

從此猶大「就找『機會』要趁眾人不在跟前的時候,把耶穌交給他們。」希臘文有兩個代表「時間」的字chronos及kairos。Chronos是指一般性時間,但kairos是指特定時刻,好比指某特別的機會或時刻去做某事。「機會」(6節) 這個字在希臘文中不只是 kairos 而是eu-kairos,「eu」(如eulogy, eugene) 是「好的」機會。eu-kairos在希臘文聖經中只出現三次,另外兩次在馬太26:16及馬可14:11,都是用來証實猶大的行為。猶大前、後、左、右看,找個萬無一失的「好機會eu-kairos」,趁眾人不在跟前的時候,把耶穌交給他們。

猶大具有動機、機會,和選擇。他如鷹般地盯著耶穌的一舉一動。他雖然可以騙眾人很久,但他的行為畢竟有顯露的一天。耶穌預料自己會被「出賣」(4節),但直到祂被出賣之前,都沒有指明是猶大。事實上,兩次,祂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們」的手裡或被交給「外邦人們」的手 (路9:44, 18:32)。耶穌沒有指出誰是罪魁禍首而只指責「人」和「外邦人」── 都用 (複數) ── 直到他們抵達耶路撒冷,猶大在那被金錢、財富,與貪婪誘惑。

使徒行傳1:18描述猶大作惡的「工價」,「工價」的說法讓我們想起巴蘭所貪愛的不義之「工價」(猶大11, 彼後2:15)。 替猶大說句公道話,所有聖經的記載都支持猶大該為「出賣」或把耶穌「交給」祂的敵人負責的看法,他不是親自「殺死」耶穌的人。可惜猶大上吊自殺。我想他最終明白了這個道理:「當人使用了你之後,你就沒用處了」,以及「當你得了你所想要的,你就不想要它了。」

結語:林肯說:「你能一直矇騙一些人,也可一時騙所有的人,但不能永遠矇騙所有的人。」中國俗語說:「曳馬飲河,馬不飲河,君奈馬何?」英語也有一句:「你可以帶領牛到河水,但你不能強逼牠喝水。」你明智地擇友了嗎?你堅持培養好道德品性嗎?你做尊崇神的決定嗎?

[i] http://www.christiancentury.org/article.lasso?id=1594
[ii]“Long-lost Gospel of Judas Recasts ‘Traitor’ (USA Today 4/6/2006)
http://www.usatoday.com/news/religion/2006-04-06-judas_x.htm
[iii]“Gospel of Judas' Surfaces After 1,700 Years” (New York Times 4/6/2006)
http://www.nytimes.com/2006/04/06/science/06cnd-judas.html?ex=1301976000&en=83f990ac468000df&ei=5088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13-fools-silver.html

不要再爭!(路 22)「使徒系列之十四」

不要再爭!(路加福音22:14-27)
~ 十二使徒 ~
作者:葉福成
整理:張鈺君

一個朋友告訴我他的教會發生的一個有趣但可悲的衝突。幾年前,一名老翁獨自計算教會的奉獻,這在任何的情形之下都是一件不明智的方法。當教會為了保護教會和參與者修改了政策,要求兩個人來計算奉獻時,那人覺得被輕視,很不高興。一天他突然問教會的司庫:「你有什麼學位?」那姐妹不假思索天真地回答:「管理碩士學位。」

那人在眾人面前掩住心裡的憤怒與不滿,然而終於不幸地在一位會友的婚禮上令人驚訝地爆發出來。當他被帶到喜宴桌上,他發現跟這位司庫同坐,就問司庫:「你以為你很了不起嗎?我也有會計碩士學位。」接著,他指著她的丈夫說:「你是什麼意思,這許多年每次在教會只是瞪大眼睛看我而不跟我打招呼?」

為了防止出意外,他被帶到另外的桌子,他發現有更多他不喜歡的人在另一桌,就回到原來的桌上。食物到了,他太太照常吃,但被丈夫責罵道:「你為什麼還有臉面和胃口跟這些人吃飯?」之後,他憤然離開了宴會,而他的妻子也急忙追著出去了。

教會是衝突的溫床,有些衝突真是很難看。許多年前,一間巨型教會的不滿會友匿名寄出一份關於總會對教會紛爭的仲裁文書,而使那位牧師聲譽掃地。衝突多半產生不好的結果,但一些衝突會成為一個轉機。比如,一個巨型教會十年前經過分裂,一大批年輕人、年輕家庭離開教會,開始一間新的教會,如今已經超過500人,而原來的教會卻照常前進,不曾止步。

中國人說:「家和萬事旺,家衰口不停。 」

這段經文是門徒之間第二次公開發生衝突,有趣的是,此時正是耶穌說要前往耶路撒冷的時候。第一次的衝突是因雅各約翰要求耶穌賜他們在天上寶座上坐在祂左右邊 (太20:20-21)。此時,耶穌已經宣布有人要出賣他,並享用最後的晚餐。大家都要爭取耶穌天國的光榮,不願讓雅各和約翰獨享。他們期望得到權柄、繼承財富、賺取報酬,然而耶穌的意思卻不是這樣。

面對紛爭、分裂,與個性和背景的差異,信徒們該如何策勵自己?

堅持拒絕爭競
22:24 門徒起了爭論,他們中間那一個可算為大。
(路22:24)

有位獨居的修道士覺得內心沒有平安,就去找修道院的院長 (Theodore of Pherme),跟他講他心靈的問題。年長的院長對他說:「去吧,謙卑你的心靈和降服自己,跟別人同住。」於是他往山上去,與別人生活在一起。

之後他回來,跟老先生說:「我跟別人生活還是找不到平安。」老先生問:「如果你一人獨居得不到安寧,與他人一起也沒有,你為什麼要作修道士呢?豈不是自找麻煩?現在請告訴我,你學習有多少年?」修道士說:「八年。」老先生說:「請相信我吧,我修道七十年了,而沒有一天可以找到平安,你又如何能在八年就找到平安呢? 」[i]

「爭論」的希臘原文在聖經中僅出現過一次,就是此處經文。這字的意思不難解釋。「Philo-neikia」是由兩個詞 合拼的 ──「philos」和「neikos」。「Philos」就是朋友 (參Philadelphia),「neikos」是來自「nike」(運動鞋),意思就是勝利、征服,或凱旋。所以「爭論」是分誰勝誰負,誰是比較和競爭的得勝者,誰比較佳美及突出。可悲的是,它是朋友、兄弟,及同夥之間的衝突,而不是來自對手、鄰居,或陌生人的競爭。

門徒衝突的緣故是因誰「為大」── 此字來自原文「meizon/megas」一字,聖經出現了44次之多。其實它的意思不僅是「為大」而是「巨大mega(s)」。你說:「這不是我! 我可不那麼虛榮。我不像拳擊手穆罕默德阿里。我從來沒有意願作『最大』或稱自己『最了不起』。」其實,希臘文「為大」這個字,11次翻譯為「更大」(太 12:6, 可 12:31, 路12:18, 約 1:50, 約5:20, 5:36, 約 14:12, 來 6:13, 9:11, 彼後 2:11, 約壹 4:4),4次「還大」(太 11:11, 路 7:28, 約 4:12,約 8:53),2次「都大」(太 13:32, 約 10:29),1次「更重」(約 19:11),「比他強」(林前 14:5),「更寶貴」(來 11:26),「更重」(雅 3:1),「更多」(雅 4:6),「更該領受」(約壹 5:9),而只是3次「最大」(太 18:1, 太 18:4, 林前 13:13)。它只是一個比較,在兩人時翻譯成 「更大」,若二人以上則翻譯為「最大」。

人真是膚淺。有趣的是,門徒的爭論不是誰「真正為大」,而是誰「『可算/認為』為大」,原文「可算dokeo - docetism」意思就是在想法上。可惜他們的衝突是誰在他們的「想法上」、「估計上」,及「意見上」算為大的,而不在他們真正的價值,功德,和可以證明的貢獻上。真正價值不需與他人比較來確認。

防避沉迷權力
22:25 耶穌說,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
22:26 但你們不可這樣。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 (路 22:25-26)

有個中國故事講述一個人有個野蠻和惡毒的鄰居。他想賣掉房子,遠離那個壞人,但他其他的鄰居說:「他的罪惡一定會來臨,並且他必定罪有應得。為什麼不等一等呢?」他回答說:「我就怕他的罪惡會來臨 ── 臨到我頭上!」

以下是一些關於權力有趣的引述:
希臘人說:「那些神要毀滅的人,他先使他們抓狂於權力。」
「總是訓練自己好像你是第二名。如果你訓練自己好像自己已是第一名,你就無處可去。」
牙買加、海地,和法國諺語:「猴子爬得越高,你看到它的後面越多。」
中國人說:「樹大招風。 」
「如果你將自己跟別人比較,你會心懷苦毒或虛空,因為世界永遠總有比你更偉大或更低微的人。」(Max Ehram, Cory 75)

外邦的王及那世界掌權的與我們的主耶穌的心態是完全不同。「治理」的原文動詞字 (kurieuo), 在聖經中出現七次。 它的主要翻譯是「作主」(羅 6:9, 羅 6:14)、「主」(羅 14:9, 提前 6:15)、「治理」(路 22:25)、「轄管」(林後 1:24), 與「管」(羅7:1)。 用今天的白話,這樣的人習慣對別人頤指氣使,作威作福,喜愛長自己志氣,滅他人威風,讓別人知道他才是老大。 我一位製鞋業的朋友告訴我,他屬財富500的公司一次接到耐克Nike運動鞋公司黑體大字的傳真說: 「WE’LL CRUSH YOU!(我們會打扁你)」。 希臘文「kurieuo」是取自「kuros主」這個字。作主是「至高無上」,是佔「最高的地位」,而不僅僅是「優越於他人」;是要做唯一的領導,而不是分享權力。他獨領風騷,獨一無二,並且做最終的決定。

之後這些獨裁者驕傲地宣稱自己為恩主,「恩主eu-ergetes」的字面意義為「好 (eu) 的職工 (ergon) 」。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為著別人的好處或益處,為大家或大局著想。他們除了歡喜被人崇拜之外,只關心另一件事:人的畏懼。他們要治權,不是尊重;他們關心的不是創立新局,而是能吩咐他人;他們熱衷於權勢,不是尊嚴;不願意人稱讚他們,倒要人討好他們。

作「年幼」(26節) 的不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年幼」如前面的「為大」,亦是一個比較性的意思,不是絕對或極端的意思。此字也可翻譯為「新」或「年輕」。這次耶穌講的不是要他們成為小孩,而是要他們有年輕的心,有一個新手、晚輩、部下、新生,與助理的學習態度。

當然,多數人較喜歡袖手旁觀。「坐席」是傳統的「側身挨近」(太26:7, 20, 可14:18, 約12:2, 13:23),它很少翻譯成「客人」 (太22:10, 11)、「吃」(可16:14),和「坐」(約6:11)。這指那些無所事事、等待別人服事,站在一旁,袖手旁觀,沒有任何貢獻的人。

請注意耶穌沒有說你永遠「是」年幼的,而是說讓自己實際上「倒」及「像」成為「年幼」去服事人的。

滿於效法基督

22:27 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麼?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
(路22:27)

有個人很喜歡他的工作,但家人卻要求他賺更多更多錢。 那人抵抗了很久,但最後投降了,找了一份賺多一點的工作。但是他不太喜歡那份工。他努力地作了很久。他常換工,並且糾纏不休地要求雇主給他更高的工資。

不久,孩子們享受最好的一切,但是他們的要求仍然使他過得很悲慘,並且看到他們沒有比以前的生活過得更幸福。憤怒之下,他收回每個孩子的東西。他拿回他們的衣服和汽車,解雇家裡的女傭和廚師。他肯定他們夠吃,但不肯花錢買奢侈品,並說:「如果你不開心吃豆子,你也不會開心吃牛排!」[ii]

耶穌在此選擇的字是「用人」(diakonos) 而不是「僕人」(doulos),「用人」的原文是指餐桌旁或從事瑣事的侍者或服務員。「僕人 (奴僕)」是奴隸身份,無所選擇,但「用人」是出於志願服務他人,正如耶穌甘心降世,在愛中捨了自己。

「用人」的原文在聖經中出現37次,17次翻譯成「服事」,其他10次翻譯為「伺候」(太4:11, 可1:13 ─ 天使來「伺候」耶穌,太8:15, 可1:31, 路4:39 ─ 彼得的岳母被醫治後「伺候」耶穌,路12:37 ─ 用人來「伺候」主人,徒6:2, 提前3:10 ─ 七位執事被早期教會選出來「伺候」飯食和教會領袖等);譯作「供給」兩次 (太27:55, 可15:41- 婦女「供給」耶穌在耶路撒冷的需要);「幫助」五次 (太25:44 ─ 幫助在監獄裏人的溫飽,徒19:22, 提後1:18, 門13 ─ 提摩太、阿尼西弗和阿尼西母對保羅的幫助,來6:10 ─ 一般性的幫助);「支持 (幫助)」(路8:3 ─ 婦女們用自己的財物支持 (幫助) 耶穌與門徒們);「工作」(路10:40 ─ 做家事);「職事」(林後3:3, 8:19, 20 ─ 保羅形容他的工作)。

一個人真正屬靈成長和成熟的表現,乃是他對教會群體的貢獻,不是他們從教會得到的;不是接受,乃是付出;不是帶領,而是服務。耶穌跟門徒的關係經過兩個階段:(1) 跟隨我,(2) 效法我。第一階段是開始,第二階段是突破。解決合一的問題不是更像對方,乃是更像基督。

結語:有人說:「信仰的目的不是使人進入天堂,而
是將天堂帶入你心中」(Frederick Ward Kates)。偉大的思想並非要有相同的理念,但卻必須思想基督,效法基督。教會需要坦白和尊重,但更需要謙卑與和諧。你的動機是否出於跟隨基督的事工、祂的順服,以及祂的使命?你更像基督不沾染世俗嗎?人們可在你身上看見耶穌嗎?

[i] Macmillan Book of Earliest Christian Mediations, F. Forrester Church and Terrence J. Mulry, 16-17
[ii] Speaker’s Library of Business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14-not-another-power.html

完美的榜樣 (約 13)「使徒系列之十五」

完美的榜樣 (約翰福音13:1-17)
~ 使徒彼得 ~
作者:葉福成 整理:張鈺君

一人一天接到剛被升任為公共事務官的消息,興奮到幾乎無法控制自己。他告訴朋友說:「現在我將成為偉人。我必須立即製一件新袍,一件能夠與我現在地位相配的官袍。」

他的朋友回答:「我認識一位正合你需要的裁縫師。他是一位老年智者,知道如何給每一位客戶最完美的衣袍。我把他的地址給你。」

新官即刻去找這位裁縫師,老先生很細心地為他量身。之後,他放下捲尺說: 「我還有一件事要知道。請告訴我,先生,你當官多久了?」

他的顧客驚訝地問:「為什麼?那跟我的官袍有什麼關係? 」

「啊,沒有這個資料,我無法把長袍做好,先生。你知道嗎,一位新任的官對他的職位感到了不起,他的臉朝天,鼻子朝上,抬頭挺胸。所以我一定要將官袍的前面做得比後面更長。」

「幾年之後,當他正忙於自己的工作,他的頭腦因著傷痛的經驗就會清醒。他將面對前面所發生的事,做該做事。然後我會把袍的前面剪短,以便前面和後面的長度相同。

「後來,當他年紀老邁,因著年齡以及公務的操勞,以及一輩子的努力所汲取的謙卑教訓,那時,我必須修剪那件官袍,好讓背面比前面更長。」

「因此,先生,我必須知道你的官資,好為你制作一件適合的官袍。」[i]

「洗腳」是新約教會一個獨特的操練。保羅勸勉寡婦要行善,就如養育兒女、接待遠人、洗聖徒的腳、救濟遭難的人、竭力行各樣善事 (提前5:10)。根據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關於「腳」的注釋,巴勒斯坦的街路不潔,以及東方人脫鞋子才進房子的習慣,導致洗足成為一個必要的、健康的,和禮貌的社會習慣和行為規則。亞伯拉罕拿水來,提供給報撒拉生子和毀滅所多瑪訊息的三位天客洗腳 (創18:4)。耶穌被捕的前一天,祂洗門徒的腳,為他們做榜樣,使他們謙卑自己,以愛心服事對方。

為什麼謙卑是得著而不是失去,是力量而不是軟弱,是獲益而不是損失?

謙卑在愛中得以完全
13:1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
13:2 喫晚飯的時候,(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心裡)。
13:3 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裡去,
13:4 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
13:5 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約13:1-5)

在東方,尤其亞洲,一天洗澡好幾次並不稀奇。相比之下,許多美國人通常一天只沖一次涼。我生長在熱帶的馬來西亞,每天都要洗澡兩次以上。當你從外面的驕陽下躲進房間,你立刻打開風扇或空調,等身體涼快之後就趕快沖一個涼。但不久,汗水又開始從頭上、脖子上流出來,手上發黏,心裡也煩燥起來。2006年當我在香港的時候,不知為什麼我竟然可以一天只沖一次涼。

許多亞洲的房子是沒有冷氣的,因此風扇是最普通的設備,但它也很快令人睡意濃濃。購物中心是一個好去處,但走到那裡也絕非易事。記得年輕時我常用小的毛巾擦臉、手,和身體,但並不會用在腳上。擦過之後,就要把毛巾洗乾淨,否則它會發臭、變爛,與變色!

你能想像在酷熱的巴勒斯坦,進屋之後不沖涼,或吃飯前不洗手,不洗腳嗎?

洗腳是最卑微的工作。當時的人們沒有鞋子、短襪,或長襪,穿著多半是涼鞋或拖鞋。要求屋主洗客人的腳不但不適當、不合理,甚至會觸犯主人,因此這卑賤的任務就交給那些最低微的用人去做。如果用人不在,主人會擺一桶水盆給客人,方便他們洗腳後再進屋內。

用人們最討厭的工作就是幫客人洗腳,他們最怕的就是被稱作「洗腳的人」。至少,客人會對屋主客氣說聲「謝謝你」、「真不好意思」,或「你不應該這樣做的」。但是一個洗腳的用人就不會得到這樣的尊重和感激。這些卑微的用人不會聽到客人說「多麼有技巧的一雙手」、「哈利路亞,讚美主」,或「我怎麼報答你呢? 」沒有小費、沒有問候,也沒有擁抱。用人的心裡只希望客人不是來自遠方、不是常客,更沒有很長的腳指甲。

此時,耶穌不是主人或用人,門徒也不是。經文沒有提及樓上的屋主是誰,因此有人該當洗腳的任務。當其他人舒服地斜倚在地上,耶穌站起身來。他離席站起身來,為了使外袍不被弄髒、弄濕,或鬆垮不好做事,就脫了外衣 (4節),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從水缸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5節)。請留意洗腳的人必須跪下,不能站著,才可以洗別人的腳!

洗腳是骯髒、無需技能,且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是耶穌表達的卻是出於愛的行動。因著愛,洗腳是個選擇,而不是重擔;是喜樂,而不是勉強;是個特權,而不是職位。愛使苦變為甜,使無益變為有益,使可憎變成可為的工作。耶穌洗腳是出自愛,而不是一個社交實驗或傳承考驗。

謙卑在規限中可以實行
13:6 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主阿,你洗我的腳麼。
13:7 耶穌回答說,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 白。
13:8 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
13:9 西門彼得說,主阿,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
13:10 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 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
(約13:6-11)

朋友傳給我一個十分好笑的電子郵件,是一些忙碌的工作者也會認同的 :
「做工作」:
「我累了。這兩年來,我一直埋怨我有貧血、缺少維他命、節食,和其它幾十種疾病。但現在我發現並不是這樣。我疲倦是因為我工作過勞了。

這國家的人口是二億三千七百萬人。一億零四百萬已經退休,剩下一億三千三百萬人要做工。其中的八千五百萬人在上學,剩下四千八百萬人要做工。其中的二千九百萬受雇於聯邦政府,剩下一千九百萬人要做工。其中的四百萬人在軍隊裏,只剩下一千五百萬人做工。其中的一千四百八十萬人為州和市政府工作,剩下二十萬人做工。十八萬八千人在醫院裡,只剩下一萬兩千人做工。如今有一萬一千九百九十八人在監獄裡。

最後只剩下兩個人做工,就是你和我。你坐在那裡讀這封信,難怪我過勞了,我是唯一做工的人。」

約翰杭特 (John Hunter) 說:「神拯救你不是去成為一鳴驚人的人 (sensation),祂拯救你去作一個僕人 (servant)。」

彼得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他舒適坐著,同時又不忍讓耶穌做一切的工作。對許多人而言,被動地讓別人洗自己的腳遠不如去洗別人的腳還好。我在教會也試過一次洗腳的經驗,被服務的參與者很不自然地坐在椅子上,儘量避免眼光的接觸。而當他有機會洗別人的腳,他急迫地改換被動的角色,來積極洗他人的腳。

彼得看到耶穌洗每個門徒的腳,就窘迫而坐立不安,並希望耶穌洗過第二或第三個門徒就停下。畢竟,到此為止他們已可料到耶穌的用意。而輪到彼得時,他問了一個淺薄的問題,他提出輕微的反對,卻沒採取任何行動。彼得是否認同耶穌所作的?他或許同情,但絕非認同。他雖然不想接受耶穌為他洗腳,但他也沒有興趣去洗別人的腳。他柔弱的反對顯明出來,因為他不想表現得難為情、不安,和一話不說;他想表現得不自私、關心,且替他人設想。假設彼得可憐耶穌,或者為自己及當時的狀況感到難為情,他卻沒有任何行動。他沒有把那份任務接過來,分擔工作,或提供幫助。彼得或許以為他的反對會迫使其他門徒採取行動,可以少洗一個腳,且他拒絕耶穌洗他的腳,他就沒有義務去洗別人的腳。如果不服務他人或自助並不是個選擇,彼得將要求耶穌全套的服務。他真貪得無饜。

當然,耶穌並不設立洗腳成為教會一項傳統、聖禮,或習俗,如一些宗派的了解。耶穌改正彼得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彼得後來才明白耶穌此項行動背後更深的屬靈意義和象徵。它不是關於一隻或兩隻腳被洗乾淨,多少人受惠,或花多少時間來洗腳。它教導的乃是態度上,而非行動上的謙卑,免得有些人錯以為「謙卑」(humility) 是「羞辱」(humiliation),「服事」(service) 是「奴役」(servitude)。

謙卑是領袖必備條件
13:11 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
13:12 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作的,你們明白麼?
13:13 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
13:14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13:15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
13:16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
13:17 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13:11-17)

老電影「鳳宮劫美錄」(Camelot) 講述傳奇的英格蘭亞瑟王,在為國土帶來和平之後,懷著一個宏偉的異像,要召集歐洲各地最勇敢、最高貴的騎士協助他統治百姓、對抗邪惡、維護和平,與伸張正義。

當然,騎士本來就是一群喜歡競爭、拼搏,和對抗的勇士。因此,騎士們分門結黨、彼此爭鬥、討好亞瑟王,爭相成為亞瑟王的左右手是意料中的事。因此,王后問亞瑟王他有什麼計劃阻止騎士們彼此的戰鬥和爭強奪勢,以至造成國家分裂、混亂,而忘記了他們帶來和平與穩定的使命。

亞瑟王表示,他將稱呼這群騎士為「圓桌武士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因為這二十四位最優越的騎士,不會坐在典型的三角形、矩形、金字塔或方桌的排位,他們將圍繞圓桌而坐,這樣一來,沒有一個人看來比他人優越,也沒有一個位置高過其他的席位。

謙卑是為眾人設立的,特別是領導人。耶穌說:「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雖然耶穌一人洗門徒的腳,但他並非交託一個人,包括彼得,來擔任全部的工作。他沒有指名道姓,委派一位門徒,或任命一些人一輩子做這份工作。不,他們需要輪流負責洗腳的工作,選擇左、右或對面的一對腳。每個人都必須參加,沒有例外。沒有一位門徒比其他人更優越、美麗、高尚、清高,或聖潔,以致他們不能彎腰洗別人的腳。這也是為了針對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約翰之前的野心要求,以及門徒之間的爭論。彼得、雅各和約翰雖然屬於耶穌的小內圈,但他們不是耶穌偏愛的領導群。

耶穌在眾多言論中常用「有福了」(17節) 這詞,它在希臘原文出現了30次,但在此有不同的意思。耶穌通常說, 「什麼人有福了」,或「你們有福了」,或「你就有福了」,但這次他說:「『若』是去行就有福了」。耶穌其他的祝福,尤其是登山寶訓 (太5-11),通常說明「何人」是蒙福,但這次強調的是「如何」蒙福。一般蒙福的狀態是指人的狀況或心態,一個結果或存在,我們不清楚如何到達這蒙福的狀態,過程也不明確、不清楚,或指明給我們。

但在這裏,我們看見一個蒙福的辦法是有保證的。「若」說明一人若以愛心謙卑自己服事他人,並跟從耶穌的榜樣,那麼神的祝福就應許在他身上。

結語:耶穌有意洗門徒的腳,因為祂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耶穌知道猶大的背叛和祂即將離去。不過,洗腳不是耶穌最後的行動,而是耶穌留下永久的態度和榜樣。榜樣這個字 (約13:15) 在福音書中只出現一次,是耶穌唯一留下來要我們效法的。謙卑不是一件興奮的事,是逐漸養成的嗜好。你是否被吩咐或感覺愉快時才服事呢?你怕別人當你為一名侍者、服務員,或僱工,還是你看自己為忠於天父的僕人?

謙卑不是一種藝術、競爭,或潮流;亦不是一場演戲,絕技,或技能。耶穌不在乎你對職業復健治療有多少認識,對客人有多敏感,做事多快多乾淨,或者可以洗多少人的腳。謙卑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活動。謙卑不是一個法律,而是一生中最基礎、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課。謙卑有其限度,而不是權衡利益的工具。

如果耶穌 ── 我們的導師、主,從天父而來,萬物都在祂的腳下 ── 能謙卑地以僕人的身分來到世界,我們是否還可以感到自豪、傲慢,或自高?既然耶穌已經為我們設立了一個榜樣,你是否毫無埋怨地,忠誠地、充滿愛心地學習和跟從祂?

[i] Adapted from The Moral Compass by William Bennett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15-perfect-example.html

驕必敗 (太 26)「使徒系列之十六」

驕必敗 (馬太福音26:20-35)
~ 使徒彼得 ~
作者:葉福成
整理:吳顯揚

有位年輕人去應徵教會牧師的職位。教會聘牧委員會一位勤奮工作的愛爾蘭人嚴厲地看著他問說:「年輕人,神差派你來這裏嗎?」他回答說:「噢,我不知道神有沒有差派我來這裏,我正要尋求祂的旨意,並想知道你們希不希望我作你們的下一任牧師。」

這位聘牧委員又問:「年輕人,神差派你來這裏嗎?」年輕傳道人有點不知所措,然後吞吞吐吐地說:「噢,我不過是來和聘牧委員會談談…」

這位聘牧委員打斷他又問:「年輕人,神差派你來這裏嗎?」年輕人終於鼓足勇氣說:「噢,我猜想神並沒有差派我來這裏,我只是路過這裏,看看我們是不是有見面聊聊的機會。」

年老的聘牧委員把背往座位上後靠說道:「好極了,前四任牧師都說神差派他們來這裏,但他們每一位帶給我們的全是麻煩。」

你是一個名副其實或一個虛張聲勢的基督徒?

吃完逾越節最後的晚餐,門徒的最高測驗和真實面目就將揭露了。當耶穌第一次難得與門徒坐席的時刻 (20節),馬可也同樣有記載 (可14:18),耶穌宣佈祂會被門徒之一出賣,令他們大大震驚。接下來,他預測一場「醜事」會導致門徒憂傷、恐慌、羞慚,跌倒及四散,甚至彼得會否認祂。彼得沒有聽進耶穌的警告,因他太自滿,忙著反應、否認,並找藉口。他當場排拒耶穌的說詞,尤其是有關他的事。

我們應採取什麼步驟去抵擋、應對,和馴服在我們生活中持續纏累我們的驕傲呢?

預備事主 ── 不被壓力打倒
26:20 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坐席。
26:21 正喫的時候,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
26:22 他們就甚憂愁,一個一個的問他說,主,是我麼26:23 耶穌回答說,同我蘸手在盤子裡的,就是他要賣
我。
26:24 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26:25 賣耶穌的猶大問他說,拉比,是我麼?耶穌說,你說的是。
26:26 他們喫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喫,這是我的身體。
26:27 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
26:28 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26:29 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
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
26:30 他們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 (太26:20-30)

一名老翁認識了一位老太太,兩人墜入愛河。一天,老先生鼓起所有的勇氣問老太太是否願意嫁給他。她說:「我願意。」

當老翁回到家,他還記得曾經向老太太求婚,但他不記得她說「是」或「不」。

老翁覺得忘記了回答很尷尬,就再沒向她提起婚事。數星期過後,老先生再次鼓足勇氣去問老太太她上一次對他的求婚是如何回答的。老太太高興地大聲說:「我很開心你問我!幾個星期前有人問我,要我跟他結婚,我回答說『我願意』,但我不記得問我的人是誰!」

門徒聽到耶穌說他們中間有一人要賣祂,就憂愁並忘了耶穌的重點。他們的反應正確,但他們忽略了祂信息的重要性。馬太和馬可福音都記載使徒的「憂愁」(22節,可14:19),但馬太說他們「甚憂愁」。他們最後一次有此一模一樣的感覺,是還在加利利的時候,耶穌對他們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門徒就『大大的憂愁』」(太17:22-23)。可是如今更難接受並忍下的,是耶穌指責他們其中一位是間諜、叛徒,和懦夫。他們立刻本能地宣稱自己是清白和無辜、忠貞不二的。

因著耶穌驚人的透露,祂繼續所說的話對門徒而言,就沒被聽進去。這才是故事中真正值得「憂愁」的事,因為這是耶穌面臨被釘十字架和被處死的高潮之前,所賜給門徒最關鍵性的啟示。耶穌終於首次告知祂前往耶路撒冷的原因,並非帶給他們榮華富貴或政治權力,而是「為多人流血,使罪得赦」。讀者很可能覺得驚訝「得赦」的名詞是首次出現在馬太福音中。施浸約翰死了以後,他所傳講的「罪得赦免」思想就隨他而逝。耶穌不但恢復及應驗了施浸約翰的信息,並宣揚罪得赦的本質。施洗約翰曾「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可1: 4, 路1:77, 3:3),但他從沒告訴百姓誰能提供「罪得赦免」,誰能獲得它,以及它是如何有效的。耶穌第一次公佈了人「罪得赦免」是藉著祂「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太26:28),而並非藉著約翰的浸禮。

事實上,雖然約翰福音早一些 (約6:53) 就暗示有關罪得赦免的信息,馬太 (26:28)、馬可 (14:24),和路加福音 (22:20) 卻等到很脕才把這「罪得赦免」的佳音傳開給門徒與全世界,甚至等最後往耶路撒冷去時才透露出來。現在再沒有有任何秘密、奧秘、猜測、模糊,或不詳。後來神學家保羅和希伯來書的作者重申,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祂豐富的恩典 (弗1:7, 西1:14, 來9:22)。不過可惜,門徒見木不見林,錯失及忽略耶穌最重要的忠告,他們以「甚憂傷」而不是「甚喜樂」或「甚感恩」的心情去迎接福音,也沒有問耶穌為何祂的語氣那樣積極而不憂。可能他們為自己「所失」的利益而悲傷,但忘記為世界「所得」的救恩而慶祝。

耶穌復活之後差派門徒要奉祂名傳這同樣的「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 (路24:47)。

勇於事主 ── 不要心胸狹窄
26:31 那時,耶穌對他們說,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26:32 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
26:33 彼得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 (太26:31-33)

有一位聖經課老師教了一系列有關「神的全能」的課,她問班上學生們說:「究竟有沒有什麼事神不能做?」

全班默然無聲。最後,一位青少年擧手。這位老師對全班沒有抓到重點感到很失望。她無可奈何地問:「嗯,究竞那一件事神不能做?」

男孩回答:「嗯,衪不能取悅每個人。」

彼得對彌賽亞的想法與耶穌的差太遠了,但他一路把自己的想法收起來,閉著自己的嘴巴,拒絕發出回應,直到基督耶穌從提及「『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21節) 轉到「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31節)。這一下,彼得受不了了,他很不滿耶穌毫無理由從「中間有一個人」發展到「你們」的地步。 彼得覺得很委屈:「等一下,這是個嚴重的罪名。為什麼把我拉進這個控告?為什麼將我跟叛逆者相提並論? 」

「跌倒」一字的希臘字是skandalizo (scandalize),31節的原文乃是「你們全部『在』我 (的緣故、都要) 跌倒。」 你們會感到羞愧、挫折,感到夢想幻滅。這時,彼得已生氣且自以為是。 這不是第一次skandalizo這字被使用。此字曾經形容耶穌的本地本家對祂的「厭棄」(太13:57) 和法利賽人聽見耶穌的話表達「不服」(太15:12)。所以彼得十分激怒。耶穌不僅控告他,把他列在背叛主的像猶大那類人中,祂還將他跟拒絕主的鄉鄰和法利賽人統統歸為同等的人。

請注意,耶穌並非針對彼得一人發言,而是對著門徒一群人說話,不僅包括彼得與使徒們,也包括其他門徒以及全世人。耶穌預測:「『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但彼得聽到耶穌控告:「『你』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

彼得的效忠聲明肯定是福音書中令人傷心的焦點之一。 原文的記錄含義更豐:「雖然眾人『在』你 (的緣故)跌倒,我永不跌倒」(33節)。雖然這件事也記載在馬可福音中,但「永不」(oudepote) 是馬太福音獨特的否認記載。「不」這個希臘文字在新約中出現1567次,但「永不」的原文字只在聖經中出現17次。「不」雖然強烈,但「永不」顯得更自豪、激情,和強硬。耶穌以激烈的「永不/從來不」的字去否認那些稱祂「主」,奉祂的名傳道、趕鬼、行許多異能的惡人 (太7:22, 23),所以「永不」具有戲劇性及極大的效果。浪子的哥哥兩次對他的父親抗議,「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路15:29)。當然,彼得曾滿有興趣地聽過此故事多次,也是唯一創意使用這字的使徒。將來在使徒行傳中他會再次衝動地反對主從天上吩咐他宰食不潔的「四足走獸、爬蟲和烏類」的異象及命令:「主阿,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喫過。」(徒10:12-14)。

虔誠事主 ── 不要過於自信
26:34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夜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26:35 彼得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 (太26:34-35)

一個夜晚,一隻船的船長在海上以為看到另一隻船的燈光,朝著他的方向駛來。他吩咐他的信號手發一個信號給另一隻船:「將你的路線向南轉10 度。」可是回來的答案是: 「嘿,你該將你的路線向北轉10 度。」

船長回答說:「我是船長!轉變你的航向往南走。 」但是回來的答話是:「啊,我是一等水手,轉變你的航向往北走。」

船長如今很生氣。「真大膽,我說你該轉變你的航向往南走。我們是一艘戰艦!」答覆回來說:「我說你轉變你的航向往北走。我們這裡是燈塔。」[i]

請留意耶穌在這次談話中,並沒有說最後一句話,但祂的最後一句竟然激起彼得發誓要與耶穌同死。究竟耶穌說了什麼使彼得有如此強烈的反應?耶穌用的「不認」的希臘字是較強烈的,這個字原文在聖經裡出現13次,而不是用一般的「不認」字 (原文出現31次)。

一般的「不認」(arneomai) 是指「反駁、否認、拒絕、放棄」的意思,但耶穌說的「不認」(ap-arneomai) 是「徹底否定」,是加上「apo」的前置詞,有「(離) 開」或「(走)開」 的含意。這兩個「不認」的分別是「否認」和「斷絕」的差別,「拒絕」與「放棄」的分別。前者是理性的,後者則較情緒化。最好的對比是耶穌以路加福音12:9所指出的: 「在人面前不認 (arneomai) 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不認 (ap-arneomai完全否認) 他。」後者也是「捨己」來跟從基督 (太16:24, 可8:34, 路9:23) 的「捨」(否認) 字。

有趣的是耶穌沒有用「死」一字,祂只說:「跌倒」,但彼得固執地說「死」。大祭司要耶穌死,不是要使徒死。此外,耶穌的用意不是要傷害彼得,而是為挽回他、且要他堅固其他門徒 (路22:32)。

彼得感到受傷,因耶穌說:「你要三次不認我。」連彼得的盟友,馬可福音的作者也記載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可14:29)。他大膽地宣告了兩件事情。 他宣布,即使全人類會跌倒,他也不會跌倒 (33節), 並且說他甚至願意與耶稣同死,而不會不認祂 (35節)。敢言的彼得是一個忠心的人,但是他太驕傲、太狂傲、太自信。孫德生 (J. Oswald Sander) 說:「驕傲如一個洋蔥,你剝了一層皮,就來到另一層皮,之後又來到多一層皮,每次剝皮時,它弄得你直流淚。 」

使徒彼得的問題是他話說得多,聽得少。即使耶穌改正他 (34節),他仍然玩著「高人一等」和說「最後一句」的遊戲。他站高了姿態,不照照鏡子,或向他人請教。耶穌也沒有必要再糾正他,就去客西馬尼園祈禱。

彼得第一次說「永不」(33節) 但第二次 (35節) 他選擇用了兩個不同的否定的單字:「不、不;No, Not」── 一個雙重否定來加強他的語氣,強調他對耶稣的熱爱,翻譯為「我『總不能』不認你!」事實上,他的第二次回答是一個症狀,一種模式,是『他的老我』的復發。當耶穌第一次說他必「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在耶路撤冷被殺」,彼得伸出他醜陋的頭說:『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太16:22)。

結語:驕傲的後果是羞恥 (箴11:2)、爭競 (箴13:10), 和敗壞 (箴16:18)。相反地,我們當尋求忍耐 (傳7:8)、謙遜 (箴29:23), 和智慧 (箴13:10)。倘若你自以為站穩了,你必須小心不要跌倒 (林前10:12)。你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嗎?還是按所量給你的信心看自己 (羅12:3)?你是否懷著神所恨惡的驕傲、狂妄、惡行?以及乖謬的口 (箴8:13)? 驕傲是否攔阻你尋求神,令你在所思所想中不容祂的同在 (詩10:4)?

[i] 轉載自Speaker's Library of Business 48, Joe Griffith, Englewood Hills, NJ: Prentice Hall, 1990

英文版本:http://ntpreaching.blogspot.com/2007/06/apostles-pt-16-pride-comes-before-fall.html